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8 毫秒
1.
刘武  陆爱丽等 《眼科研究》2001,19(5):407-409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L-1β)对大鼠视网膜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mRNA表达的诱导作用。方法 24只SD大鼠,右眼为实验眼,左眼为对照眼,实验眼玻璃体内注入IL-1β250U/5μl,对照眼注入等量生理盐水(PSS)。注射后4,24h取视网膜组织,提取总RNA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视网膜MCP-1mRNA表达。结果 眼内IL-1β注射后4h实验眼视网膜MCP-1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h实验眼视网膜MCP-1mRNA水平与对照眼相近。结论 视网膜MCP-1mRNA可视眼内IL-1β诱导表达,MCP-1可能在IL-1β诱发的眼内炎症反应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L-1β)对大鼠视网膜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mRNA表达的诱导作用。方法 24只SD大鼠,右眼为实验眼,左眼为对照眼。实验眼玻璃体内注入IL-1β 250 U/5μl,对照眼注入等量生理盐水(PSS)。注射后4,24h取视网膜组织,提取总RNA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视网膜MCP-1mRNA表达。结果 眼内IL-1β注射后4h实验眼视网膜MCP-1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眼明显增加;24h实验眼视网膜MCP-1mRNA水平与对照眼相近。结论 视网膜MCP-1mRNA可被眼内IL-1β诱导表达,MCP-1可能在IL-1β诱发的眼内炎症反应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白细胞介素-1β诱导大鼠视网膜核因子-κB活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Liu W  Lu A  Dong D  Li L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4):232-234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 1β(interleukin 1β,IL 1β)对视网膜组织中核因子 κB(nuclearfactor κB ,NF κB)活化的诱导作用 ,以及四氢化吡咯 二硫代氨基甲酸酯 (pyrrolidinedithiocarbamate,PDTC)对NF κB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 16只Sprague Dawley (SD)大鼠随机等分为A、B两组。A组实验眼 (右眼 )玻璃体腔内 (下同 )注入 5 μl的IL 1β(5× 10 7U/L) ,对照眼 (左眼 )注入等量PSS ;B组实验眼先注入 10 μl的PDTC液 (1mmol/L) ,对照眼注入等量PSS ,1h后双眼再分别注入5 μl的IL 1β(5× 10 7U/L) ;均分别于 4h和 2 4h后处死大鼠 ,摘除眼球 ,取视网膜组织制备核提取物 ;用泳动迁移试验检测两组视网膜中NF κB/DNA结合活性。结果 SD大鼠玻璃体腔内注药 4h后 ,A组实验眼NF κB/DNA结合活性较对照眼增加 ,B组实验眼NF κB/DNA结合活性较对照眼降低 ;2 4h后 ,A组实验眼及B组对照眼的NF κB/DNA结合活性均较 4h者降低。结论 视网膜NF κB可被眼内IL 1β激活 ,NF κB在视网膜炎性反应中可能起重要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4.
张世杰  张皙  朱琦 《眼科研究》2011,29(7):610-614
背景白介素1p(IL-1β)等细胞因子与血一视网膜屏障损害关系密切,细胞因子的信号传导主要由蛋白酪氨酸激酶受体传导通路介导。目的研究蛋白酪氨酸激酶(PTK)抑制剂-Genistein对IL-1β诱导血一视网膜屏障损害的影响,探讨PTK信号转导通路在血一视网膜屏障损害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健康sD大鼠24只玻璃体腔内注射2mg/LIL-1β10ng建立血一视网膜屏障损害的动物模型,再随机分为IL-1β模型组和0.2、1、5P,gGenistein干预组。Genistein干预组大鼠于造模后立即用1μl各剂量Genistein行玻璃体腔内注射,IL-1β模型组应用1μ1DMSO以同样的方法注射。分别于注射后3h和47h每组各取2只鼠经颈静脉10S内快速注射Evansblue(45ing/kg)并收集动脉血,检测血一视网膜屏障通透性的变化;分别于玻璃体注射后4h和48h收集视网膜,用苏木精一伊红染色观察视网膜的组织学变化,RT-PCR法观察视网膜中IL.8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mRNA表达的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观察视网膜中MCP-1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大鼠玻璃体腔注射Genistein后,视网膜与血浆Evansblue比值明显下降,各组间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h=7.510,P=0.010;F48h=5.960,P=0.019);随着玻璃体腔注射Genistein的剂量增加,Genistein各剂量组的视网膜与血浆Evansblue比值逐渐下降,与IL-1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苏木精一伊红染色结果表明,IL-1β在玻璃体腔注射后4h视网膜血管扩张并有炎性细胞浸润,注射48h后上述症状减轻,而Genistein干预组视网膜血管反应轻,无明显炎性细胞浸润。RT-PCR法结果显示,各剂量Genistein组玻璃体腔注射后视网膜中IL-8和MCP-1mRNA的表达量均明显减少,与IL-1β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提示Genistein大鼠神经视网膜中MCP-1蛋白表达与IL-1β组比较明显减弱。结论PTK抑制剂Genistein通过抑制IL-1β诱导的视网膜趋化因子的分泌及减少白细胞在视网膜中的浸润,进而减轻IL-1β诱导的血-视网膜屏障损害。Genistein的作用强度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大肠杆菌内毒素(LPS)诱导的大鼠眼内炎模型组织病理学特征和玻璃体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LPS的表达模式.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SC组)136只、眼内炎组(EO组)168只、空白对照组(BC组)12只.E0组玻璃体腔注射5 μl LPS溶液诱导眼内炎动物模型;SC组注入等量无菌生理盐水;BC组不作任何干预.注射后6、12、24、48、72 h,5、7 d,观察大鼠眼部炎症表现并分别摘除各组眼球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并取其玻璃体检测细胞因子TNF-α、IL-1β和LPS的浓度.结果 EO组注射后6~72 h,眼内可见严重炎症反应,注射后7 d炎症基本消退.注射后24 h,眼内白细胞浸润数量为(1224.64±132.2)个/眼,达到高峰;注射后72 h,浸润细胞数量迅速下降至(342.25±47.7)个/眼.EO组注射后24 h,TNF-α和IL-1β浓度分别为(996.18±89.45)、(5556±1440)pg/ml,均达到高峰并持续至注射后48 h,随后迅速下降;注射后7 d,TNF-α和IL-1β浓度分别为(22.16±5.84)、(73.7±18.7)pg/ml.EO组注射后72 h,玻璃体腔内LPS含量迅速下降为(11.03±3.41)ng,7 d后玻璃体腔内LPS含量为(0.22±0.08)ng.结论 大鼠眼内炎模型的主要病理特征是大量白细胞眼内浸润,TNF-α、IL-1β的高水平表达以及玻璃体腔自发性细菌成分清除;TNF-α、IL-1β表达模式与LPS眼内清除过程一致.  相似文献   

6.
Mo B  Liu W  Yang L  Jiao J 《中华眼科杂志》2007,43(1):49-54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是否参与调控白细胞介素1β(IL-1β)诱导大鼠视网膜组织中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A(PDGF—A)、PDGF—B的表达。方法128只SD大鼠随机分成4组,右眼为实验眼,左眼为正常对照眼。间隔1h行两次玻璃体腔注射,先后两次注射情况分别为:A组BSS+BSS,B组BSS+IL-1β,C组吡咯烷二硫氨基甲酸盐(PDTC)+BSS,D组PDTC+IL-1β。其中,PDTC为NF—κB的特异性抑制剂。注射后4和24h分别通过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对大鼠眼内炎性反应进行临床观察、评分,并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RT-PCR方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NF-κB、PDGF—A、PDGF—B的表达及其变化情况。结果B组即注射IL-1β组,产生明显的眼内炎性反应,注射后4h左右达高峰,而D组即PDTC预处理组,炎性反应明显减轻;D组中炎性细胞的表达以及NF-κB的活化均明显低于B组,PDGF—A、PDGF-B蛋白及mRNA的表达也显著低于B组(P<0.05);B组及D组内PDGF—A的表达显著高于PDGF—B(P<0.05)。结论NF—κB参与调控IL-1β诱导大鼠视网膜组织PDGF—A、PDGF—B的表达,PDGF—A、PDGF—B不同异构体在眼内炎性反应中表达不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观察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的表达情况,以及雌二醇对SDF-1的表达及调控作用,研究雌二醇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升高大鼠眼压的方法建立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各时间点(6h、12h、24 h)视网膜SDF-1表达情况;腹腔注射雌二醇后观察雌二醇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后SDF-1表达的影响;并且应用雌激素受体拮抗剂ICI 182-780研究雌激素受体对雌二醇诱导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SDF-1的影响.结果 SDF-1 mRNA和蛋白在缺血-再灌注6h组、缺血-再灌注12h组和缺血-再灌注24 h组表达均增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并且在缺血-再灌注12h组SDF-1表达达高峰.雌二醇预处理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缺血-再灌注+雌二醇组SDF-1 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与缺血-再灌注对照组及缺血-再灌注+溶剂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与缺血-再灌注+雌二醇组相比较,缺血-再灌注+雌二醇+ICI182-780组SDF-1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雌二醇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是通过雌激素受体介导的SDF-1 mRNA和蛋白表达增强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观察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retinal ischemiareperfusion,RIR)后,白细胞介素1β(IL-1β)多肽在视网膜表达变化.方法采用前房灌注生理盐水,形成1 30mmHg(17.3kPa)高眼压,诱导大鼠视网膜缺血 60min,解除高眼压,建立RIR模型.缺血 60min,再灌注1 2h、48h作视网膜冰冻切片,IL-1β免疫组化观察.结果正常对照组未见IL β表达,RIR后12h、48h,视网膜神经节细层可见IL-1β表达.结论结果提示IL-1β多肽在蛋白质水平参与RIR损伤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藏红花素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IR)大鼠视网膜组织结构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只8~10周龄健康无眼疾Sprague-Dawley(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藏红花素低剂量组和藏红花素高剂量组,每组20只.正常对照组大鼠不作任何处理.其余组采用前房灌注生理盐水升高眼内压法建立RIR模型.藏红花素低剂量组、藏红花素高剂量组均于建模前30 min和建模后每天定时分别以5mg/kg、50mg/kg的剂量腹腔注射藏红花素溶液.建模后6、12、24、48 h,作视网膜石蜡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结构;作视网膜组织匀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各组TNF-α、IL-1β的表达.结果 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组织结构正常;模型组大鼠出现视网膜水肿、结构紊乱、细胞排列疏松等病理改变;藏红花素低剂量组大鼠视网膜病理改变程度较模型组轻;藏红花素高剂量组大鼠视网膜组织结构与正常对照组相似.TNF-α在建模后24 h表达量最高,IL-1β在建模后12、48 h时表达量最高.建模后6、12、24、48 h,模型组(t=5.42、7.94、9.32、9.18)、藏红花素低剂量组(t=3.94、4.12、4.98、3.84)TNF-α表达均较正常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藏红花素高剂量组TNF-α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13、2.34、2.96、2.78,P>0.05).与模型组比较,藏红花素低剂量组(t=3.95、4.56、4.01、5.12)、藏红花素高剂量组(t=5.23、7.65、7.74、7.63)TNF-α表达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建模后6、12、24、48 h,模型组(t=7.23、7.87、7.15、15.60)、藏红花素低剂量组(t=5.65、5.10、5.54、6.87)、藏红花素高剂量组(t=4.38、5.21、4.56、4.75)IL-1β表达均较正常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藏红花素低剂量组仅于建模后48 h降低最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6,P<0.05);各时间点藏红花素高剂量组IL-1β表达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94、5.36、6.05、10.50,P<0.05).结论 藏红花素可以改善RIR大鼠视网膜组织结构的病理改变,降低TNF-α、IL-1β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白细胞介素-1β(IL-1β)对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磷酸化的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pSTAT3)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Sprague-Dawley(SD)大鼠Müller细胞分别以0.0、0.1、1.0、5.0、10.0 ng/ml浓度的IL-1β刺激24 h后,免疫荧光法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otting)检测细胞内pSTAT3的表达改变.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00、500、1000 ng/ml组,每组均为8只大鼠.分别将磷酸缓冲液(PBS)配制的浓度分别为100、500、1000 ng/ml的IL-1β注入大鼠的左眼玻璃体腔中,对照组大鼠左眼玻璃体腔注射相同容积的PBS,24 h后采用同样方法 检测pSTAT3在视网膜的表达情况.结果 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 botting检测结果 显示,IL-1β刺激24 h后,IL-1β浓度为0.0 ng/ml时,pSTAT3在细胞核内有极少量表达,当浓度达到1.0 ng/ml后,pSTAT3在细胞核内的表达随浓度增加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64,43.78;P<0.01).对照组大鼠视网膜内无明显pSTAT3的表达,当浓度达到100.0 ng/ml后,pSTAT3在视网膜内的表达随浓度增加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3.53,43.70;P<0.01);pSTAT3主要表达于内核层和神经节细胞层.双荧光标记显示,对照组大鼠视网膜内无pSTAT3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主要表达于神经节细胞层,并向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呈丝状放射;从100 ng/ml IL-1β刺激24 h后起,内核层就出现颗粒状GFAP和pSTAT3的双标染色.结论 IL-1β可以上调Müller细胞pSTAT3的表达,这可能是Müller细胞发生反应性胶质活化的通路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蛋白酪氨酸激酶(protein tyrosine kinase,PTK)抑制剂染料木黄酮(Genistein)对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诱导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趋化因子表达和细胞内Ca2+的影响.方法 应用不同剂量IL-1β对RPE细胞进行刺激,RT-PCR法观察细胞IL-8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etic protein-1,MCP-1)mRNA表达的变化.应用Genistein对RPE细胞培养进行干预,观察其对IL-1β诱导RPE细胞IL-8和MCP-1 mRNA表达的影响.应用Fura2/AM、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IL-1β和Genistein对RPE细胞内Ca2+的影响.结果 RT-PCR结果显示,0.1μg·L-1、1μg·L-1、10μg·L-1IL-1β刺激组IL-8 mRNA相对表达值分别为0.446±0.133、0.727±0.054和0.523±0.106,对照组为0.272±0.088;1μg·L-1、10μg·L-1IL-1β刺激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15).10μg·L-1IL-1β诱导的RPE细胞MCP-1 mRNA相对表达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2).10 mg·L-1、50 mg·L-1 Genistein对IL-1β诱导的IL-8和MCP-1 mRNA表达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IL-1β引起细胞内ca2+浓度升高,Genistein对细胞内Ca2+作用与之相反.结论 Genistein对IL-1β诱导的1L-8和MCP-1 mRNA表达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为抑制IL-1β诱导的细胞内Ca2+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retinal isehemia reperfusion,RIR)后,白细胞介素1β(IL-1β)多肽在视网膜表达变化。方法:采用前房灌注生理盐水,形成130mmHg(17.3kPa)高眼压,诱导大鼠视网膜缺血60min,解除高眼压,建立RIR模型。缺血60min,再灌注12h、48h作视网膜冰冻切片,IL-1β免疫组化观察。结果:正常对照组未见IL-1β表达,RIR后12h、48h,视网膜神经节细层可见IL-1β表达。结论:结果提示:IL-1β多肽在蛋白质水平参与RIR损伤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以重组腺相关病毒(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us,rAAV)栽体介导的人色素上皮衍生因子(human 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hPEDF)转染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观察其对血-视网膜屏障的影响.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75只应用链脲佐菌素诱导形成糖尿病模型后,随机分为1个月组、3个月组和6个月组,每组各25只.所有大鼠右眼玻璃体内注射rAAV2-cMV-hPEDF作为治疗组,左眼注射rAAV2-CMV-GFP做自身对照.正常大鼠20只右眼假注射,左眼不注射.应用Evans-Blue 测定血-视网膜屏障的渗漏变化,应用Western-blotting测定ICAM-1和Occludi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随着糖尿病病程进展,视网膜渗漏不断增强,视网膜中Evans-Blue含量不断增加,一直持续到6个月达到高峰.各治疗眼组与自身对照眼组相比视网膜渗漏减轻,其中1个月治疗眼组Evans-Blue含量(68.673±24.083)ng·mg-1低于自身对照眼组(93.850 4±24.969)ng·mg-1,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Evans-Blue含量(46.021±16.091)ng·mg-1及6个月(55.198±25.060)ng·mg-1治疗眼组均显著低于自身对照眼组Evans-Blue含量(102.528 4±39.421)ng·mg-1、(128.225±34.603)ng·mg-1(P<0.05).但各治疗眼组与正常眼注射组相比Evans-Blue含量仍显著增加(均为P<0.05).随糖尿病病程进展,视网膜中ICAM-1蛋白含量不断增加,Occludin蛋白含量不断降低.治疗眼组与自身对照眼组相比,ICAM-1蛋白含量均显著下降(均为P<0.01).3个月及6个月治疗眼组与自身对照眼组相比,Occludin蛋白含量均显著升高(均为P<0.01).糖尿病大鼠视网膜ICAM-1与Occludin蛋白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754,P<0.01).结论 rAAV2-CMV-hPEDF玻璃体内注射可增加糖尿病大鼠视网膜Occludin的表达,抑制ICAM-1表达,从而减轻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血管的渗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m-1,MCP-1)在不同病程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的表达及探讨MCP-1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Wistar大鼠6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16只和糖尿病造模组(DM组)48只,DM组腹腔注射链尿佐菌素诱发糖尿病,将造模成功DM组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2周、4周、12周和20周组,每组各12只.到各时间点后处死,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MCP-1在不同病程糖尿病造模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对免疫印迹结果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处理.结果 免疫印迹结果显示:正常大鼠视网膜中MCP-1的表达非常微弱,糖尿病诱导成功后2周MCP-1蛋白表达比正常组明显增加(P<0.05),并随时间的延长表达逐渐增加,到12周时达最高.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正常大鼠视网膜各层均无MCP-1表达,大鼠糖尿病诱导成功后2周,视网膜表面血管即有MCP-1阳性细胞表达,以后随病程延长而表达增多.结论 MCP-1在视网膜的表达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建立重力打击式小鼠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模型探讨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方法 选取SPF级C57BL/6J成熟小鼠48只(96眼),均取小鼠左眼为实验眼进行造模,右眼为对照眼不做处理。采用重力打击建立小鼠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模型,造模后第1、3、5、7天对小鼠进行观察,每个时间点取6只小鼠进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检查、视网膜组织HE染色,另取6只小鼠利用RT-PCR检测小鼠实验眼和对照眼视网膜中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检查结果显示,对照眼和实验眼均能检测出明显的负向波形,本实验命名为N1波。在造模后第1、3、5、7天,小鼠实验眼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振幅均显著低于对照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造模后,对照眼的视网膜结构层次清晰,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排列整齐,胞核清楚,核膜光滑完整;实验眼造模后视网膜轻度增厚,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可见细胞间空泡形成,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排列出现紊乱,在造模后第7天可见神经节细胞核出现缺失。造模后第1、3、5、7天小鼠实验眼视网膜中IL-1β mRNA和TNF-α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眼(均为P<0.05);对照眼和实验眼视网膜中IL-1β mRNA和TNF-α mRNA相对表达量均随时间进展呈下降趋势(均为P<0.05)。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重力打击式小鼠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模型操作简便,模拟临床效果更好,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小鼠视网膜IL-1β、TNF-α呈现高表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视神经损伤对兴奋性氨基酸转运蛋白-1(EAAT-1)的表达以及对视网膜谷氨酸(Glu)摄取的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右眼视神经损伤模型48只.术后1、7、14d以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检测大鼠玻璃体谷氨酸浓度;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大鼠视网膜EAAT-1的表达.结果 视神经损伤后1、7、14d,实验眼玻璃体谷氨酸浓度升高,与对照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h=10.171,P=0.000;t7h=3.871,P=0.006;t14h=5.599,P=0.001);实验眼视网膜EAAT-1表达降低,与对照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h=3.460,P=0.011;t7h=4.182,P=0.004;t14h=4.077,P=0.005).结论 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内谷氨酸积聚,与视网膜EAAT-1的表达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7.
背景 视网膜色素变性(RP)与阿尔茨海默病有着共同的发病机制,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Cdk5)活性及其激活剂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病变.Cdk5抑制剂roscovitine可以抑制Cdk5/p25通路的活性,从而抑制细胞凋亡,但其对RP的影响尚不清楚. 目的 探讨玻璃体腔注射roscovitine对RCS大鼠视网膜组织中p35、p25和tau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12只RCS大鼠于出生后17d右眼玻璃体腔注射4 μlroscovitine作为实验眼,左眼未进行任何干预作为对照眼.分别于注射后8d(出生后25 d)和18d(出生后35 d)用过量麻醉法各处死6只大鼠并分离视网膜,Western blot法检测RCS大鼠视网膜组织中Cdk5、p35、p25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和tau蛋白磷酸化水平,采用分光光度仪(光谱法)测定大鼠视网膜组织340 nm处的吸光度(A)值,定量分析大鼠视网膜中Cdk5/p25激酶活性,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实验眼和对照眼的检测结果.结果 玻璃体腔注射后8d和18d,大鼠实验眼视网膜组织中p35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186±0.019和1.069±0.019,明显低于对照眼的1.364±0.016和1.214±0.0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294、-6.477,均P<0.05);大鼠实验眼视网膜组织中p25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312±0.009和0.269±0.018,明显低于对照眼的0.595±0.013和0.473±0.0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508、-11.879,均P<0.05);实验眼与对照眼间大鼠视网膜中Cdk5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13、-0.540,均P>0.05);实验眼大鼠视网膜组织中tau蛋白磷酸化水平均低于对照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854、-6.744,均P<0.05).玻璃体腔注射后8d和18d,比色定量测定法测得大鼠实验眼视网膜中Cdk5/p25活性分别为(0.003 83±0.000 14)mol/(s·mg)和(0.00201±0.000 11)mol/(s·mg),明显低于对照眼的(0.005 47 ±0.000 27) mol/(s·mg)和(0.003 35±0.000 15) mol/(s·m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152,P=0.000;t=-9.248,P=0.000). 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roscovitine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RCS大鼠视网膜组织中Cdk5/p25激酶活性及tau蛋白磷酸化水平.  相似文献   

18.
背景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CP-1)是趋化因子家族中的主要成员之一,在肿瘤、炎症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等新生血管性疾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关于MCP-1在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发生过程中的表达及其作用的研究鲜有报道. 目的 观察OIR小鼠视网膜中MCP-1的表达,探讨MCP-1在视网膜血管发育和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SPF级C57BL/6J小鼠12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OIR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60只.OIR组将出生后7d的新生小鼠在体积分数75%氧环境下饲养5d,然后返回正常大气环境中;正常对照组小鼠始终置于正常大气环境中饲养.OIR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在出生后5、7、12、14、17、21 d随机抽取10只小鼠,摘除右眼球,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CP-1蛋白在小鼠视网膜中的表达情况,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MCP-1 mRNA在小鼠视网膜中的表达. 结果 正常对照组小鼠在出生后的第5天即有MCP-1在视网膜的内核层和节细胞层表达,12d时表达MCP-1的阳性细胞数达到高峰,其他日龄时呈基线表达.OIR组12d时表达MCP-1的阳性细胞数轻度增多,14d时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多,之后迅速下降至正常水平.正常对照组在5d时可检测到MCP-1 mRNA表达,12d时显著上调,之后随小鼠日龄的增加,MCP-1 mRNA表达迅速下降,14、17、21 d表达基本呈基线水平.OIR组12 d时,MCP-1 mRNA较正常对照组下降,在新生血管形成关键期,即14 d时表达显著上调,之后迅速下降至正常水平.OIR组和正常对照组间比较采用完全随机分组的两因素方差分析,F分组=5.230,P=0.028;F日龄=6.898,P=0.001.结论 小鼠视网膜发育过程始终伴随着MCP-1的表达,MCP-1的表达上调可能与小鼠视网膜血管发育和OIR模型中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IL-1β,IL-6反义寡核苷酸脂质体抑制兔后发性白内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IL-1β、IL-6反义寡核苷酸脂质体抑制后发性白内障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将20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双眼行透明晶状体囊外摘出术,均设左眼为实验眼,术后前房立即注射IL-1β、IL-6反义寡核苷酸脂质体,右眼为对照眼,术后前房注射单纯脂质体。分别于术前1d、术后1d、3d、1周、2周、1月、2月和3月抽取房水,用ELISA双抗体免疫夹心法检测IL-1β、IL-6的含量,定期裂隙灯检眼镜观察后囊混浊情况,术后3月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1)术后3月实验眼与对照眼发生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的眼数分别为16眼及20眼,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02<0.01);(2)实验眼和对照眼房水中IL-1β的浓度均值分别为(8.570±1.686)×10-9g·L-1、(11.900±3.873)×10-9g·L-1,有显著性差异(P=0.002<0.01),IL-6的浓度均值分别为(12.530±4.068)×10-9g·L-1、(16·600±6·636)×10-9g·L-1,亦有显著性差异(P=0.033<0.05);(3)光镜和电镜下实验眼晶状体后囊膜细胞增生不活跃,未发现眼内毒性反应。结论前房注射IL-1β、IL-6反义寡核苷酸脂质体对后发性白内障可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α(interleukin-1α, IL-1α)诱导SD大鼠玻璃体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以及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 lium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8只SD大鼠,左眼为实验处理组,玻璃体内各注射IL-1α2.0 ng,右眼为对照组,同样方法 玻璃体内注射等量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 solution, PBS )。术后每天用直接检眼镜观察眼底,第7 d摘取眼球,眼后段作常规病理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实验处理组视网膜前有大量新生血管和增生膜形成, 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新生血管管壁及视网膜前增生膜中有V EGF的阳性表达,而对照组则无新生血管形成, 仅在感光细胞外节段层有VEGF的弱表达。结论IL-1α能促进SD大鼠玻璃体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和VEGF表达升高。(中华眼底病杂志,2001,17:135-13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