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皮肌炎并发气胸纵隔气肿和皮下气肿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皮肌炎 (dermatomyositis,DM )属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 ,是一种主要累及横纹肌 ,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非化脓性炎症病变 ,可多系统受累 ,但并发气胸、纵隔气肿和皮下气肿极少见 ,本文将遇到的 1例报道如下。患者 :男性 ,17岁。因前胸及面部皮疹 2个月 ,四肢无力、咳嗽 1 5个月 ,发热 0 5个月于 2 0 0 0年 10月 15日入院。 2 0 0 0年 8月 16日前胸部及双肘伸侧出现皮疹 ,继之颜面部出现皮疹 ,有的融合成片。 9月 2日受凉后出现咳嗽 ,咯白痰 ,四肢无力 ,下蹲后站起费力 ,平卧时抬头困难 ,伴双手近端指间关节肿胀疼痛 ,无晨僵 ,伴有心慌、气…  相似文献   

2.
陈宝仙  刘晓健 《心电学杂志》2007,26(4):232-232,249
患者男性,63岁,因反复胸闷气急16年、复发伴不能平卧3天人院。患者因心房颤动伴心室静止于两年前植入VVI起搏器(起搏参数:基础频率60次/min,电压3.9V,脉宽0.37ms,灵敏度3.0mV,感知及起搏均为单极),长期服用安体舒通及氨苯碟啶等保钾利尿剂。体检:T36℃,P50次/min,R28次/min,BP106/70mmHg。神志清,精神差,端坐呼吸。双下肢水肿。心界扩大,心率48次/min,心律齐,心尖区可闻及2-3级收缩期杂音。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78岁。因进行性气促伴咳嗽2个月,于2006年3月17日入我院呼吸科治疗。入院查体:体温37℃,心率90次/分,呼吸25次/分,血压130/80mm Hg。神清,平卧位,呼吸稍促,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侧胸廓对称,双侧呼吸运动度对称,两肺呼吸音粗,肺底可及细湿罗音,心律齐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性 ,74岁 ,因室上性心动过速 (房室结双径路 ) ,经右侧颈内静脉、双侧股静脉穿刺行射频消融术治疗。术后出现颈部皮下气肿 ,未予处理 ,气肿逐渐扩大 ,遂行外科胸腔闭式引流 ,管深 8cm ,误插肺中 ,遂使气肿加重 ,CT示全封闭胸 ,重置引流管 ,管深 5cm ,症状逐浙好转。  相似文献   

5.
刘栋  项继舜  陈秋楠 《山东医药》2006,46(36):34-34
我院自1995年开展腹腔镜手术以来,术中并发皮下气肿者共1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自发性气胸(以下简称气胸)是胸外科常见的急症之一,需及时治疗和处理,如不及时救治常危及生命。胸腔闭式引流术是治疗气胸的重要措施,因此,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但如果操作技术不熟练、操作粗暴及不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就会引发很多严重情况而给病人增加痛苦,严重广泛皮下气肿即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7.
患,女,58岁。因排便异常于1996年11月6日在某医院做纤维结肠镜检查术。当结肠镜插入20cm左右时,患感腹部胀痛,停止检查。起身时颈部变粗,有麻胀感,无呼吸困难。该院即行X线胸腹透视,未发现异常。1小时后腹部胀痛加重;颈部继续增粗,遂转我院。入院检查;一般情况尚好,呼吸平稳,颈胸背部、臀部、双大腿内侧均可触及皮下气肿征。心肺未发现异常。腹满,腹肌不紧,肝脾未触及,下腹轻压痛,无反跳痛,未扪及包块。肝浊音界正常,无移动性浊音。胸腹摄片示双侧颈部及右胸部皮下气肿征,心肺正常,右膈下有游离气体。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皮肌炎(DM)合并纵隔、皮下气肿的临床相关因素,提高对该并发症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皮肌炎患者并发纵隔、皮下气肿的临床特征、治疗及转归。结果:7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肺间质病变,较明显的皮肤血管炎表现,均合并感染;血肌酸激酶(CK)平均(88±30)U/L,而乳酸脱氢酶(LDH)平均(482±128)U/L、羟丁酸脱氢酶(HBDH)平均(417±164)U/L;2例男性、1例女性死亡,4例存活;均未行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均联合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等免疫抑制剂治疗。结论:DM患者中肺间质病变和皮肤血管炎可能是并发纵膈、皮下气肿的高危因素,感染亦是引发因素;男性患者较多,Gottron疹、甲周红斑、指端溃疡较突出,肌炎较轻,而LDH、HBDH升高;不推荐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联合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s),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9.
高钾血症致起搏器起搏及感知功能障碍一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女性 ,60岁 ,起搏器安置术后 ,因突发意识障碍入院 ,心电图无心室起搏及感知 ,血钾 8.3 8mmol/L ,对症处理后恢复起搏心律。高血钾导致心肌细胞传导性及兴奋性下降可导致起搏器功能障碍 ,在临床工作应特别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10.
88岁,男性,因“病窦综合征冶植入Biotronik公司Home Monitoring功能的心脏起搏器Philos II DR-T。术后2年家庭监测系统提示起搏功能障碍、严重心动过缓报警。入院起搏器程控提示心室起搏阈值升高和心房感知障碍,考虑与心肌纤维化、心肌水肿、心律失常有关,经及时处理后好转。  相似文献   

11.
谢晓林  马骥 《心电学杂志》2005,24(2):115-115,119
患者女性,73岁。因反复心悸20年。活动后胸闷、气急4年,加重1周入院020年前被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长期服用抗甲状腺药物。12年前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同年因心房颤动伴长间歇(最长达3s)植入VVI起搏器。2年前更换起搏器,心内导管电极未换。起搏频率60次/min,电压3.8V,脉宽0.48ms,灵敏度2.0mV。入院体检:T375℃,P120次/min,R22次/min,BP150/75mmHg。  相似文献   

12.
<正>病例资料患者,63岁,男性,主诉"反复咳嗽、咳痰10年,气促3年,加重1 d"于2016年6月20收住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南医院。患者10年前开始出现反复咳嗽、咳痰症状,肺CT提示慢支、肺气肿、肺大泡,曾查肺功能(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提示:FEV_1/FVC%70%,明确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病"。3年前出现气促、间歇性双下肢水肿,来我院查心超提示"肺动脉高压",诊断"肺源性心脏病"。患者1 d前受凉后出现咳嗽、  相似文献   

13.
掌握正确的胸外心脏按压方法是确保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因胸外按压致张力性气胸,而使心肺复苏失败屡有报道。我们在临床急救复苏过程中5例因胸外心脏按压不当出现高张力性气胸及皮下气肿,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患者 ,男性 ,2 0岁。因发热 16天 ,气促、胸闷 6天入院。患者 16天前出现高热 ,体温 3 9℃以上 ,在当地医院诊断“变应性亚败血症” ,住院治疗 ,体温稍下降。 6天前出现咳嗽、胸闷、气促 ,胸片显示为双肺片状阴影 ,给予抗感染及激素治疗 ,症状无缓解 ,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既往病前 2周内有明确“急性严重呼吸道综合征 (SARS)”患者密切接触史。入院查体 :T 40℃ ,P 15 0次 /分钟 ,R 45~ 5 0次 /分钟 ,BP 114 / 62mmHg ,神志清楚 ,急性热病容 ,全身皮肤无黄染 ,皮肤弹性好 ,双手指端温 ,双足指端凉。口唇轻~中度紫绀 ,双肺呼吸音增粗 …  相似文献   

15.
随着起搏器功能的日益增多,植入起搏器作为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技术手段,已经挽救了数以万计患者的生命,但是在起搏器植入的过程中、植入术后仍存在一些并发症。本文通过心脏远程监测,详细记录了患者起搏器电极断裂的发现、处理过程,探讨了起搏器植入患者常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76岁。因病窦综合征置入ENPULSEE2D01起搏器。一周后患者常规行永久心脏起搏器体外程控随访时,发现起搏器电极导线阻抗持续性大幅升高,起搏、感知功能障碍。再次手术,经拧紧固定螺丝后起搏器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7.
胸腔闭式引流是治疗气胸、液气胸的主要手段之一,术后因护理不到位,常有异常情况发生。我们通过对94例行胸腔闭式引流术病人的临床观察,总结分析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999-01/2002-01在我科住院的98例气胸液气胸病人,男79例,女19例。年龄18~76岁。除4例行抽液抽气保守治疗外。其余均采取胸腔闭式引流治疗。94例病人中,出现皮下气肿10例;引流管阻塞4例;插管后疼痛10例;胸腔感染3例。经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后全部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采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监测起搏器功能的工作状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127例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的DCG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起搏器起搏、感知、特殊功能以及与自身心律、自身心律失常的相关情况以及分析方法和注意事项.结果 起搏异常4例(3.15%),感知异常10例(7.87%),特殊功能26例(20.47%)、自身心律失常115例(90.55%).结论 DCG能提供完整的起搏器工作信息,分析时应正确认识感知、起搏障碍,特殊功能以及自身心律失常三者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性,71岁,因心慌、头晕半年,加重2天入院。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PR间期明显延长,下壁导联ST段可见逆传窄P′波,间断性出现房室分离伴匀齐的长RR间期,间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双腔起搏器。患者术后随访时,仍有阵发性心慌,明确为阵发性出现的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PMT),程控心室后心房不应期至500 ms,患者心慌症状改善,复查Holter未再出现PMT。  相似文献   

20.
李万涛  陈萌  李万凤 《临床肺科杂志》2007,12(12):1320-1320
目的探讨细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的疗效。方法应用一次性无菌留置引流导管经穿刺置入胸腔,接水封瓶引流,观察气体引流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肺完全复张48h后拔管。结果6例自发性气胸经细导管引流均全部复张,肺复张的时间为1~3天,平均40h,只有1例发生局限性皮下气肿。结论细导管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是一种简单、易掌握、安全有效的方法,病人耐受性好,而且一次性无菌留置引流导管相对于目前常用的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操作更为简便,引流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