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肾移植术后出现排斥反应常常根据时间分为超急性排斥反应、加速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和慢性排斥反应。目前由于免疫抑制药物的发展和改良,超急性排斥反应和加速性排斥反应已非常少见,较为常见的排斥反应为急性排斥反应,慢性排斥反应由于形成机制和原因较为复杂,目前倾向称其为慢性移植物肾病。本文主要讨论急性排斥反应的治疗和预防。  相似文献   

2.
目的 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并可能引起严重后果。因此,通过细致的临床护理观察,可以为早期发现急性排斥反应提供一些重要线索,以便早期诊断,尽早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霉酚酸酯静脉滴注及口服序贯给药联合环孢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预防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59例行肾移植后需行抗排斥反应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治疗组)28例,术后当日静脉滴注霉酚酸酯1.0g,每日2次,连续使用7日,随后改为口服1.0g,每日2次,共3个月,同时联合口服环孢素、激素。环孢素初始剂量5~6mg/(kg·d),以后按照全血药物浓度范围调整,术后头3日用甲泼尼龙500mg/d静脉注射,随后改为口服泼尼松30mg/d,以后每月减少5mg,至维持量。B组(对照组)31例,术后当日口服霉酚酸酯1.0g,每日2次,连服3个月,同时联用环孢素和激素,方法同A组。两组在术后1日、7日、14日、1个月、2个月、3个月进行临床和实验室评价,观察肾移植后3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和其它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结果:两组(59例)均完成3个月的治疗,人、肾存活率为100%,肾功能正常;A组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例(1/28),B组发生急性排斥反应7例(7/31),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霉酚酸酯静脉滴注及口服序贯给药预防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比单纯口服途径好。  相似文献   

4.
肾移植患者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移植(PRT)作为治疗终末期肾病是一种有效方法,而急性排斥反应(AR)又是肾移植术后最常见的排斥反应,可发生任何时期.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最多发生于术后一个月内[1],是移植肾丢失的主要因素,严重影响了肾移植的成功率及人/肾存活率.我院自1994~2007年共实施同种异体肾移植术302例,术后1个月内共发生急性排斥反应84例,发生率达27.8%.77例成功逆转过来,逆转率达91%.现将肾移植患者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观察与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200 1年1月至2 0 0 2年9月我院共为4例患者实施肝移植手术,其中2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由于发现早,治疗及时,2例均安全渡过排斥反应期,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病例简介例1,男,4 5岁,原发性肝癌,行原位肝脏移植术。术后第5 5天体温升高,烦躁,肝区痛,胆汁量减少,胆红素升高,肝穿  相似文献   

6.
李容  刘玲  谷波 《华西医学》2006,21(4):831-832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观察、护理及其作用。方法:对我院82例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急性排斥反应的症状和体征较典型的有56例,不明显者26例。74例急排逆转。伴有并发症者46人次,其中8例移植肾破裂,修复成功5例,3例摘除移植肾;1例并发高血压脑病患者死亡;其余各例均好转。结论:对肾移植术后早期患者密切观察和仔细护理有助于及时发现急排及其并发症。对不典型的急排患者更应加强观察和护理。  相似文献   

7.
简述抗IL-2R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赛尼哌)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用药方法、效果以及临床观察和护理,总结出治疗前必须了解药物的性质作用及注意事项。用药期问要严密观察药物输人情况及病人反应,并对病人进行严密隔离,加强呼吸道、泌尿系感染的预防,做好出院指导。  相似文献   

8.
采用小剂量抗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对436例尸体肾移植术后病人进行排斥反应的预防。结果;发生急性排斥反应72例,血肌酐在2d-10d恢复正常348例,11d-32d例,并发感染18例,摘除移植肾19例,死亡12例。  相似文献   

9.
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措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总结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主要临床症状和表现,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以指导临床护理工作。方法 回顾性统计36例肾移植术后患者发生排斥反应时的临床症状和表现,并进行分析。结果 尿量减少及体温增高是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时的首要和集中表现,其次为血压升高和体重增加,另外也可表现为移植。肾胀痛等。结论 肾移植术后,护士应加强患者出入量及生命体征的观察,了解患者的主诉,采取预见性护理,以有效判断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为抗排斥治疗争取时间。  相似文献   

10.
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患者舒适状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患者的舒适状况,为舒适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肾移植受者舒适量表于2005年11月-2006年8月对22例。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逆转后的患者进行调查。量表根据。肾移植受者特点,在美国舒适护理专家Kolcaba研制的简化舒适状况量表(GCQ)基础上修订而成。结果。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患者整体舒适感不高[分(56.91±6.74)分,总分100分,62.5分以下为舒适感差]。在精神心理领域主要存在对疾病康复担心引起的沮丧、焦虑、不确定感以及缺乏信心等不适;生理不适主要是疲乏、疼痛、口渴、入睡困难及胃肠不适等;社会领域的不适主要体现为缺乏康复相关知识及他人的理解和同情以及对经济的担忧。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影响其舒适的主要人口学因素是性别(X1)和住院费用来源(X7),回归方程为:y^^=63.44—8.07X1+2.66X7。结论。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患者在精神心理和生理领域舒适感差,社会领域和环境领域舒适感相对较好。从缓解精神心理不适、促进生理舒适及社会支持、营造舒适的病房环境等方面针对性地提出健康教育、按麾、缓解疼痛、满足睡眠习惯、促进社会支持等舒适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赛尼哌在预防同种肾异体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AR)的作用,并评估其安全性。方法44例肾移植患者随机分为赛尼哌治疗组22例与对照组22例,冶疗组在术前及术后14d分别静滴赛尼哌一个剂量,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为安慰剂,观察期为6个月。结果赛尼哌组在3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感染及副作用方面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随访期内,人肾均存活。结论赛尼哌是一种强效安全的免疫抑制剂,可显著降低移植肾A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超声对71例肾移植术后患者进行床旁动态监测,连续观察了功能正常移植肾及急性排异(AR)、急性肾小管坏死(ATN)的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1.功能正常组移植肾术后11天,移植肾厚径、截面积、锥体高、宽同基础值相比分别增长9.7%、18.8%、25.2%;2.AR组移植肾排异后15天,移植肾厚径、截面积、锥体高、宽分别增长21.8%、33.3%、38.2%、45.7%,高于正常组(P<0.01)。肾窦面积减少19.1%。低于正常组,(P<0.01);3.ATN组移植肾锥体肿大峰值时间早于AR,肿大程度略重于AR;4.正常组移植肾术后7天,弓形动脉RI值与基础测值相比有明显升高(p<0.01)并达峰值0.56;5.AR、ATN血流动力学变化早于临床及形态学改变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用山羊建立肾移植模型,分为三组:(1)正常对照组;(2)急性肾小管坏死组(ATN);(3)急性排异组(AR),每组6只。前两组采用自体肾移植,AR组采用同种异体肾移植。结果表明;①肾移植术后,正常对照组、AR组、ATN组移植肾长度均较术前增加,分别为8.4%、28%、12.5%,以AR纷增大明显(P<0.05),AR组的厚径、体积、皮质厚径也较正常对照组增大(P<0.05);②AR组和ATN级皮质部RI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ATN组RI峰值时间早于AR组;③AR组排异早期,肾皮质动脉峰值流速增快;④彩色多普勒能量图评价肾皮质血流灌注明显优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43例肾移植患者进行超声观察,结果表明:①正常对照组、急性排异组(AR组)、急性肾小管坏死织(ATN组)的移植肾长径分别为10.83±0.86cm,12.75±067cm,11.15±0.54cm。AR组长径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ATN组长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②正常对照组、AR组、ATN组的皮质部RI值分别为:O.66±0.04,0.87±0.07,0.81±0.06。AR组和ATN组R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AR组和ATN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AR组可观察到肾皮质回声增强,肾窦回声减低、面积缩小,集合系统粘膜增厚等表现。④经抗排异治疗后,AR组RI值约5~7大恢复正常,而ATN组则需10~14天。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自我护理的概念、病人的基本管理、社会支持、种族/肾移植生存率、社会经济地位、病人的爱好和信念与自我护理实施及对肾移植转归的影响等多方面进行了评述,并针对自我护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肾移植患者能在公平的前提下得到合理治疗与自我护理方面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HLA(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的三种检测模式对肾脏移植的影响。选择最佳检测模式。方法对本院2000-2004年的所有行肾脏移植的患者(482例),按术前HLA抗体检测模式分为3组:单纯CDC(交叉淋巴毒试验)检测组87例(A组);PRA(群体反应性抗体)和CDC平行检测组109例(B组5;先做PRA检测,呈阳性的再做CDC检查组286例(C组)。观察三组患者急性排斥反应(AR)和超急性排斥反应(HAR)。结果A组患者AR、HAR的反应率为16.09%(14/87);B组患者AR、HAR的反应率为6.42%(7/109);C组患者AR、HAR的反应率为6.29%(18/286)。A、B两组差异显著(x^2=7.43,P〈0.01);A、C两组差异显著(x^2=4.23,P〈0.05);B、C两组差异无显著性(x^2=0.002,P〉0.05)。结论三种模式中B、C模式较A模式能更好地减少AR、HAR的发生率,其中B模式是最佳的检测模式。  相似文献   

17.
对85例肾移植术后患者发生急性肾小管坏死作了原因分析,认为与供体、灌注、冷却、手术、受体等因素有关。有效的预防措施及护理,对减少急性肾小管坏死,迅速恢复肾功能起着重要作用。作者提出:去除或避免肾小管坏死的因素,受体术前准备应充分,密切注意监测术中及术后血压,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透析治疗适当脱水,注意血压变化,同时应做好与急性排斥的鉴别观察,为医生做出正确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排斥反应是肾移植术后1年内最严重和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决定肾移植患者短期和长期存活的一个主要因素。急性排斥反应也是加速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在肾移植术后1年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大约为35%;与未曾发生过急性排斥反应的患者相比,发生过1次急性排斥反应的患者的移植肾的半衰期要减少4年[1]。可见,及时诊断和治疗急性排斥反应极为重要。本文就当前肾移植急性排斥期的实验室诊断技术作一总结。1肾移植急性排斥发生机理目前认为,移植肾AR的发生机制主要是细胞免疫应答,即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19.
目的验证认知行为疗法对肾移植受者术后负性情绪、睡眠质量的效果。方法便利抽样选择2015年5月至2016年1月福州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58名肾移植受者,分为干预组28名和对照组30名。对干预组进行为期3周的认知行为疗法干预,而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护理。使用基本资料调查表、非精神科住院患者心理评定量表和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评价其效果。结果干预组患者在抑郁、愤怒维度的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得分,PSQI总分和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维度等五个方面亦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认知行为疗法能够有效降低肾移植受者术后抑郁、愤怒情绪,同时对改善肾移植受者术后睡眠质量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白细胞去除对输血所致肾移植受者术前术后IL-2和IL-6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过滤法制备去白细胞。采用固相夹心ELISA法检测IL-2和IL-6的水平。结果肾移植受者术前术后去白细胞组IL-2水平较对照组有所上升,IL-6有所下降,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白细胞去除对输血所致肾移植受者IL-2、IL-6水平的变化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