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预防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方法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利用球囊在该模型腹主动脉导入pcDNA3.0/hVEGF165(n=10),对照组导入空载体(n=10)。采用RT-PCR法检测外源VEGF基因的表达。术后2、4周观察转导外源基因对血管内皮修复的影响。术后1、2、4周行MRI检查,观察左肾动脉开口处上段被扩张腹主动脉的管腔面积变化。结果利用球囊导管能成功转导pcDNA3.0/hVEGF165,治疗组和对照组完成内皮修复的时间分别为2周和4周,术后2周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管腔面积分别为(7.95±1.42)mm2和(6.74±1.01)mm2,术后4周分别为(7.40±2.29)mm2和(2.21±1.44)mm2。结论在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局部血管利用球囊导管能成功地转导VEGF基因,有效促进局部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取得抑制局部血管管腔狭窄的作用,这对于防止血管介入术后再狭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白藜三醇对血管内皮剥脱术后内膜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白藜三醇对兔髂动脉内皮剥脱后血管内膜增殖的作用。方法:建立兔髂动脉内皮剥脱后血管内膜增殖模型,从术前1周至术后4周,给予2~4mg/(kg·d)的白藜三醇。结果:白藜三醇高剂量可有效地抑制血管内膜的增生,使内膜增生指数从模型组(M组)的0.41降低到白藜三醇高剂量组(H组)的0.28(P<0.01);相对管腔面积从M组的0.39增加到H组的0.53(P<0.001);相同管腔直径的增殖内膜中平滑肌细胞(SMC)数目从M组的1935减少到H组的1115(P<0.05)。结论:提示白藜三醇可抑制血管内膜的增殖,对于预防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可能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Sun Q  Zhang R  Liu XP  Wang T  Hou D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12):850-851
近年研究表明,内膜增厚致再狭窄的始动因素是内皮细胞的损伤。我们利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可以促进损伤内膜内皮化这一特性,将携带VEGF基因的多聚赖氨酸涂层支架置人球囊扩张术后的动脉粥样硬化兔腹主动脉,旨在评估在质粒介导下,由该涂层支架向血管内局部转基因的可行性及VEGF修复内膜、抑制再狭窄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CEA)后患者长期口服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再狭窄的预防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84例成功行CEA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62例患者长期服用阿托伐他汀,22例未服用他汀类药物,随访12个月,观察患者术后1年颈动脉通畅情况及血脂水平情况,评估阿托伐他汀对CEA术后再狭窄的预防效果。结果服用阿托伐他汀患者血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均较未服用他汀药物患者低,高密度脂蛋白较未服用阿托伐他汀患者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用阿托伐他汀患者再狭窄患者7例,未服用阿托伐他汀患者再狭窄患者7例,其中闭塞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对CEA术后患者颈动脉再狭窄有良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5.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ercutaneoustransluminalcoronaryangioplasty ,PTCA)后血管再狭窄的发生与血管平滑肌细胞 (vascularsmoothmusclecell,VSMC )增殖、迁移以及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 ,ECM )的大量合成和重构有关。粘着斑激酶 (focaladhesionkinase ,FAK)是一种非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 ,介导细胞外信号由整合素向细胞内转导的过程。FAK的磷酸化激活以及由此产生的下游一系列蛋白质的磷酸化 ,是…  相似文献   

6.
影响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远期疗效的最主要问题是再狭窄。国内外对再狭窄的发生发展及其防治已进行了大量研究,尽管其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一些新的观点已得到认同。有研究表明,钙通道阻滞剂对再狭窄的发生有预防作用。本文就近年对再狭窄的认识以及钙通道阻滞剂对再狭窄的预防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盐酸小檗碱在≤0.1μmol/L浓度时,对乙酰胆松驰带内皮血坏的作用有剂量依赖性的增强;当浓度≥20μmol/L时, 带内皮备血管环具浓度依赖性的直接舒张作用,而人皮或阻断M受体后均完全被抑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粘着斑激酶磷酸化与大鼠血管内膜剥脱术后血管重塑的关系。方法通过建立大鼠主动脉内皮剥脱术后再狭窄模型,将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非内皮剥脱对照组(CN)、内皮剥脱术后4、8、16和24d组。取内膜剥脱部位血管段进行形态学观察,并用Western blolt方法检测FAK总含量及磷酸化型FAK的含量,最后密度扫描分析。结果CN组可检测到少量FAK,主要是以非磷酸化形式存在;4d组FAK和磷酸化FAK含量均明显升高(37%、68%,ves CN组,P〈0.05),随着损伤时间的延长,FAK和磷酸化型FAK含量显示相同的变化趋势。但FAK在术后第8天达到峰值,一直持续到术后第16天,此后开始下降;磷酸化型FAK峰值出现在术后16d,在峰值水平上持续时间较短。形态学观察显示,术后8d可见新生内膜中局灶性细胞增殖,术后16~24d内膜呈弥漫性增厚。结论FAK参与大鼠血管内膜剥脱术后血管重塑,血管新生内膜中细胞增生的程度与磷酸化型FAK及FAK总含量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是目前冠心痛的重要治疗手段,而术后再狭窄的发生严重影响病人的远期疗效与生活质量。本文介绍了再狭窄的发生机制,并从药物、机械、涂层支架、放射及基因方面对再狭窄的防治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  相似文献   

10.
以野百合碱复制Wistar大鼠动脉高压模型,用特殊染色方法观察粉防己碱对野百合碱致大鼠肺动脉构形重建的逆转作用,结果表明粉防己碱可选择性的降低野百合碱诱导的大鼠肺动脉高压作用,并明显地逆转肺血管及肺组织损伤,降低肺动脉高夺和右心室肥大,对体循环压力无影响。  相似文献   

11.
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的克隆及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克隆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VEGF165片段。构建pcDNA3/VEGF165真核表达质粒。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从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中扩增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165基因片段,通过DNA重组技术将该基因片段重组于pcDNA3真核表达载体上,构建成pcDNA3/VEGF165重组质粒,分别用PCR扩增、酶切电泳分析及DNA测序的方法对重组DNA进行鉴定。结果:经PCR扩增、酶切电泳分析和DNA测序证实,本实验构建的重组质粒目的基因片段为人VEGF165cDNA。结论:本实验成功地克隆了VEGF165基因并构建了其真核表达质粒。为进一步研究用VEGF基因转染的方法来恢复或增强放疗后组织的血管生成能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激光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机理,将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组、动脉粥样硬化(AS)组和激光血管成形术(LA)组。首先建立AS模型和LA,术后不同时间取腹主动脉做组织形态学、细胞生物学检查。结果发现,LA后再狭窄与血管热损伤后动脉中层平滑肌细胞(SMC)向内膜下迁移并异常增生有关,导致新生内膜形成、内膜增厚和血管再狭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咪唑安定预处理对急性缺氧大鼠血浆、心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麻醉药对心脏血管的影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6)、急性缺氧组(A组,n=6)、缺氧后咪唑安定处理组(M1组,n=6)及咪唑安定预处理组(M2组,n=6)。M1组及M2组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3mg/kg,每半小时追加半量;C组注入等剂量的生理盐水。A组、M1组及M2组大鼠置于常压低氧舱内,氧浓度保持为(10.0±0.5)%,实验结束后立即抽血测定血浆VEGF含量;实验结束后处死大鼠速取大鼠心肌组织切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心肌组织中VEGF的表达。结果:血浆中VEGF含量A组、M1组及M2组明显高于C组(P〈0.01),M1组与A组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M2组则显著高于A组及M1组(P〈0.01)。心肌组织中A组、M1组、M2组VEGF含量表达较C组明显增高;M2组VEGF含量表达较A组、M1组明显增高;而A组与M1组差别不大。结论:咪唑安定缺氧前预处理可明显增高VEGF在心肌组织及血浆中的表达量。  相似文献   

14.
尼莫地平对HL-60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尼莫地平(NMDP)对HL-60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HL-60细胞并调整细胞浓度为5×108/L,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置24孔板培养,每孔加入HL-60细胞培养液1.5 mL,实验组各孔再加NMDP 0.01 g/L。分别培养0、8、16、24 h,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动态变化;采用Giemsa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的碎片;流式细胞仪检测DNA含量;细胞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的蛋白表达。结果实验组细胞从培养8 h起,可见不同程度的变形、出泡,细胞和小泡仍保持膜的完整性,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出泡细胞增加,细胞体积变小,部分细胞裂解;对照组细胞一直无形态学变化。Giemsa染色可见实验组细胞核膜裂解,染色质呈紫红色或蓝紫色,分割成块状,浓缩、靠近核膜,呈边集现象,并有典型的凋亡小体形成;对照组细胞保持大小一致,胞内染色质呈紫红色或蓝紫色,分布均匀。DNA凝胶电泳显示,实验组在8、16、24 h出现典型的梯形带。实验组细胞的凋亡率随时间延长而增加,自8 h起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t=15.06~20.75,P<0.01)。实验组Bcl-2蛋白表达下降,16、24 h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t=3.66、5.62,P<0.05);Bax蛋白表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162、4 h有显著性差异(t=4.13、7.55,P<0.01)。Bcl-2/Bax蛋白表达比值逐渐下降,与对照组比较,8、16、24 h差异皆有显著性(t=5.32~7.76,P<0.05)。结论NMDP可诱导HL-60细胞凋亡。Bcl-2/Bax蛋白比值下降,可能是NMDP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观察了内皮损伤后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生的时相变化。结果表明,内皮损伤可导致VSMC增生,内膜增厚。VSMC在术后24小时就进入细胞周期,开始合成DNA;DNA复制高峰是在术后48~72小时,10天之后主要是细胞体积增大,细胞外基质堆积,提示细胞的大量复制是在内皮损伤后的早期阶段,这可能是防治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6.
①目的 观察全反式维甲酸 (atRA)对球囊损伤大鼠主动脉内皮后内膜增生及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表达的影响 ,探讨atRA对PTCA术后再狭窄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②方法  5 6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损伤组、atRA组 ,分别于术后 2、7、1 4d取实验动脉段 ,常规病理切片、苏木精 伊红染色 ,测定管腔及新生内膜面积 ,免疫组化法测定PCNA的表达水平。③结果 atRA组较损伤组 (7、1 4d时 )新生内膜横截面积明显减少 (t=3.96、- 6 .98,P <0 .0 1 ) ,内膜 /中膜横截面积比显著下降 (t=4 .2 1、- 6 .79,P <0 .0 1 ) ,在 1 4d时管腔面积明显扩大 (t=3.98,P <0 .0 1 )。PCNA于损伤后 2d在中膜见表达 ,随后表达渐少 ;损伤后 7d ,在内膜中有表达 ;1 4d可见向管腔表面聚集现象。atRA组较损伤组PCNA阳性表达指数显著下降 (t =7.2 0~ 1 5 .39,P <0 .0 1 )。④结论 atRA能抑制PCNA的过表达 ,抑制细胞周期进程 ,从而抑制内膜增生、防治再狭窄  相似文献   

17.
采用大肠杆菌内毒素(500μg/kg,i.p;)对大鼠进行预处理,从心律失常发生及心肌力学改变观察其对心肌缺血-再灌流损伤的保护作用。发现预处理组室速、室颤发生率及死亡率降低,LVSP及±dp/dtmax改善,心肌钙过荷减轻。内毒素预处理的心肌保护机制与心肌中热休克蛋白70基因表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8.
高尿酸血症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①目的 观察高尿酸血症病人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1 (PAI 1 )与内皮素 (ET)水平变化 ,探讨高尿酸血症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②方法 选择年龄 >35岁的男性高尿酸血症病人 1 38例为高尿酸血症组 (HUA组 ) ,其中单纯高尿酸血症病人 4 2例为HUA 1组 ,高尿酸并高脂血症或糖耐量异常病人 96例为HUA 2组 ,选择年龄、地域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 4 0例为正常对照组。测定各组血浆PAI 1与ET水平及血清尿酸 (UA)、总胆固醇 (TC)、三酰甘油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空腹血糖 (FPG)及餐后 2h血糖 (2hPG)、空腹胰岛素 (FINS)、尿素氮 (BUN)及肌酐 (Cr)含量。③结果 HUA、HUA 1、HUA 2组血浆PAI 1与ET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t =1 4 .71~ 33.85 ,P <0 .0 1 ) ,HUA 2组的PAI 1、ET水平明显高于HUA 1组 (t =2 .4 1、2 .1 7,P <0 .0 5 )。在以UA为因变量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中 ,TG、LDL C、BUN、Cr、PAI 1、ET进入方程 (R2 =0 .4 3,P <0 .0 0 1 )。④结论 高尿酸血症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关系密切 ,并发糖脂代谢紊乱时会加重血管内皮细胞损害  相似文献   

19.
EFFECTS OF CERTAIN VASOACTIVE PEPTIDES ON PATHOGENESIS OF VASCULAR RESTENOSIS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everal vasoactive peptid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arterial restenosis after balloon angioplasty.Methods. In rat aortic artery restenosis model produced by denudation of aortic endothelia, we observed changes of endothelin (ET), angiotensin II (AII), 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CGRP) and adrenomedullin (Adm) in plasma and aorta with radioimmunoassay and expression of hypertension-related gene (HRG-1) with semi-quantitative RT-PCR, and studied the effects of these peptides on intimal hyperplasia, intima/media ratio and MAPK activities of aortic artery after angioplasty respectively. Furthermore, in cultured cells, we studied the effects of these peptides on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 (VSMC) proliferation and expression of HRG-1 of VSMC from 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 (SHR) and Wistar-Kyoto (WKY) rats with 3H-TdR incorporation and RT-PCR respectively.Results. After angioplasty, the levels of ET and AII in plasma and aorta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ccompan  相似文献   

20.
使用硫代修饰的G蛋白(Gαq/11亚基和ras蛋白)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Gαq/11亚基和ras蛋白AS-ODNs)作用于含20%胎牛血清DME培养液培养基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通过细胞计数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了Gαq/11亚基和ras蛋白AS-ODNs对vSMC增殖和PCNA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Gαq/11亚基和ras蛋白AS-ODNs联合应用能明显抑制vSMC增殖;免疫细胞化学分析亦显示vSMC中PCNA蛋白表达显著减少。而相同浓度的正义ODNs只有微小抑制作用。结果提示,Gαq/11亚基和ras蛋白AS-ODNs有可能应用于防治临床血管活性物质依赖性细胞增生性疾病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