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5):101-104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8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26例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宫颈癌患者的术前MRI检查资料,术后均经病理检查证实。比较分析宫颈癌原发灶、转移淋巴结及非转移淋巴结的ADC值差异;比较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最长径、最短径及短/长径之比。结果 (1)26例宫颈癌患者中转移性淋巴结56枚,非转移性淋巴结78枚;(2)转移性淋巴结ADC均值为(874.19±158.72)×10~(-6)mm~2/s),较非转移性淋巴结ADC均值[(921.45±232.98)×10~(-6) mm~2/s]略降低,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原发灶ADC均值为(918.78±146.06)×10~(-6)mm~2/s),与转移淋巴结、非转移淋巴结ADC均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转移性淋巴结与非转移性淋巴结最长径中位数分别为16.50 mm、7.00 mm,最短径中位数分别为8.50 mm、5.00 mm,短长径比的中位数为0.55、0.65,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有利于盆腔淋巴结的检出,但是ADC值测量对转移性淋巴结的临床诊断价值并不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3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3T MR DWI)对宫颈癌盆腔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价值。方法 49例初诊宫颈癌患者,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短径≥5 mm的转移性淋巴结 (24枚)和反应性增生淋巴结 (92枚)的平均表观弥散系数(MeanADC)、最小表观弥散系数(MinADC)、最大表观弥散系数(MaxADC)、淋巴结短径、长径及短长径比,并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ROC)分析,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 两组淋巴结的MeanADC、 MaxADC值、MinADC值、短径及短长径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其中,MeanADC值其ROC曲线面积 (AUC)最大为0.828;两组淋巴结长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如果MeanADC值以0.778×10-3 mm2/s为阈值诊断宫颈癌患者短径≥5 mm的盆腔转移性淋巴结,其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9%、75%,以常规形态学指标中的淋巴结短径取10 mm和短长径之比取0.7为阈值,其敏感度分别为46%、58%,特异度分别为86%、74%。结论 3T MR DWI对宫颈癌盆腔转移淋巴结的诊断效能较高;MeanADC值较常规淋巴结形态学指标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DWI)在女性盆腔附件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68例女性盆腔附件病变进行常规MR平扫和DWI,表面扩散系数(b值)分别为0和1000s/mm2,测量病变的表面扩散系数(ADC)值,其中12例同时续行增强扫描。结果:34例附件区恶性病变的平均ADC值为(0.98±0.11)×10-3mm2/s,34例附件区良性病变的平均ADC值为(2.25±0.12)×10-3mm2/s,两组病变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WI有助于对女性盆腔附件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DWI对子宫内膜恶性肿瘤与良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41例子宫内膜恶性肿瘤和良性病变进行常规MRI及DWI检查(b值=800s/mm2),通过DWI图拟合出ADC图,选取ROI并测量其ADC值。结果不同性质子宫内膜病变组的DWI信号虽有一定特点,但无特异性。恶性病变组和良性病变组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713±0.100)×10-3 mm2/s及(1.223±0.225)×10-3 mm2/s,两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7.623,P<0.01),ADC值鉴别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最佳诊断阈值为(0.826±0.185)×10-3mm2/s。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3.5%和76.4%。子宫内膜癌的平均ADC值为(0.727±0.102)×10-3mm2/s,内膜肉瘤的平均ADC值为(0.654±0.065)×10-3 mm2/s,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9,P>0.05)。结论 ADC值有助于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DWI结合常规MRI序列可准确显示肌层侵犯情况及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有望成为一种具有临床实用价值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参数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病灶/脊髓信号比值(Lesion-to-spinal cord Ratio,LSR)及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的标准摄取值(Standard Uptake Value,SUV)对肺癌胸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18年8月)在我院诊断为非小细胞性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拟行肺癌根治术的患者16例。术前行MR常规扫描、DWI及PET/CT检查。全部患者于术中进行了淋巴结清扫,以手术病理为金标准,将淋巴结分为转移组和非转移组。分析NSCLC肺门纵隔淋巴结良恶性的DWI、PET/CT特点,对转移性和非转移性淋巴结的ADC均值(ADCmean值)、ADC最小值(ADCmin)、LSR值(b=800s/mm2)、SUVmax值进行比较。计算Pearson相关系数以比较ADCmean、ADCmin、LSR和SUVmax值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它们各自的诊断阈值和诊断效能。用Z检验比较ROC曲线下面积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联合ADCmean与ADCmin、ADCmean与LSR对肺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结果 16例患者共计切除106个淋巴结,其中84个可以在MR图像上找到,34个为转移性淋巴结,50个为非转移性淋巴结。转移性胸部淋巴结的ADCmean、ADCmin值分别为(1.14±0.24)×10-3mm2/s、(0.95±0.21)×10-3mm2/s明显低于非转移性淋巴结(1.57±0.33)×10-3mm2/s、(1.30±0.32)×10-3mm2/s(t=-9.021、-7.847,P0.001),而LSR、SUVmax值高于非转移组((1.31±0.81)、(11.85±8.00)VS(0.65±0.31)、(2.05±1.30))(Z=-6.932、-8.903,P0.001)。SUVmax诊断转移淋巴结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为0.930,以3.65为阈值,诊断敏感度为89.7%,特异度为86.8%。ADCmean联合LSR诊断效能为AUC是0.875,敏感度75%,特异度84.2%;ADCmean联合ADCmin诊断效能为AUC是0.865,敏感度70.6%,特异度82.9%,对肺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与SUVmax值相当(Z=-1.453;P=0.146,Z=-1.678;P=0.093)。结论 ADCmean、ADCmin、LSR和SUVmax诊断肺癌淋巴结转移具有潜在价值;联合ADCmean与LSR,联合ADCmean与ADCmin对于肺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与SUVmax相当,因此DWI可作为PET/CT鉴别肺癌淋巴结转移的辅助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值对卵巢上皮癌患者盆腔淋巴结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纳入研究的37例卵巢上皮癌患者,术前行3.0T常规磁共振成像(mage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弥散系数b=0、800s/mm2)扫描;术后比对病理及影像,鉴别盆腔转移性淋巴结和非转移性淋巴结,对两组相关临床和病理因素进行分析,并测量每一枚淋巴结的ADC值(MeanADC、MinADC、MaxADC)、径线(短径、长径、短长径比),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各自的诊断效能。结果两组间肿瘤分化程度、临床分期、脉管癌栓、输卵管侵犯、大网膜转移以及腹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瘤部位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淋巴结的MeanADC、MinADC、MaxADC值、短径及短长径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淋巴结长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MaxADC值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最大为0.976。MaxADC=1.082×10-3mm2/s作为鉴别淋巴结转移的阈值,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1.1%和93.2%。结论 ADC值对盆腔转移性淋巴结诊断效能明显高于淋巴结径线。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MR不同序列在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中的检出准确性、特异度。方法统计分析2011年3月至2014年10月深圳市龙华新区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6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T1W1、T2W1、DWI检出淋巴结直径分别为(10.16±2.61)mm、(9.22±3.88)mm、(8.78±4.02)mm,最小经线分别为5mm、4mm、3mm,准确性分别为79.56%、80.68%、97.73%,特异度分别为91.89%、94.59%、90.09%。随访发现,64例患者中,24例患者术后复发,6例患者肝转移,6例患者死亡,分别占总数的37.5%、9.4%、9.4%;b=150×10-3mm2/s、800×10-3mm2/s、1000×10-3mm2/s时转移性淋巴结的ADC值均显著低于非转移性淋巴结(P0.05)。结论 DWI较T1W1、T2W1在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中的检出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但具有较低的特异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5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胃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行1.5T磁共振腹部检查的95例胃癌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序列及DWI序列扫描,以术后病理或临床随访为"金标准",观察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MR表现,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比较淋巴结长径、短径及ADC值诊断效能。结果:①95例患者共检出肿大淋巴结146枚,转移性与非转移性淋巴结分别为81枚、65枚。在MR信号是否均匀及是否成簇分布方面,转移性淋巴结与非转移性淋巴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转移淋巴结长径、短径均大于非转移淋巴结,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淋巴结ADC值小于非转移淋巴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ROC曲线分析:长径、短径、ADC值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14、0.505、0.866,阈值分别为1.915 mm、1.200 mm、0.750×10~3mm~2/s;ADC值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2.9%、71.1%,显著高于长径(56.1%、47.4%)及短径(61.0%、53.3%)。结论:1.5T磁共振DWI序列在胃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中具有较高敏感度及特异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功能性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对上腹部肿瘤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83例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上腹部肿瘤患者的临床病案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及区域淋巴结清扫送检,并于术前行上腹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比较不同上腹部肿瘤淋巴结水分子表观扩散系数(ADC)、短径,比较转移性、非转移性淋巴结水分子ADC、短径,分析ADC值、短径对上腹部肿瘤N分期的准确性,采用ROC曲线分析磁共振DWI成像对上腹部肿瘤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结果经病理学诊断,83例上腹部肿瘤患者中31例发生淋巴结转移,52例淋巴结未转移,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37.35%;上腹部肿瘤患者不同病灶部位淋巴结ADC值及短径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淋巴结ADC值显著低于未转移淋巴结(P0.05),转移淋巴结短径值显著高于未转移淋巴结(P0.05);经ROC曲线分析,取ADC值1.37×10~3s/mm~2为评估淋巴结转移的最佳阈值,其AUC为0.843,敏感度为90.32%,特异度为82.69%,取短径11.68mm为评估淋巴结转移的最佳阈值,其AUC为0.738,敏感度为61.29%,特异度为80.77%。结论磁共振DWI技术对上腹部肿瘤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诊断价值,有助于临床合理制定治疗方案以及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磁共振背景弥散加权成像(DWIBS)等序列;其对检查直肠癌术前的转移淋巴结中发挥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 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对本院收治的60例经病理检查确诊后的直肠癌术前患者行常规盆腔MR、MR-DWI及MR-DWIBS检查进行结果分析,根据直肠癌病灶旁的淋巴结形态、分布情况、大小及表现弥散系数(ADC值);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60例经磁共振检查均被诊断为直肠癌,结果和术后的病理结果符合,ADC值分别为(0.86±0.13)×10-3mm2/s及(0.98±0.27)×10-3mm2/s,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磁共振背景抑制弥散加权成像(DWIBS)在术前直肠癌中发生转移淋巴结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其有利于直肠癌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