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反酸、烧心等症状,并可导致反流性食管炎以及口、咽、喉、气道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害[1]。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系统常见病,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根据其临床特征,胃食管反流病,属中医学噎膈、食管瘅、胸痛等病证范畴[2]。  相似文献   

2.
正胃内容物(包括十二指肠液)反流入食管产生症状或并发症时,称为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ulx disease,GERD)。酸(碱)反流导致的食管黏膜破损称为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1]。RE属于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范畴,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并有向Barrett食管和食管腺癌转归的危险[2]。目前,抑酸剂和促胃动  相似文献   

3.
正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 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消化动力障碍性疾病,由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各种不适症状或伴有食管损伤,临床上常见烧心、反酸、胸痛、反胃、上腹痛、慢性咳嗽等食管内和食管外综合征表现,分为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反流性食管炎(RE)和Brrette食管三类[1]。现代研究认为GERD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4.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等症状,可引起反流性食管炎,以及咽喉、气道等食管邻近的组织损害。胃食管反流病在北京、上海两地的患病率为5.77%,它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主要发病机制是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和反流物对食管黏膜攻击作用的结果[1]。中医学对此的认识有其独到之处,辨证施治用于临床,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杨万期 《河北中医》2011,33(4):548-548
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胃食管反流病,由胃和十二指肠内容物,主要是酸性胃液或酸性胃液加胆汁反流至食管所引起的食管黏膜的炎症、糜烂、溃疡和纤维化等病变,是临床常见病,病情难愈,常反复发作[1]。2007-03—2010-12,笔者运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46例,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6.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系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类疾病[1]。GERD临床可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disease,NERD)、糜烂性食管炎(erosive esophagitis,EE)和巴雷特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3种类型。GERD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及多发病,近年来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2]。  相似文献   

7.
四逆陷胸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6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它是指过多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等症状,并可导致食管炎和口、咽、喉、气管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害。GERD包括:反流性食管炎;症状性反流;由异常反流或反流性食管炎引起的并发症。我们用四逆陷胸汤治疗66例胃食管反流病(均属碱反流型),临床观察如下:  相似文献   

8.
反流性食管炎是指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黏膜损伤的一种慢性难治性疾病。笔者结合多年临床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经验,认为反流性食管炎病机应强调木郁土壅、胃失和降,临床辨证以肝胃郁热证较为常见,运用疏肝健脾法,常用方为疏肝和胃颗粒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正反流性食管炎属于慢性难治性消化科疾病,是由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食管炎症性病变,严重者可发展为食管腺癌。研究认为,抗反流屏障的破坏、食管酸廓清功能障碍、食管黏膜抗反流屏障功能的损害、胃十二指肠功能失常和滑动疝等均可引起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1]。目前,质子泵抑制药、制酸剂、组胺H2受体拮抗剂等对症治疗可改善患者的症状,但不能从源头上解决反流问题,且副作用和复发率较高[2]。本文采用中药和胃益气降逆汤联合雷  相似文献   

10.
吞酸辨治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琦 《河北中医》2009,31(1):57-60
吞酸是指胃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咽喉或口腔,患者自觉酸水上泛的病证。现代临床常见于胃食管反流病、反流性食管炎、慢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等患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病证。  相似文献   

11.
正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属于胃食管反流病的范畴,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其内酸性物质导致食管黏膜破损引起的慢性炎症。烧心和反流是最常见的典型症状,可导致食管溃疡、狭窄甚至癌变~[1]。近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男性多于女性,可能与吸烟、饮酒有关~[2]。现代医学治疗是以对症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2.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食管反流引起的烧心、反流等症状和或食管炎,包括反流性食管炎(RE)和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1].胃酸与胃蛋白酶是反流物中损害食管黏膜的主要成分,胆汁反流,其中的非结合胆盐和胰酶是主要的攻击因子,参与损害食管黏膜[2],发病率及复发率高.我院采用奥美拉唑联合西沙比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6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汪武生  吴国清 《中医杂志》2011,52(8):697-698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而产生的症状或并发症,包括了食管黏膜破损或无破损等情况。酸(碱)反流导致的食管黏膜破损称为反流性食管炎,是胃食管反流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该病属于中医学"吞酸"范畴,病机为肝郁  相似文献   

14.
<正>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叶松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0余载,对中医脾胃病的研究造诣颇深,对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治也有自己的独见。笔者有幸随师侍诊,获益匪浅,现就导师从肝胃论治反流性食管炎的临证经验浅述如下。1病因病机反流性食管炎(RE)是一种胃内容物反流引起食管症状和并发症的疾病,其最特征性症状是烧心和反流[1]。属于中医学"胃反"、"吐酸"、"梅核气"、"噎嗝"、"胃脘痛"等范畴。食管,属胃气所主,且与肝、胆密切相关。叶松教授认为,反流性食管炎病位在食管,但其发病主要责之于肝胃。胃为六腑之一,主受纳腐熟水  相似文献   

15.
杨万期  肖弋 《中草药》2004,35(9):1085-1085
反流性食管炎系指由于胃和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人食管,引起食管黏膜的炎症、糜烂、溃疡和纤维化病变,属于胃食管反流病。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机制与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反流性食管炎的有关研究状况.反流性食管炎是一个较多发的疾病,是由于机体保护性和损害性因素失衡的结果.其临床症状表现各异,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要表现诊断不难,但隐性GERD诊断不易,故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24h食管内PH监测是诊断反流性食管炎的金标准,目前该病的诊断多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证实有胃食管反流的存在,另一方面是证实有食管炎.内科治疗的原则是:(1)减少胃食管反流;(2)减低反流物的酸度;(3)增强泵食管的作用;(4)保护食管粘膜.药物治疗多采用制酸药、动力药和粘膜保护剂等,如奥美拉唑红霉素、思密达等.  相似文献   

17.
“英连降胃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12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流性食管炎(RE)是指胃内容物(包括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而引起食管黏膜的损害,属于胃食管反流病(GERD)。近年来,我们运用  相似文献   

18.
正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等症状,根据是否导致食管黏膜糜烂、溃疡,分为反流性食管炎(RE)及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西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主要是对症处理,包括促胃肠动力、保护胃黏膜、抑酸等,虽有一定的疗效,但停药后易复发、长期使用毒副作  相似文献   

19.
反流性食管炎(RE)是由于胃或十二指肠的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而引起食管组织黏膜炎症、糜烂和纤维化等病变。属于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范畴,临床上以反酸、烧心、灼热、疼痛、嗳气等为主要表现,常见的并发症为食管狭窄、出血、Barrett食管及食管腺癌等。中医学中没有反流性食管炎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以归属于“吞酸”、“吐酸”、“嘈杂”、“胃脘痛”等范围。中医对反流性食管炎的认识逐渐完善,治疗上以“和法”为主,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因在中医病名、辨证和治疗上缺乏统一标准,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概括出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则治法及常用方药,探讨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中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32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邬美萍 《河南中医》2006,26(7):52-52
反流性食管炎(RE)是因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道而引起的食管粘膜炎症性改变,严重者可合并食管溃疡或狭窄,临床多表现为灼热、疼痛、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目前西医治疗尚无明显进展,仍局限于抑酸药和食管胃动力药,而传统中医药在改善症状、调节食管下括约肌(LES)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