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理及药物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消化性溃疡的成因,从抗酸、抑制胃酸合成,保护胃粘膜等方面阐述现今临床常用药物的疗效,指出抑制幽门螺杆菌是提高细菌性胃溃疡治疗率的关键,而配以抗菌药的联合应用是近几年发展的有效疗法。  相似文献   

2.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发病机制复杂,胃酸、胃蛋白酶、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占重要地位。药物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降低胃酸浓度、增加胃粘膜抵抗力和根除幽门螺杆菌。现将近年来消化性溃疡药物治疗的进展情况作以总结。  相似文献   

3.
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张旺虎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5):1484-1486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困扰着10%人口。近年研究证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由此溃疡病的治疗发生了转变,根除Hp的三联或四联治疗使消化性溃疡的复发率、住院率及死亡率均明显下降,成为当今溃疡病治疗的方向。现就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孙金禄  姚洪森 《河北医药》2002,24(4):311-312
消化性溃疡 (PU)是一多病因疾病 ,因胃酸、胃蛋白酶和幽门螺杆菌等攻击因子增强 ,胃粘膜屏障、粘膜血流、前列腺素、碳酸氢盐分泌以及上皮再生等防御因子减弱有关。近年来引人注目者 ,PU中有很高的幽门螺杆菌 (H .Pylori)检出率。H .Py lori与本病病变的严重性、活动性以及顽固不愈和早期复发有关。基于PU病因研究和治疗药物的发展 ,本病疗效有了新的提高 ,兹将有关方面综述如下。1 H2 受体阻滞剂与质子泵抑制剂自从 70年代H2 受体阻滞剂问世 ,PU的治疗发生了划时代的进展。 80年代后以奥美拉唑为代表的质子泵抑…  相似文献   

5.
消化性溃疡的治疗药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叶咏年 《天津药学》2002,14(1):75-76
在消化性溃疡中胃溃疡主要是防御因子削弱造成,而十二指肠溃疡则主要是攻击因子增强造成.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有很多,下面把主要的药物按对抗攻击因子和增强防御因子分别叙述,有的药物是两个作用全有,则按主要作用分类.  相似文献   

6.
肖春华  汪美英 《海峡药学》1995,7(3):133-135
消化性溃疡是一常见病.多发病,其患病率约为10%,胃镜检出率为19~33%[1],本病的发生原因是致溃疡的攻击因子与防御因子失去平衡。攻击因子有胃酸、胃蛋白酶,动力学异常、胆酸、药物、酒精及幽门螺旋菌(HP)等;防御因子有粘膜屏障.粘液屏障,前列腺素及上皮再生等。治疗原则是.纠正攻击因子与防御因子间的不平衡状态.亦即削弱政府因子和增强防御因子。治疗目的是促进清病愈合.防止再复发采取持久.全面的综合疗法.现临床常用药物综述如下。I.抗侵蚀因素药物:1.1w受体阻滞剂:自1975年第1代泽受体阻滞剂西咪替丁应用临床以…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并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回顾性调查120例HP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药物经济学成本-效果分析法对奥美拉唑、雷贝拉唑钠、泮托拉唑钠、埃索美拉唑镁4种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方案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奥美拉唑、雷贝拉唑钠、泮托拉唑钠、埃索美拉唑镁4种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方案的成本-效果比依次为7.79,7.88,6.73,6.80,敏感度分析的成本-效果比依次为7.29,7.38,6.33,6.38。结论含埃索美拉唑镁的治疗方案最佳。  相似文献   

8.
消化性溃疡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同时又是一种易复发的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迄今仍未阐明 ,目前多数人认为与致溃疡的攻击因素和粘膜的保护因素失去平衡有关。当攻击因素如胃酸、胃蛋白酶、反流的胆汁、某些药物和酒精等增加或保护因素如粘液屏障、粘膜的修复功能及局部血液循环减弱 ,均可引起消化性溃疡 ;另外 ,个体神经和内分泌反应、遗传素质差异都可影响二者之间的平衡而导致消化性溃疡发生。近20年来 ,特别是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和Marshall从人胃粘膜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后 ,人们对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及药物治…  相似文献   

9.
<正> 1 幽门螺杆菌的发现是消化性溃疡病因学和治疗学上的一场革命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通常认为溃疡的发生是因为损害因素与防御因素之间的失衡。损害因素包括胃酸、胃蛋白酶、幽门螺杆菌、非甾体抗炎药、酒精、吸烟、胆汁反流及炎性介质等;防御因素包括胃黏膜——黏液屏障、重碳酸盐、磷  相似文献   

10.
消化性溃疡药物治疗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化性溃疡常为幽门螺杆菌(HP)感染或阿斯匹林与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的应用所致。治疗HP感染可降低溃疡的复发率,并促进溃疡愈合。因此所有HP感染溃疡患者,均宜采用抗生素治疗,但不应单用一种药物治疗。本文详细介绍目前在根除HP治疗中常用的二联疗法、三联疗法、四联疗法对HP的清除率和临床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1.
胃溃疡的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谢长和 《药学进展》1998,22(2):101-106
  相似文献   

12.
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和药物治疗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消化性溃疡是我国人群中常见病之一 ,各种因素如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遗传及社会心理因素等均可诱发或促进本病的发生。组胺H2 受体拮抗剂如法莫替丁、尼扎替丁等和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抗酸分泌药物与胃粘膜保护剂如硫糖铝混悬液、胶态次枸椽酸铋等联合应用可有效的治疗消化性溃疡病。应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及克拉霉素三联 7d治疗可有效的根治幽门螺杆菌和促进溃疡愈合  相似文献   

13.
3种方案治疗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伟  吴建民 《海峡药学》2000,12(1):81-82
医生在选择药物治疗时,不仅要考虑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同时要考虑经济因素,使病人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和最小的经济负担[1]。本文运用药物经济学原理对成人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选择用药提供参考依据。1 对象和方法1.1 选择病例 90例均为我院门诊1995年经胃镜检查确诊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其中男62例、女28例;年龄18~75岁。诊断治疗用药等诊疗完整,疗效指标结果明确。1.2 治疗方案 A组(30例):洛赛克20mg,1日1次,得乐胶囊2粒,1日3次,阿莫西林0.5,1日4次,甲硝唑0.2,1日3次,疗程4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5种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幽门螺杆菌(Hp)引起的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及经济效果。方法:将250例Hp阳性病人分为A、B、C、D和E五组,分别服用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雷贝拉唑、泮托拉唑和兰索拉唑。每组同时加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甲硝唑、枸椽酸铋钾。观察各组疗效,并运用经济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5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8%、96%、92%、86%和86%;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5.0%、20.0%、22.0%、24.O%和24.0%。平均成本-效果比分别为2083、1588、1375、1643和1657。结论:药物经济学分析显示,雷贝拉唑优于埃索关拉唑、泮托拉唑、兰索拉唑和奥美拉唑。  相似文献   

15.
王宏安 《安徽医药》2001,5(1):32-33
溃疡病为消化道常见病之一,在人群中的患病率约占10%.以青壮年(20~50岁)为多见.溃疡病的病因复杂,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溃疡攻击因子和防御因子失衡的结果,因此其基本的治疗原则既为增加防御因子,削弱攻击因子,维持二者之间的平衡,达到消除症状,促进愈合,预防复发和避免并发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内窥镜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消化性溃疡的检出率明显升高,各年龄组均有发病,由于对消化性溃疡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认为消化性溃疡是一种环境因素所致疾病,如果能明确这些因素并加以除去,则可永久性的治愈该病,然而在临床的诊疗中难以做到。大量事实证明幽门螺旋杆菌  相似文献   

17.
消化性溃疡(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是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几年来大多采用奥美拉唑联合抗生素的三联疗法,取得了一定疗效,但据笔者观察,还存在着疗程较长、复发率偏高等缺点,因此,笔者采用加服法莫替丁的四联疗法,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临床中应用于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药物经济性以及治疗效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142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1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奥美拉唑、枸橼酸铋钾、克拉霉素、呋喃唑酮联合用药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雷贝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联合用药治疗。两组患者均接受1个月的治疗,对其临床治疗成本和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幽门螺杆菌清除率94.4%与对照组95.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2%与对照组2.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经济性方面,观察组成本较低。结论将雷贝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联合用药进行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具有较高的经济性,效果也比较好,该种方式能够为患者减轻经济负担,合理调用医疗资源。  相似文献   

19.
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治疗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毛增贵 《安徽医药》2007,11(8):750-752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主要指胃溃疡(gastic ulcer,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DU),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概括为胃、十二指肠粘膜攻击因子和粘膜自身防御-修复因子之间失衡所致。攻击因子有:胃酸、胃蛋白酶、幽门螺旋杆菌、非甾体消炎药、酒精,各种应激因素等。防御因子有胃黏膜屏障、黏液、黏膜的血流、细胞更新、内源性前列腺素、上皮生长因子等。其中与消化性溃疡关系最大的是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近20年的研究和临床资料充分证明了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但最终溃疡的形成均由于胃…  相似文献   

20.
骆艳 《抗感染药学》2013,(4):265-266
消化性溃疡是1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治疗的愈合率较低、复发率较高;抗消化性溃疡的治疗药物主要包括抗酸药、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和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的药物,而质子泵抑制剂联合2种抗生素的三联治疗方案为目前公认的效果较好的治疗方法,三联方案加铋剂的四联方案也取得了公认疗效.综述近年来抗消化性溃疡药物在临床使用的文献资料,并对其治疗进展近况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