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嗜酸-粒单核细胞性白血病(M_(4Eo)。亚型白血病)较少见,而M_(4Eo)亚型白血病转化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者更少。本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24岁,头晕,乏力1个月,于1990年1月30日入院。体检:轻度贫血貌,浅表淋巴结不大,肝脾未及。实验室检查,Hb62g/L,WBC7.8×10~9/L,分类:中性分叶核74%,嗜酸1%,单核2%,淋巴23%。血小板76×10~9/L。骨髓象:增生极度活跃,粒细胞与有核红细胞比例为49∶1,原粒+早幼粒52%,原单+幼单23%,幼稚嗜酸粒7.0%,成熟嗜酸粒4.5%。嗜酸粒细胞中可见嗜酸  相似文献   

2.
1995~2002年,我院采用静注大剂量人体丙种球蛋白联合雄激素(康力龙),治疗儿童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收到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球蛋白治疗组12例患者年龄7~13岁,男8例,女4例,初治者8例。康力龙+中药治疗1.5~6年者4例,外周血WBC1.6~2.5×10~9/L,ANC(0.5~0.9)×10~9/L6例,2.6~3.5×10~9/L(ANC(1.0~1.4)×10~9/L)6例,30~50×10~9/L7例,60~85g/L2例,BPC(5~30)×10~9/L7例,30~50×10~9/L5例。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重度减低者3例,增生减低7例,增生活跃2例。巨核细胞0个/片5例,1个/片4例。4个/片2例,7个/片1例,其中1例BPC5×10~9/L出现脑出血(面积7cm×8cm)。对照组12例,其年龄、  相似文献   

3.
SARS患者T细胞和免疫球蛋白动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目的 研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SARS)患者免疫功能及其在病程中的变化。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测定 12 4例不同病程SARS患者外周血CD3+ 、CD4 + 和CD8+ T细胞计数 ,同时测定免疫球蛋白 ,另设 5 1例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IDS)患者和 5 7名健康人为对照组 ;对SARS患者进行病程分组 ,比较不同病程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 SARS组CD3+ [(5 89± 4 35 )× 10 6/L]、CD4 + [(316± 2 6 7)× 10 6/L]和CD8+ T细胞 [(2 15± 16 5 )× 10 6/L]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 [(116 3± 32 4 )× 10 6/L、(6 4 1±186 )× 10 6/L和 (4 0 5± 14 6 )× 10 6/L],但CD4 + T细胞高于AIDS组 [(15 3± 10 5 )× 10 6/L],CD3+ 和CD8+T细胞则低于AIDS组 [(112 2± 5 72 )× 10 6/L、(96 9± 5 4 6 )× 10 6/L](P值均 <0 0 1)。SARS组和AIDS组分别有 5 4例 (4 4 % )和 39例 (76 % )CD4 + T细胞 <2 0 0× 10 6/L。SARS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计数在病程 10~ 12d达最低值。SARS组血清IgG(15 1g/L± 8 5g/L)和IgE(0 6g/L± 0 9g/L)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 (12 4g/L± 2 2g/L ,0 3g/L± 0 6g/L)。结论 SARS患者CD3+ 、CD4 + 及CD8+ T细胞均显著减少 ,病程 10~ 12d为最低值阶段。  相似文献   

4.
1990年8月至9月,本市某单位发生伤寒暴发流行,在30多天内共发生28例,现报告如下: 二、实验室检查周围血象:白细胞偏低3~4×10~9/L 10例、正常5~8×10~9/L19例、偏高11×10~9/L1例,平均6.9×10~9/L,嗜酸球直接计数0者13例(46.4%),血培养伤寒杆菌3例阳性、大便培养伤寒杆菌7例阳性(35.7%),药敏试验对氨苄青霉素、卡那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极度敏感。肥达氏试验阳性“O”和“H”1:160以上或有递增的27例(96.4%),阴性1例,但大便培养却阳性。一、临床资料发病28例均为男性,年龄为16~39岁。  相似文献   

5.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22岁,因齿龈肿痛、出血伴低热2周,于1989年1月31日入院。血红蛋白120g/L,血小板21×10~9/L,白细胞10.5×10~9/L,分类:原粒0.21,原+幼单0.61。骨髓增生极度活跃,原+早幼粒0.27原+幼单0.52,嗜酸粒0.08,未见尼曼-匹克细胞,诊断为急性粒—单细胞性白血病。予HOAP、HP方案治疗后,3月25日骨髓完全缓解,但全片(2.5 cm×3cm)见尼曼-匹克细胞8个,并接受巩固强化治疗,2疗程后,于1989年6月4日出院。1989年8月18日再次入院强化治疗时,除白细胞偏低(1.6×10~9/L)外,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单采白细胞联合VPMA方案治疗高白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方法:采用血细胞分离机单采白细胞,联合VPMA方案治疗高白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计数分离出的白细胞和原始幼稚细胞,观察其近期疗效、1a无病生存率、中位生存率等。结果:2 6例高白细胞白血病患者经1次~4次白细胞单采后,白细胞中位数由14 8.6×10 9/ L下降至32×10 9/ L ,分离出的白细胞中位数为14 .3×10 9/ L (8.0×10 9/ L~31.3×10 9/ L )。治疗组2 6例患者化疗后初次完全缓解(CR) 15例,部分缓解(PR) 4例,有效率(CR+PR) 73.1% ,未缓解(NC) 5例,死亡2例。对照组2 4例患者化疗后初次完全缓解(CR) 9例,部分缓解(PR) 4例,有效率(CR+PR) 5 9.1% ,未缓解(NC) 5例,死亡6例。结论:采用单采白细胞联合VPMA方案,治疗高白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既降低了早期死亡率,又提高了完全缓解率。  相似文献   

7.
病人,男,30岁。因劳累后突然持续性心前区闷痛4d而就诊。入院查体:血压为18.7/10.7kPa.心率84次/min,律整,未闻及杂音。白细胞16×10~9/L,嗜酸性粒细胞0.25.给予心痛定、维生素类治疗,症状不缓解,并感全身乏力。1月后白细胞升至19.6×10~9/L,嗜酸粒细胞0.56,中性和淋巴细胞分别为0.20和0.24,血红蛋白155g/L,血小板112×10~9/L,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10.1×10~9/L,心电图示Ⅱ,Ⅲ,avF导联T波倒置,以嗜酸粒细胞增多症于1987年9月住院。骨髓:增生活跃,粒: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减少白血病患者自体骨髓移植后白血病复发率和提高长期无病存活率。方法 :采用缓解期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骨髓细胞在体外经处理后用癌光啉 (浓度为 10 μg/ ml)加光照净化 ,待患者完成预处理后回输给自身。结果 :10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接受了本净化方法后移植治疗。净化后输入有核细胞中位数1.3 0 ( 0 .7~ 2 .4 5 )× 10 8/ kg,CD3 4 细胞中位数 2 .3 9( 0 .74~ 4 .0 6)× 10 6/ kg,CFU- GM中位数 1.4 4( 0 .3 2~4 .65 )× 10 4/ kg。 10例中 9例造血功能重建 ,WBC升到 >1.0× 10 9/ L中位数时间 2 0 ( 15~ 4 3 ) d,>2 .0×10 9/ L 中位数时间 3 0 ( 2 1~ 5 5 ) d,BPC>5 0× 10 9/ L 中位数时间 4 6( 2 5~ 62 ) d。经中位 2 6个 ( 2 0~ 64 )月随访 ,有 6例仍无病存活 ;3例复发 ,其中 2例复发后失去随访 ;1例嗜碱细胞性白血病经化疗再次取得缓解 ,至今 CR2后又无复发存活 14个月 ;1例死于与移植相关并发症。结论 :初步结果表明 ,用癌光啉加光照净化自体骨髓中残留白血病细胞后行自体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是一种安全而有潜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 (ECP)在儿童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 Pharm acia U ni CAP系统检测 2 5例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及 17例治疗后血清 ECP的含量 ,计数静脉血嗜酸粒细胞 ,测定肺通气功能 FEV1 。结果 :急性发作期哮喘血嗜酸粒细胞 (0 .2 75± 0 .2 6 3)× 10 9/ L 较正常升高 (0 .0 6 8± 0 .0 2 8)× 10 9/ L,P <0 .0 1;血清 ECP浓度 (16 .0 9± 13.6 8) μg/L 高于正常对照和治疗后 (3.78± 1.77) μg/ L;(4 .2 4± 2 .5 6 ) μg/ L,P <0 .0 1。哮喘患儿血嗜酸粒细胞计数与血 ECP浓度存在显著正相关 (r =0 .5 716 ,P <0 .0 1)。血清 ECP含量与 FEV1 呈显著负相关 (r =- 0 .430 9,P <0 .0 5 )。结论 :ECP在哮喘气道炎症机制中起作用 ,反映哮喘活动情况 ,是临床评价哮喘嗜酸细胞炎症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正> [病例] 患者,男性,56岁。于1989年9月因周身皮肤散在出血点伴骨痛入院。经各项检查临床诊断为急性白血病(M_(2a))。临床行DA化疗2个疗程及DAMP化疗1个疗程。经以上化疗后血像、骨髓像均未缓解。DAMP化疗后血像:Plt46×10~9/L;Hb99g/L;RBC3.3×10~(12)/L;WBC3.1×10~9 /L,原始粒细胞40%,早幼粒细胞6%(余略)。骨髓像:增生活跃,以粒细胞系列为主,原始粒细胞55%,早幼粒细胞4.5%(余略)。DAMP化疗结束1周余,出现高热,体温达39.5℃。腹痛、腹泻,每日排不成形粘液样软便10余次,排便同时伴有  相似文献   

11.
<正> 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以下简HES)是累及多脏器的原因不明的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现将我院所见2例报告如下。例1:何某,女,58岁,一年前面部、四肢、躯干反复团块状皮疹、奇痒,消退后留有色素沉着。一周前发热、咳嗽、咳痰伴气喘收入院。青年时有肺结核病史已治愈。体检:体温39.8℃,半卧位,气促,精神萎糜,两肺布满哮鸣音及湿罗音,心界叩诊不大,心率120次,律齐,心尖区Ⅱ级收缩期杂音,腹软、肝剑下2.5cm,肋下2cm,质中,脾左肋缘下1.5 cm。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70g/L,白细胞46,5×10~9/L,嗜酸糖细胞80%,绝对计数33×10~9/L,血小板74×10~9/L,大便无虫卵,小便尿蛋白(十)~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26岁,上海籍。因头昏、乏力1月,右侧牙痛伴发热4 d于1988年5月12日入院。查体:体温39℃。右侧胫骨前皮肤可见一3 cm×4 cm瘀斑。右面颊明显肿胀,局部皮温增高,有触痛,(?)龋齿,伴牙龈肿胀,右颌下可触及蚕豆大小淋巴结1个,有压痛,心肺未见异常。肝脾肋下未触及。实验室检查:Hb138g/L,WBC 4.7×10~9/L,分类N 0.12、L 0.27、M 0.61(其中幼单0.17),Plt 47×10~9/L。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极废活跃,粒系占0.335其中原始及早幼粒细胞分别为0.115和0.045;单核系占0.505,其中原始及幼稚单核细胞分别为0.115和0.140。嗜酸性粒细胞按非红细胞计数(NEC)达0.130,该类细胞以中、晚幼阶  相似文献   

13.
<正> 例1:张某,男,40天,因不规则发热半月余入院,无寒颤。病后吸乳量少,面色逐渐苍白,精神较差,时有嗜睡状态,曾惊厥2次。其母于妊娠35周时发热4天,未就医,自服中药热退。体温38.5℃,神志清楚,面色苍白,肝肋下4cm,剑突下2cm,质地充实感。脾肋下4cm,质中。化验:血红蛋白68g/L,红细胞275×10~(12)/L,白细胞8.1×10~9/L,中性粒细胞43%,淋巴细胞55%,嗜酸粒细胞2%,网织红细胞6%,血小板90×1010~9/L。疟原虫(一)。肝功能  相似文献   

14.
<正> 患儿男,14岁。低热、盗汗、腹痛2月,腹胀、胸闷半月。既往体健,未接种卡介苗。祖父“咳嗽”10余年。体检:消瘦,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均可触及,黄豆大小。质中、活动,无压痛。锁骨上未触及淋巴结。气管稍向左移位。心与左肺(一);右肺呈实音,呼吸音减低。腹膨,腹围70cm,肝、脾未扪及,左中腹可触及一条状约2×4cm肿块,边界不清,质中,无压痛且不活动。血红蛋白85g/L,白细胞8×10~9/L,中性70%,淋巴细胞26%,嗜酸细胞2%,单核细胞2%,血小板360×10~9/L。二便常规,血钠、钾、氯及肝、肾功能检查皆正常。胸片示右侧胸腔积液。胸腹水均呈淡黄、混浊,李凡他试验(+),WBC分别为54×10~9/L、89×10~9/L,N90~92%,L  相似文献   

15.
1 临床资料 本组50例中,男36例,女14例;其中12岁~20岁18例,21岁~25岁26例,36岁以上6例。急粒16例(1例合并绿色素瘤),急淋28例,慢粒4例,慢淋2例。 末稍血象:治疗前白细胞总数最低者为0.8×10~9/L4例,最高为150×10~9/L36例,另外有45~60×10~9/L40例;其中幼稚细胞大于90%者占26例,20%~30%者占14例,其他占10例(包括  相似文献   

16.
<正>1989年以来,我科应用先锋必治疗小儿重症肺炎68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68例均为住院病例,并经确诊为重症肺炎。68例中男37例,女31例。年龄38天~5岁,≤6个月10例,7~12个月28例,1~3岁21例,4~5岁9例。发热体温在37.5~38℃ 7例,38~39℃ 25例,40℃以上12例。临床表现均有咳嗽、呼吸急促、鼻翼扇动、口周发绀或/和胸部三凹征46例。肺部均有湿性罗音,细小、密集,部分病例有干鸣音,13例有哮喘音。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8×10~9~10×10~9/L 6例,10×10~9~15×10~9/L 24例,15×10~9~20×10~9/L27例,20×10~9/L 11例,以中性粒细胞为主(82%~94%)。咽拭子培养及痰液培养检查26例,其中培养出致病菌或/和条件致病菌18例(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表皮葡萄球菌2例,化脓性链球菌1例,肺炎链球菌的5例,大肠杆菌2例,肺炎克雷白氏杆菌4例,B型流感杆菌2例。  相似文献   

17.
急性白血病(AL)引起心脏损害者并不少见,而伴严重心律失常者报道甚少,现将我们收治的169例急性白血病中伴严重心律失常5例,综合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文5例年龄19~56岁,平均36岁,男性4例,女性1例。细胞类型:急非淋(ANLL)3例,急淋(ALL)2例。Hb80~95g/L,WBC3.5~110.2×10~9/L,原+早(幼)49~85%,PT40~205×10~9/L。骨髓穿刺:增生  相似文献   

18.
男患,38岁。1986年7月因骨痛,皮肤紫癜住院。查体:轻度贫血貌。皮肤散在出血点,胸骨压痛(+)。心肺(-)。肝脾未触及。实验室检查:Hb100g/LWBC4.9×10~9/L,Plt13×10~9/L,分属:原+早幼粒66%。骨髓象:原+早幼粒54%。细胞化学染色:Pox80%(+),NAE(+),氟化钠抑制试验不被抑制。诊断急非淋M_2型。入院第2天用标准血清玻片法定为B型,肉眼和显微镜观察均无凝集现象,住院期间经6次交叉配血试验,主次侧均无凝集现象。输新鲜全血6次,共1.8L,其中仅两次出现荨麻疹,用非那根后消退。同年12月完全  相似文献   

19.
患者 女,16岁,学生,因低热、干咳7天,头痛、呕吐1小时于1992年8月2日入院。体查:T37.5℃,神志清,对答正常,皮肤粘膜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双侧瞳孔等圆等大,对光反射敏感,伸舌居中,咽稍充血,扁桃腺不大。颈抵抗,心肺(-),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四肢肌力正常,克氏征(+),巴氏征(-)。血白细胞9.5×10~9/L,中性细胞0.63,淋巴细胞0.31,嗜酸细胞0.06,血红蛋白140g/L,血小板240×10~9/L。出凝血时间正常。尿蛋白(+),红细胞(+)。抗核抗体阴性。腰穿脊液为均匀血性,红细胞1.05×10~(12)/L,白细胞1.8×10~9/L,蛋白(+)。CT提示蛛网膜下腔少量出血。入院后给予脱水(20%甘露醇),止  相似文献   

20.
<正> 1.临床资料 患者,男,37岁,主因头晕、乏力2个月住院。入院查体:T37℃,贫血貌,浅表淋巴结不大,胸骨无压痛,心肺无异常,肝脾不大,化验Hb60g/L,WBC70×10~9,BPC100×10~9/L,骨髓增生极度活跃,单核系明显增生,原始、幼稚单核细胞占94%,POX(+),SB(+),NaF/NAE抑制试验(+),诊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_5,经DAVP_(16)方案1疗程获完全缓解(CR),停化疗后第6天,白细胞下降至0.4×10~9 / L,同时发现左大腿内侧有一肿块,核桃大,局部红、肿、痛,次日出现发热,体温39.8℃,肿块进行性增大,疼痛渐加剧,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