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论》"痞证"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伤寒论>"痞证"的概念及形成原因作了简要论述,探讨了<伤寒论>"痞证"的类证鉴别,分别从热痞、寒痞、寒热痞3方面重点讨论了痞证的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2.
聂涛 《肇庆医学》2010,(2):10-12
心下痞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症状,历代医家都重视心下痞的辨证论治,有不同痞证分类的观点。在学习《伤寒学》相关条文和翻阅一些书籍、杂志后,我对痞证有了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自拟消痞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随机选取80例患者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40例,服用自拟消痞饮随证加减治疗;对照组40例,服用西沙必利治疗,疗程均为4周。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自拟消痞饮治疗FD疗效确切,副作用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对张仲景治疗痞证(心下痞)方进行分析归纳,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总结治疗痞证的配伍规律及加减方法.泻心汤类方的配伍方法主要有配伍清热化湿药、温里祛寒药、降逆止呕药、泻火通便药、补气健脾药等;临床治疗慢性胃肠病可加理气止痛药、健胃消导药、制酸药、活血化瘀药、补气养血药等.与西医药进行比较,认为中医药在治疗痞证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5.
研读、分析《伤寒论》中与痞证相关条文,厘清痞证的病因病机、类证鉴别及辨证治疗,并进一步探究张仲景遣方用药特点,以裨益临床。  相似文献   

6.
半夏泻心汤为历代医家公认的治疗胃肠疾病的有效方剂。但从伤寒论原文来看,对其使用的辨证要点较为模糊,为后世医家临床应用带来难度。另外,原文的适应证是痞证,痞证的症状只是心下痞胀。该文对半夏泻心汤进行了初步探讨,在辨证上,认为其辨证要点为胃脘痞胀而无嗳气,也是与气滞型胃瘅鉴别的关键点;在适应证上,除了治疗痞证外,也可发挥应用于治疗胃痛一类的病证。只要掌握好辨证要点和药物剂量,多能收到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泻心汤由大黄、黄连、黄芩三味药组成。《伤寒论》主治:伤寒大下后,复发汗,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即治心下气分的热痞证,但仲景用的是大黄、黄连,而缺黄芩。宋林亿等校医书,认为本方当有黄芩;《千金翼方》注云:“此方本有黄芩。”说明本方应有黄芩,以使其泻热消痞之力更强。《金匮要略》用以治疗由于心阴不足、实热亢盛所引起的吐血、衄血证。即此方主治无形邪热结于心下之热痞症和热盛所致吐衄血之症,笔者在临床运用本方治疗一些阳热性疾病,疗效明显,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黄穗平  张北平 《广东医学》2003,24(11):1164-1165
目的:观察健脾益气行气消胀方剂“吉氏消痞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痞满证的临床疗效及对胃动力的作用。方法:FD痞满证患者83例,随机分入“吉氏消痞方”治疗组(观察组)和莫沙比利对照组(对照组),观察临床疗效及对胃电图和胃窦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MC)的作用。结果:“吉氏消痞方”消除FD“痞满”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提升胃电图幅值、改善MMC的作用优于莫沙比利。结论:“吉氏消痞方”能明显消除或减轻FD“痞满”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其机制与改善胃电胃动力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痞,其病名首见于《内经》,称为“否”、“痞”、“痞满”、“痞塞”。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日:“备化之纪……其病痞。”《素问·至真要大论》日:“太阳之复,厥气上逆……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满。”指出了本病胸膈满闷、心下痞塞的症状,故又称心下痞。乃无形之气结于心下,自觉胃脘部有痞闷不舒之感,可见于多种证候之中。对于痞满证治的认识源于《内经》,辨证论治奠基于仲景,在《伤寒论》中关于痞证的病因、病理变化及证候的特征都有了简要的记载。由于其病因繁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解郁消痞汤治疗围绝经期女性痞证的疗效。方法将4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与照组,每组各20例。治疗组予解郁消痞汤治疗,对照组予以舒肝快胃丸治疗,疗程为2~6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症候表现及其钡餐残余量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临床症候改善总有效率可达95%,治疗后的中医症候总积分与各单项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经治疗后钡条的残余量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郁消痞汤可有效改善围绝经期痞证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1.
长期服用抗结核和非结核分枝杆菌药物出现许多不良反应,其中胃肠副作用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上呕”、“中痞”、“下利”等,跟诊何飞主任门诊期间,将此辨病为“痞证”。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该类痞证形成的病因病机,论述何飞主任医师的诊治思路,并加以1例医案进行佐证,探析辩证治疗该类药物相关性痞证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2.
周勇  魏盼  周小康 《中医学报》2019,34(2):248-251
《伤寒论》所称"心下痞"即患者自觉心下痞满不舒,按之濡或硬,无疼痛症状。痞证之根本病机为中焦气机壅滞,脾胃升降失和。《伤寒论》中关于心下痞的"泻心汤"有五种,分别为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及附子泻心汤。五方均主治痞证,然各方所治主证之病机有所差异:半夏泻心汤主治寒热错杂之痞;生姜泻心汤主治太阳少阳并病之胃虚不化水热痞;甘草泻心汤主治少阳阳明并病之胃虚痞;大黄黄连泻心汤主治寒郁化热,热邪壅聚之热痞;附子泻心汤主治热痞兼阳虚之证。五证虽均以痞为患,但病机不同,立法处方也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灵活施治。  相似文献   

13.
从《内经》《伤寒论》谈胃痞中医辨治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病名证候、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三方面对中医胃痞证作一总结,认为对胃痞证的认识源于《内经》,辨证论治奠基于仲景,后世进一步充实、完善,对当今中医胃痞辨治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消痞解郁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肝郁证的临床疗效。方法:65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口服枸橼酸莫沙比利分散片,每次5 mg,每日3次。治疗组口服消痞解郁汤,每日1剂,4 w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方面的改善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5%,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4%,两组病例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消痞解郁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肝郁证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慢性脾胃病乃临床常见疾病,吕文亮教授从事脾胃疾病研究多年,在治疗胃痞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临证时辨证论治,病证结合。吕教授认为胃痞的病机可为脾虚、肝郁等,但湿热蕴阻中焦,脾胃气机郁滞为主要病机之一。临床从湿热论治胃痞,以清热化湿法为基础,兼以益气健脾、疏肝行气、活血通络。  相似文献   

16.
<正>肺结核及肺非结核分枝杆菌病临床治疗因规范使用抗结核及非结核分枝杆菌药物,其治疗疗程时间长,副反应亦多,其中消化道副反应在治疗期间尤为多见,主要表现腹部胀满,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嗳气反酸,纳呆厌食等,中医辨此病为“痞证”。何飞教授,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医学博士,第五批全国中医优才,杭州市青年名中医,长期从事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治、教学及科研研究,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诊治各类呼吸道疾病。笔者有幸跟诊何飞主任医师,将其辨证治疗抗结核药物相关性痞证的临床经验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7.
文章将胸痹伴有痞满证候者命名为"心痞证",并对胸痹与痞满伴发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病因上,中医方面,寒邪凝滞、饮食不节、正气耗伤及思虑过度为其常见病因;西医方面则与非甾体类抗炎药、寒凉败胃的中成药及部分活血化瘀中药的应用有一定相关性。病机上,中医方面与心脾相关、心胃相关理论密切联系,心与脾胃在位置上毗邻、并有经络相连,阴阳相乘、五行相关,藏象方面体现在血液的生成与运行,情志相关;西医方面胃心综合征等的提出也提示心与脾胃联系。在临证过程中以顾护脾胃的思想为指导,采用多种措施保护脾胃,如加用保护胃黏膜的西药、时间医学的应用、顾护脾胃之品的使用等,并运用自拟宁心消痞方治疗"心痞证",临床收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8.
中医古代文献“胃痞”病因证治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纳整理春秋到明清时期“胃痞”的病名病位、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提出在辨证辨病相结合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升降气机、扶正驱邪、化痰活血之法,为“胃痞”证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和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益气升阳法治疗虚痞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132012)卢俊卿孙艳玲吉林市第五医院卢晶莹【关键词】益气升阳虚痞益气消痞汤笔者临床探索用益气升阳法治疗虚痞66例,获得较为满意效果。现总结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66例病人中,男46例,女20例;年龄最大者70岁...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中痞证、奔豚、蓄血三则病证与现代临床联系紧密.痞证以心下痞为主症,病理变化为邪犯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司,多见于现代医学的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胃下垂等疾病,临证当与胸痹(如心梗)、结胸(如急腹症)、脏结(如胃肠道肿瘤)等鉴别;奔豚的病因包括被寒、惊恐、肾虚、忧思,基本病机为气机逆乱,与现代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心脏功能不全、不完全机械性肠梗阻、脑血管栓塞及脑神经功能障碍等疾病十分相似,治疗时当从心、肝、肾等相关脏腑入手;蓄血是瘀血的一种,是外感病过程中瘀热互结的病变,病变部位不限于下焦,可涉及三焦、全身经脉及其相对应、相络属的脏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