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鼠内脏缺血刺激后行为学反应及脊髓背角NMDA受体NR2B亚单位的表达变化。方法 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n=18)和造模组(C组,n=18)。各组在手术后30、60、120、180min、第2d、第3d共6个时间段分别进行内脏疼痛强度的行为学评分。分别于术后3、7、14d随机取6只大鼠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脊髓L4~5背角处的NMDA受体NR2B亚单位表达。结果造模组大鼠在结扎结肠系膜血管后60min均达到疼痛评分的最大值,与假手术组比较,造模组所有时间点疼痛行为评分明显升高(P<0.05);在脊髓L4~5节段NMDA受体NR2B亚单位的免疫阳性产物主要出现在背角深层和中央管周围。造模组大鼠3d的脊髓NMDA受体NR2B亚基的表达与假手术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组大鼠7、14d的脊髓NMDA受体NR2B亚基的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同组比较,7d组蛋白表达高于3d组和14d组(P均<0.05)。结论 NMDA受体NR2B亚基在肠管缺血引起的内脏痛形成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缺血性内脏痛模型大鼠可用于相关内脏痛发生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拮抗剂BN52021鞘内给药对保留性神经损伤(SNI)神经病理痛大鼠痛阈及脊髓c-fos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只Sprague-Dawley大鼠鞘内置PE-10导管后随机分为4组:Sham组,SNI组,SNI+DMSO组和SNI+BN52021组,建立SNI疼痛模型,手术后第1、3、5、7、10和14天鞘内给药并测痛阈,第14天取大鼠L4~6段脊髓,免疫组化染色检测Fos免疫阳性细胞。结果:SNI神经损伤大鼠机械缩爪阈降低(P<0.05),同侧脊髓背角浅层内Fos阳性神经元明显增多(P<0.05);BN52021鞘内注射减少脊髓背角神经元c-fos的表达,同时伴有大鼠触觉异常痛敏的减轻。各组大鼠辐射热缩爪潜伏期无明显差异。结论:鞘内注射BN52021可减轻SNI大鼠触觉异常痛敏,抑制神经损伤后脊髓背角c-fos表达增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介导雷公藤甲素(TW)对外周神经损伤所致神经病理性痛的镇痛作用。方法 将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二甲基亚砜(DMSO)(对照组)和SNL-DMSO组、SNL-TW组,每组6只。对SNL-DMSO组、SNL-TW组大鼠行脊神经结扎手术,建立神经病理性痛动物模型,检测不同干预措施对各组神经病理性痛行为学的影响,并通过免疫荧光组织化学观察大鼠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标记物OX42表达情况。结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显示,对照组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OX42表达较低。SNL-DMSO组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OX42表达升高,SNL-TW组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OX42表达明显低于SNL-DMSO组。与对照组比较,SNL-DMSO组、SNL-TW组术后3d机械性痛阈均明显降低(P<0.05);与SNL-DMSO组比较,SNL-TW组术后3d机械性痛阈明显升高(P<0.05)。结论 鞘内注射TW可通过抑制Toll样受体3介导的小胶质细胞活化,从而缓解脊神经结扎导致神经病理性痛的机械性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痛觉过敏及其脊髓谷氨酸(Glu)与NMDA R1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逐一行基础痛阈测定,剔除痛阈过高和过低者后,随机分出假手术组(n=16)和模型动物组.模型动物组实施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损伤(CCI)手术.待模型成功后将模型动物随机分为手术组和电针组(n=16).电针"委中"和"环跳"穴,观察其对大鼠机械痛阈和热痛阈的影响,并以OPA柱前衍生+HPLC荧光检测及免疫组化等方法分别测定脊髓Glu水平以及背角Glu和NMAR1阳性表达的变化.结果 CCI手术可明显降低大鼠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手术组10d时分别为(12.10±2.25)g和(10.09±1.23)s,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并且手术组脊髓Glu水平明显升高,为(23.66±4.37)μmoL/mg,其损伤侧背角Glu阳性终末表达减少(0.16±0.01),NMAR1的阳性表达升高(0.12±0.03),与假手术组相比,均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电针连续7次十预后,脊髓Glu水平以及背角Glu终末和NMAR1阳性表达均被逆转,与手术组各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与此同时明显改善CCI大鼠的痛敏状态与痛行为.结论 电针减轻神经病理性痛的脊髓机制之一,可能与其有效地抑制大鼠脊髓相应节段Glu的释放、调整NMDA受体的功能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激动剂蛙皮素引起镇痛效应的性别差异及其可能的受体机制。【方法】采用痛行为学测试观察鞘内注射蛙皮素在雌雄大鼠引起的镇痛效应以及其拮抗剂美加明对抗其镇痛作用的差异性;利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观察雌雄大鼠脊髓背角nAChR亚单位α4的表达是否存在性别差异,以探讨蛙皮素镇痛效应性别差异的可能机制。【结果】①鞘内给予蛙皮素剂量依赖性地发挥镇痛作用,且在雌性大鼠的镇痛作用大于雄性大鼠;②nAChR特异的非竞争性拮抗剂-美加明能够阻断蛙皮素的镇痛作用,且阻断效应于雄鼠大于雌鼠;③介导蛙皮素镇痛作用的nAChRα4表达于脊髓背角神经元,但雌雄大鼠间的表达未发现性别差异。【结论】 鞘内注射蛙皮素产生的镇痛效应在大鼠具有性别差异,但蛙皮素受体nAChRα4的表达可能与镇痛效应的差异性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电针刺激对坐骨神经慢性压榨性损伤(CCI)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的痛阈变化及脊髓NR2B 亚基表达的影响,探讨其镇痛机理.方法 健康SD雄性大鼠体质量200-280g,共40只,随机分为4组:COI假手术组、COI模型对照组、COI电针组、COI假电针组.各组大鼠于术前和术后7,13d测定热痛阈和机械痛阈.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脊髓NR2B亚基的蛋白表达.结果 CCI模型对照组、CCI电针组和CO假电针组大鼠痛阈术后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电针刺激显著减轻COI大鼠痛敏状态(P<0.05),明显抑制CCI大鼠脊髓NR2B的表达(P<0.05).假电针组大鼠痛敏状态、脊髓NR2B的表达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本研究观察到电针治疗能够提高CCI模型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其机制与干预大鼠脊髓背角NR2B亚基表达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痛行为及脊髓背角内磷酸化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表达的影响,阐明脊髓背角内不同信号传导通路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交互作用。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制备背根神经节压迫性损伤(CCD)模型,按照注射药物不同随机分为L-NAME组、AG组、8-Br-cGMP组、7-NI组、Cremophor组和PBS组,采用热痛刺激仪测定CCD大鼠鞘内注射前后热痛缩爪潜伏期的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脊髓背角内pCREB的表达。结果:CCD第5天大鼠术侧脊髓背角内pCREB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明显增多,阳性神经元位于脊髓背角全层。与PBS组比较,L-NAME组、AG组和7-NI组于鞘内注射后2 h术侧脊髓背角内pCREB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P<0.01),8-Br-cGMP组术侧脊髓背角内pCREB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量增加(P<0.05),鞘内应用NOS抑制剂L-NAME、AG或7-NI组能够明显减少CCD大鼠脊髓背角中pCREB表达,
同时伴有大鼠痛行为的改善。结论:CREB参与介导NO-cGMP-PKG信号传导通路在CCD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痛的形成与维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脊髓p300在大鼠慢性缩窄性神经损伤(CCI)模型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方法 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和CCI组,24只大鼠鞘内置管后制作CCI模型,随机分为3组:二甲基亚砜(DMSO)组、p300乙酰转移酶抑制剂C646组和对照剂C37组.术后第7天开始鞘内给药直至第14天,观察大鼠机械痛阈变化,术后第14天利用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检测脊髓p300的表达分布.结果 (1)p300主要表达于神经元中,且CCI组表达量高于Sham组(P<0.05).(2)鞘内注射C646明显提高CCI大鼠机械痛阈,而注射C37和DMSO后大鼠痛阈无明显变化.结论 大鼠脊髓p300蛋白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其机制可能与其乙酰转移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脊髓大麻素受体2(CB2R)与小胶质细胞激活对小鼠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 采用脊神经结扎(SNL)创建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C57/BL小鼠60只随机分为六组: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SNL)、模型+ CB2R激动剂组(SNL+AM1241)、模型+小胶质细胞抑制剂组(SNL+Min)、模型+CB2R小干扰RNA组(SNL+siRNA)、模型+CB2R小干扰RNA+小胶质细胞抑制剂组(SNL+siRNA+Min)。Western blot测定小鼠脊髓CB2R蛋白表达,Von Frey测定各组小鼠机械性痛阈变化,免疫荧光观察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激活情况,PCR测定小鼠脊髓内炎症因子释放,电生理技术观察CB2R激动剂对脊髓背角抑制性突触后电流(sIPSC)的影响。结果 同Sham组相比,SNL小鼠脊髓CB2R表达明显减少,痛阈降低,小胶质细胞激活明显增强,且炎症因子释放增加;鞘内注射CB2R激动剂或小胶质细胞抑制剂后,同SNL相比SNL+AM1241、SNL+Min组痛阈增加,小胶质细胞激活减弱且炎症因子有所减少;而siRNA干扰CB2R表达后同SNL相比,SNL+siRNA小鼠痛阈降低,小胶质细胞激活明显增强,且炎症因子释放增加,同时鞘内注射Min逆转siRAN介导的变化。电生理结果显示AM1241显著增强脊髓背角sIPSC频率和振幅,而Min持续灌流抑制AM1241的效应。结论 CB2R通过抑制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减轻神经炎性反应并增强抑制性电活动,从而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10.
神经病理性疼痛中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型的表达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神经病理性疼痛形成过程中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DRG)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型(mGluR5)表达的改变。方法雄性SD大鼠84只随机分为7组(n=12)Con组为空白对照组;S3、S7、S14组分别为假手术后3、7、14d测痛阈取标本;C3、C7、C14组分别为慢性坐骨神经紧缩性神经病理性疼痛(CCI)模型术后3、7、14d测痛阈取标本。术后3、7、14d分别用VonFrey细丝测量机械性痛阈后处死大鼠,取腰膨大脊髓背角和DRG的标本,用RT-PCR和免疫蛋白印迹方法从转录和翻译水平研究mGluR5的表达变化。结果CCI手术组的术后痛阈均显著低于Con组和同时间段的假手术组(P<0.05)。CCI术后3d脊髓背角水平mGluR5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显著高于假手术3d组和Con组(P<0.05),而术后7和14d时CCI组与假手术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DRG水平,mGluR5的表达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脊髓水平的mGluR5在CCI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早期表达明显升高,提示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鞘内联合给予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T10)与MK-801对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大鼠痛行为及脊髓背角N-甲基-D-门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NMDA)受体NR2B亚单位与环磷腺苷效应原件结合蛋白(cAMP-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REB)磷酸化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normal),假手术-生理盐水组(sham-saline),L5脊神经结扎(spinal nerve ligation;SNL)-生理盐水组(SNL-saline),SNL-T10单纯给药组(SNL-T10),SNL-MK-801单纯给药组(SNL-MK-801),SNL-T10+MK-801联合给药组(SNL-T10+MK-801)。模型组和给药组均采用L5SNL构建慢性神经病理性痛模型,生理盐水、T10(10 μg/kg)和MK-801(30 μg/kg)从术后第1 d连续鞘内注射至第7 d,1次/d。利用Von-Frey丝刺激法连续观察造模后大鼠的机械性缩足阈值(paw withdrawl threshold,PWT);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腰膨大节段脊髓背角内pCREB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方法定量检测NR2B和CREB的磷酸化水平。结果 术后第1 d起,SNL组大鼠术侧后爪PWT明显下降(P<0.01),且在3 d后基本保持平稳;鞘内单独给予T10或MK-801干预后第7 d术侧后爪的MWT明显提高,与给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SNL-T10+MK-801联合给药组大鼠第7 d术侧后爪的PWT提高幅度较SNL-T10和MK-801组明显,与给药前相比差异更加显著(P<0.01);停止给药后,SNL-T10+MK-801联合给药组镇痛疗效较SNL-T10以及MK-801组持续时间长。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显示:pCREB主要表达于神经元内。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SNL后第7d脊髓背角内pCREB蛋白的表达明显上调,SNL-T10+MK-801联合给药组大鼠脊髓背角内pNR2B和pCREB蛋白的表达水平要依次低于单独SNL-T10、SNL-MK-801给药组和SNL-saline组。结论 鞘内联合给予T10和MK-801能够有效缓解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大鼠的机械性痛行为,并且降低了二者的给药剂量,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脊髓背角神经元NR2B/CREB的磷酸化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K-801连续鞘内注射对骨癌痛小鼠的镇痛作用及脊髓背角N-甲基2-天冬氨酸亚基(NR2B)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C3H/HeJ小鼠32只,随机分为4组(n=8):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骨癌组+生理盐水组、骨癌组+MK-801组。分别测定术后9、12、15、18、21d小鼠机械缩腿阈值(MWT)和热缩腿潜伏期(TwL);骨癌组+生理盐水组、骨癌组+MK-801组分别在肿瘤细胞种植后第10日鞘内给予MK-80110nmol/5μl和生理盐水5μl,每日1次,连续7日,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脊髓背角NR2B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骨癌组+生理盐水组MWT与TwL显著下降,脊髓背角有大量NR2B阳性表达(P〈0.01);骨癌组+MK-801组仅出现轻度痛敏症状,NR2BmRNA表达受到明显抑制(P 〈0.01)。结论NR2B表达上调可能是骨癌痛的发病机制之一,MR-801组可抑制其表达从而发挥一定程度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脊髓趋化因子配体2(CCL2)通过激活小胶质细胞介导瑞芬太尼诱导的痛觉过敏。【方法】36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6组,每组6只,生理盐水组,瑞芬太尼组,生理盐水+鞘内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组,瑞芬太尼+鞘内注射PBS组,生理盐水+鞘内注射CCL2中和抗体组,瑞芬太尼+鞘内注射CCL2中和抗体组。瑞芬太尼组大鼠通过尾静脉连续输注瑞芬太尼4μg(/kg·min)2h,建立瑞芬太尼诱导的痛觉过敏模型。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和蛋白印迹法,观察瑞芬太尼痛敏大鼠脊髓CCL2的表达。另外,观察瑞芬太尼输注前30min预先鞘内注射CCL2中和抗体,对瑞芬太尼诱导的大鼠痛觉过敏以及脊髓小胶质细胞激活的影响。【结果】瑞芬太尼组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大鼠热痛和机械痛阈值明显下降(P<0.05),建模后第1天大鼠脊髓CCL2蛋白表达水平(0.66±0.07vs.0.18±0.04;P<0.001)和平均荧光密度(0.170±0.009vs.0.047±0.006;P<0.001)显著升高;预先鞘内注射CCL2中和抗体不仅抑制瑞芬太尼诱导的大鼠脊髓小胶质细胞的激活(P<0.001),而且显著缓解瑞芬太尼引起的大鼠热痛过敏和机械痛过敏(P<0.05)。【结论】CCL2通过激活大鼠脊髓小胶质细胞介导瑞芬太尼诱发的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精氨酸加压素(AVP)对大鼠臂旁外侧核(LPB)使君子酸(AMPA)受体和N-甲基-D-门冬氨酸(NMDA)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腹腔连续注射AVP 1周后,采用RT-PCR技术,半定量分析大鼠LPB AMPA受体亚基GluR1、GluR2、GluR3和GluR4以及NMDA受体亚基NR2A和NR2B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VP组大鼠LPB GluR1 mRNA表达明显上调(P<0.05),而GluR2、GluR3和GluR4 mRNA表达虽有上调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R2A和NR2B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VP通过上调LPB AMPA受体,特别是GluR1亚基,而不是NMDA受体,增强LPB谷氨酸能突触传递.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鞘内注射雷帕霉素对CCI神经病理性痛大鼠的痛阈及脊髓背角胶质细胞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6组:①CCI组:CCI术后14天处死;②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③前对照剂组:鞘内置管3天后行CCI术,术后4小时后鞘内给同体积生理盐水,连给3天;④前给药组:鞘内置管3天后行CCI术,术后4小时鞘内给雷帕霉素溶液,连给3天;⑤后对照剂组:鞘内置管3天后行CCI术,术后7天鞘内给同体积生理盐水,连给3天;⑥后给药组:鞘内置管3天后行CCI术,术后7天鞘内给雷帕霉素溶液,连给3天。各组于CCI术前1天和术后第2、4、6、8、10、12、14天测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术后14天测痛后用多聚甲醛灌注大鼠,取L4~5脊髓,免疫组化染色,星形胶质细胞标记蛋白(GFAP)检测星形胶质细胞表达变化,并定量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CI手术组热痛阈和机械痛阈从CCI手术后第4天开始下降(P<0.05);前后给药对照剂组与CCI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给药组痛阈从CCI手术后第4天开始上升并持续至手术后第14天,与CCI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CI组相比,后给药组痛阈从CCI第8天开始上升并持续至手术后第14天,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CI组、前、后对照剂组手术侧脊髓背角GFAP染色阳性区平均光密度与阳性面积均有增加,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后给药组手术侧GFAP染色阳性区平均光密度与阳性面积与CCI组比较,均有明显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鞘内注射雷帕霉素可缓解大鼠神经病理性痛,并抑制脊髓背角胶质细胞的激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肿瘤坏死因子(TNFα)是脊髓内重要的神经递质,在慢性疼痛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探讨脊髓内TNFα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相关性病理性疼痛的关系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大鼠左侧坐骨神经包裹HIV糖蛋白gp120建立HIV病理性疼痛模型,采用行为学方法测定大鼠的异常疼痛域值;大鼠建立疼痛模型2周后,采用Western-blot测定脊髓背角区域TNFα浓度;通过蛛网膜下腔导管注射水溶性TNFα受体和胶质细胞炎性因子抑制剂己酮可可碱进行干预处理,用行为学评估其作用。【结果】 大鼠左侧坐骨神经包裹gp120后形成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术后3 d大鼠左侧开始出现明显的异常疼痛现象,14 d左右异常疼痛达到峰值,持续时间大于1个月大鼠建立疼痛模型后2周,Western-blot结果显示手术侧脊髓背角TNFα水平表达明显上调;鞘内注射水溶性TNFα受体或胶质细胞炎性因子抑制剂己酮可可碱明显减轻异常疼痛的程度。【结论】 HIV相关性病理性疼痛发病过程中脊髓水平TNFα释放增加,阻断TNFα的作用能够明显抑制疼痛,提示TNFα可能参与HIV相关性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其具体作用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摘 要: 【目的】 研究A 型肉毒毒素(BoNT/A)对腰5脊神经前根切断(L5 VRT)介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可能的内在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行为学测试方法观察BoNT/A足底注射后对L5 VRT大鼠机械刺激撤足阈值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方法分析BoNT/A对L5 VRT术后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中钠离子通道(Nav1.8)蛋白表达的影响,并进一步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BoNT/A对DRG神经元中功能性Nav1.8电流密度的影响?【结果】 一侧足底注射7?15 U/kg的BoNT/A 1 d后可显著缓解L5 VRT介导的机械触诱发痛症状,且作用时间至少持续至给药后14 d;BoNT/A可显著下调 L5 VRT术后 DRG神经元中Nav1.8蛋白表达水平,并可明显降低功能性Nav1.8电流密度? 【结论】 BoNT/A可能通过下调DRG神经元中Nav1.8蛋白表达,降低功能性Nav1.8电流,发挥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陈语  李明  杨笑  白玉树  蔡斌  侯铁胜 《上海医学》2005,28(11):949-951,F0002
目的 探明强啡肽(Dyn)在继发性脊髓损伤中的作用及其受体机制。方法观察鞘内注射DynA(1-13)或联合注射Kappa阿片受体拮抗剂卡匹帕明(nor-BNI)或兴奋性氨基酸(EAA)的NMDA受体拮抗剂MK-801后运动功能和脊髓前角神经元酶组织化学的变化。结果注射30nmol DynA(1-13)3d时,Rivlin斜板临界角变化增大,前角神经元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增强;14d时,Rivlin斜板临界角变化未恢复,ACP活性轻度增强。鞘内联合注射100n mol nor-BNI、100n mol MK-801后3d,Rivlin斜板临界角增大和ACP活性增强,但在14d时Rivlin斜板临界角变化明显恢复、ACP活性接近正常,与Dyn组的差异有显著性;nor-BNI组与MK-801组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Dyn鞘内注射可损害大鼠运动功能和脊髓组织,而nor-BNI或MK-801能对抗其损害作用。Dyn的病理作用是通过Kappa阿片受体和NMDA受体两种途径介导的。  相似文献   

19.
2Hz电针诱导神经病理痛大鼠脊髓背角突触传递长时程抑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2 Hz电针对神经病理痛大鼠脊髓背角突触传递长时程抑制(long-term depression, LTD)的诱导,以阐明电针治疗慢性神经病理痛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方法:将Sprague-Dawley大鼠的腰5/腰6(L5/L6)脊神经紧结扎,造成神经病理痛模型.采用电生理学技术记录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场电位,作为2 Hz电针诱导LTD的指标.电针采用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HANS)输出,参数是:频率2 Hz,波宽0.6 ms,强度1、2、3 mA各10 min递增,刺激时间30 min;电针的正极接"三阴交"穴,负极接"足三里"穴.结果:(1) 在神经病理痛大鼠,2 Hz 电针作用于"三阴交"和"足三里"穴位30 min,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场电位的最大幅值,可由基础对照水平的(100.1±1.2)%,降低到(49.4±0.6)%,并且在长达3 h的记录时间内均维持在此较低的水平,经非配对t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01,n=6),即2 Hz电针可以诱导神经病理痛大鼠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场电位产生显著的LTD;(2) 静脉注射NMDA-受体阻断剂MK-801(0.5 mg*kg-1),或阿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1 mg*kg-1),均可以阻止这种2 Hz 电针诱导的LTD.结论:2 Hz 电针(HANS穴位电刺激)可以诱导神经病理痛大鼠脊髓背角伤害性感受的突触传递,产生NMDA-受体依赖性的LTD,内源性阿片肽系统参与了这种2 Hz 电针诱导的LTD.通过激活内源性阿片肽系统,诱导脊髓背角伤害性感受的突触传递,产生NMDA-受体依赖性的LTD,很可能是2 Hz 电针治疗慢性神经病理痛的神经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