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常见的出血性疾病。ITP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和骨髓检查,而骨髓检查的重点是观察巨核细胞有无数量增多(也可正常)和产血小板功能差现象,而功能差的表现主要认为是产血小板巨核细胞的比例降低.但究竟产血小板巨核细胞降低到什么程度有诊断意义,以及产血小板巨核细胞的降低与外周血血小板数之间有何关系,鲜有文献报道,我们对此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髓检查及巨核细胞形态学指标在血小板减少时的价值。方法:对5 6 1例血小板减少患者进行了骨髓分析,并对巨核细胞的分化及其形态等进行了观察。结果:血小板减少以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及各种急性白血病(AL )患者最为常见,分别占38.7%和2 4 .6 % ;再生障碍性贫血(AA)及AL患者骨髓巨核细胞数明显减少(P<0 .0 1) ;ITP、AA、AL 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巨核细胞明显成熟障碍,伴有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数量减少;MDS及AL时巨核细胞有病态造血。结论:骨髓巨核细胞的分化及形态观察在血小板减少时查找原因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对于不明原因的血小板减少患者,应重视骨髓巨核细胞检查。  相似文献   

3.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巨核细胞计数与疗效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巨核细胞数量与激素治疗疗效之间的关系及相关机制。方法观察120例ITP患者的骨髓巨核细胞数量及激素的疗效。结果 ITP患者中巨核细胞数量不少或增多者占大多数,巨核细胞少者激素治疗效果较差(总有效率20.0%),巨核细胞明显增多者效果最好(总有效率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由于获得性自身免疫使巨核细胞成熟障碍,血小板生成减少及血小板被直接破坏导致ITP的患者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较好,部分ITP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是巨核细胞生成障碍,考虑运用血小板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11等刺激骨髓巨核细胞生长的药物。  相似文献   

4.
采用血小板计数,巨核细胞形态观察及计数,巨核细胞集落培养技术,观察从人尿中纯化的天然血小板生成素(TPO)对Balb/c小鼠巨核细胞生成及血小板产生的作用,小鼠随机分四组,I组为对照组,Ⅱ,Ⅲ,Ⅳ组为TPO低剂量组(10U/只)中剂量组(50U/只)和高剂量组(100U/只),结果显示TPO能显著提高外周血液中的血小板数(P〈0.01)和骨髓中的巨核细胞数(P〈0.01),且有巨核细胞的胞体和胞核  相似文献   

5.
应用昆明小鼠对其妊娠早期、假孕、脾摘除妊娠早期外周血血小板计数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正常小鼠和脾摘除小鼠妊娠早期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约1周后恢复正常。假孕小鼠无此反应。血小板计数减少与生殖管道内的胚卵数呈负相关。脾的组织学观察表明,妊娠第4天小鼠脾红髓内巨核细胞数较假孕第4天明显减少。提示早孕小鼠血小板计数减少可能与生殖道内的胚卵数、血小板激活因子及脾内巨核细胞数有关。  相似文献   

6.
采用血小板计数、巨核细胞形态观察及计数、巨核细胞集落培养技术,观察从人尿中纯化的天然血小板生成素(TPO)对Balb/c,h鼠巨核细胞生成及血小板产生的作用。小鼠随机分四组,Ⅰ组为对照组,Ⅱ、Ⅲ、Ⅳ组为TPO低剂量组(10U/R)中剂量组(50U/只)和高剂量组(100U/只),结果显示TPO能显著提高外周血液中的血小板数(P<0.01)和骨髓中的巨核细胞数(P<0.01),且有巨核细胞的脑体和胞核的显著增大的作用,在体外对巨核细胞集落形成有明显增加作用(P<0.01)。这些结果表明从人尿中纯化的天然TPO具有促进巨核细胞增殖、分化、成熟及产生血小板的作用为TPO进入临床试验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小儿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发病因素及相关检查意义.方法: 选择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60例,采用ELISA法进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流感(IV)、副流感病毒(PIV)、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EBV)、支原体(MP)及幽门螺杆菌(HP)抗体的检测.按血小板计数将患儿分为3组: 血小板<20×10^9/L组29例,(20~50)×10^9/L组20例,>50×10^9/L组11例,测定3组患儿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功能及网织血小板百分率(RP%)、绝对值(RPs)的变化.结果: 生物感染的发病率依次为RSV35.0%、ADV 23.3%、MP 16.7%、CMV 13.3%、EBV 10.0%、HP 10.0%、IV 5.0%、PIV 3.3%;血小板<20×10^9/L组及(20~50)×10^9/L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功能及网织血小板百分率、绝对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0.05), >50×10^9/L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组间两两比较, 治疗前<20×10^9/L组、(20~50)×10^9/L组与>50×10^9/L组相比血小板聚集功能及网织血小板百分率、绝对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0×109/L组与(20~50)×109/L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3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与生物感染有关,其临床表现与血小板聚集功能及网织血小板百分率、绝对值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时血小板相关抗体 (PAIgG)与巨核细胞数量以及成熟程度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检测 5 86例ITP患者的PAIgG ,同时计数其巨核细胞数量 ,观察其成熟程度。结果 :在PAIgG增高的ITP患者中 ,PAIgG在 175~ 5 0 0ng/10 7PA范围内 ,巨核细胞数量的增加与PAIgG值的增高程度呈正相关 ;PAIgG >5 0 0ng/10 7PA时 ,则相反。随着PAIgG值的增高 ,巨核细胞的成熟也随之明显受阻 ,不成熟的幼稚巨核细胞和颗粒巨核细胞数量明显增加 ,而成熟的产板巨核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结论 :ITP患者的PAIgG与巨核细胞数量及成熟程度关系密切 ,并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CPB)对循环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的影响及意义。方法观察测定20例患者体外循环(CPB)前后巨核细胞、血小板计数(PLT)值变化,探讨体外循环(CPB)对循环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的影响及意义。结果手术前、中、后中心静脉血的巨核细胞和4-型巨核细胞数量总数量高于同期周围动脉血的细胞总数量。体外循环中中心静脉血巨核细胞和4-型巨核细胞数量比术前和术后均升高,体外循环中血小板数量比术前和术后均降低(P〈0.01)。结论体外循环可以导致巨核细胞和血小板数量的改变,循环巨核细胞可能在肺中被破坏、损耗;急性肺损伤可能影响血小板数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周血网织血小板(RP)数值的变化对各型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RP(%),利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计数。结果:正常对照组:RP(8.3±2.1)%;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RP(%)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RP(%)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RP(%)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RP(%)在不同血液疾病中的测定结果显示,RP(%)对于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病因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13.
对11例AATP和65例ITP进行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症状相似、AATP对肾上皮质激素治疗反应比ITP患者差,发现1例AATP发展为再生障碍性贫血。AATP髓象显示巨核细胞减少或缺(?)。文中对AATP可能病因和发病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应用昆明小鼠对其妊娠早期、假孕、脾摘除妊娠早期外周血血小板计数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正常小鼠和脾摘除小鼠妊娠早期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约1周后恢复正常。假孕小鼠无此反应。血小板计数减少与生殖管道内的胚卵数呈负相关。脾的组织学观察表明,妊娠第4天小鼠脾红髓内巨核细胞数较假孕第4天明显减少。提示早孕小鼠血小板计数减少可能与生殖道内的胚卵数、血小板激活因子及脾内巨核细胞数有关。  相似文献   

15.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患儿骨髓巨核细胞数量与血小板之间有无相关关系 ?对预估治疗效果有无价值 ?本文通过对 3 6例急性ITP骨髓象及治疗情况进行了研究 ,分析如下。1 对象和方法取同等治疗条件的ITP患儿 3 6例 ,男 1 8例 ,女 1 8例 ,年龄 <6岁 1 9例 ,≥ 6岁 1 7例。按全国小儿血液病 1 994年修订标准分轻度 6例 ,中度 1 3例 ,重度 1 7例。入院即做骨髓检查。治疗方法 氢化考的松 1 0mg/kg·d ,分 2次静滴 ,5天后改用强地松 1 .5mg/kg·d,分 3次口服 ,1 0天后减量治疗。观察骨髓巨核细胞 (Mk)数与治疗前及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骨髓巨核细胞和血小板参数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2008年1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诊治的85例ITP患者的血小板(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大血小板比率(P—LCR),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PDW)及骨髓巨核细胞(MK)的变化。[结果]ITP组PDW增高(16.91±1.06)11,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意义(P〈0.05);ITP组的MPV增高(9.87±1.35)n,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的意义(P〈0.001);并且随着病情的进展,MPV逐渐增高,PDW减低;骨髓巨核细胞数与血小板减低没有相关性。在ITP的治疗过程中,MPV比PLT更早出现明显升高。[结论]ITP发病的免疫机制比较复杂,动态观察血小板参数对其诊断和疗效观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30例ITP患儿骨髓中SMK和DMK的数量及其形态变化。结果表明:有SMK及DMK者占77%(23/30)(SMK5例、DMK4例,二者均有14例)。其中63%(19/30)有SMK,占MK数的2~42%;60%(18/30)有DMK、占MK的2~10%。本文结合临床表现及随访资料对SMK及DMK与ITP的临床及预后的关系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宋兴 《吉林医学》2014,(13):2824-2825
目的:分析血小板减少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免疫指标、骨髓巨核细胞对于血小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住院的合并血小板减少的SLE患者44例,分为轻中度减低组、重度减低组,比较两组相关免疫学指标,并按骨髓巨核细胞数量分组比较其对治疗前后血小板的影响。结果:血小板轻中度减低组与重度减低组免疫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巨核细胞减少组治疗前血小板数量更低(P<0.05),但治疗后两组血小板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巨核细胞减少患者并未显示更难治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张复华 《当代医学》2008,(16):50-51
目的 探讨骨髓巨核细胞的形态学改变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关系.方法 对103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骨髓巨核细胞的数量、细胞胞浆量、颗粒、退化变性与46例健康者进行定量比较分析.结果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巨核细胞数明显增加,胞浆量增多,颗粒减少伴成熟障碍,与健康对照组的巨核细胞形态学统计有差异,P<0.05.结论 骨髓巨核细胞形态学改变对诊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骨髓巨核细胞的形态学改变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关系.方法 对103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骨髓巨核细胞的数量、细胞胞浆量、颗粒、退化变性与46例健康者进行定量比较分析.结果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巨核细胞数明显增加,胞浆量增多,颗粒减少伴成熟障碍,与健康对照组的巨核细胞形态学统计有差异,P<0.05.结论 骨髓巨核细胞形态学改变对诊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