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1临床资料病例1患者女,28岁。因“右颈部肿痛渐进性加重4 d,颈部活动受限伴畏寒发热1 d”入院。查体:体温37.5℃,局部检查未见感染灶,右侧上颈部胸锁乳突肌前缘隆起,皮肤不红,皮温不高,触及串珠状肿块,轻触痛,质地中等,表面光滑,活动度好。彩超:右颈部多发性淋巴结肿大,形态规整,串珠状排列。血常规:白细胞4.8×109/L,中性粒细胞79.5%,血沉、结核抗体、胸片均阴性,腹部B超:轻度脾肿大。诊断:①右颈部淋巴结炎②右颈部淋巴结核。行抗炎治疗过程中体温36.4~37.0℃,颈部包块减小,触痛减轻,5d后肿块下方出现2枚肿大淋巴结,蚕豆大小,触痛明显,患…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分析口腔科 2 2例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误诊情况。方法 总结该病常见症状、体征、B超、CT检查、实验室检查、病理检查、治疗情况、口腔科及其他科室对该病的误诊情况。结果 本病以不规则发热、淋巴结肿大、粒细胞减少 ,有时伴肝脾肿大、皮疹等为特点 ,误诊情况 :口腔科 92 % ,儿童内科 2 0 % ,普外科 5 7% ,五官科 75 % ,血液科 33% ,总误诊率5 0 %。结论 本病易误诊 ,应结合病理检查、免疫组化检测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郭泽林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5,15(4):403-404
<正> 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最早由日本的Kikuchi 等描述,故又称 Kikuchi 淋巴结炎,是一种良性自限性疾病。主要发生在亚洲,目前国内从病理学方面已多有报道,但是临床的报告比较少见。因该病多发生颈部淋巴结肿大而常到口腔颌面外科就诊,易与恶性淋巴瘤、颈淋巴结核、败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粒细胞缺乏症等相混淆,由于临床医生 相似文献
7.
郑义诚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1998,14(1):54-55
坏死性淋巴结炎(Necotizing Lymphanitis NL)是原因不明的非肿瘤性淋巴结炎性免疫反应性疾病。1972年日本学者Kikuchi首先描述此病,而伴有Gordon综合症——蛋白质漏失性胃肠病的坏死性淋巴结炎罕见报道。 典型病例 患者胡××,女,34岁,住院号38832。因受凉后发热十天,两耳垂下区红肿疼痛四天人院治疗。否认有肝炎、肺结核和风湿热等病史。入院体检:T39℃Bpl4/9kpa两腮腺区弥漫性肿胀,局部皮肤红热,有轻触痛,两腮腺导管口无红肿,无异常分泌物,口腔帖膜无红肿,无龋齿。右颌下区及两颈侧膨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腮腺淋巴结炎继发化脓性腮腺炎的CT及声像图特点,以明确诊断,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对10例腮腺淋巴结炎继发化脓性腮腺炎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并进行CT和B超检查,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 腮腺淋巴结炎继发化脓性腮腺炎CT检查虽可见腺体内斑点状密度减低,密度不均,但腮腺轮廓完整:B超检查表现为腺体内点状低回声,或多个厚壁无回声区,随病变减轻,无回声区缩小并减少。结论 腮腺淋巴结炎继发化脓性腮腺炎可以通过CT及B超检查,并结合临床表现,与腮腺恶性肿瘤相鉴别,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相似文献
9.
41例坏死性筋膜炎临床分析河北省职工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071000)李翠平,吕艳平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急性暴发性严重感染,目前国内外报导较少,我科1984~1993年共收治41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41例患者中,男26例,女15例,... 相似文献
10.
腮腺非肿瘤疾病179例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分析腮腺非肿瘤疾病的发病特征、诊断和处理方法。方法:收集我院179例腮腺非肿瘤疾病,分类统计其发病部位、年龄和性别分布、病程及临床表现。结果:本组腮腺非肿瘤疾病l79例.男性95例,女性84例,男:女约为1:1,发病年龄平均为44.6岁.以慢性腮腺炎、淋巴上皮病及腮腺结核最常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腮腺的肿块或肿大,绝大多数无其它合并体征。病程从发现病变1周到10年不等.158例经手术切除腮腺病变。结论:腮腺非肿瘤疾病与腮腺肿瘤容易混淆.手术切除是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分析199例颌面颈淋巴结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9年在我院通过病理检查确诊的199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男性62例,女性137例;45例患者有明显的疼痛不适、144例患者无明显疼痛不适;3例患者有其他部位的结核病史;临床检查触及的肿大淋巴结大部分为大小不一的多发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在颈部分布情况Ⅴ区>Ⅱ区>Ⅰ区>腮腺区>Ⅵ区>Ⅲ区>Ⅳ区;CT诊断为考虑为结核47例、恶性肿瘤17例、感染性疾病19例、48例为性质待定;胸部X光片结果肺部或者胸膜有结核表现的为31例;比较前5年及后5年的典型的病理学特征即干酪样坏死出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SPOT检查的患者为45例,结果为阳性者36例.结论:颌面颈部淋巴结结核为最常见的肺以外的结核性疾病,新疆地区作为高发地区有明显的年轻化的趋势,很要必要加强该群体的预防工作;临床上颈部淋巴结结核无特定的临床表现,典型的病理学特征出现率明显下降,对病理诊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诊断方面CT增强扫描、T-SPOT检查的参考价值明显高于其他检查. 相似文献
14.
15.
16.
Parry-Romberg综合征19例报道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回顾分析Parry-Romberg综合征的临床特征、诊断要点,并探讨5种血管化游离组织瓣(腹股沟真皮脂肪瓣、大网膜瓣、背阔肌瓣、前锯肌瓣、背阔肌-前锯肌-蒂双瓣)行颜面萎缩畸形整复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9例Parry—Romberg综合征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病程、发病部位,临床表现、游离组织瓣的选择、术后随访功能恢复情况.探讨不同组织瓣行颜面萎缩畸形充填整复的适应证和优缺点。本组病例中男性9例,女性l0例。年龄12-48岁,中位年龄23岁。右侧11例,左侧8例。病程4-16a,中位病程9a。病损涉及半侧颜面组织,如皮肤、皮下组织、肌、软骨及骨.造成部分或全部萎缩。结果 19例患者全部用游离组织瓣修复,其中腹股沟真皮脂肪瓣ll例,大网膜瓣4例,背阔肌瓣2例.前锯肌瓣1例,前锯肌瓣 背阔肌-蒂双瓣l例。所有组织瓣均经血管吻合,除l例腹股沟真皮脂肪瓣因术后感染发生部分坏死液化外,其余均全部成活(94.7%),术后随访6个月-5a,除3例因局部臃肿等原因需行二期修复外.颜面凹陷畸形得到满意修复。结论 应用吻合血管的游离组织移植技术矫正Parry-Romberg综合征颜面萎缩畸形,恢复和重建颜面形态和丰满度,有着良好的效果。腹股沟真皮脂肪瓣具有供区隐蔽,组织供应量大,且其吸收有一定自限性等特点。最多用于这种畸形的填塞修复。前锯肌或联合背阔肌瓣,由于可以同期进行神经吻合的动力性修复,且血管蒂解剖恒定.值得推荐应用。而大网膜瓣由于需剖腹.患者易产生恐惧心理而拒绝,宜作二线选择。 相似文献
17.
18.
19.
Necrotizing sialometaplasia: a case with metachronous lesion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case of two episodes of necrotizing sialometaplasia occurring metachronously in a single patient has been reported. The clinical and histologic features of these lesions are described and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the spectrum of presentations of the conditio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