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单克隆抗体对泡球蚴角皮层起源的免疫组化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棘球蚴和泡球蚴包囊角皮层的发生源一直是有争议的。虽然大多数的观点倾向于包囊生发层产生学说,但是到目前仍然缺乏结论性的证据。在本实验中,我们首次通过使用特异性抗泡球蚴包囊角皮层单克隆抗体,对泡球蚴包囊组织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泡球蚴包囊角皮层极有可能是由包囊生发层产生而来的。  相似文献   

2.
棘球蚴和泡球蚴包囊角皮层的发生源一起是有争议的。虽然大多数的观点倾向于包囊发生层产生学说,但是到目前仍然缺乏结论性的证据。在本实验中,光们首次通过使用特异笥抗泡球蚴包囊角皮层单克隆抗体,对泡球蚴包囊组织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泡球蚴包囊角皮层极有可能是由包囊发生层产生而来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检测高强度聚焦超声波(HIFU)照射棘球蚴包囊后囊液、囊壁、包囊周围肝组织温度和原头蚴死亡率,了解HIFU处理后不同部位的升温效应,探索HIFU杀伤棘球蚴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采集感染细粒棘球绦虫的新鲜羊肝,选取囊壁较薄,触摸弹性较好,直径介于10mm到45mm之间的包囊42个。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法分组,对照组用普通超声照射,实验组用200W声功率HIFU直线扫描的方法照射,照射时间分别为2min,4min,6min,8min,10min。照射后立即测定囊液、囊壁、距包囊5mm部位肝组织的温度。抽取囊液、涂片,经台盼兰染色后计数原头蚴的死亡率。结果HIFU照射后,棘球蚴囊壁、囊液、包囊周围肝组织的温度均有升高,其中囊壁的温度升高最为明显,且与囊液、包囊周围肝组织之间有显著差异;囊液中的原头蚴死亡率增加。结论HIFU照射使棘球蚴包囊的囊壁产生明显的升温效应,HIFU照射对原头蚴有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细粒棘球蚴囊壁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辐照后的病理改变。方法 采集感染细粒棘球蚴的新鲜羊肝,选取囊壁较薄、触摸弹性较好的细粒棘球蚴30个。采用随机抽样方法等分为3组,每组10个包囊。对照组,用普通诊断超声照射2 min。处理组1和处理组2分别用150 W和250 W声功率对细粒棘球蚴包囊进行沿囊壁多层面的环形扫描,层面间距为5 mm,扫描速度为3 mm/s,照射时间2~10 min(根据包囊大小)。取出照射后先肉眼观察细粒棘球蚴包囊大体改变,后取囊壁组织分别制作病理切片和透射电镜切片,观察其病理改变。 结果 HIFU(250 W)辐照后,细粒棘球蚴包囊剪开处内囊壁立即发生卷曲,剥离出的内囊颜色变白、变硬、透光度降低。病理切片显示,HIFU辐照后细粒棘球蚴的内囊壁上角皮层与生发层大部分发生分离。电镜观察结果显示,HIFU辐照后细粒棘球蚴的角皮层纤维纹理明显改变,生发层细胞发生裂解性破坏。 结论 HIFU沿细粒棘球蚴囊壁的多层面的环形照射可明显损害细粒棘球蚴囊壁。  相似文献   

5.
甲苯咪唑实验治疗小鼠继发的细粒棘球缘虫包囊以及小鼠和棉鼠继发的多房性棘球绦虫包囊均有良好的效果。Heath等(1975)报道甲苯咪唑清除全部棘球蚴需要一个以上的疗程,并且认为该药缓慢渗入包囊组织而能起到显著的作用。其他一些作者也着重指出了包囊壁作为一种控制囊液和囊外介质交换的屏障的重要意义。本文作者根据Rotunno等测定细粒棘球绦虫对包囊水和电解质的透过囊膜的方法,测定了[~(14)C]甲苯咪唑的渗透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超声造影剂(ultrasound contrast agent,UCA)协同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与单纯HIFU辐照对离体细粒棘球蚴包囊的杀伤效果的不同,探索UCA增强HIFU杀伤棘球蚴的方法。方法采集新鲜包囊按直径大小随机分为6个区组,每组25个,每5个包囊为1试验组随机接受以下试验:普通B超照射的空白对照,0.1mL UCA处理,单纯HIFU辐照,0.1mL UCA+HIFU辐照,0.2mL UCA+HIFU辐照。HIFU辐照后观察分析包囊灰度变化,光镜观察原头蚴形态变化并计数其死亡率。结果 HIFU辐照功率一定时,加入UCA能增加HIFU辐照包囊灰度变化和原头蚴的死亡率,并且该效果随UCA剂量的增加而加强。结论 UCA能增强HIFU对离体细粒棘球蚴杀伤效率,提高对原头蚴的杀伤效果。  相似文献   

7.
棘球绦虫的中绦期寄生于人体和动物 ,可导致棘球蚴病(也称为包虫病 )。由细粒棘球蚴绦虫 (Echinococcus granulosus,E.g.)所致的包虫病称为囊型包虫病 ,它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畜健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棘球蚴在宿主体内发育缓慢 ,人往往在感染数月甚至数年后因出现临床症状而被发现。细粒棘球蚴感染激发宿主产生免疫应答的机制较为复杂。细粒棘球蚴抗原成分多且可在特定的生活史阶段 (期 )表达特定的抗原 ,产生不同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1 ]。机体感染 E.g.后的初期 ,尤其是以前曾有过接触的患者对免疫杀伤作用较为明显 ,而一旦包囊在宿主体内…  相似文献   

8.
棘球蚴病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的家畜养殖区。其中,20%~30%的细粒棘球蚴病患者在肺部形成棘球蚴包囊,易与肺癌等其他肺部疾病引起的实质病变相混淆,因而肺棘球蚴病的实验室免疫学诊断十分重要。目前用于诊断棘球蚴病的方法很多,如皮内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直接或间接血凝反应、胶乳凝集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免疫电泳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以及放射变应原吸附测定试验等,其中皮内试验特异性低,其他方法均耗时,且需要一定的试验设备,棘球蚴抗原斑点免疫结合试验(HA-DIA)弥补了这些缺陷。该研究的目的在于…  相似文献   

9.
细粒棘球蚴细胞系细胞代谢抗原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外培养细粒棘球蚴细胞并培育成传代细胞系,将有可能不受限制地提供寄生虫抗原,并用于诊断、免疫预防研究[1,2]。本实验对人源细粒棘球蚴细胞系(13G-5)进行特异表达功能检测。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检测样品为人源细粒棘球蚴13G-5细胞系第16代细胞的细胞代谢产物。检测用细粒棘球蚴病人血清、羊抗细粒棘球蚴囊液IgG、HRP—兔抗羊包囊液IgG等均由卫生部包虫病基地李雄副研究员提供并协助检测。1.1 方法 双体抗夹心ELISA法。采用两种不同的第一抗体进行包被,具体为:1.2.1 细粒棘球蚴…  相似文献   

10.
Olut  AI  Erguven  S  Emri  S  许静 《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2005,32(5):236-236
棘球蚴病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的家畜养殖区。其中,20%~30%的细粒棘球蚴病患者在肺部形成棘球蚴包囊,易与肺癌等其他肺部疾病引起的实质病变相混淆,因而肺棘球蚴病的实验室免疫学诊断十分重要。目前用于诊断棘球蚴病的方法很多,如皮内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直接或间接血凝反应、胶乳凝集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免疫电泳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以及放射变应原吸附测定试验等,其中皮内试验特异性低,其他方法均耗时,且需要一定的试验设备,棘球蚴抗原斑点免疫结合试验(HA-DIA)弥补了这些缺陷。该研究的目的在于评估该方法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并与间接血凝试验相比较,以评估其诊断肺棘球蚴病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苦参碱联合阿苯达唑治疗小鼠继发性棘球蚴病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中药苦参碱单独及联合阿苯达唑使用治疗小鼠继发性棘球蚴病的效果.方法 将感染棘球蚴的昆明小鼠分为4组:苦参碱组、阿苯达唑组、联合用药组、对照组,每组10只.在对小鼠进行药物治疗90 d后,检测各组小鼠棘球蚴湿重、抑囊率,并利用光镜、电镜对棘球蚴组织进行形态结构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苦参碱组、阿苯达唑组、联合用药组、对照组棘球蚴湿重分别为(0.32±0.12)、(0.31±0.10)、(0.05±0.03)、(1.16±0.43)g,苦参碱组及联合用药组对小鼠棘球蚴的抑囊率分别达到72.4%和95.7%,显示联合用药组明显优于苦参碱组(P<0.05).上述4组包囊组织Ⅲ级病理损伤率分别为40.9%(9/22)、43.5%(10/23)、91.3%(21/23)、9.5%(2/21).与对照组比较,其他3组包囊组织Ⅲ级病理损伤率明显增高(P均<0.01),且联合用药组最为明显.结论 苦参碱对小鼠棘球蚴的增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尤其联合阿苯达唑使用治疗效果较好,说明两种药物具有协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细粒棘球蚴感染的小鼠体内4种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研究其对包囊形成的作用.方法小鼠腹腔接种棘球蚴头节,持续观察220天,检测血清中几种细胞因子的水平,同时测定包囊的大小.结果随时间延长,成囊率和囊体大小均有增加趋势.GM-CSF在包囊形成初期明显升高,IL-2和IFN-γ在中期明显升高,IL-4在后期明显升高(P<0.05).结论在包囊的形成中,一个重要机制是Th2辅助的体液免疫与Th1介导的细胞免疫在不同感染阶段交替活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11例末次服用丙硫苯咪唑后12小时施行外科手术的棘球蚴患者,测定了患者的血清、肝、胆汁、肺和棘球蚴包囊壁和囊液中的丙硫咪唑及其主要代谢物——丙硫咪唑亚砜的浓度。每天口服丙硫咪唑10~14mg/kg后,发现丙硫咪唑含量在每克肝脏(湿重)中为1844±904ng,每克肺(湿重)中为749±34ng,在棘球蚴包囊液中为921±314ng/ml。此药也通过胆汁排泄。每天口服上述剂量,于治疗后2~4天,该药的血浓度是稳定的(600~1,000ng/ml)。此外,为了评价丙硫咪唑的疗效,作者用该药又治疗10例棘球蚴病人。其中3例患  相似文献   

14.
子午砂土鼠,NIH小鼠和昆明株小鼠在实验感染绵羊源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后,在不同时期剖检,观察了细粒棘球蚴在其体内的发育状况,三种鼠平均湿囊重及其占体重百分比,子午砂土鼠均高于其他两种小鼠。子午砂土鼠在感激后274天时,部分原头节已发育成熟,在357天时,全部成熟,结果表明,子午砂土鼠对细粒棘球蚴的敏感性高于其他小鼠,表现为包囊发育好,生长快,是细粒棘球蚴的一种比较理想的实验动物。  相似文献   

15.
收集2005年1月至2014年10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行手术治疗的肺部多发细粒棘球蚴病病例的临床资料。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肺部多发棘球蚴病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73例肺部多发细粒棘球蚴病病例中,男性40例,女性33例,男女性别比为1.21∶1。平均年龄为37.6岁。所有病例均有畜牧区居住史或犬接触史,均行手术治疗,38例患者术后服用阿苯达唑片或阿苯达唑脂质体3个月至1年不等。复发6例,复发率为8.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棘球蚴包囊破裂为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术后服用抗棘球蚴病药物为术后复发保护因素,可降低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16.
细胞因子在小鼠细粒棘球蚴包囊形成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细粒棘球蚴感染的小鼠体内4种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研究其对包囊形成的作用.方法小鼠腹腔接种棘球蚴头节,持续观察220d,检测血清中几种细胞因子的水平,同时测定包囊的大小.结果时间延长,成囊率和囊体大小均有增加趋势.GM-CSF在包囊形成初期明显升高,IL-2和IFN-γ在中期明显升高,IL-4在后期明显升高(P<0.05).结论在囊的形成中,一个重要机制是Th2辅助的体液免疫与Th1介导的细胞免疫在不同感染阶段交替活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中间宿主(人、牛、羊等)肝、肺等脏器后发展成包囊,压迫、刺激宿主脏器,引起细粒棘球蚴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和畜牧业发展。全球患细粒棘球蚴病的人数超过100万,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要求重点关注的热带病之一。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目前把细粒棘球绦虫分为9个基因型(G1、 G3~G8、 G10和狮株),每种基因型的地区分布、宿主种类、致病性等不尽相同。该综述主要对全球细粒棘球绦虫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为进一步开展细粒棘球蚴病防治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调强放疗(IMRT)对大鼠继发性股骨细粒棘球蚴感染的疗效及对包囊的杀灭机制。方法选取股骨继发性细粒棘球蚴感染Wistar雄性大鼠75只,其中50只大鼠为IMRT组,以IMRT方式40 Gy剂量照射左侧股骨棘球蚴病灶区,25只为对照组,不做照射。于放射治疗后1周,取大鼠左、右股骨细粒棘球蚴包囊,提取生发层细胞,采用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观察细胞核的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和p53的表达情况;ELISA检测IMRT组和对照组大鼠血清中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 (IL-4)和IL-10细胞因子水平差异;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大鼠脾淋巴细胞CD4+/CD8+的比值。结果 IMRT治疗后1周,IMRT组大鼠血清中Th1细胞因子IFN-γ、 TNF-α的吸光度(A490值)分别为322.45±94.42、 28.76±6.23,均高于对照组的277.82±65.48、 19.63±4.76 (P 0.05); Th2细胞因子IL-4的A490值为11.02±2.55,低于对照组的13.22±3.13 (P 0.05), IL-10的A490值为16.57±3.02,与对照组(20.51±3.17)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可观察到IMRT组大鼠左侧股骨细粒棘球蚴包囊的生发层出现细胞凋亡现象,而右侧生发层细胞正常。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IMRT组大鼠左侧股骨细粒棘球蚴包囊的生发层细胞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和p53大量表达,而右侧生发层细胞未出现。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IMRT组大鼠血清脾淋巴细胞CD4+/CD8+的比值为2.96±1.90,高于对照组的1.65±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IMRT可促进大鼠继发性股骨细粒棘球蚴包囊生发层细胞的凋亡,其作用机制一方面可能是通过调节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和p53而实现,另一方面可能是与射线激发宿主对骨棘球蚴有效的免疫应答有关。  相似文献   

19.
作者从西班牙报告的6例心脏棘球蚴病,讨论了这种病的出现和发展的各种情况,并强调此病极为罕见,已有报告者不到100例。本文报告6例,5男,1女,年龄26~65岁。3例经过手术治疗,3例经过尸检。3例的棘球蚴囊肿在左心室壁,2例在右心室,1例在右心房。4例有过敏性反应。无并发症的左心室病例,临床上无症状但心电图提示心包膜下缺血。累及右心室的患者,开始时心电图无变化,但包囊有破裂到血循环的倾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探讨犬吞食家畜带有棘球蚴的脏器后,细粒棘球绦虫在犬小肠里成熟所需要的时间及氢溴酸槟榔碱和吡喹酮对犬细粒棘球绦虫的驱虫效果。在实验室条件下,给幼犬吞食一定量的原头蚴和含生发层的包囊,经51~109天可在犬粪便中查出孕节或在小肠里检出成虫,感染成功率为77.3%。对犬细粒棘球绦虫的驱虫,以吡喹酮为最好,并明显优于氢溴酸槟榔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