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昆明小鼠对其妊娠早期、假孕、脾摘除妊娠早期外周血血小板计数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正常小鼠和脾摘除小鼠妊娠早期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约1周后恢复正常。假孕小鼠无此反应。血小板计数减少与生殖管道内的胚卵数呈负相关。脾的组织学观察表明,妊娠第4天小鼠脾红髓内巨核细胞数较假孕第4天明显减少。提示早孕小鼠血小板计数减少可能与生殖道内的胚卵数、血小板激活因子及脾内巨核细胞数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网织血小板、血小板生成素对诊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意义。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网织血小板所占比值,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小板生成素,血细胞自动检测仪检测血小板和平均血小板容积,骨髓涂片计数巨核细胞。结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组网织血小板所占比值高于其他各组,血小板生成素接近对照组,巨核细胞增多伴平均血小板容积增大和网织血小板所占比值升高。结论联合检测网织血小板和血小板生成素有助于区别不同原因所致血小板减少性疾病,对诊断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应用昆明小鼠对其妊娠早期、假孕、脾摘除妊娠早期外周血血小板计数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正常小鼠和脾摘除小鼠妊娠早期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约1周后恢复正常。假孕小鼠无此反应。血小板计数减少与生殖管道内的胚卵数呈负相关。脾的组织学观察表明,妊娠第4天小鼠脾红髓内巨核细胞数较假孕第4天明显减少。提示早孕小鼠血小板计数减少可能与生殖道内的胚卵数、血小板激活因子及脾内巨核细胞数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对失血性血小板减少小鼠的影响,方法:以Babl/c纯系小鼠为实验对象,分成实验组及阴性对照组,实验前采尾静脉血,了解两组小鼠血小板正常值,然后通过腹腔连续7天注射重组的人血小板生成素,于第7天及第14天采眶静脉血,并制成失血性血小板减少的动物模型,观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在小鼠体内的促血小板生成的生物学活性及其对小鼠的生存情况影响。结果:在实验第7天,实验组小鼠外周血血小板数明显高于同期阴性对照组(P<0.05),而且随实验时间的延长,实验组血小板数有升高趋势,另外,在第7天眶静脉采血后,两组失血性血小板减少小鼠陆续出现死亡,但实验组小鼠死亡率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P<0.05),结论:血小板生成素体促进小鼠外周血血小板的产生,该生物学活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血小板减少小鼠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重症肺炎患者接受利奈唑胺治疗后血小板生成能力及血浆中血小板调控因子水平的变 化。方法??选取 2016 年 10 月—2017 年 10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一医院收治的成年重症肺 炎患者 32 例。给予利奈唑胺治疗,在用药前 1 天、用药第 3 天及停药后第 3 天分别采集血浆标本,采用酶联 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浆白细胞介素 -3(IL-3) 、白细胞介素 -11(IL-11) 、血小板生成素(TPO) 等促血小板生成因子的水平,测定血小板计数、阳性网织血小板比例及平均血小板体积等指标反映患者血小 板生成能力。结果??接受利奈唑胺治疗后患者未出现明显的血小板计数减少及肝肾功损伤等严重不良反应。 与用药前 1 天比较,用药第 3 天患者血浆 IL-3、IL-11 及 TPO 等促血小板生成因子水平降低( P <0.05) ,阳 性网织血小板比例降低( P <0.05) 。停药后第 3 天患者血浆中 IL-3、 IL-11、 TPO 及阳性网织血小板比例回升, 与用药前 1 天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利奈唑胺可降低血浆 TPO 在内的多种促血小板 生成因子水平, 抑制骨髓血小板生成能力。停药后利奈唑胺介导的血小板抑制效果可迅速地恢复。  相似文献   

6.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巨核细胞计数与疗效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巨核细胞数量与激素治疗疗效之间的关系及相关机制。方法观察120例ITP患者的骨髓巨核细胞数量及激素的疗效。结果 ITP患者中巨核细胞数量不少或增多者占大多数,巨核细胞少者激素治疗效果较差(总有效率20.0%),巨核细胞明显增多者效果最好(总有效率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由于获得性自身免疫使巨核细胞成熟障碍,血小板生成减少及血小板被直接破坏导致ITP的患者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较好,部分ITP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是巨核细胞生成障碍,考虑运用血小板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11等刺激骨髓巨核细胞生长的药物。  相似文献   

7.
李加新  叶军  张立新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1):3760-3761
目的:分析慢性肝病患者外周血中网织血小板(RP)与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血小板变化的原因。方法:血球计数仪对正常人群及肝病患者的外周血血小板进行计数,流式细胞术测定网织血小板占血小板的百分比(RP%)。结果:慢性肝炎患者大血小板比率(P-LCR)高于正常人群(P<0.05);肝硬化患者RP计数和RP%与正常人群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小于正常人群(P<0.05)。结论:慢性肝炎患者血小板降低与血小板破坏过多有关;肝硬化患者血小板降低与网织血小板生成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宁血饮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模型小鼠血小板系统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建立ITP模型小鼠,并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筪血小板胶囊组,宁血饮高、低剂量组,每组12只.于造模后第7天开始分组给药,连续给药8 d.检测各组血小板计数,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血小板相关抗体,骨髓巨核细胞计数和产板巨核细胞计数等,称脾脏质量,计算脾脏系数.结果 宁血饮高剂量组血小板计数升高,骨髓巨核细胞计数减少,产板巨核细胞计数增多,血小板相关抗体水平降低,脾脏质量及脾脏系数减少,T淋巴细胞亚群失调得到改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升血小板胶囊组血小板计数升高,骨髓巨核细胞计数减少,产板巨核细胞计数增多,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宁血饮低剂量组血小板系统有所改善,但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宁血饮高剂量对ITP模型小鼠血小板系统和免疫相关指标的异常有明显改善、调节作用,而升血小板胶囊仅能改善血小板系统,宁血饮低剂量则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肺部感染患者血小板生成素测定的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荣林  丁汀  乐园罗 《浙江医学》2007,29(6):636-637
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又称巨核细胞生长衍生因子(MGDF),它是体内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生成和功能变化的主要生理调节剂。肺部感染时常伴有血小板减少,为进一步了解肺部感染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及TPO的变化,我们对TPO进行测定,并进行了相关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采用血小板计数,巨核细胞形态观察及计数,巨核细胞集落培养技术,观察从人尿中纯化的天然血小板生成素(TPO)对Balb/c小鼠巨核细胞生成及血小板产生的作用,小鼠随机分四组,I组为对照组,Ⅱ,Ⅲ,Ⅳ组为TPO低剂量组(10U/只)中剂量组(50U/只)和高剂量组(100U/只),结果显示TPO能显著提高外周血液中的血小板数(P〈0.01)和骨髓中的巨核细胞数(P〈0.01),且有巨核细胞的胞体和胞核  相似文献   

11.
网织血小板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织血小板(reticulated platelet,RP)代表由骨髓巨核细胞新释放入外周血最新生成的血小板,其胞浆内不含细胞核和DNA,仅残留mRNA和粗面内质网,保留合成少量蛋白质的能力。它反映了循环中最年轻的血小板,是血小板新的研究领域。RP百分率(RP%)及绝对值(RPC)计数对于分析骨髓巨核细胞血小板生成动力学和血小板减少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RP检测在临床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红景天苷对正常动物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给予红景天苷5 d,观察其对大鼠血小板聚集率、小鼠凝血时间和血小板数的影响;采用体外血小板聚集法,利用不同的诱导剂,观察红景天苷对血小板聚集率的作用.结果:红景天苷各剂量组均能降低大鼠血小板聚集率;对ADP、花生四烯酸和胶原诱导的家兔体外血小板聚集,红景天苷1.85、0.93 m g/mL能显著降低1 min、5 min体外血小板聚集率和最大聚集率;红景天苷48.0、24.0 mg/kg能明显延长小鼠的凝血时间,各剂量组对血小板数目无明显影响.结论:红景天苷明显降低大鼠和家兔血小板聚集率,延长小鼠凝血时间,具有一定的抗凝作用.  相似文献   

13.
慢性肝病网织血小板和血小板生成素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网织血小板(RP)、血小板生成素(Tpo)与慢性肝病血小板减少的关系。方法:分别用流式细胞仪和ELISA方法测定正常人群及慢性肝病患者RP和Tpo水平。结果:①与正常人群比较,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RP绝对计数均显著降低;肝病患者血小板正常组与减少组比较RP和RP%均有显著性差异。②与正常人群比较,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Tpo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而肝病患者血小板正常组与减少组比较Tpo水平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血小板减少的慢性肝病患者存在血小板的生成减少,而Tpo水平下降可能是血小板生成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大剂量低PH人血丙球蛋白 (IVIG)加地塞米松冲击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 (ITP)后 ,观察末梢血血小板数和骨髓巨核细胞的变化。方法 经临床确诊了的ITP患儿 30例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IVIG4 0 0mg/kg·d-1静点 ,连用 5d ,同时加用地塞米松 0 .5~ 1mg/kg·d-1冲击治疗 ,分别在治疗后第 2、4、6、8天测定末梢血血小板数的变化 ,于治疗第 8天观察骨髓巨核细胞数。并设单用地塞米松治疗组进行对照。结论 治疗组在治疗后第 2、4、6d末梢血血小板数明显高于对照组。骨髓巨核细胞总数、幼巨核细胞数、颗粒型巨核细胞数和过巨型、裸核型巨核细胞数在治疗后明显减少 ,以颗粒型巨核减少为主 ,P <0 .0 1,有显著性差异。而且观察到在治疗第 8天产血小板巨核细胞增多。结论 IVIG加地塞米松冲击治疗小儿ITP末梢血血小板上升快 ,治疗后 2d血小板平均可升至 190× 10 9/L。本疗法是治疗高危ITP患儿 ,防止重要脏器出血 ,降低死亡的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络泰粉针剂对凝血功能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络泰粉针剂对凝血功能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用毛细管法及体外血小板聚集实验研究络泰粉针剂对动物凝血时间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结果:络泰粉针剂可使凝血时间明显延长,血小板聚集能力明显下降。另外,络泰粉针剂还能提高小鼠耐缺氧能力。结论:络泰粉针剂有抗凝血及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清促血小板生成素(TPO)和白细胞介素-11(IL-11)水平以及它们与外周血小板计数(PLT)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30例ITP患者血清TPO水平和IL-11水平,同时用自动血细胞仪测定其PLT,人工记数骨髓涂片上巨核细胞数,以2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结果ITP患者血清TPO较正常对照组略低,差异无显著性(P>0.05),IL-11水平较正常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相关分析表明ITP患者血清TPO水平与血小板计数、巨核细胞数无相关性(P>0.05);ITP患者血清IL-11水平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r=-0.559,P=0.001<0.05),血清IL-11水平与巨核细胞数无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TPO及IL-11的检测对ITP有一定的辅助诊断意义,本实验结果也对探讨血小板生成的调节机制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髓检查及巨核细胞形态学指标在血小板减少时的价值。方法:对5 6 1例血小板减少患者进行了骨髓分析,并对巨核细胞的分化及其形态等进行了观察。结果:血小板减少以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及各种急性白血病(AL )患者最为常见,分别占38.7%和2 4 .6 % ;再生障碍性贫血(AA)及AL患者骨髓巨核细胞数明显减少(P<0 .0 1) ;ITP、AA、AL 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巨核细胞明显成熟障碍,伴有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数量减少;MDS及AL时巨核细胞有病态造血。结论:骨髓巨核细胞的分化及形态观察在血小板减少时查找原因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对于不明原因的血小板减少患者,应重视骨髓巨核细胞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实验室特点与临床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对13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外周血象的血小板计数(PLT)、骨髓涂片巨核细胞总数及分类、骨髓染色体检查;89例做了血块退缩实验,28例做了血小板聚集功能,130例患儿用高效丙种球蛋白及强的松治疗情况的观察.结果:130例患儿经高效丙球及强的松治疗(6~10天)89例临床症状明显减轻.结论:骨髓涂片巨核细胞总数越高,高效丙球及强的松治疗效果越好,反之预后较差.同时伴有小幼巨者,治疗效果越差.  相似文献   

19.
采用血小板计数、巨核细胞形态观察及计数、巨核细胞集落培养技术,观察从人尿中纯化的天然血小板生成素(TPO)对Balb/c,h鼠巨核细胞生成及血小板产生的作用。小鼠随机分四组,Ⅰ组为对照组,Ⅱ、Ⅲ、Ⅳ组为TPO低剂量组(10U/R)中剂量组(50U/只)和高剂量组(100U/只),结果显示TPO能显著提高外周血液中的血小板数(P<0.01)和骨髓中的巨核细胞数(P<0.01),且有巨核细胞的脑体和胞核的显著增大的作用,在体外对巨核细胞集落形成有明显增加作用(P<0.01)。这些结果表明从人尿中纯化的天然TPO具有促进巨核细胞增殖、分化、成熟及产生血小板的作用为TPO进入临床试验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曹锦梅  王兵 《海南医学》2016,(11):1881-1882
目的:分析偶尔发生在血常规检测过程中出现乙二胺四乙酸盐(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EDTA-PTCP)的现象和纠正措施。方法分别使用末梢血稀释法、抗凝剂替换法、网织红细胞通道计数法、外周血涂片染色法等检测方法,对淮安市一院2例EDTA-PTCP患者的标本进行测定。结果 EDTA抗凝常规通道检测血小板数减少,分别为14×109/L和7×109/L、枸橼酸钠抗凝法分别为122×109/L,99×109/L、末梢血稀释法分别为116×109/L,95×109/L、网织红细胞通道计数法分别为127×109/L,105×109/L,血小板计数基本正常,直接外周血涂片染色血小板分布正常。结论 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现象,可通过末梢血稀释法、抗凝剂替代法、网织红细胞通道计数法、外周血涂片染色法等方法加以纠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