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瘤体周围缝扎加瘤内药物注射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效果。方法:对22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在剖腹直视下行肝海绵状血管瘤体周围缝扎加瘤内药物注射治疗。结果:全组无并发症及手术死亡。该法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显效率为76.19%,有效率达100%。22例获随访3个月至4年均无复发。结论:肝海绵状血管瘤瘤体周围缝扎加瘤内药物注射治疗方法安全可靠,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2.
<正>肝血管瘤是肝脏最为常见的良性肿瘤,包括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和毛细血管瘤4种病理类型,临床上以海绵状血管瘤最为常见,其发病率为0.4%~20.0%,在尸检病例中检出率约为0.4%~7.3%,约占肝脏良性肿瘤的70%,好发于30~50岁女性,男女比例约为1:(4~5)[1-2]。肝海绵状血管瘤多数为单发,但仍有约20%~30%  相似文献   

3.
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尸检的发现率约为0.4~7%。多数为直径小于5cm 的单发性病变,多发性者约占10%,常见位于肝包膜下及肝脏边缘区。过去,肝血管瘤多是在尸检或手术时意外发现的,随着高分辨率超声仪和 CT 广泛应用,临床上发现的肝血管瘤越来越多。组织学上肝血管瘤实际上是一种血管畸形,根据所含纤维的多少,肝血管瘤可分为硬化型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4型。其中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  相似文献   

4.
<正>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成人发病率约为0.4%~7.3%,尸检发现率为3%~20%[1]。肝血管瘤患者有较明显的性别差异,多发生于中年女性,男女比例约1:(5~6)[2-3]。在组织学上,肝血管瘤是一种血管畸形,根据其含纤维组织多少可分为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临床上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占所有肝脏良性肿瘤的73%[4]。随着影像学诊断技术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平阳霉素碘油乳剂经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治疗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对35例有症状的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股动脉穿刺行肝动脉插管注入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栓塞硬化肝血管瘤,并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瘤体供血动脉。栓塞术后定期随访观察血管瘤缩小、临床症状缓解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栓塞治疗后肿瘤进行性缩小,术后第3、6、9、12个月复查,肿瘤平均缩小程度分别为26.6%、41.5%、58.3%、68.7%;其中5例肝血管瘤分别于第12个月和第18个月复查CT提示血管瘤瘤体基本消失;所有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平阳霉素碘油乳剂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刘志苏 《腹部外科》2012,25(3):129-130
肝血管瘤(liver hemangioma)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分为肝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等.成人发病主要是海绵状血管瘤,而血管内皮瘤则多见于儿童.肝海绵状血管瘤好发年龄为30~50岁,男女发病率之比约为1:5~1:6.绝大多数海绵状血管瘤的直径小于5cm,≥10cm的血管瘤常被称之为巨大血管瘤,其比例约占血管瘤的3%~5%.血管瘤可单发,亦可多发,多发血管瘤约占20%~50%.婴儿血管内皮瘤是一种先天性疾病,发病率约占儿童肝脏肿瘤的12%,约有90%病例在出生后半年内出现症状和体征,且女性患儿较多.  相似文献   

7.
<正>肝海绵状血管瘤是临床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其发病率为0.4%~20%,多见于40~50岁女性[1]。肝海绵状血管瘤来源于肝脏血管组织,90%的血管瘤为单发,10%为多发,因生长缓慢,临床症状及体征表现不明显,通常在体检中或因腹部不适检查腹部影像时被偶然发现[2]。随着血管瘤的增大,部分患者可伴有上腹部疼痛不适,发生破裂出血的极少见。由肝海绵状血管瘤引起的自发性瘤内出血、坏死、液化所致的肝囊性肿物更加罕见。  相似文献   

8.
肝脏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病理特点肝脏血管瘤(Hepatic Hemangioma)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由残余的中胚叶或血管细胞形成,其病理上分为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血管内皮瘤及硬化性血管瘤,临床上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肝海绵状血管瘤(Hepatic Cavernous Hemangioma)来自肝动脉末梢瘤样畸形,可发生于各年龄,数量和大小不一。肿瘤呈暗红色或紫蓝色,位于肝脏包膜下肝实质内或向外突出,质地柔软,多无包膜,其切面呈蜂窝状、囊状或筛状,  相似文献   

9.
吴德全  高峰  王勤运 《腹部外科》2012,25(3):131-133
肝脏起源于内皮细胞的肿瘤有海绵状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和血管肉瘤.其中海绵状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尸检发病率约为0.4%~7.3%.随着影像技术的进步,肝血管瘤的临床检出率日益升高,从肿瘤直径分析,小于2cm占多数,一般不需临床干预治疗.目前尚无依据肝血管瘤直径分类的一致意见,1970年Adam将单一瘤体直径大于4cm称为巨大肝血管瘤,也有学者将单一瘤体直径大于10cm的肝血管瘤称为巨大肝血管瘤,这部分血管瘤也是目前外科干预治疗的主要对象.本文巨大肝血管瘤的概念采用后一种标准,现就巨大肝血管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的适应证、术式等简谈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0.
关于肝血管瘤外科手术指征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关于肝血管瘤外科手术指征的探讨王学浩(南京医科大学一附院肝胆外科南京210029)肝血管瘤是一种较常见的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从组织学上根据瘤体含纤维的多少可分为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和毛细血管瘤。肝毛细血管瘤虽较多见,但无重要的临...  相似文献   

11.
肝脏良性占位病变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约占肝脏病的10%,主要有以下几种:肝血管瘤、肝腺瘤、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炎性假瘤和肝囊肿等,其它的良性占位性病变较少见。迄今为止,对于良性肝肿瘤仍无血清学可靠的诊断标志物,因此,如何提高肿脏良性肿瘤的定性诊断率,并根据不同的病因进行治疗是对普外科医生具有挑战性的任务。1 肝脏良性肿瘤1.1 肝血管瘤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其发生率为2%~7%。肝血管瘤通常系指海绵状血管瘤,无包膜,切面呈海绵状,大的病灶中央可有瘢痕组织。B超是诊断肝血管瘤的常用方法,直径<3.0cm的肝血管瘤多表现为边界清楚的高回…  相似文献   

12.
肝血管瘤的病理和临床特点及微创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肝血管瘤是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包括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和毛细血管瘤4种类型,其中肝脏海绵状血管瘤(hepatic cavernous hemangiomas,HCHs)居多。HCHs病灶与正常肝组织接壤区并非规则,瘤周肝组织内的肝细胞索萎缩或消失,血窦明显扩张淤血,并可见到一些非正常分布的腔大壁薄的血管,CT增强扫描证实这些瘤周肝组织内扩大的血窦和血管可与瘤体内异常血窦同时被造影剂充盈和强化。HCHs畸形血窦连接于肝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之间,其血供完全来自肝动脉,部分病例伴有动静脉瘘。  相似文献   

13.
肝门部海绵状血管瘤的动脉栓塞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肝动脉栓塞治疗肝门部附近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和价值。方法14例肝门部海绵状血管瘤使用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明胶教海绵颗粒经肝动脉栓塞,术后随访3~36月,观察栓塞前、后瘤体的变化,临床症状缓解情况。结果随访期间,14例临床症状明显缓解,瘤体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在术后12月CT复查时,瘤体直径由术前7.33±1.8cm缩小至3.5±1.7cm(P<0.05),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肝动脉栓塞术是治疗肝门部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肝血管瘤治疗指征的认识和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义涛 《肝胆外科杂志》2005,13(3):235-235,194
肝血管瘤(liver hemangioma)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包括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和毛细血管瘤四种类型,临床所见多属海绵状血管瘤。随着B超、CT、MRI等影像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及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肝血管瘤已成为肝脏外科一种常见的疾病,Gilon等报道肝血管瘤尸检或B超的检出率为0.4%~20%。肝血管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30~70岁多见,男女比例约1:3。目前对其确切的病理发生机制尚不清楚,一般认为它是一种先天性的血管畸形病变。大多数肝血管瘤瘤体生长缓慢,多数无明显症状,少数病人可出现因被膜紧张、局部坏死及周围组织压迫等所致的不适症状。肝血管瘤自发性破裂很少见,迄今尚无肝血管瘤恶变的报道。肝血管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5.
肝动脉栓塞联合经皮瘤体内注药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栓塞结合经皮瘤体内直接注射治疗肝血管瘤的疗效和价值。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肝动脉插管至血管瘤供血动脉,对32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注入PLE至血管瘤体大部分充填,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供血动脉;对碘油空虚区域再行经皮瘤体内直接注射PLE。定期观察瘤体碘油充填情况,瘤体大小和并发症。结果经肝动脉栓塞结合经皮瘤体内直接注射治疗肝血管瘤后,碘油存积好,血管瘤体积明显缩小,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经肝动脉栓塞结合经皮瘤体内直接注射治疗肝血管瘤具有疗效好,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中央区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外科治疗:附3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摘要:目的 总结特殊部位肝海绵状血管瘤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对32例瘤体位于肝中央区的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全组均采用包膜外剥离术,全部肝海绵状血管瘤均被成功切除,术中出血量50~10 000mL,12例患者术中进行了输血,输血量400~4 000mL。术后发生胆漏(1例)、膈下积液(1例)和右侧胸腔积液(3例)等并发症5例(15.6%)。术后死亡1例(3.1%)。随访26例,平均随访(3.09±0.93)年,血管瘤无复发。结论 熟悉肝脏的解剖以及熟练的手术技巧是手术成功和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关键,包膜外剥离术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肝海绵状血管瘤剥除术126例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评价肝海绵状血管瘤剥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于1979~1998年,我院对126例需手术治疗的肝海绵状血管瘤实施了剥除术,其中多发海绵状血管瘤18例(14.3%),位于肝实质内者6例(4.8%),对直径大于10?cm和累及第Ⅰ或Ⅷ肝段的肝海绵状血管瘤同时采用了肝门间歇阻断的方法.结果全部肝海绵状血管瘤均被成功剥除,无手术死亡,术中平均失血(1?015±577)?ml[(200~4?500)?ml],术后发生右侧胸腔反应性积液和切口感染共15例(11.9%),随访72例,无复发.结论通过与文献中的肝切除术组进行比较,我们体会,剥除术是手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更安全、更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肝海绵状血管瘤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6年至2005年解放军总医院连续施行肝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的3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外科治疗策略.结果 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男女之比为1:1.8.术前未发现或未明确诊断而因其他原因于术中或术后发现的肝海绵状血管瘤共18例(5.2%).肝海绵状血管瘤发病部位以右半肝居多,占16.2%(56/345).肿瘤直径<5.0 cm者占26.5%(91/344)、5.0~10.0 cm者占50.3%(173/344),>10.0 cm者占23.2%(80/344),平均直径为(8.0±5.0)cm(1例无直径记录).术前Child评分为A级者占99.7%(323/324).全组均采用右肋缘下斜切口施行肿瘤剜除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3%(39/345),病死率为0.3%(1/345).肝尾状叶海绵状血管瘤共切除11例,其中施行孤立性尾状叶切除9例.结论 部分肝海绵状血管瘤可误诊为肝实质性肿瘤.肝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包括尾状叶切除术)已成为较安全的手术,术中最主要的风险是切除肿瘤过程中的大量出血.  相似文献   

19.
肝海绵状血管瘤治疗进况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肝海绵状血管瘤治疗进况杨甲梅,吴孟超,陈汉,姚晓平,严以群(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上海200433)肝海绵状血管瘤(下称肝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我院1960年1月至1995年9月共收治821例,至今未发现有恶变者。故对瘤体直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适应症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0年来采用手术治疗35例肝海绵状血管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手术适应症,评价不同手术方式的治疗结果和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35例病人中,13例采用肝叶或段切除术,10例采取不规则切除术,7例采取瘤体剥离切除术,3例行病侧肝动脉结扎加捆扎术及单纯捆扎术。2例采用主瘤切除其余小瘤行捆扎术。9例出现手术并发症,以胸腔积液、膈下积液及切口感染多见。结论:有持续症状者且确定是源于肝海绵状血管瘤及不能完全排除恶性肿瘤的病人应采用手术治疗。不规则切除术、瘤体剥离切除术、捆扎术及2个段或以下切除术是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