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通过检测大肠肿瘤中p53和nm23基因表达,探讨其在大肠肿瘤临床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95例大肠癌及57例大肠腺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p53和nm23基因表达,分析其免疫组化特点与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结果 p53基因在大肠癌中高表达,而在大肠腺瘤中低表达;腺瘤伴低或中级别上皮内瘤变组p53的表达阳性率25.93%(7/27)与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65.22%(15/23)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6,P〈0.05);腺癌伴转移组nm23表达阳性率31.25%(5/16)与腺癌无转移组(包括腺瘤体高级男性皮内瘤变和腺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2,P〈0.05);nm23的阳性表达率在DukeC期为70.00%(15/20),与A、B期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9,P〈0、05)。结论 p53和nm23基因表达可能影响大肠癌发生发展,联合检测p53和nm23基因表达对大肠癌临床分级、分期有辅助意义;p53检测有助于大肠肿瘤早期诊断;nm23可作为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Bcl-2和Caspase9的基因表达改变,及其与大肠腺癌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大肠腺癌、大肠腺瘤、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Bcl-2和Caspase9的表达。结果正常粘膜中Bcl-2表面上皮表达阴性,在腺癌组明显低于腺瘤组和LST良性组(P0.05),而LST良性组与腺瘤组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别。正常粘膜中Caspase9广泛表达于胞浆中,在腺癌组明显低于腺瘤组和LST良性组(P0.05),而LST良性组与腺瘤组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别。结论 LST良性组与大肠腺瘤组在Bcl-2、Caspase9等基因的改变上没有统计学差异,同样是癌前病变,Caspase-9和bcl-2同样参与细胞凋亡的调节,在大肠肿瘤的恶变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与大肠肿瘤发生过程的关系,以及对大肠癌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150例大肠肿瘤标本,其中腺癌50例,腺癌伴转移16例,腺瘤伴癌变24例,腺瘤伴异型增生28例、腺瘤32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53、p16、nm23和PCNA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p53、p16、nm23、PCNA基因蛋白在大肠腺瘤、腺瘤伴异型增生、腺瘤癌变、腺癌、腺癌伴转移中的表达差异显著。结论p53和p16检测有助于大肠肿瘤早期诊断,nm23和PCNA为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支气管上皮增生病变FHIT和p53基因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和分析FHIT基因杂合性缺失/微卫星不稳定(LOH/MI)和p53突变在肺癌和肺炎性病变(简称肺炎)的支气管上皮增生病变中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采用PCR银染技术结合二核苷酸(CA)n重复序列及PCR-SSCP-DNA测序法分别检测FHITLOH/MI和p53突变。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FHIT和p53表达。结果FHITLOH/MI在肺癌组的鳞状上皮化生病变和轻-中度非典型增生病变分别为53.8%和70%,均明显大于肺炎性病变组的相应增生病变12.5%和18.2%,差异显著(P〈0.05)。p53突变率在肺癌组和肺炎组的各级增生病变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FHITLOH/MI在肺癌组支气管上皮各级增生病变明显高于肺炎组,为其作为判断癌前病变的检测指标提供了实验依据。在肺癌前病变中FHIT基因LOH/MI同p53基因突变无关,是发生频率更高、更早的基因事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结直肠良恶性病变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基因蛋白的表达及其与p53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30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30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68例结直肠腺癌FHIT及p53的表达.结果:FHIT在正常结直肠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结直肠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90.0%、73.3%、44.1%,癌组织显著低于正常结直肠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P<0.005);p53在结直肠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结直肠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P<0.005).p53与结直肠腺癌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状态相关(P<0.01),与组织学分级无关(P=0.135);FHIT与各临床病理特征均相关(P<0.005).FHIT与p53的表达呈负相关(r=-0.455,P=0.000).结论:FHIT基因缺失和p53基因突变在结直肠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有协同作用,联合检测可为结直肠腺癌的早期诊断、进一步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结直肠腺癌中p53、HER-2和Ki-67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li VisonTM法检测137例结直肠腺癌组织中p53、HER-2和Ki-67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137例中,p53、HER-2和Ki-67的阳性率分别为61.3%(84/137)、29.2%(40/137)和76.6%(105/137);p53、HER-2和Ki-67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发生部位及大体类型差异不显著(P0.05);p53在肿瘤大小、不同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组中的表达差异显著(P0.05),HER-2在不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改良Dukes分期组中的表达差异显著(P0.05),Ki-67在肿瘤大小、不同浸润深度及改良Dukes分期组中的表达差异显著(P0.05);p53与Ki-67呈正相关(r=0.201,P0.05),Ki-67与HER-2、p53和HER-2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联合检测p53、HER-2和Ki-67在结直肠腺癌中的表达有利于对结直肠腺癌恶性程度及患者预后进行评估,为今后结直肠腺癌的个性化及分子靶向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背景bcl-2,c-myc基因在不同肿瘤中的表达和意义不尽相同.目的探讨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c-myc在人类大肠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设计非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材料和干预实验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病理科完成.72例人类大肠腺癌选自西京医院外科手术及活检标本,5例正常人类结肠组织取自第四军医大学病理学教研室尸检组织(排除有结肠疾病).运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72例人类大肠腺癌及5例正常人类结肠组织进行研究,计算凋亡指数及免疫组化阳性率.主要观察指标①不同分化程度的大肠癌凋亡指数.②大肠腺癌中Bcl-2及c-Myc的表达.③bcl-2和c-myc的关系.结果大肠腺癌的细胞凋亡随肿瘤分化的不同,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6.84,P<0.01),肿瘤分化程度越高,凋亡指数值越大.bcl-2和c-Myc在大肠腺癌中均具有较高程度的表达,两者的阳性率分别为61.1%和66.7%.Bcl-2与大肠腺癌的分化程度有关(x2=11.29,P<0.05),肿瘤分化越低,其表达也就越低.c-myc在不同分化程度大肠腺癌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Bcl-2和c-Myc在大肠腺癌组织中的阳性反应呈显著正相关(r=0.40,P<0.05).结论大肠腺癌细胞凋亡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有关,bcl-2与c-myc均与大肠腺癌的细胞凋亡的调控有关,推测bcl-2能阻断c-myc诱导凋亡的作用,但不影响其刺激增殖的作用,c-myc对细胞凋亡和增殖的调控机制是不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背景肿瘤相关基因在癌瘤发生、发展、转移及预后过程中的作用如何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难点.目的了解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和自动DNA序列分析方法检测肿瘤基因变异及p53基因、p53蛋白在大肠癌发生、转移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为大肠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设计以组织标本为研究对象的单一样本研究.单位一所军医大学医院肿瘤科.对象收集1994-01/2000-12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住院治疗的41例因大肠癌接受大肠根治性切除并于手术后5个月至5年内因肝转移接受肝切除术患者的大肠癌原发灶及肝转移灶标本.方法以DGGE及自动DNA序列分析法检测41例大肠癌原发病灶和肝转移灶p53外显子5~11的基因突变.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53蛋白表达.主要观察指标①p53基因突变在DGGE中的检出情况及突变.②p53基因的序列分析.③p5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结果41例中24例有p53基因突变(62%),其中6例仅在肝转移灶发现p53基因突变,其余均为原发灶、转移灶有一致性的突变.另有3例原发灶即有p53基因突变的患者,在转移灶除保留原有突变外,还出现新增加的突变.在原发、转移灶同时有突变的16例中,14例呈现突变的p53碱基峰和正常峰之比在肝转移灶明显高于大肠癌原发灶(P<0.001).p5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和DGGE,DNA序列分析结果高度一致.但在基因分析呈无义突变的癌灶,免疫组织化学显示p53蛋白的过度表达.结论在大肠癌肝转移过程中,p53基因突变主要开始于肠癌原发灶,并被保持于转移至肝脏的癌细胞内,在转移灶其含量或含突变型p53癌细胞量明显增加.p53基因突变与p53蛋白过度表达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p53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43例该院住院手术切除的PTC石蜡标本,另外收集同期因甲状腺良性病变切除的正常甲状腺组织标本68例。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PTC组织和正常甲状腺组织中p53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PTC组织和正常甲状腺组织中p53 mRNA相对表达量;探讨p53蛋白表达与PT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分析p53蛋白表达与PTC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53蛋白在PTC组织中呈阳性表达;RT-PCR结果显示,PTC组织中的p53 mRNA表达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53蛋白在PTC组织中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P0.05)。PTC组织中p53蛋白的表达水平与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肿瘤分化程度无关(P0.05),而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显示,p53蛋白阳性表达组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p53蛋白阴性表达组(P0.05)。结论 p53基因及蛋白在PTC中大多表达上调,参与PTC的发生、发展,影响患者预后,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突变型与野生型c-myc基因在非p53依赖性通路中对Bim基因表达调控及细胞凋亡的诱导功能。方法分别用携带突变型与野生型c-myc基因慢病毒载体感染p53缺失型乳癌HCCl937细胞,并得到二者过表达的稳定细胞株,以未感染组及感染不携带cmyc基因的慢病毒细胞做空白对照和感染对照,RT-PCR检测突变型与野生型c-myc及Bim基因mRNA表达,MTT、TUNEL检测突变型与野生型c-myc基因过表达乳癌HCCl937细胞增殖与凋亡情况。结果RT-PCR结果显示,突变型组与野生型组cmyc基因mRNA过表达,野生型组Bim基因mRNA表达量与突变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125.191、157.974,P%0.05)。突变型组细胞增殖活性显著高于野生型组(F=769,64,P%0.05)。突变型组与两对照组细胞凋亡率较低,三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野生型组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突变型组与两对照组(F=61.57,P%0.05)。结论非p53依赖性通路中,野生型c-myc基因过表达能明显上调Bim基因表达,通过Bim诱导细胞凋亡,而突蛮后此作用丧失,致瘤件增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大肠癌患者外周血检测P53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于术前1d、术后1d及术后7d分别对109例大肠癌患者用外周血检测P53表达,实验数据用SPSS统计软件处理.结果 术前1d检测,P53有异常表达,手术后1d和第7天检测,P53表达阳性率较术前1d检测的阳性表达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循环中肿瘤细胞的存在是大肠癌的一种常见早期现象,外周血中可检出大肠癌细胞生物学标志物P53突变表达;同时,手术刺激可增加肿瘤细胞向血循环中释放.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p53和K-ras基因在良恶性胸水细胞中的突变情况。方法 研究组为34例伴有恶性胸水的肺癌患者,对照组为28例出现胸水的结核性胸膜炎和其他炎性胸膜炎患者。常规抽水胸水,提取胸水细胞DNA,采用PCR-SSCP方法,分别对p53基因第7、8外显子和K-raS基因第1、2外显子进行突变分析。结果 研究组p53基因突变率为41.2%,而对照组只有7.1%,明显低于肺癌患者(P〈0.05);研究组K-ras基因突变率(32.4%)也明显高于对照组(3.6%)(P〈0.05)。联合应用p53和K-ras基因突变检测可将胸水细胞中肺癌阳性检出率提高至61.8%。结论 p53和K-ras基因突变是良恶性胸水鉴别诊断的潜在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P53基因家族(P53、P63、P7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结、直肠癌患者发生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58例新鲜结、直肠癌组织、50例结、直肠息肉标本,用PCR检测P53基因外显子5,P63基因外显子6,P73基因外显子2进行分子遗传学的检测。结果43例结直肠癌患者,37例结、直肠息肉组织及P53基因家族均有表达,15例结直肠癌患者,13例结、直肠息肉组织未表达P53基因家族。结论P53基因家族表达结、直肠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P53基因家族表达缺失的患者易发生癌变以及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14.
15.
背景抑癌基因ING1高表达可使多种癌细胞发生细胞凋亡,并使其细胞在合成前期细胞周期静止.ING1参与p53的信号传递通路,以一种转录活化因子调节p53的活性.目的探讨人大肠癌组织中ING1基因表达及突变水平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设计以病理标本为观察对象的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普外科.对象取自1998-10/1999-10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住院手术患者切除的大肠癌标本52块,于手术中分别取自距肿瘤边缘10 cm正常黏膜及新鲜肿瘤组织.患者男29例,女23例;平均年龄50.28岁.方法检测52块大肠癌组织标本中INGI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DNA单链多态性分析法检测基因突变情况.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肠癌中P53蛋白表达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INGImRNA及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②P53在结肠癌中的表达.③聚合酶链反应-SSCP分析ING1基因突变情况.结果①ING1mRNA在结直肠癌标本表达较正常黏膜明显减弱(0.626±0.382,1.166±0.245,P<0.001).淋巴结转移阳性组肿瘤组织中ING1表达强度较阴性组中显著下降(0.393±0.243,0.960±0.299,P<0.01).②P53蛋白表达强度与ING1mRNA表达相对强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③52块标本仅检测到1块存在ING1mRNA基因表达突变.结论ING1基因可能参与了结直肠癌的发生与发展,其降低使结肠癌患者抑癌基因不能发挥.通过ING1mRNA及蛋白表达的下降而不是基因位点的丢失和突变,提示ING1不像传统的抑癌基因那样主要通过基因位点的丢失和突变来参与癌症的发生,可能存在其他机制参与到ING1基因表达的缺失.  相似文献   

16.
Distinct genetic abnormalities (loss-of-function mutations of APC and p53 and oncogenic activation of Ki-ras) are associated with specific stages of the sporadic, most common types of colorectal tumors. However, the inability to maintain primary colon epithelial cells in culture has hindered the analysis of the pathogenetic role of these abnormalities in colorectal tumorigenesis. We have now established primary cultures of epithelial cells from the colon crypts of p53-deficient mice; these cells are nontumorigenic as indicated by their failure to form colonies in soft agar and to grow as tumors in immunodeficient SCID mice and in immunocompetent syngeneic hosts. Upon ectopic expression of an activated Ki-ras gene, p53-deficient colon epithelial cells form colonies in soft agar and highly invasive subcutaneous tumors in both immunodeficient and immunocompetent mice. Ectopic expression of wild-type p53, but not of a DNA-binding-deficient mutant, markedly suppressed the colony-forming ability of the Ki-ras-transformed p53-deficient epithelial cells. Together, these findings establish a functional synergism in colorectal tumorigenesis dependent on the effects of an oncogenic Ki-ras in a p53-deficient background. This model of tumorigenic conversion of colon epithelial cells might be useful to identify genetic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disease progression and to evaluate the therapeutic response to conventional and novel anticancer drugs.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中国人结直肠癌p53基因的突变谱,探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PCR-SSCP)银染技术用于研究结直肠癌中p53基因突变的可行性。方法应用PCR-SSCP银染技术检测41例结直肠癌p53基因突变,以AB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结直肠癌P53蛋白的表达。结果34%(14/41)的病例显示有p53基因突变,其中外显子5,6,7和8各有4,1,5和4例突变。20例有P53蛋白异常表达,阳性率为49%。结论导致P53蛋白异常堆积的p53基因突变是结直肠癌的一种常见的分子结构改变,可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PCR-SSCP银染技术是一简便、快速、有效的检测基因点突变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