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借助异硫氰酸荧光素的可显示性,将其作为抗原免疫CBA小鼠,以观察树突状细胞的移行及其抗原递呈方式与功能。结果表明,经FITC两次刺激后,移行至局部淋巴结的树突状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FACS的分析结果亦表明,局中淋巴结内的树突状细胞荧光阳性率显著率高,且荥光显微镜观察呈现不均一的膜荧光。提示该细胞的抗原递呈方式为单纯膜结合型,而无内在化过程。ConA刺激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及FITC特异性刺激的细胞增  相似文献   

2.
用绵羊红细胞免疫小鼠,取其脾脏分离树突状细胞产针这些带有抗原信息的DCS经尾静脉注射给小鼠,以观察DCS过继转移抗原的作用。结果表明,各试验组小鼠抗体形成细胞及血清中SRBC效价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再次免疫DC组抗SRBC效价高于初次免疫DC组P〈0.05,DCS具有过断转移抗原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用绵羊红细胞(SRBC)免疫小鼠,取其脾脏分离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s)将这些带有抗原信息的DCs经尾静脉注射给小鼠.以观察DCs过继转移抗原的作用。结果表明,各试验组小鼠抗体形成细胞(AFC)及血清中SRBC处价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再次免疫DC组抗SRBC放价高于初次免疫DC组P<0.05,提示:DCs具有过继转移抗原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5.
6.
树突状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文博 《医学综述》2011,17(15):2279-2281
树突状细胞参与机体的许多生理、病理过程,在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免疫自稳等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其具有独特的生物学性质,在肿瘤的形成和发展、感染的控制与播散、移植的排斥与耐受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现就其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肿瘤、感染、移植及自身免疫病等方面的作用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细胞因子体外联合诱导培养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树突状细胞(DCs)的表型和抗原递呈、分泌和迁移功能的变化.方法:分离CML患者(CML组)和健康志愿者(正常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MNCs),经培养获取贴壁细胞,将CML组和正常组的贴壁细胞及K562细胞用细胞因子rhGM-CSF、rhIL-4、TNF-α体外诱导10 d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免疫表型;培养5 d后,用ELISA检测细胞的内吞功能;应用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分析3组DCs对静息T细胞的免疫刺激活性.结果:正常组、CML组、K562组DCs的特异性标志CD83和共刺激分子标记CD80和CD86以及CD11和HLA-DR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s的抗原吞噬、迁移能力和对T细胞的免疫刺激活性,CML组和K56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ML组和正常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ML患者DCs的免疫表型和正常人相似,但其抗原捕获、递呈和迁移功能有缺陷.  相似文献   

8.
树突状细胞基础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突状细胞(DC)是一组分布广泛的、由骨髓来源的、具有迁移能力的免疫细胞,是目前发现的功能最强大的抗原递呈细胞(APC)。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DC在抗肿瘤、抗感染、移植排斥和自身免疫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在,DC已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现将基础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肿瘤抗原冲击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诱导机体产生的特异性抗肿瘤作用。方法: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用小鼠结肠腺癌细胞株CT26细胞抗原冲击致敏;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肿瘤抗原致敏DC刺激同基因型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观察小鼠经皮下免疫肿瘤抗原致敏DC后诱导产生肿瘤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和抵抗CT26细胞再攻击的能力。结果:肿瘤抗原致敏DC能有效刺激同基因型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小鼠经肿瘤抗原致敏DC免疫后可诱导强烈的CT[,杀瘤活性,产生免疫保护作用,能有效抵抗CT26细胞再攻击,肿瘤生长明显减缓,与未经抗原致敏DC免疫的小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肿瘤抗原致敏的DC能有效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树突状细胞(DC)捕获抗原后的移行、抗原提呈方式及其在抗原特异性皮炎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的可显示性,将其作为抗原皮内免疫CBA小鼠,测定局部淋巴结的淋巴细胞、DC总数并作淋巴细胞增殖试验,用FACS分析DC携带抗原。结果:皮肤经FITC刺激后,局部淋巴结的树突状细胞及淋巴细胞及淋巴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淋巴细胞增殖试验亦有明显差异(P<0.05);FACS分析的结果表明,局部淋巴结内的树突状细胞百分率及荧光强度均明显提高;荧光显微镜观察呈现不均一的膜荧光,提示该细胞抗原提呈方式为膜结合型。经病理切片观察,再次注射抗原的局部皮肤明显有单核,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的病理变化,结论:FITC所引起的抗原特异性皮炎是一种细胞介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DC在致敏过程中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讨论了阿糖胞苷对BALB/C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所用的方法有体外抗体形成细胞试验,溶血素CH50的测定和抗原特异性花环形成试验。实验数据经统计学处理,3种试验的用药组均值都低于对照组(P<0.001),表明阿糖胞苷对BALB/C小鼠的免疫功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树突状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及多发病。目前肿瘤生物免疫治疗已成为继手术、化疗、放疗之后另一种新的治疗模式。近年来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以及新的实验体系和新的技术方法的不断改进,人们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尤其是抗肿瘤方面的应用)的研究取得了快速发展。本文主要对DC的免疫学活性、体外诱导扩增、功能、抗肿瘤机制和临床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对巨噬细胞(NR8383)体外迁移和侵袭作用的影响.方法体外传代培养NR8383细胞,免疫组化检测NR8383细胞上MCP一1特异性受体(CCR2)的表达,细胞迁移和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分别观察MCP-1及CCR2拮抗剂(RS504393)对NR8383细胞迁移和侵袭作用的影响.结果免疫组化检测显示NR8383细胞膜上存在有CCR2表达;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证明MCP-1促进NR8383细胞迁移和侵袭,而RS504393抑制NR8383细胞迁移和侵袭;不同浓度MCP-1(200~800μg/L)诱导下,NR8383细胞迁移能力随MCP-1浓度增高而增强(P〈0.05).结论MCP-1对巨噬细胞迁移和侵袭具有促进作用,其作用与MCP-1受体CCR2结合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对鼠抗原呈递细胞(DC2.4、RAW264.7株)分泌白介素-6(IL-6)的影响及意义。方法用HSV-2感染和/或脂多糖刺激DC2.4、RAW264.7株,ELISA法测定IL-6分泌水平的变化。结果HSV-2感染能促进两种细胞IL-6的分泌,不能抑制脂多糖刺激细胞后IL-6的分泌。结论HSV-2感染促进DC2.4、RAW264.7细胞分泌IL-6,使免疫反应趋向于Th2型免疫应答,可能为HSV-2感染发生免疫逃避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补气中药对正常及辐射小鼠脾脏巨噬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补气中药人参、黄芪、白术、西洋参对巨噬细胞的影响,探讨其影响机体免疫应答过程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运用流式细胞仪观察分析正常小鼠及辐射损伤小鼠经口服给予补气中药后,脾脏巨噬细胞的比例变化和巨噬细胞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分子MHC-I、MHC-II的表达强度;采用酶标仪检测、观察分析补气中药对辐射损伤小鼠脾脏巨噬细胞色氨酸含量的影响,以了解对IDO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补气中药均可提高正常小鼠脾脏巨噬细胞的比例,尤以西洋参显著;并可增加辐射损伤小鼠脾脏巨噬细胞的比例。人参、黄芪、白术可下调巨噬细胞表面的MHC-I类分子,但可上调MHC-II类分子的表达,西洋参则对MHC-I、MHC-II类分子表达呈下调。经抗原刺激后,补气中药都提高巨噬细胞色氨酸含量,西洋参作用较显著。结论:人参、黄芪、白术、西洋参虽然同为补气中药,但其对巨噬细胞的影响显示出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6.
CEA-rV对巨噬细胞抗原提呈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EA-rV对巨噬细胞抗原提呈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MΦ的抗原提呈功能,采用流式细胞仪(FCM0检测MΦ表面分子MHC-I(H-2K^b),MHC-II(I-A^b)及B7(B7-2)的表达,采用荧光抗体直接染色法检测肿瘤细胞表达H-2K^b,I-A^b的表达。结果:CEA-rV接种小鼠腹腔MΦ组(CEA-rVMΦ组)T细胞分泌IL-2的水平较W-VV及NS组显增强(P<0.01),小鼠腹腔MΦ自身表达的I-Ab和B7-2分子较低(分别为41.7%,13.7%),接种W-VV后其I-A^b及B7-2分子表达改变不明显(分别为44.3%和15.1%),而接种CEA-rV后其I-Ab及B7-2分子表达明显增强(分别为87.2%,39.5%),各组CEA阳性肿瘤细胞表面分子MHC-I强表达,却没有MHC-II表达,结论:CEA-rV腹腔接种MΦ可使MΦ抗原提呈功能显增强,MΦ的表达分子MHC-II与B7-2表达增强可能是其抗原提呈功能增强的主要原因,提示MHC-II与B7-2可能在CEA-rV抗瘤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60(HSP60)对ApoE-/-小鼠树突状细胞(DC)迁移至血管动脉粥样斑块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分离ApoE-/-小鼠骨髓细胞,加入rmGM—CSF和rmlL-4使之定向分化为骨髓源性DC,再分别将DC分三组与HSP60、LPS、生理盐水(Ns)孵育12h后收集DC。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DC表面的CD80、MHCII的表达率;体外应用Transwell法观察DC迁移能力,小鼠体内腹腔注射后观察DC向动脉粥样斑块迁移能力。结果与NS组相比,HSP60组与LPS组两组DC表面CD80、MHCⅡ表达水平升高(P〈0.05),体外迁移能力及体内迁移能力提高(P〈O.05)。结论HSP60可以促进DC成熟、提高DC向动脉粥样斑块定向迁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热休克蛋白Hsp 70激活树突状细胞治疗肺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利用热休克蛋白Hsp 70作为佐剂增强树突状细胞(DCs)递呈肿瘤抗原的能力并提高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s)对肺癌细胞的杀伤活性.方法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经GM-CSF和IL-4诱导产生树突状细胞,负载A549肺癌细胞裂解物的同时加入Hsp 70,诱导的自体CTLs用细胞毒试验和ELISA测定杀伤活性和细胞因子的分泌.同时建立荷瘤裸鼠模型,不同分组裸鼠一次或多次皮下注射CTLs.结果 A 549冻融抗原 Hsp 70显著增强CTLs的增殖能力,诱导的CTLs对A 549细胞产生特异性杀伤并能抑制荷瘤裸鼠的肿瘤生长.结论 DCs能有效呈递肺癌冻融抗原,诱导产生抗原特异性CTLs.在抗原致敏阶段加入Hsp 70能使CTLs杀伤活性进一步增强,提示Hsp 70在以DCs为基础的肺癌疫苗和过继免疫治疗中具有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