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根据字义和文献资料的考证,“魁羸” 一词指“高而肿起不平”。赵开美本《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所载“桂枝芍药知母汤证”中此词即此义,而俞桥本“尫羸”之“尫”字,徐镕本“尪羸”之“尪”字皆为“魁”之误字。  相似文献   

2.
(一)“魁羸”辨 “魁羸”一词,出自《中风历节病》篇桂枝芍药知母汤证。原文为:“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魁”,为大、壮伟;“羸”,为瘠、瘦弱;魁、羸并举,谓相关联的关节肿大,而肌肉瘠薄,相映昭著。但历代不少注家对“魁”之含义很少详释,《脉经》作“魁瘰”,《心典》、《金鉴》作“尫羸”并训为身体瘦弱,笔者以为释之久妥,爰作析辨。 历节病除遍历关节疼痛的症状外,突出表现为关节变形肿大,故首言“肢节疼痛”。下文“魁羸” 系采用修辞学上的避复法,以“身体”取代关节(此法仲景常用,如血痹病“外证身体不仁”,其“身体” 也仅指某一局部)  相似文献   

3.
五版《金匮要略讲义》(下简称《讲义》)教材对部分释词尚有欠妥或缺如之处,今试释如下,窥管之处,恳望斧正。一、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出自《中风历节病》篇:“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讲义》“魁赢”[词解]道:“是形容关节肿大。沈氏、尤氏、《金鉴》本俱作‘赢,是指身体疫弱”;“脚肿如脱”[词解]道:“形容两脚肿胀,且又麻木不仁,似乎和身体要脱离一样。”周健同志已提出“”字应释为肢体因关节肿胀变形弯曲,  相似文献   

4.
中医"调和"思想——桂枝汤及类方中桂芍比例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枝汤为"仲景群芳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柯琴<伤寒论附翼>).对于桂枝汤证,仲景提要为"阳浮而阴弱",即营卫不和.故全方蕴含着一种"调和"的思想.这种思想主要是通过桂芍配伍体现出来的.<伤寒论>中对桂芍剂量的灵活加减,用以治疗的多种病证,更将这种调和的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原方如下: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下面仅举几例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5.
一、"脞"与"(月坒)" 马王堆汉墓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足阳明脉条,其病有"脞瘦";足厥阴脉条,脉循行"脞间",也有"病脞瘦".这几个"脞"字都是"(月坒)"字之误.  相似文献   

6.
浅谈"州都之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宇  丁娜 《吉林中医药》2004,24(11):3-3
"州都之官"即膀胱。《素问·灵兰秘典论》言:"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在此为何以"州都之官"来比喻膀胱的生理功能特点呢?各注家或以膀胱"位当孤腑"(王冰等),或以膀胱为"三焦水液所归","是同都会之地"(张介宾等),或以州、都分别通"洲"、"渚"二字,而解为水液积聚之处来解释  相似文献   

7.
对阳明病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的"胃家实"三字,历代注家有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胃家实"是单指邪热从阳明经进入阳明胃腑,与肠中燥屎相互壅结而形成的有形燥热之腑证而言[1,2];也有人认为"胃家实"三字不仅指阳明腑的实证、热证,而且也包括阳明经证的无形邪热等热性病在内1[3].以上两种说法的不同点,是在于对"胃家"二字所代表部位的争议,而对"实"字的认识,则基本上是相同的,即都认为"实"字所指的就是热证、实证.对此,笔者持有不同的看法:"胃家"赅指阳明经、腑自不待言,而"胃家实"的"实"字则应另眼看待,我认为这个"实"字,若非"病"字之误,那也应将之作"病"字来解,绝不可将阳明病概指为"实证、热证".  相似文献   

8.
郑莉 《国医论坛》2013,28(4):58-59
《金匮要略方论.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云:"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其中,"魁羸"亦作"■羸")此条原文描述了风湿历节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用药,其中"身体魁羸,脚肿如脱"二句,历代医家对其认识不尽相同,影响到对原文的理解和对临床的  相似文献   

9.
"大实有赢状,误补益疾,至虚有盛候,反泻含冤"是明代医家李中梓之论点.告诫后世在临床辨证施治中,要牢固树立整体观念,纵观全局,审因辨证,首辨虚实.  相似文献   

10.
观察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风湿病ESR和CRP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勤 《西部中医药》2006,19(12):20-21
桂枝芍药知母汤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曰:"诸肢节疼痛,身体尫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其方宗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滋阴清热并用之法,用治风、寒、湿邪痹着日久,渐次化热伤阴,经脉受损,正虚邪恋之风湿顽痹.笔者临床以其化裁,治疗各型风湿病并观察其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高廷国  韩倩倩  周凌 《河南中医》2009,29(4):329-330
“神不使”语出《素问·汤液醪醴论》,系指由于人体神气的衰微,致使针、药等正常治疗手段不能发挥基本的治疗作用,从而导致了人体疾病的迁延不愈甚或无法救治。《内经》“神不使”观点的提出,是以人体气、血、营、卫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行为基础而建立的,而人体营卫功能的恢复是人体疾病向愈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1 王清任"血府"说及血府逐瘀汤 清代著名医学家王清任在其所著<医林改错>一书中说:"血府即人胸下膈膜一片,其薄如纸,最为坚实,前长与心口凹处齐,从两胁至腰上,顺长如坡,前高后低,低处如池,池中存血,即精汁所化,名曰血府."这就是王氏所谓的胸中血府.王氏指出,"胸中血府"极易产生瘀血,出现"胸中血府血瘀"之证,治宜活血化瘀,故创血府逐瘀汤.从<医林改错.卷上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来看,王氏认为属"血府血瘀"的病证很多,表现各异,但都有瘀血指征,故均可用血府逐瘀汤"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相似文献   

13.
H7N9禽流感病毒可导致严重呼吸道疾病,具有起病急,病情传变快,传染性强等特点。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符合"卫气营血"和"三焦"的传变规律,特点为初期发病急,多见邪毒犯肺,卫气同病,主要证型包括肺热壅盛和燥热伤肺。治未病、未雨绸缪是中医精髓与核心,源于中华文化的忧患意识,经几千年实践积累,重养生、治未病的观念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行之有效的方法,未病先防,保养正气,避免邪气;既病防变,对H7N9禽流感的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透热转气是叶天士在《温热经纬》中首先提出的治疗营分证的方法,对"透热"的适用范围、什么热可透、什么药可透热等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北京中医医院已故名老中医,享有"金针"美誉的王乐亭先生,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出"老十针"穴位处方,在治疗脾胃病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本文简述"老十针"的产生背景及命名渊源,分析其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王晓红 《中国针灸》2004,24(11):766-768
王岱教授在30余年的临床、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针刺手法和得气理论.本文就"跳动穴"的由来、作用机理、适应证、具体操作及补泻手法等方面,对"跳动穴"理论进行系统介绍,为解决神经、肌肉运动障碍病症提供有效的治疗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汪绮石“清金保肺”学术思想探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绮石先生,乃明末之人,姓名、居里、及生卒年代皆无从查考。所著《理虚元鉴》两卷,为我国最完备的治虚劳专著。然汪氏书成身殁,未及梓刊,现行之本,乃据清柯怀祖抄本所得。是书对虚劳辨证因,详施治,审脉法,正药讹,精纯邃密,自成体系。原序云:“绮石先生医道高玄,虚劳一门,尤为独阐之宗。”而柯氏称其治虚劳不在仲景之下,  相似文献   

18.
应用自编《阴阳人格分类量表》对 10 0 0名被试者进行测试 ,将其测试结果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 ,以评估本量表的可靠性与有效性 ,经统计分析表明 ,本量表重测信度皮尔逊相关系数为 0 .5 7~ 0 .76 (P <0 .0 1) ,专家效度皮尔逊系数为 0 .6 8~0 .94 (P <0 .0 1) ,各题测题效度在所属类别中皮尔逊系数为 0 .34~ 0 .5 0 ,在非所属类别中的皮尔逊系数为 0 .0 6~ 0 .17(P <0 .0 1) ,说明本量表具有较好的可靠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王振涛从"虚""瘀""热"论治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经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吴鸿 《江苏中医药》2004,25(6):23-24
王振涛博士在临床上对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诊治有独到见解,认为本病的发病机制无外乎“虚”、“瘀”、“热”三字,即气阴亏虚,热毒瘀血,心神失养,治以益气养阴,佐以活血清热。同时强调心神不宁为本病之共性,治疗时酌情加入养心安神或镇心安神之品,且贯穿治疗的始终,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语出《素问·生气通天论》。自唐代王冰注始,历经宋、明、清,时至今日,围绕“足”字的认识,始终未能统一。对于“足”的解释,或谓“足”即今义之“脚”,或谓“足”为“是”字之讹,或谓“足”为“多”之义,或谓“足”为能愿动词,“能够”之义,等等。王冰注曰:“高,膏也。梁,粱也……膏粱之人,内多滞热,皮厚肉密,故内变为丁矣……所以丁生于足者,四支为诸阳之本也。”王冰认为“足”即是“脚”,对王冰的“丁生于足”的观点,宋·林亿的《新校正》驳斥云:“按丁生之处,不常于足。盖谓膏粱之变,饶生大丁,非偏著足也。”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