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7 毫秒
1.
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与X线平片所见征象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同时经CT扫描和X线平片照摄并结合临床表现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作对照研究。结果椎间盘突出的X线平片主要表现有:腰脊椎侧弯和生理曲度变直及侧凸改变、椎间隙改变、椎体后缘唇样增生、相邻椎体后角局限性骨增生呈“磨角”样改变、相邻椎体后缘局限性骨吸收和相邻椎体面弧形压迹等;CT扫描的主要征象有:脱入椎管的髓核块影,硬膜囊受压、神经根水肿及移位,脱出髓核的部位部分钙化或骨化和髓核碎裂并在椎管内上下滑移等。CT的阳性发现率显著高于X线平片,分别为100%和61.29%。结论CT和X线平片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各有千秋,在临床工作中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应用,但CT诊断价值优于X线平片。  相似文献   

2.
《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16(6):612-612
CT和MRI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不但清晰,而且直观。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检查可直接显示突出物,显示突出的部位、方向、大小、形状及突出物的密度,可以清楚地显示马尾神经和神经根受压迫、变形、移位的情况,亦可显示黄韧带肥厚,椎体及小关节骨质增生,神经根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的MRI检查除具备CT检查的优点外,还可以根据椎间信号强度的改善,推测退变程度。对于特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用CT、MRI检查则更有价值,如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在椎间孔至椎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X线平片、CT检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和X线平片进行分析。结果本组7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X线平片能直观显示腰椎生理弧度、椎间隙改变情况,各椎间隙不等宽或狭窄,左右不等宽或前窄后宽,前后等宽,再有腰椎侧弯,生理曲度减少、平直或后突可以明确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但椎体后缘的唇样骨质增生及椎体缘后1/3的弧形凹陷及硬化、椎问孔变形等均对本病的诊断有辅助作用,CT能明确诊断,并有效的指导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对腰椎滑脱的CT征象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腰椎滑脱的CT表现。结果:CT扫描显示以下特征:(1)关节突间部的骨性缺员;(2)椎管前后径延长:(3)椎体后缘呈双边征;(4)于相邻椎体层面,椎间盘呈相反方向突出椎体边缘;(5)侧隐窝狭窄。结论:腰椎滑脱具有特征性CT征象,CT扫描不仅能明确诊断,而且可以显示许多细节。  相似文献   

5.
颈椎CT检查.已经成为颈椎疾病的主要检查手段。检查过程中出于常因体位不当.引起扫描图像不清,产生不必要的伪影,影响其诊断质量;在颈椎正常生理弯曲中,向前方突出角度较大,而CT扫描颈椎时.射线必须与关节面平行才能较准确的切割出椎体和椎间盘横断面的图像,减少其伪影.从而医生作出正确的诊断.按照脊柱正常的生理弯曲度,颈椎最大的角度可以达到40度以上,由于扫描机架限制倾斜度为正负20度.因此颈椎关节的弯曲度不能平行于X线扫描的切割椎体和椎间盘的平行面,扫出的图像不符合诊断要求.其次由于机架倾斜的角度过大,直接影响机器寿命,为此我们对61例颈椎CT检查中总结改进了体位摆法,达到了良好的效果,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16排CT的运用效果进行探究分析。方法:选取我院于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期间所接纳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7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CT检查结果、X线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诊断结果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结果:CT检查诊断正确率显著高于X线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T检查方式可更为详细观察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状况。(1)脊柱明显改变,主要突出表现为生理屈度变直、侧弯、侧凸;(2)椎体可见明显改变,或是可见椎体后缘骨质唇样增生、相邻椎体有弧形压迹;(3)可见以椎间隙等宽且轻度狭窄、椎间隙前窄后宽等为主要状况的椎间隙改变现象。结论:16排CT对于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可发挥较佳的运用效果,扫描速度快且准确率高,值得临床进行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讨论X线平片及CT诊断腰椎间盘吸收综合征(IDR)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例患者行腰3/4、4/5及腰5/骶1椎间盘平面CT扫描,层厚3.75mm,对腰椎正侧位片及横断面CT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20例患者诊断为腰椎间盘吸收综合征,其中腰4/5椎间盘3例,腰5/骶1椎间盘17例,腰椎正侧位片均可见孤立性腰椎间隙狭窄、邻近椎体终板硬化、椎体骨质增生,CT表现为椎间盘膨出及突出6例,硬膜囊受压17例,侧隐窝及椎间孔狭窄14例,椎间盘真空现象17例,小关节硬化13例。结论腰椎间盘吸收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X线及CT扫描可以显示此征全部细节,对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X线片和CT扫描在脊柱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了我院1997~2003年50例脊柱骨折患者的X线和CT表现。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22~80岁。结果 X线和CT扫描发现,X线片对脊柱单纯屈曲压缩型骨折,椎体脱位半脱位容易确诊,而对某些类型骨折较易误诊和漏诊,诊断符合率81%。CT扫描可显示骨折部位、类型、骨折片的移位以及骨折片突入椎管、椎管狭窄,还能显示多节段椎体骨折和附件骨折。椎体骨折均为粉碎性骨折者,椎体后缘骨折片不同程度突入椎管占48%,CT对各类椎体骨折诊断符合率达到98%。结论 在脊柱损伤的诊断中,必须X片和CT扫描相结合方能提高脊柱损伤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9.
椎体血管瘤的比较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X线平片、CT、MRI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诊断椎体血管瘤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13个椎体血管瘤病灶的X线平片、CT及MRI表现,对其影像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X线检查显示10个病灶,骨小梁呈“栅栏状”改变;CT扫描显示12个病灶,横断面表现为蜂窝状或风状结构;MRI扫描显示全部13个病灶,10例显示为短T1、长T2的信号影,3例显示为长T1、长T2的信号影,并且清晰显示了脊髓情况。结论:椎体血管瘤在X线平片、CT及MRI上均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CT、MRI对椎体血管瘤的检出率高于X线平片。MRI对椎体血管瘤的诊断、分型及指导治疗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颈椎损伤的X线与CT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常规X线和CT扫描对颈椎损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8例X线和CT诊断为颈椎损伤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受损椎体共46个,环椎骨折脱位5例,齿状突骨折移位3例,G3-7,椎体骨折(含脱位)共30例,其中多个椎体连续或跳跃性骨折有5例。X线平片显示椎体后缘联线异常20例,CT片根据脊柱三柱结构诊断不稳定骨折23例,椎管0度狭窄15例,1度狭窄16例,2度狭窄6例,3度狭窄1例。结论:对于颈椎损伤的患者,由于X线平片和CT扫描均有一定局限性.应常规行X线和CT扫描检查,以利于为临床提供更全面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MSCT重建腰神经根受累分级与cT表现临床定位体征不相符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意义。方法42例cT表现(IA/5椎间盘突出)与临床定位体征不相符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观察组)及40例正常人(对照组)均行腰椎间盘常规MSCT检查,选择观察中央和旁中央矢状重组图上影像学突出节段及临床症状责任节段(侧)椎I'~-J隙高度、椎间孔大小及神经根受累情况。结果两组均获得了对应节段椎间盘、椎间孔及神经根的清晰图像。两组椎间隙高度、椎间孔大小及神经根受累分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MSCT重建图像能够充分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累及椎间孔区病例的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12.
骶髂关节错位误诊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原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明确骶髂关节错位误诊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因 ,确认骶髂关节错位的诊断要点 ,以便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方法将 2 9例骶髂关节错位患者的腰骶部、骨盆X线片、CT片、及MRI片的生理弯曲、椎体间隙、关节间隙、耻骨联合、髂翼对比等变化和症状、体征 ,与相对应神经分布区域进行对照。结果 2 9例骶髂关节错位患者中 ,除其特有体征、症状外 ,X线片提示伴有脊柱退行性改变 2 6例、脊柱序列改变 17例 ,CT片、MRI片提示有椎间盘膨出 2 9例。按骶髂关节错位治疗 3— 10次后 ,痊愈 19例、显效 8例、好转 2例。结论骶髂关节错位虽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多种相同症状、体征 ,但治疗方法截然不同 ,只需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3.
成角旋转快速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杰  郑萍 《中国康复》1999,14(1):13-14
为观察成角旋转快速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及疗效,对临床及CT确诊的23例患者均收住院进行治疗,用FairbankJC的腰痛病情计分表进行评定。结果将治疗前后的总分进行检验,t=6.403,P〈0.01,取得了较满意的治疗效果,提示成象旋转快速牵引治疗腰椎盘突出症是有效的,特别是近期疗效较满意,远期疗效和复发率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麦肯基疗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7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腰椎牵引和中频电疗,观察组采用常规腰椎牵引和麦肯基疗法进行康复护理指导。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采用麦肯基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给予康复护理指导疗效显著,可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硬膜外腔注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致坐骨神经痛的临床效果和治疗机制。方法腰椎间盘突出致坐骨神经痛患者862例按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单纯硬膜外腔注射组和硬膜外腔注射加手法组。治疗前后比较临床症状、皮肤温度和影像学表现变化。结果手法并硬膜外腔注射组优于单纯硬膜外腔注射治疗组。15例急性发病患者,治疗前平均值为(35.21±0.23)℃,治疗后平均值为(36.42±0.51)℃,20例慢性发病者,治疗前平均值为(34.81±0.41)℃,治疗后平均值为(35.03±0.26)℃,治疗前两组进行t检验,t=10.53,35,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后两组进行t检验,t=3.39,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两组患者皮肤温度平均较治疗前提高1.5℃。硬膜外腔注射组中68例治愈后3~6个月内CT扫描45例,MRI成像23例,发现腰椎管及间盘突出物的形态与治疗前无显著变化。结论硬膜外腔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致坐骨神经痛患者效果较好,加用手法治疗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6.
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X线平片与CT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进一步探讨平片诊断腰椎问盘退行性病变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09例腰椎正侧位片及CT扫描图像,总结椎问盘退行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结果:腰椎顺列特征性改变,椎间隙变窄、前窄后宽和前后等宽,椎体上下缘骨质增生硬化,椎体后下角增生后翘,双凹征或单凹征等是椎问盘退行性病变的重要表现。结论:综合分析临床病止特点,好发年龄、部位以及平片特征,能够提高X线平片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牵引推拿三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 从95年至97年对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用牵引推拿三法治疗。结果 治愈68例,占85%。好转12例,占15‰总有效率100%。结论牵引推拿三法是一种简便,省力,安全。患者术中痛苦小,精神压力轻,疗效十分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引导式教育训练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影响。方法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常规治疗的同时进行引导式教育训练。结果通过引导式教育训练进行护理干预的患者可有效缩短平均住院日,减少平均住院费,提高患者满意率,加快病情缓解。结论引导式教育训练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可提高疗效、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摘除术后卧床时间与下床再次产生腰腿痛的关系。方法随机将90例腰椎间盘摘除术后的患者,分成A、B、C3组(n=30),A组为术后7-10d内下床,B组为术后11~15d内下床,C组为术后16~21d下床。比较3组患者腰腿痛发生情况。结果在腰椎间盘摘除术10d内下床活动的患者有43%能再次出现腰腿痛。而在手术后11-15d与术后16-21d下床活动者,再次发生腰腿痛者较A组明显减少,其疼痛程度明显减轻,发生率分别为10%和6.7%(p〈0.01)。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应绝对卧床3周以上。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T轴位扫描应用于腰椎间盘扫描以降低辐射剂量的可行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正常BMI的60例志愿者行CT腰椎间盘检查,在其他参数均相同情况下分别进行常规剂量(270 mA)和低剂量(180 mA、135 mA)扫描,比较两种不同低剂量CT扫描所得图像与常规剂量的图像质量差异,以及发现椎间盘病变的差异。结果在扫描图像质量方面,两种不同低剂量与常规剂量扫描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诊断疾病方面,两种不同低剂量扫描与常规剂量扫描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满足诊断需要的同时,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分别降低36.5%及54.0%。结论轴位扫描应用于腰椎间盘CT扫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并可大幅度降低患者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