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赵鸿飞  李凡 《眼科新进展》2001,21(6):436-436
1 临床资料  患者 ,男 ,2 0岁 ,自幼出现双眼平视前方时右眼向外上斜 ,伴歪头斜颈。入院检查 :视力 :右 1.5 ,左 1.2。左眼注视时 ,右眼外斜 15度 ;右眼注视时 ,左眼外斜 30度。右眼外转明显受限 ,内转正常 ,但内转时右眼球急骤上转 ,伴睑裂变窄、眼球后退。眼球突出度 :右 9mm >—— 10 4m m—— <左11m m。双眼平视前方 ,面向右转 ,头向左歪。诊断 :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第 1型。入院后行右眼外直肌徙后术。术中见右外直肌为无弹性的纤维索所代替 ,常规于直肌附着点后套环缝合、离断之 ,将直肌游离端徙后 10 m m缝于浅层巩膜。观察眼位…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20岁,因左眼自幼外斜并视物时歪头,于2001年5月2日收入院。全身检查未见异常。眼部检查:视力,双眼0.8。眼前段及眼底未见异常。左眼睑裂宽度6mm,角膜映光法检查左眼外斜20°,无垂直斜视,外转不能,内转时睑裂明显缩小。代偿头位:面向右侧偏斜。入院诊断:左眼球后退综合征。入院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定量分级评估单眼外斜的眼球后退综合征Ⅲ型患者双眼外直肌非对称量后徙术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病例资料统计分析。回顾性分析12例单眼外斜的眼球后退综合征Ⅲ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内转受限,内转时睑裂缩小,伴有上下射,外转受限伴外转时睑裂开大。所有患者均有异常头位。保持头正位情况下测量双眼分别注视的斜视度。手术设计选择双眼外直肌非对称量后徙术,患眼外直肌后徙量小且同时行Y形劈开,健眼外直肌后徙量大,根据患眼注视斜视度设计或较患眼多1~3mm。

结果:手术前后健眼注视斜视度比较有差异(Z=-4.158,P<0.01); 手术前后内转受限程度比较有差异(Z=-2.640,P=0.008); 手术前后外转受限程度比较无差异(Z=-1.732,P=0.083); 手术前后异常头位角度比较有差异(Z=-4.181,P<0.01); 手术前后眼球后退程度比较无差异(Z=-1.414,P=0.157); 手术前后眼球上下射程度比较有差异(Z=-3.115,P=0.002); 术前有10例(83%)患者存在立体视功能,术后有11例(92%)患者恢复立体视功能,并且50%患者立体视锐度进一步提升。

结论:双眼外直肌非对称量后徙术联合患眼外直肌Y形劈开可有效改善单眼外斜的眼球后退综合征Ⅲ型患者的斜视度、异常头位角度、上下射现象以及立体视锐度,并且不加重患眼外转受限及眼球后退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2例眼球后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治疗和效果进行总结。结果 12例眼球后退综合征患者,2例原在位基本正位,轻微代偿头位,未行手术治疗,仅矫正屈光不正和治疗弱视。10例行单眼内直肌和(或)外直肌后徙术或双眼内直肌后徙术。术后眼位正位,代偿头位消失或减轻,眼球后退、睑裂变化明显改善。3例患者合并内转眼急速上转现象,I型2例行上直肌后徙术,1例同时行下斜肌切断术。III型1例行单眼内外直肌同时后徙术。随访3个月~1年,疗效稳定。结论典型的DRS诊断并不困难,不同类型DRS的临床表现不同,详细的术前检查和合理的手术设计对眼球后退综合征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Wang KM  Liu LJ  Zhang FH 《中华眼科杂志》2007,43(11):972-976
目的探讨内外直肌后徙联合Y形分开术治疗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的新型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对8例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患者行手术治疗。7例正向型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患者中,6例行内外直肌后徙联合Y形分开术,1例行外直肌后徙联合Y形分开术;1例反向性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患者行双眼内外直肌后徙联合双眼内直肌Y形分开术。术后随访1~12个月,观察患者的眼位、眼球运动及代偿头位变化情况。结果患者代偿头位、急速上转或下转消失;眼球后退及睑裂变小得到改善;术后6例眼位为正位,2例仍有残余斜视。结论内外直肌后徙联合Y形分开术可有效地治疗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达到矫正斜视、改正头位、消除眼球后退的目的。(中华眼科杂志.2007。43:972-976)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内直肌后徙术联合外直肌后徙术治疗Duane综合征Ⅰ型合并上射 8例 8眼 ,术后随访 3~ 8个月 ,平均 5 3个月 ,术后第一眼位正位 ,代偿头位明显改善 ,上射现象消失。结果提示 :这种方法是一种简单、可靠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眼球后退综合征(DRS)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方法。方法21例眼球后退综合征根据术前不同的斜视度、斜视类型、牵拉实验结果、同视机检查结果以及眼球内转时是否伴有上射和(或)下射现象,在解除限制因素的前提下分别采取内直肌后退或悬吊术,外直肌后退或悬吊术,内外直肌同时后退或悬吊术以及外直肌Y型劈开联合后退术。结果术后内转眼上射和(或)下射现象及代偿头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或消失。14例内斜视术后12例斜视度≤10^△,2例斜视度〉10△.其中2例在行内直肌后退术后出现外斜视。7例外斜视中,5例行外直肌后退或悬吊术,2例行外直肌Y型劈开联合后退术,其中6例术后斜视度≤10△,1例斜视度〉10△。结论在解除限制因素的前提下,水平直肌大量后退可以消除或改善代偿头位,亦可恢复原在位的眼位。对于斜视度≤20△且有代偿头位的DRS患者,可以戴棱镜矫正。直肌Y型分开联合后退术或水平直肌同时后退术在解决内转眼上射和(或)下射现象时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8.
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Duane's retraction syndrome,DRS)是一种表现为限制性眼球运动障碍合并睑裂大小改变的先天性眼病.临床上,在原在眼位时,呈正位视或内斜视者较常见,呈外斜视者很少[1].我院收治以外斜视为首发症状的DRS 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13例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DRS)手术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13例因DRS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治疗方式和效果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结果:单眼受累12例,双眼受累1例。Ⅰ型内斜视9例(双眼1例);Ⅱ型外斜视3例;Ⅲ型1例。其中2例外斜视患者合并内转眼急速上射和(或)下射现象。行单眼或双眼水平肌后徙术后代偿头位、眼球后退及睑裂变小体征均得到改善,术后斜视度数≤10△者11例(85%)。行患眼外直肌后徙术,可使内转眼上射和下射现象得到明显改善。结论:水平肌大量后徙可以使原在位的斜视得到矫正,代偿头位消失或得到明显改善,患眼内转的时候,眼球后退、睑裂变小明显减轻,上射和下射的现象减轻或消失。术前牵拉试验及术中彻底消除牵制因素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4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0引言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duange retraction syndrome,DRS)是一种眼球运动异常,多为先天性,占斜视患者的1%~4%[1,2]。其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结构异常和神经支配异常有关。其主要特点为眼球内转时患侧眼睑裂缩小,眼球后退,伴外转、内转受限或内外转均受限,或眼部及全身先天性发育异常,多为单眼受累。我院诊治1例双眼不同类型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患者,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女,21岁,因发现右眼外斜,左眼不能外转20余年于2009-01来我院就诊。患者自小被发现左眼睑裂较右眼偏小,左眼不能外转;视物时头部向右偏斜。未诉有复视症状,否认眼外伤、头部外伤史及家  相似文献   

12.
13.
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201例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Zhang F 《中华眼科杂志》1999,35(4):280-282
目的 总结201例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并讨论其鉴别诊断。方法自1979-1996年回顾性地总结了201 它的临床特征,包括主诉、性别分布、初诊年龄、侧向状态、表现类型、原在们的眼位偏斜、我不正、弱视、眼球后退、睑裂、改变、内转时眼球急速上转和下转、双眼单视及其随的眼部和百 部异常等予以分析。结果 201例患者中,男99例,女102例,男女之 1:1。65.88%DRS左眼受累,以2  相似文献   

14.
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 (DRS)是一种以水平直肌运动障碍 ,内转时眼球后退伴睑裂缩小 ,同时向内上或内下偏斜并伴有眼部或全身其它异常的先天发育异常的病征。笔者在临床工作中收集了 9例此病例 ,报告分析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就诊年龄 5~ 32岁 ,女性 6例 ,男性 3例。其中 4例有同时视 ,5例伴弱视。详见表 1,表中分型采用 Huber分类法 ,其中例 7反向型是指患眼外转时眼球后退 ,睑裂缩小 〔1〕,此型不在 Huber分类之中。2 .手术治疗与结果 :我们对于表 1中例 1~例 4采取手术治疗 ,我们选择手术治疗的条件是 :(1)正前方有斜视。 (2 )有…  相似文献   

15.
眼球后退综合征(Duaneretractionsyndrome,DRS)是一种先天性眼球运动障碍性疾病,其确切病因不明。1905年Duane首次对该病作过详细描述。临床上易将此病误诊为一般眼外肌麻痹病。现将我们用手术治疗的2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例1 患者,男,24a。左眼内斜20a余,于1991年11月8日入院。既往体健,无家族史。眼部检查:Vod1.2,Vos0.02,不能矫正。左眼内斜35度,眼球内转时后退3mm,睑裂缩小2mm,不伴有急速上、下转。眼球外转受限。眼前、后节正常。右眼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单眼外直肌后徙术对中、小度数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2009年4月至2010年3月期间行单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斜视度为15^△-35^△的间歇性外斜视儿童69例。采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测定患儿注视6m和33cm的斜视度,根据看远斜视度定量行7-10mm单眼外直肌后徙术。随访时间≥6个月。手术前后采用Worth四点灯检查中心和周边融合,采用Titmus立体视图测定立体视锐度。疗效评价标准以眼位-8^△-0^△为正位;第一眼位与侧向注视的斜视度相差≥10^△为非共同性阳性。采用X^2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术后1-3d和≥6个月随访正位率分别为81%和62%,欠矫率分别为12%和36%。斜视度为30^△、35^△(外直肌后徙9.5-10mm)者欠矫率较高。术前与术后远期随访比较,具有正常中心融合和周边融合者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9,P〈0.01;X^2=14.0,P〈0.01),术后明显高于术前;具有正常立体视功能者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0,P〈0.01),术后明显高于术前。术后远期随访未见眼位非共同性阳性者。结论单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斜视度为15^△-25^△的儿童间歇性外斜视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术者介绍张伟,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市眼科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斜视与小儿眼病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华眼科杂志》等多种学术期刊编委,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8.
自1998~2001年,笔者采用双眼外直肌超常量徙后术治疗大角度外斜视35例,感觉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鹿庆 《眼科新进展》1995,15(3):61-61
外斜视在儿童期即可发生,但对其手术矫正的最佳年龄目前尚无一致意见.建议早期手术的学者认为,因为在儿童期外斜视趋于加重,如果推迟手术.其不正常的知觉适应性可能会阻碍患儿双眼单视功断的发展.PrattJohnson等推断在4岁前手术矫正眼位是外科治愈的最重要因素.而建议晚期手术的学者强调,大多数外斜患儿有一正记眼位的时朝.在这一时期内其双眼单机功能可得以正常发育.妇幼儿外技机手术过桥会引起难以党压的恒定位小角度内外用,其可能导致田田井区阿双用单担的发展.也可能发生大角区的过拉和复矫.早期手术的再手术率较高.F。…  相似文献   

20.
周金琼  付晶  卢炜 《眼科》2014,23(6):365-368
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Duane retraction syndrome,DRS)的共同临床特征为眼球水平运动障碍,内转时睑裂缩小、伴眼球后退,外转时睑裂开大,部分患者眼球内转时伴有急速的上射或下射;其可分为Ⅰ、 Ⅱ、 Ⅲ型。DRS的发病机制既往认为是解剖结构异常所致,但目前多认为神经肌肉支配异常是其根本原因。因DRS患者临床表现各异,需对其特征性表现仔细观察方可做出正确诊断。同时,在治疗上,也需遵循一定的原则针对每例患者的特点设计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