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188铼-羟基亚乙基二膦酸盐(188Re-HEDP)治疗转移性骨癌的临床疗效.方法:用188W-188Re发生器淋洗的188Re淋洗液制备188Re-HEDP,分低、中、高剂量组对131例转移性骨癌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低剂量组35例治疗后骨痛基本消失4例(11.4%),骨痛明显缓解17例(48.6%),疼痛缓解的总有效率为60.0%.治疗后转移灶完全消失1例,转移灶减少或缩小3例,转移灶消失或缩小的总有效率为11.4%;中剂量组62例治疗后骨痛基本消失9例(14.5%),骨痛明显缓解46例(74.2%),疼痛缓解的总有效率为88.7%.治疗后转移灶完全消失1例,转移灶减少或缩小10例,转移灶消失或缩小的总有效率为17.7%;高剂量组34例治疗后骨痛基本消失5例(14.7%),骨痛明显缓解26例(76.5%),疼痛缓解的总有效率为91.2%.治疗后转移灶完全消失1例,转移灶减少或缩小4例,转移灶消失或缩小的总有效率为14.7%.3组疼痛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病灶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8Re-HEDP按18.9~25.9 MBq/kg体重治疗转移性骨癌所致骨痛有明显的疗效,同时对部分转移病灶有消退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皮下注射大剂量白介素-2治疗转移性肾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转移性肾癌患者42例,按照治疗方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观察组采用皮下注射大剂量白介素-2治疗,对照组采用多吉美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皮疹、尿素氮升高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皮下注射大剂量白介素-2治疗转移性肾癌疗效显著,但是其造成的不良反应也难以避免,因而临床用药时要采取措施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188Re-HEDP治疗转移性骨癌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188铼-羟基亚乙基二膦酸盐(^188Re-HEDP)治疗转移性骨癌的临床疗效。方法:用^188Re-HEDP对58例骨转移癌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治疗后骨痛基本消失14例(24.1%),骨痛明显缓解36例(62.1%),疼痛缓解的总有效率为86.2%(50/58)。治疗后转移灶完全消失1例,转移灶减少或缩小在50%以上1例,转移灶减少或缩小在25%以上4例,转移灶消失或缩小的总有效率为10.3%(6/58)。结论:8Re-HEDP对转移性骨癌所致骨痛有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研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联合局部病灶处理治疗转移性肾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淮安市金湖县中医院2015年10月—2017年4月收治的8例肾癌伴远处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例,女3例,年龄30~63岁,平均52岁,肿瘤位于左肾4例,右肾4例。8例转移性肾癌患者中,伴肺部转移4例,胸壁转移2例,腹膜后转移1例,腰大肌转移1例,脊柱转移4例。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先行根治性肾切除术,出院后口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继续治疗,定期复查CT以观察转移灶变化。4例口服舒尼替尼 50 mg 1次/d,服药4周停2周;4例口服索拉菲尼 400 mg 2次/d,持续用药。4例胸壁、腹膜后和腰大肌等软组织转移患者接受局部碘粒子植入治疗,另4例脊柱转移者接受局部病灶手术治疗。随访评估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联用转移灶局部治疗的临床效果。 结果:随访3~20个月,平均9个月。 在病灶接受碘粒子植入治疗后,行胸部CT复查评价疗效,其中3例患者转移灶萎缩变小,1例较植入前无明显变化。4例脊柱转移患者行手术治疗后,疼痛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减轻,神经功能得到改善和恢复。结论:转移性肾癌患者的预后较差,运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联合局部病灶处理可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显著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索拉菲尼治疗晚期肾癌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索拉菲尼(商品名多吉美)治疗晚期肾癌的护理体会。方法:10例经病理组织学确诊肾癌患者,既往未接受全身抗肿瘤治疗,给予索拉非尼40H0mg,每日两次,空腹(至少饭前1小时或饭后2小时)服用。治疗3月后评价疗效。对本组患者治疗过程中进行整体护理及分析。结果:对所有患者进行较合理的护理,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结论:正确合理的护理是索拉菲尼治疗晚期肾癌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广西医学》2009,31(12):1849-1849
2009年12月15日,中华慈善总会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进行“多吉美患者援助项目”挂牌仪式,并决定对广西符合城市低保或农村特困户条件的晚期肾癌、肝癌患者全额免费药物治疗。另外,对服用多吉美药物3个疗程后,疗效明显、无严重不良反应、确因经济困难无力支付后期治疗费用的患者也可全额免费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复合式肾动脉化疗栓塞姑息治疗晚期不可切除肾癌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42例Robson分期为Ⅲb-Ⅳb期,已失去手术机会的肾癌患者,经超选择性肾动脉插管,灌注化疗并超液化碘油乳剂、明胶海绵复合式栓塞治疗。结果:4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术后肿块缩小,病人疼痛、血尿症状改善;半年、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86%、71%和38%。结论:超液化碘油乳剂、明胶海绵复合式肾动脉化疗栓塞并转移灶的介入治疗是晚期不可切除肾癌之理想姑息治疗手段,安全、耐受且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8.
1例晚期转移性乳腺癌患者采用大剂量联合化疗与自体骨髓移植(ABMT)。患者58岁,肝、肺、骨骼、肾与淋巴结均有转移,且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损害,用一般剂量的联合化疗无效,ABMT后肝脏和肺部转移灶明显缩小,全身情况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
肾癌脑转移(renal cell carcinoma brain metastases,RCCBM)的发生率为2%~17%,是晚期肾癌治疗失败的原因之一。本研究采用替莫唑胺联合放疗治疗RCCBM患者1例,5周期替莫唑胺化疗后复查头颅CT示脑转移瘤病灶较前明显缩小,疗效评价为PR。替莫唑胺联合放疗应用于肾癌脑转移治疗具有很好的疗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肾癌脑转移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5):11-14
目的分析舒尼替尼治疗转移性肾癌(mRCC)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使用舒尼替尼治疗的46例mRCC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计算患者的生存率,Log-rank检验生存率差异,应用Cox比例回归风险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组46例的中位总生存时间为27.8个月(95%CI:15.7~39.9个月),客观缓解率为21.7%,疾病控制率为69.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1年、2年、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7.8%、57.2%、38.7%。单因素分析:确诊至开始治疗时间1年(P0.01)、ECOG评分2分(P0.01)、未行肾根治性切除术/减瘤术(P0.01)、非肺转移(P=0.045)、骨转移(P0.01)、肝转移(P0.01)、多器官转移(P=0.012)、MSKCC模型评分为高危(P0.01)、舒尼替尼1M-RDI50%(P0.01)影响转移性肾癌的总生存期。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诊断至接受治疗时间间隔(1年与≥1年)、肿瘤转移器官数目(1个与≥1个)是舒尼替尼治疗转移性肾癌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是影响转移性肾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治疗时间间隔≥1年以及单一器官转移的转移性肾癌患者接受舒尼替尼治疗能够获得较好的总生存时间,是影响转移性肾癌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以转移灶为首发临床表现肾癌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2例以转移灶为首发临床表现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4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56岁。结果患者以骨转移灶(下肢痛4例、胸痛3例、背痛3例、枕部结节3例、胸壁肿物2例、肩疼1例、髂区痛1例、下肢麻木1例)、肺转移灶(咳嗽7例、咳血2例、体检发现肺占位2例)、脑转移灶(头痛1例、头晕1例)及淋巴结转移灶(颈部肿物1例)的症状和体征为首发临床表现。多发转移27例、单发转移5例。透明细胞癌31例、乳头状癌1例。肾肿瘤中位直径7.5cm。有肾原发灶病理资料的28例患者中,T1期7例、T2期12例、T3a期9例,G12例、G211例、G312例、G43例,11例伴脉管瘤栓。全身治疗为干扰素-α+白细胞介素-Ⅱ(24例)、索拉非尼(4例)及舒尼替尼(4例)。28例行减瘤肾切除术,11例行转移灶姑息放疗或切除。本组30例获随访,23例死亡,患者的中位生存期10个月(4个月~7年)。2例单发骨转移的患者,经全身治疗联合减瘤肾切除及转移灶切除或放疗,分别无瘤生存7年及19个月。结论以转移灶为首发临床表现的肾癌患者,骨转移造成的临床表现最为常见。患者多为多发转移、伴不良病理预后因素,预后差、生存期短。对孤立骨转移的患者,全身治疗辅以原发灶及转移灶的姑息治疗,部分患者可能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12.
杨琳  丁英俊  石磊  于世英 《疑难病杂志》2012,11(10):757-759
目的评估索拉非尼治疗晚期肾癌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33例晚期肾癌患者给予索拉非尼口眼治疗,观察其肿瘤控制及长期生存状况、不良反应的发生、分级及转归。结果 33例晚期肾癌患者口服索拉非尼治疗,中位随访时间56周(12~98周)。其中完全缓解(CR)1例(3.0%)、部分缓解(PR)5例(15.2%)、疾病稳定(SD)21例(63.6%)、疾病进展(PD)6例(18.2%)。评估客观反应率(ORR)为18.2%,疾病控制率(DCR)为81.8%,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为15.0个月(95%CI 6.5~23.5),中位总生存(OS)时间为24.0个月(95%CI 7.6~40.4)。主要不良反应包括手足皮肤反应、腹泻、高血压、皮疹、脱发和疲乏,除手足皮肤反应外,其他多为1~2级,对症处理大多可以缓解。结论索拉非尼治疗晚期肾癌的近期及远期疗效良好,长期使用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姜黄素纳米粒(NanoCurcTM,NC) 单药或联合索拉非尼对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作用。方法 采用体外细胞增殖检测试剂盒(CCK-8)、体外划痕试验和Transwell侵袭试验法检测NC和/或索拉非尼对肝癌细胞株MHCCLM3增殖、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其对细胞凋亡的作用。建立裸鼠MHCCLM3原位移植模型并观察NC和/或索拉非尼对肿瘤大小和肺转移率的影响。应用RT PCR、ELISA、Western blot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 9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 (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 1,TIMP-1)、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 (ERK1/2) mRNA或相应蛋白表达变化;并测定ERK1/2的磷酸化变化。结果 NC与索拉非尼联合应用可显著抑制HCC体外增殖和侵袭能力(P<0.01),抑制体内肿瘤生长和肺转移(P<0.01)。单独应用NC和索拉非尼时肺转移率分别为50.0%和66.7%,两者联合用药时则显著降低至16.7%。两药联合应用可协同抑制ERK磷酸化,从而下调MMP 9的表达。结论  NC联合索拉非尼可通过协同诱导细胞凋亡、抑制MMP-9的表达而抑制肝癌生长和转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以分子靶向药物索拉非尼治疗转移性肾癌(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mRCC),国内临床经验有限。本文探讨索拉非尼疗效评估的特点及药物不良反应的特征和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应用索拉非尼治疗3例mRCC的临床资料,并作文献复习。结果 采用实体瘤治疗反应评价标准评估3例疗效均为病情稳定,肺转移灶的缩小或数目减少较原发灶和其他转移灶显著;药物不良反应为手足皮肤反应(HFSR)、谷丙转氨酶(ALT)异常和高血压等。结论 索拉非尼的疗效不宜以传统的肿瘤缓解标准来衡量,熟悉不良反应的特征及处理方法对持续用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小鼠人肝癌细胞转移瘤模型,探讨索拉非尼联合维生素K2的协同治疗效应。方法构建小鼠人肝癌细胞转移瘤模型,分别用1.25mg/kg的索拉非尼和2mg/kg的维生素K2单独或联合给药,观察用药后小鼠肝内、肺内转移瘤情况及生存时间的变化。结果索拉非尼和维生素K2联合作用较空白对照及单独作用能够显著抑制小鼠肝、肺内转移灶的数量及体积,维持给药可显著改善小鼠生存状态并延长生存时间。结论索拉非尼和维生素K2对人肝细胞癌有良好的协同治疗效应,可抑制肿瘤肝、肺转移并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索拉菲尼诱导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耐药细胞株,筛选出耐药细胞株中的高表达基因,进一步探讨肝细胞癌中与索拉菲尼耐药的相关基因.方法: 选取人肝癌细胞株PLC及Huh7,采用药物间歇诱导法分别建立索拉菲尼诱导的耐药细胞株,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RNA-Seq)测定两株耐药细胞株中高表达基因,运用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分析高表达基因与肝癌临床生物学指标相关性,筛选出肝癌耐药机制中可能参与的基因.结果: 通过基因测序得到两株肝癌耐药细胞株中的高表达基因,在设定的限定条件下进行进一步筛选, 限定条件为两株耐药细胞中共同表达的基因且表达差异倍数大于4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现两株耐药细胞共同表达前12位基因符合限定条件,进一步运用Ualcan数据库分析12个基因与肝癌组织表达水平,分期,分级及生存的关系,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基因CBX4.结论: 成功构建了索拉菲尼诱导的肝癌耐药细胞株,并筛选出与索拉菲尼耐药相关基因CBX4,为进一步耐药机制探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索拉菲尼诱导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耐药细胞株,筛选出耐药细胞株中的高表达基因,进一步探讨肝细胞癌中与索拉菲尼耐药的相关基因.方法: 选取人肝癌细胞株PLC及Huh7,采用药物间歇诱导法分别建立索拉菲尼诱导的耐药细胞株,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RNA-Seq)测定两株耐药细胞株中高表达基因,运用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分析高表达基因与肝癌临床生物学指标相关性,筛选出肝癌耐药机制中可能参与的基因.结果: 通过基因测序得到两株肝癌耐药细胞株中的高表达基因,在设定的限定条件下进行进一步筛选, 限定条件为两株耐药细胞中共同表达的基因且表达差异倍数大于4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现两株耐药细胞共同表达前12位基因符合限定条件,进一步运用Ualcan数据库分析12个基因与肝癌组织表达水平,分期,分级及生存的关系,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基因CBX4.结论: 成功构建了索拉菲尼诱导的肝癌耐药细胞株,并筛选出与索拉菲尼耐药相关基因CBX4,为进一步耐药机制探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西藏地区藏族患者经病理确诊脑转移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至2020年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病理科存档的全部脑转移性肿瘤病例,收集患者临床和病理资料,其中13例为脑转移癌。全部病例均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辅助诊断及分型。结果 13例脑转移癌病例,年龄26~62岁,男女比例9∶4,临床表现主要为头痛、头晕,部分伴恶心、呕吐。4例既往有肿瘤病史,9例既往无肿瘤病史,其中7例发现脑占位同时发现其他脏器占位。10例能查到影像学资料,其中4例为单发病灶,6例为多发病灶。11例有原发灶(8例原发灶为肺,4例为腺癌,3例为小细胞癌,1例为鳞癌;1例为肾盂、尿路上皮癌;1例为甲状腺乳头状癌;1例为子宫绒毛膜癌);2例原发灶不明(1例为小细胞癌,1例为腺癌)。结论 西藏地区脑转移癌多见于中老年人,多数病例无既往肿瘤史,以脑转移病灶为首发部位,最多见的原发部位为肺,个别病例原发灶不明。脑转移癌以多灶常见,其中大脑半球受累最多见。对于年龄较大的多发性脑占位患者需警惕转移癌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原位移植裸鼠模型,筛选同一标本来源的转移性和非转移性肾细胞癌(RCC).方法:采用皮下移植法、细胞悬液原位注射法、肾周筋膜内法、组织块原位移植肾包膜下法对BALB/c裸小鼠接种(或注射)RCC组织块(或细胞悬液),观察各种方法的成瘤及转移情况,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初步对比分析了VEGF、bFGF、P16、Bcl-2、C-met在裸小鼠体内的转移性和非转移RCC的表达情况.结果:(1)组织块原位移植肾包膜下法成瘤率及转移率最高,分别为73.3%(11/15)、20%(3/15).(2)与原发灶相比,转移灶中VEGF表达明显升高(P<0.05),C-met表达明显降低(P<0.05),bFGF、Bcl-2、P16表达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组织块原位移植肾包膜下法是切实有效的RCC转移模型制作方法.采用该法在裸鼠中获得了人转移性和非转移RCC,免疫组化分析证实了转移性RCC中新血管生成因子VEGF表达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0.
Epidermoid carcinoma of the kidney is a rare malignant tumor, characterized by high invasiveness, poor prognosis, and the association of renal stone and renal infection. Very little reports about its sonographic appearance were mentioned in the literature. We present a case of epidermoid carcinoma of the kidney. Its ultrasonography showed a heterogeneous renal mass with perirenal and pararenal invasion, destruction of the renal pelvis, and preservation of enlarged reniform outline. Although this tumor should be differentiated with renal cell carcinoma,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renal metastatic tumor, renal lymphoma, renal infarction, focal bacterial nephritis, and xanthogranulomatous pyelonephritis etc., we think we should put epidermoid carcinoma of kidney into consideration when a renal tumor mass presents with perirenal and pararenal invasion, destruction of the renal pelvis, and preservation of enlarged reniform outline in sonography, and hypovascularity in angiographic stud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