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预后的影响及预测价值。方法:根据术前外周血NLR,将126例胃癌患者分为低NLR组(NLR<4)和高NLR(NLR≥4)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术后5年生存率,并进行预后分析。结果:低NLR组和高NLR组胃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49.5%和28.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NLR、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与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有关(P<0.05);多因素预后分析证实:NLR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2;RR=2.113,95%CI:1.409~5.185)。结论:术前外周血NLR可作为胃癌患者术后预后指标,NLR高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胰腺癌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65例胰腺癌根治性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按照术前NLR值将NLR≥2.4和NLR< 2.4定义为高低两组,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胰腺癌术后1年生存率,单因素分析及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两组病例的临床病理情况及NLR与术后1年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高NLR组和低NLR组术后1年生存率分别为64.5%和7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NLR是影响胰腺癌术后死亡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RR:1.417;95% CI:1.065~1.886;P =0.017).结论 术前NLR对胰腺癌预后的预测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程俊峰  俞世安  郑樟栋 《浙江医学》2017,39(2):109-111,114
目的探讨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可切除性胰腺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胰腺癌根治术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ROC曲线选取特异度和灵敏度最大的NLR为截点,将患者分为高、低NLR两组;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结果根据ROC曲线,选取3.06为截点。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肿瘤T、N分期、NLR均是预后的影响因素(均P<0.05),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NLR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高NLR组患者和低NLR组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分别为66.2%、7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接受根治性手术的胰腺癌患者,术前高NLR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5.
李珂  张西  王小琦 《四川医学》2020,41(7):692-696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患者术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对ESCC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行食管癌根治术的ESCC患者和62例健康体检者的血常规结果:外周血白细胞数目(WBC)、中性粒细胞数目(Neu)、淋巴细胞数目(Lym)、单核细胞数目(Mon)等指标,计算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结果观察组与健康组比较,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率(NEUTR)、淋巴细胞百分率(LYR)、NL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病情稳定患者NLR值明显低于复发转移患者(P<0. 05),LMR值明显高于复发转移患者(P<0. 05)。结论外周血NLR、LMR指标可能是ESCC患者生存预后的一种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GI-NENs)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8年6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55例经病理诊断为GI-NENs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出NLR的最佳截断值,分为高NLR组和低NLR组,比较不同组间的临床特征及总生存率。结果低NLR组与高NLR组GI-NENs患者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93. 4%和69. 8%,3年生存率分别为93. 4%和49. 8%。与低NLR组相比,高NLR组患者的肿瘤直径更大、病理分级越差,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率越高(P <0. 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LR> 2. 8、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是影响GI-NENs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P <0. 05)。结论对于GI-NENs患者,高NLR常提示病理分级不良、肿瘤直径大、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率高,NLR有望作为GI-NENs预后的标志物之一,对GI-NENs预后有一定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肾癌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肾癌患者127例的临床及术后随访资料,计算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Cox回顾分析最小P值法获得三因素在计算总生存率的最佳临界值为3,将患者分为高 NLR 组(NLR>3)28例、低NLR组(NLR≤3)99例,Kaplan-Meier 法了解2组生存情况,并分析肾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高NLR组年龄≥60岁、TNM Ⅲ~Ⅳ期、远处转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低 NLR 组(P<0.05);高 NLR组3年生存率和3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78.57%、71.43%,显著低于低 NLR 组93.94%、88.89%(P<0.05);<60岁、TNM Ⅰ~Ⅱ期、未伴随远处转移、NLR≤3的肾癌患者3年无复发生存率明显高于≥60岁、TNM Ⅲ~Ⅳ期、远处转移、NLR>3的患者(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TNM分期、远处转移、NLR是影响肾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NLR是影响肾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放疗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在III期胰腺癌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41例初治III期胰腺癌患者采用ROC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以灵敏度和特异度最高的NLR为截断值,分为高NLR组(NLR≥2.86)和低NLR组(NLR<2.86)...  相似文献   

9.
《陕西医学杂志》2019,(10):1326-1329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比值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的184例AMI患者,检测患者的N/L比值,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AMI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和长期随访期间死亡率与外周血N/L比值的相关性。结果:184例AMI患者的平均N/L比值为4.82。第4分位数患者的平均年龄(63.9±4.8岁)、外周血WBC数量(10.9±3.0)明显高于第1至第3四分位数的患者;第4分位数患者的Killip心功能Ⅳ级比例(4.35%)和左心室射血分数<45%比例(14.39%)明显高于第1至第3四分位数的患者;第4分位数患者在院内(13.04%)及术后6个月病死率(26.09%)明显高于第1至第3四分位数的患者;两者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L比值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N/L比值是AMI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HR 2.38,95%CI 1.42-3.98;P=0.001)。结论:外周血N/L比值是AMI患者接受PCI治疗后长期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探讨术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乳腺癌患者中对预后的影响及预后评估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2007年间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甲乳肿瘤科及放化疗科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388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外周静脉血NLR分为低NLR组(NLR<4.39,326例)和高NLR组(NLR≥4.39,6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与总生存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低NLR组和高NLR组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74.4%和20.9%(P<0.01)。TNMⅠ、Ⅱ、Ⅲ及Ⅳ期病例中,低NLR组和高NLR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5.7%和50.0%,86.1%和30.8%,65.6%和26.1%,39.3%和8.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NLR≥4.39、淋巴结转移数>3及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三阴是影响乳腺癌总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结论:术前高NLR是影响乳腺癌患者术后复发的单独危险因素,术前NLR大于4.39提示乳腺癌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脾酪氨酸激酶 (SYK) 有两种蛋白异构体的存在,全长型SYK(L)和缩短型SYK(S),两者在恶性肿瘤中功能不同;肝癌中SYK(L)功能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定制的SYK(L)特异性多克隆抗体,检测其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SYK(L)表达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关系。 【方法】 定制SYK(L)的特异性抗体,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62例肝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及其癌旁肝组织SYK(L)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及患者术后生存的关系。【结果】 定制SYK(L)抗体的特异性良好;肝癌组织中SYK(L)阳性率为64.8% (105/162),低于癌旁肝组织98.1% (159/162)(P < 0.001);SYK(L)表达与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有无卫星结节和血管侵犯相关(P < 0.05)。肿瘤中SYK(L)蛋白阳性表达肝癌患者的术后无复发生存与总体生存明显长于阴性表达者(P < 0.001)。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显示,SYK(L)表达状态是肝癌患者无复发生存期与总体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P < 0.001)。【结论】 肝癌组织中SYK(L)蛋白表达减低,与肿瘤分化、侵袭转移和预后相关;SYK(L)可作为判断肝癌患者预后的有效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与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的肝癌患者的预后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388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TACE术前外周血APRI水平分为低A PRI组(A PRI<1.30,237例)和高A PRI组(A PRI≥1.30,151例),比较2组患者的1年及3年生存率.结果 高A PRI组的1年及3年生存率分别为25.5%和2.6%,低A PRI组为71.2%和30.0%,2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白蛋白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水平、Child-Pugh分级、肿瘤大小、脉管癌栓、APRI、TACE次数是肝癌患者术后总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经ROC曲线分析比较显示,APRI较其他临床预后因素有更大的ROC曲线下面积.结论 APRI可作为判断行TACE治疗的肝癌患者预后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肝脏体积测定对肝癌肝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3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按肝功能情况分为Child-A组15例、Child-B组12例和Child-C组5例,另选同期在本院健康体检的常模10例行肝脏体积测定对照。术前用螺旋CT对患者进行CT扫描并求出肝脏体积,分析肝脏体积与术后肝功能衰竭及死亡率的影响。结果 Child-A、Child-B、Child-C组患者单位体表面积CT肝体积分别为(579.72±28.56)、(508.58±18.35)、(482.22±18.80)mL.m-2,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位体表面积CT肝体积在556~610mL.m-2时,术后均未发生肝功能衰竭及死亡;单位体表面积CT肝体积在445~500mL.m-2时,术后肝功能衰竭及死亡率明显增高,分别为87.5%(7/8)和37.5%(3/8),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单位体表面积CT肝体积测定能准确地预测肝癌肝切除术后患者肝功能衰竭和死亡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中肝细胞特异性AFP mRNA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寻找一种敏感的方法以检测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中肝细胞特异性AFPmRNA。【方法】巢式RT PCR检测外周血有核细胞成分中AFPmRNA。【结果】 49例肝癌中 17例检出AFPmRNA ,阳性率 35 % ,其中 9例证实有转移的 6例阳性 (6 7% )。 19例肝硬化、6例急性肝炎、8例慢性肝炎、5例肝良性肿瘤、6例肝内胆管癌、11例肝转移癌、13例健康对照组均为阴性。外周血细胞AFPmRNA的存在与肝内肿癌灶的数目、是否有门静脉癌栓形成、远处器官转移与肿瘤的TMN分期密切相关 ,与血清AFP浓度无关。【结论】检测肝癌患者外周血AFPmRNA ,可帮助早期发现肝癌细胞的血行播散。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随机对照试验(RCT)探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h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对小肝细胞癌(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HCC)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 2008年9月至2009年12月接受根治性肝切除术后1个月的符合条件SHCC患者117例,随机分为两组: A组(治疗组或TACE组,59例)接受辅助性TACE治疗,B组(对照组,58例)不做任何辅助性治疗,此后定期随访并统计分析患者术后2年的无瘤生存时间及复发率。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29个月。共有33例患者复发,1年内复发22例,全部复发发生在2年内。A组平均无瘤生存(DFS)时间为5~29(28.93±1.40)个月,B组为3~35(26.94±1.62)个月,P=0.443。A、B两组半年、1年及2年复发率分别为: 10.2% vs 13.8%,20.3% vs 20.7%,20.7% vs 31.3%(P=0.443)。单因素分析提示HBV DNA、输血、肿瘤大小(3 cm为界)及Edmondson-Steiner分级与术后早期复发相关(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P<0.2的危险因素,提示HBV DNA、输血及肿瘤大小是肿瘤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SHCC这类复发风险相对较低的肝癌,辅助性TACE并不能减少术后早期复发,不宜作为常规预防复发的治疗方法 。其能否影响SHCC患者远期复发及总生存情况,需进一步随访证实。  相似文献   

16.
3背景 ·肝癌是全球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凭借先进的手术技术和围手术期护理,肝癌切除术可为患者提供治愈和长期生存的机会。术后较高的复发率仍然是导致患者预后差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静态调强(sIMRT)和容积旋转调强(VMAT)技术在肝癌的剂量学差异,评价不同放疗技术的优劣性。【方法】选择20例行4DCT扫描的原发性肝右叶癌,为每例患者制定三套放疗计划:3DCRT、9野sIMRT和VMAT计划。处方剂量统一为50 Gy,分25次照射。比较不同计划的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学参数、加速器跳数(MU)以及治疗参数等。【结果】三组计划的Dmax无明显差异;IMRT和VMAT计划的靶区覆盖率、均匀性和适形性均显著优于3DCRT。三组计划的肝平均剂量分别为(20.5±4.5)Gy(3DCRT)、(21.1±3.8)Gy(IMRT)、(20.9±3.9)Gy(VMAT),肾脏、胃、小肠、脊髓的受照剂量差异不明显。3DCRT、IMRT、VMAT计划的MU分别为405±99、392±81、438±76(P=0.226),有效治疗时间分别为(2.1±0.2)min、(4.8±0.7)min、(3.0±0.2)min(P=0.000)。【结论】VMAT的剂量分布与IMRT相仿,可显著提高治疗效率。与3DCRT相比,IMRT和VMAT计划均可显著改善肝癌靶区的剂量覆盖,但在正常器官的保护方面并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There are increasing numbers of patients who survive more than one year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Many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the early mortality of these patients. However, the factors affecting long-term survival are not fully understood. This study aims to evaluate prognostic factors predicting long-term survival and to explore measures for improving the survival outcomes of patients who underwent liver transplantation for benign end-stage liver diseases.
Methods  The causes of late death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and potential prognostic factor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for 221 consecutive patients who underwent liver transplantation from October 2003 to June 2008. Twenty-seven variables were assessed using the Kaplan-Meier method, and those variables found to be univariately significant at P <0.10 were entered into a backward step-down Cox proportional hazard regression analysis to identify the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recipients’ long-term survival.
Results  Twenty-eight recipients died one year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The major causes of late mortality were infectious complications, biliary complications, and Hepatitis B virus recurrence/reinfection. After Cox analysis, the five remaining co-variables were: age, ABO blood group, cold ischemia time, post-infection region, and biliary complications.
Conclusions The major causes of late mortality were infection, biliary complications and Hepatitis B virus recurrence/reinfection. Five variables (Age, ABO blood group, cold ischemia time, infection, and biliary complications) had significant impacts on patient survival.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比分析肝细胞肝癌( hepatocelluar carcinoma,HCC)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前后CT疗效评价结果与血清学指标变化的关系. 方法 收集52例肝细胞肝癌TACE首次介入治疗前及治疗后4-6周的CT资料、血清甲胎蛋白( alpha etopretein,AFP)、肝功能数据等,对CT疗效评价结果与血清学指标变化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TACE前后血清白蛋白改变与凝血酶原时间变化呈正相关,CT疗效评价结果与各血清学指标变化间无相关性. 结论 TACE对HCC患者有临床疗效,肝功能指标、AFP水平是影响HCC患者疗效的因素,CT疗效评价结果与血清学指标间的变化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姚刚  曹新岭  李涛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12):1429-1434
背景 既往对肝癌微血管侵犯病理诊断的重要性重视不够,目前国内外缺乏对微血管侵犯统一的病理诊断标准,也未将微血管侵犯列为病理常规诊断指标。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CAR)作为新型系统性炎性因子,与肝癌的增殖、侵袭转移等恶性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 目的 探讨CAR预测单发小肝癌患者微血管侵犯的价值。 方法 选择2017年6月至2021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肝切除术的单个、肿瘤直径≤5 cm的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肝癌的患者346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并计算CAR。绘制CAR预测单发小肝癌患者微血管侵犯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CAR的最佳诊断截点,根据CAR最佳诊断截点将患者进行分组,采用1∶1最近邻居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法将Logistic模型估计的倾向性评分相近患者进行配对,得到两组间各临床特征比较均衡性较高的样本。比较匹配后两组患者微血管侵犯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匹配前、后CAR对单发小肝癌患者微血管侵犯的预测价值。 结果 346例患者中微血管侵犯阳性131例(37.9%),微血管侵犯阴性215例(62.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AR预测单发小肝癌患者微血管侵犯的灵敏度为82.9%,特异度为76.4%,ROC曲线下面积为0.787〔95%CI(0.697,0.877)〕,最佳诊断截点为0.03。根据CAR最佳诊断截点,将患者分为CAR<0.03组(A组,n=145)和CAR≥0.03组(B组,n=201)。采用1∶1最近邻居PSM法,共92对匹配成功,匹配后两组临床资料均衡。匹配后,B组患者微血管侵犯发生率〔43.5%(40/92)〕高于A组〔13.0%(12/92)〕(χ2=6.314,P=0.013)。采用3种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匹配前、后CAR均为单发小肝癌患者微血管侵犯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 结论 CAR作为新型系统性炎症指标,可用于预测单发小肝癌微血管侵犯,当CAR≥0.03时提示单发小肝癌微血管侵犯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