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建立高温诱导的内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动物模型,研究青蒿琥酯对中暑内毒素血症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内游离钙离子([Ca2 + ]i)浓度的影响。方法 昆明小鼠被随机分为常温组、高温组、青蒿琥酯+高温组[连续5d按60mg/(kg·d)腹腔注射给药]。高温组和青蒿琥酯+高温组的小鼠均在干球温度(Tdb) (3 5±0 .5 )℃、相对湿度(RH) (65±5 ) %条件下热暴露2h ,诱导其产生内毒素血症;常温组在干球温度(2 5±0 . 5 )℃、相对湿度(4 3±5 ) %条件下暴露2h。之后立即分离各组腹腔巨噬细胞,采用Fluo 3 /AM负载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游离[Ca2 + ]i浓度。结果 常温组、高温组和青蒿琥酯+高温组的巨噬细胞内游离[Ca2 + ]i浓度分别为3 . 3 0±0 . 3 4、14 . 2 6±0 . 89和5 . 19±0 . 2 1;高温组较常温组巨噬细胞游离[Ca2 + ]i浓度显著增加(P <0 . 0 1) ,青蒿琥酯+高温组虽高于常温组(P <0 . 0 5 ) ,但明显低于高温组(P <0 . 0 1)。结论 高温诱导小鼠产生内毒素血症时,腹腔巨噬细胞内游离[Ca2 + ]i浓度升高明显,青蒿琥酯则能显著降低细胞内的游离[Ca2 + ]i水平,这可能是其抗内毒素血症、降低机体对内毒素反应、保护细胞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3.
青蒿琥酯抗中暑内毒素血症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青蒿衍生物青蒿琥酯抗中暑内毒素血症的作用机制,为该类药物应用于重症中暑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在干球温度(34.5±0.5)℃,相对湿度(60±5)%的条件下建立小鼠中暑内毒素血症模型,将32只小鼠随机分为青蒿琥酯组、高温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和正常对照组。用ELISA法检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a(TNF-a)含量变化,RT-PCR检测腹腔巨噬细胞Toll样受体4(TLR4)mRNA表达情况。结果青蒿琥酯组TNF-a的含量和TLR4mRNA表达低于高温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近。结论下调内毒素信号转导通路中TLR4mRNA表达,减少TNF-a的含量,应是青蒿琥酯拮抗中暑内毒素血症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中暑内毒素血症时,青蒿琥酯对内毒素信号通路中CD14表达的影响。方法 昆明鼠随机分为常温组、高温组、生理盐水组和青蒿琥酯组(连续5d按60mg/kg腹腔注射青蒿琥酯),用反转录PCR(RT—PCR)技术分别检测常温下和热暴露后各级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内CD14 mRNA的变化,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结果 与常温组比较,高温组和生理盐水组CD14 mRNA的表达和TNF—α的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但青蒿琥酯组CD14 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TNF—α的含量轻度升高。结论 青蒿琥酯能显著降低内毒素信号转导通路上CD14的表达,减少TNF—α的分泌,可能是其抗中暑内毒索血症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制剂热毒平抗中暑内毒素血症的机制,为该类药物在重症中暑治疗中的应用打下基础。方法在干球温度(34.5±0.5)℃,相对湿度(60±5)%的条件下建立小鼠中暑模型,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热毒平组、西黄芪胶组、高温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和正常对照组。用鸡红细胞和中性红法观察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MTT法观察其能量代谢水平,ELISA试剂盒检测血中TNF-α的值。结果热毒平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A值:0.473±0.045)明显高于西黄芪胶组(A值:0.233±0.030)、高温对照组(A值:0.261±0.029)、生理盐水组(A值:0.262±0.029)(P<0.01),接近正常对照组(A值:0.465±0.039);能量代谢水平高于其他4组(P<0.01);热毒平组小鼠血浆TNF-α含量〔(54.25±1.63)pg.mL-1)〕明显低于西黄芪胶组〔(211.26±7.17)pg.mL-1〕、高温对照组〔(227.64±12.02)pg.mL-1〕、生理盐水组〔(205.91±16.01)pg.mL-1〕(P<0.01),接近于正常组〔(51.81±2.58)pg.mL-1〕。结论提高巨噬细胞能量代谢,增强其吞噬能力,是热毒平抗中暑内毒素血症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制剂热毒平提高中暑内毒素血症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机制,为该类药物在重症中暑治疗中的运用打下基础。方法在干球温度(34.5±0.5)℃,相对湿度(60±5)%的条件下建立小鼠中暑模型,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热毒平组、西黄芪胶组、生理盐水组、高温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采血并提取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用中性红法观察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凋亡情况,试剂盒检测血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值。结果热毒平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高于西黄芪胶组、高温对照组、生理盐水组(P<0.001),与正常组相近;凋亡百分率较其他三组有明显降低(P<0.001),与正常组相近;血中TNF-α的值低于西黄芪胶组、高温对照组、生理盐水组(P<0.001),与正常对照组相近。结论热毒平抗中暑内毒素血症的主要机制之一是在增强巨噬细胞吞噬能力,降低TNF-α的含量,减少巨噬细胞的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青蒿琥酯(AR)对高温内毒素(IUS)复合因素下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体外培养的巨噬细胞系PAW264.7细胞,分成空白对照组、AR组、LPS组及AR LPS组,分别于37℃和40℃,含95%O2、5%CO2条件下培养1、2、3、4h后,台盼蓝染色计数细胞存活数,吞噬中性红实验检测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结果 经不同条件处理3h后各组细胞存活数无差异,均大于95%;高温内毒素复合因素使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明显降低,青蒿琥酯亦使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下降,但青蒿琥酯加内毒素组的吞噬功能明显强于单纯内毒素组。结论 青蒿琥酯对高温内毒素复合因素下的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8.
Toll样受体(Toll_like receptors,TLRs)识别病原体或其产物,启始了宿主固有免疫的激活,并连接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目前研究表明,TLRs家族成员与内毒素的信号转导有密切关系。现已公认内毒素与肝损害可互为因果,因而确切了解内毒素的信号转导途径及TLRs与肝脏疾病的关系,对慢性肝病的治疗具有重大的意义。文中对TLRs家族、内毒素的信号转导及TLRs与肝脏疾病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热应激和内毒素(ET)对小鼠的影响。方法 从体内和体外试验观察了热应激和内毒素联合作用下小鼠直肠温度、死亡率、诸脏器组织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BARs)及血管壁通透性的变化。结果 热应激使ET血症小鼠肛温升高,促进小鼠死亡,并使诸脏器组织的TBARs及血管壁的通透性升高,光镜观察其损伤加重。正常小鼠肝匀浆在高温条件下培养,其TBARs亦显著增加。结论 热应激能加重ET血症小鼠的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肠道缺血/再灌注(I/R)的淋巴液对炎性因子和Toll样受体4(TLR4)的配体高迁移率族蛋白B1 (HMGB1)的影响.方法 收集淋巴液,SD大鼠20只,体重(300±20)g,分为淋巴液引流组(N组,只引流淋巴液180 min)和肠道I/R淋巴液引流组(I/R组,引流淋巴液180 min同时夹闭肠系膜上动脉60 min后复灌120 min).TLR4基因缺陷(TLR4-/-)小鼠和野生型小鼠(C57BL/6)各32只,分别分为4个亚组(n=8),从尾静脉注射不同成分.N组:注射普通淋巴液;I/R组:注射I/R的淋巴液;Edt组:注射内毒素;HMGB1组:注射HMGB1蛋白.180 min后取材.结果 大鼠肠道I/R时,VR组引流的淋巴液中内毒素和HMGB1显著高于普通引流组[内毒素:(0.034±0.050) Eu/ml比(0.017±0.023) Eu/ml,P=0.033;HMGB1:(4.293±0.883) ng/ml比(0.509±0.128) ng/ml,P=0.006].TLR4-/-小鼠和野生型小鼠在注射不同成分后,注射HMGB1的野生型小鼠比HMGB1的TLR4-/-小鼠回肠黏膜厚度(TLR4-/-比野生型小鼠:(602.1±37.5) μm比(335.8±43.2) μm,P=0.000]和绒毛高度[(404.5±18.6) μm比(273.0±31.7)μm,P=0.000]显著降低;注射I/R淋巴液的二组黏膜厚度和绒毛高度都有所降低,但TLR4-/-组比野生型组小鼠黏膜厚度和绒毛高度的降低显著减少;注射普通淋巴液和内毒素的TLR4-/-与野生型小鼠之间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内毒素和HMGB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注射I/R淋巴液的TLR4-/-组的炎症因子水平显著低于其野生型小鼠组[TLR4-/-比野生型,TNF-α:(28.637±5.166) pg/ml比(41.917±8.175) pg/ml,P=0.000;IL-6:(60.900±24.729) pg/ml比(110.265±28.545) pg/ml,P=0.000];注射HMGB1的TLR4-/-组的炎性因子浓度显著低于野生型小鼠组[TLR4-/-比野生型小鼠,TNF-α:(20.865±6.464) pg/ml比(31.059±6.204) pg/ml,P=0.004;IL-6:(36.268±8.977) pg/ml比(76.677±14.009) pg/ml,P=0.000].结论 大鼠肠道I/R时淋巴液中的内毒素和HMGB1水平显著升高;小鼠注射I/R淋巴液、内毒素和HMGB1后,注射I/R淋巴液组的炎症因子和HMGB1较普通淋巴液的小鼠显著增高;TLR4-/-小鼠与野生型小鼠相比,炎症因子水平和肠道黏膜的局部损伤都显著减轻.“肠-淋巴”途径在肠道I/R损伤中可能具有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药穿心莲的有效成分新穿心莲内酯治疗中暑的疗效,为防治重症中暑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在干球温度(34.5±0.5)℃,相对湿度(60±5)%的条件下建立小鼠中暑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新穿心莲内酯75、37.5、5、1 mg/kg组以及穿心莲内酯组、DMSO(二甲基亚砜)组、地塞米松组、生理盐水组和高温对照组,观察动物肛温上升速率和存活时间。结果与其他组比较,新穿心莲内酯5 mg/kg组动物肛温上升速率明显降低、存活时间显著延长。结论新穿心莲内酯是治疗中暑的有效药物,且5 mg/kg的给药量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在干球温度 (4 2± 0 . 5 )℃、湿球温度 (3 5± 0. 5 )℃、相对湿度 60 %± 5 %的条件下建立中暑模型 ,应用热毒平、地塞米松等药物 ,观察动物的肛温上升速率、存活时间、 3h死亡率。结果热毒平组比地塞米松组、西黄芪胶组和高温中暑组动物的肛温上升速率慢 ,分别为 0 . 0 2 3℃ /min、 0 . 0 48℃ /min、 0. 0 3 0℃ /min、 0 . 0 43℃ /min (P <0 . 0 5 ) ;较其他三组动物的存活时间长 ,分别为 198 88min、 113 88min、 164 63min、 12 5 63min (P <0. 0 5 ) ;比其他三组动物的3h死亡率低 ,分别为 2 5 %、 10 0 %、 75 %、 75 % (P <0. 0 5 )。提示热毒平对中暑内毒素血症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热休克反应(HSR)对大鼠中暑休克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 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热休克组(HS group),热休克对照组(HSC group),正常对照组(NC group).HS组给予热休克预处理,而HSC组则否.两组常温恢复20 h后予以高温热暴露处理,其间监测记录血压、心电;热暴露至73 min时终止实验,检测血清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含量;运用Chart软件,获取平均动脉压(MAP)、收缩压(Ps)、舒张压(Pd)、心率(HR)等数据.NC组不予任何处理,以获得上述数据的正常值.结果 (1)热暴露73 min时,HS与HSC组动物的MAP、Ps、Pd值明显低于NC组(P<0.01),HR值高于NC组(P<0.01);HS与HSC组相比表现出更高的MAP、Ps、Pd(P<0.01)、HR值(P<0.05).(2)热暴露73 min时,HSC组血清MDA、NO含量显著高于NC组(P<0.05,P<0.01),而此时HS组血清MDA含量明显低于HSC组(P<0.05),并与NC组差异无显著性,其血清NO含量亦较HSC组明显为低(P<0.01).结论 HSR能减轻大鼠中暑休克的发生,其机理可能与抑制MDA、NO的过量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肺结核病人与健康人外周血结核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中CD27和CD28的表达情况,了解不同分化程度T细胞在结核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以荧光标记的抗CD4、CD154、CD27、CD28四种抗体共染色,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肺结核病人和健康人外周血CD4^+ CD154^+ T细胞中CD27和CD28的分布比例.通过对比分析,了解不同分化阶段CD4^+T细胞在病人与健康人之间的分布差异.结果 特异性结核抗原刺激后,肺结核病人外周血CD4^+ CD154^+ T细胞中CD27^+ CD28^+(早期分化)、CD27^- CD28^+ 和CD27^+ CD28^-(中期分化)以及CD27^-CD28^-(晚期分化)T细胞的比例分别为(49.55±6.15)%、(26.85±3.87)%、(7.2±1.37)%和(16.35±3.97)%;而在健康人中这四群细胞的比例分别为(51.81 ±4.94)%、(29.83±5.33)%、(12.65±4.48)%和(5.7±2)%.结核病人与健康人以早期分化CD4^+T细胞为主,在晚期分化CD4^+T细胞比例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P〈0.05).结论 肺结核病人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中晚期分化阶段细胞的比例显著高于健康人,提示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的分化程度与结核病相关. 相似文献
15.
家兔热射病呼吸衰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热射病呼吸衰竭的发生机制。方法在热应激的家兔,观察了热射病的呼吸和循环功能变化。结果呼吸功能由加速向减慢的转折比循环功能的转折发生早,呼吸衰竭似乎不是继发于循环衰竭。因为急性死亡动物的肺损伤不严重,也无呼吸肌疲劳的征象,所以呼吸衰竭也不是由于外周呼吸器官损伤或功能障碍所致。尽管体温持续上升,降低低位脑干的局部温度,可以延后呼吸衰竭的发生和延长动物的存活时间。结论呼吸中枢的损伤可能在呼吸衰竭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CD28+/CD152+:B7协同刺激分子在重症肺炎免疫紊乱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以流式细胞术分析22例重症肺炎外周血中CD3+T细胞上CD28+、CD152+表达及CD14+单核细胞上的CD86+、HLA-DR+表达.评价CD28+、CD152+、CD86+与HLA-DR+相关性;APACHE Ⅱ评分和CD28+、CD152+、CD86+、HLA-DR+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重症肺炎病人入院24 h内CD3+T细胞及CD86+,HLA-DR+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CD28+、CD152+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CD8+CD3+、CD4+ CD3+阳性的T细胞无显著变化(P>0.05).存活组重症肺炎入院第10天和第1天比较APACHE Ⅱ评分显著减少(P<0.01);CD28+、CD152+、CD86+、HLA-DR+表达显著升高(P<0.05);CD3++T细胞也显著增加(P<0.05);CD8+ CD3+,CD4+ CD3+阳性的T细胞无显著变化(P>0.05).重症肺炎协同刺激分子CD28+与HLA-DR+无显著相关(r=-0.12,P>0.05),与APACHE Ⅱ评分无相关(r=-0.30,P>0.05);协同刺激分子CD152+与HLA-DR+呈正相关(r=0.61,P<0.01),与APACHE Ⅱ评分无相关(r=0.15,P>0.05);协同刺激分子CD86+与HLA-DR+呈正相关(r=0.65,P<0.01),与APACHE Ⅱ评分无相关(r=-0.38,P>0.05).结论 重症肺炎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协同刺激分子表达异常:CD86+下降,而CD28+、CD152+升高,重症肺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处于"无能"状态;重症肺炎患者恢复期CD28+、CD86+、CD86+、HLA-DR+升高,提示适度的特异性免疫有利于重症肺炎患者康复.CD86+、CTLA4与HLA-DR+相关,进一步说明CD28+/CD152+:B7协同刺激分子可能与重症肺炎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