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耳针治疗肋间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针对我院收治的肋间神经痛患者57例作为观察对象(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随机将其分成两组,针对A组28例肋间神经痛患者实施单纯针刺治疗,针对B组肋间神经痛患者29例在A组前提下实施耳针进行联合治疗,观察两组肋间神经痛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B组肋间神经痛患者治疗后的治愈率、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中医症状评分及治疗时间明显优于A组肋间神经痛患者(P <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针对肋间神经痛患者实施针刺配合耳针治疗的疗效较为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肋间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将肋间神经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柴胡疏肝散为基础方;对照组口服吲哚美辛片。连续治疗7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临床症状,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肋间神经痛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3.
肋间神经痛     
肋间神经痛主要表现为:肋间至前胸呈半环形的刺痛或刀割样疼痛,深呼吸、咳嗽、喷嚏或脊柱活动时疼痛加重。  相似文献   

4.
肋间神经痛多因受凉或病毒感染等原因所引起,笔者曾利用云南白药和654—2注射液外敷治疗该病,疗效满意。本组共65例,其中男43例,年龄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带状疱疹性肋间神经痛采用药物配合神经阻滞方案进行治疗缓解疼痛的效果.方法:本研究共62例研究对象,均为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带状疱疹性肋间神经痛患者,按照抽签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药物治疗,n=31)与研究组(药物配合神经阻滞方案,n=31).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统计临床效果.结果:在NRS评分上,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在临床疗效上,研究组96.77%高于对照组的80.65%(P<0.05).结论:药物配合神经阻滞方案治疗带状疱疹性肋间神经痛的效果理想,对于疼痛具有缓解作用,临床可进一步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6.
肋间神经痛主要表现为:肋间至前胸呈半环形的刺痛或刀割样疼痛、深呼吸、咳嗽、喷嚏或脊柱活动时疼痛加重。  相似文献   

7.
丁月东 《淮海医药》1997,15(2):15-15
近2年来,我科采用复合用药法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进行肋间神经封闭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研讨盐酸羟考酮联合硬膜外阻滞治疗带妝疱疹后肋间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从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带状疱疹后肋间神经痛患者中抽取80例进行讨论,回顾分析其病历资料,依据其治疗方式分组,研究组40例接受盐酸羟考酮联合硬膜外阻滞治疗,对照组40例接受盐酸羟考酮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比较两组患者VAS评分,治疗前P0.05,研究组治疗后1d、治疗后3d、治疗后7d、治疗1个月时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研究组15.00%虽略高于对照组12.50%,但P0.05。结论:建议临床治疗带状疱疹后肋间神经痛采用盐酸羟考酮联合硬膜外阻滞,与单一性盐酸羟考酮治疗比较,疼痛缓解速度更快,且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肋间神经鞘瘤致顽固性胸痛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肋间神经鞘瘤致顽固性胸痛1例晁福**张某,男,56岁。无原因间隙性反复发作右季肋部痛年余,近加重呈持续性疼痛收住。否认胃肠、肝胆及泌尿系病史。检查:右第10肋下缘腋中线处有一固定压痛点。诊断为肋间神经痛,给镇痛、局封、肋间神经阻滞,奎宁注射及理疗等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乳腺癌手术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保留胸前神经和肋间臂神经治疗,观察临床效果。方法本次探究中选取我院在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所收治的54例乳腺癌手术患者作为样本人群,利用抽签法将所有患者均分,2组患者分别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内患者例数是27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给予研究组患者胸前神经和肋间臂神经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治疗后的组间数据。结果经过对应性治疗且随访6~12个月后,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手术时间均显著性更优,对照对照组而言,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乳腺癌手术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保留胸前神经和肋间臂神经治疗的临床疗效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肋间神经冷冻在国内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采用电子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Google搜索引擎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检索词包括肋间神经冷冻,开胸术,镇痛;搜索有关开胸术后肋间神经冷冻镇痛的随机对照试验,提取数据进行Meta分析,统计软件采用RevMan5。结果共纳入文献19篇,分析后显示肋间神经冷冻组较肌肉注射组镇痛效果好;肋间神经冷冻组和镇痛泵组的镇痛效果没有统计学差异,而肋间神经冷冻组的镇痛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结论肋间神经冷冻的镇痛效果好,可减少应用镇痛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术中肋间神经冷冻减轻开胸术后疼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海涛  倪斌  秦涌  何靖康  陈浩 《江苏医药》2006,32(12):1166-1166
开胸术后患者常因切口疼痛而影响术后呼吸功能及恢复。我院于2003年12月-2004年12月开展术中肋间神经冷冻治疗开胸术后疼痛,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纯钛爪形肋骨接骨板治疗多发肋骨骨折对肋间神经痛缓解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多发肋骨骨折124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纯肽爪形肋骨接骨板内固定术和保守治疗。治疗后观察胸痛缓解情况、胸部活动情况、住院时间,术后肺不张、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胸痛缓解情况、胸部活动情况、住院时间,术后肺不张、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采用纯钛爪形肋骨接骨板治疗多发肋骨骨折,具有胸痛缓解明显、胸部活动恢复良好、住院时间短、术后肺不张、肺部感染并发症少等优点,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孙卧林  康西忠  崔燕琨 《河北医药》2006,28(12):1228-1229
根性神经痛在临床疼痛中占了很大比例,如根性的颈丛神经痛、臂丛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肋间神经痛、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面神经痉挛等,治疗时既可阻滞神经根也可阻滞神经干[1].然而有些疾病只能阻滞神经干,却同样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徐然  刘军  石文君 《实用药物与临床》2006,9(3):181-181,133
目的观察应用肋间神经冷冻技术对开胸术后的冷冻止痛效果。方法100例常规后外侧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冷冻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冷冻治疗组患者在关胸前,分别将切口、切口上下各一肋间及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部位的肋间神经进行冷冻处理。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对术后胸痛进行评级,并观察术后镇痛药物的应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进行术后肋间神经功能恢复的随访。结果冷冻治疗组总的止痛有效率(0~4级)为92%,平均VAS评分2.40;对照组无0级及1~2级病例,轻微疼痛仅为4%,平均VAS评分8.56。两组VAS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应用肋间神经冷冻进行开胸术止痛治疗,效果显著,且具有其他止痛方法不具备的临床应用优势,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肋间神经冷冻在开胸术后的止痛效果。方法将55例开胸术后患者分为2组,肋间神经冷冻止痛组(冷冻止痛组29例)采用K-520型冷冻手术治疗机冷冻,冷冻部位为切口上下各一肋间以及放置引流管之肋间神经根部,每根肋间神经冷冻温度为-50~-70℃左右,冷冻时间为90s,对照组(26例)不用冷冻治疗,采用临时肌肉注射吗啡。以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评价疼痛程度,并比较二组术后胸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血气分析价值。结果冷冻止痛组止痛效果非常满意,视觉模拟疼痛评分为1.31,对照组为7.3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44,P〈0.01)。冷冻止痛组总有效率为100%,吗啡平均用量5.17mg;而对照组有效率34.5%,吗啡平均用量为18.6mg,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4.515,P〈0.01)。胸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冷冻止痛组(3.4%)也低于对照组(26.9%),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4.34,P〈0.05)。冷冻止痛组PaO2、PaCO2、SpO2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2.0277,t=-13.37,t=-4.446,均P〈0.05)。结论冷冻肋间神经能够有效地减轻开胸手术患者的术后剧烈疼痛,并可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邵雪峰  向贵 《江苏医药》2006,32(12):1172-1172
我院1995年1月-2006年1月取第十一肋间切口行。肾癌根治性切除63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女性患者进行乳腺癌保乳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ICBN)的临床疗效进行探究。方法 100例确诊为乳腺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在进行保乳术时不保留肋间臂神经,观察组患者在进行保乳术时保留肋间臂神经,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术中淋巴结清除数目(12.9±3.7)个、术中出血量(21.6±6.3)ml、手术时间(67.5±17.5)min均少于对照组淋巴结清除数目(18.3±3.9)个、术中出血量(32.7±7.5)ml、手术时间(84.8±11.3)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2.00%)明显低于对照组(3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女性患者乳腺癌保乳术的治疗中,保留肋间臂神经)的治疗效果较好,减少了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在临床中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评估经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切口微创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疗效和可靠性。方法 收集2014年1 月—2017年11月我科对31例婴儿期患儿行动脉导管结扎术的临床资料, 所有手术均采用经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切口入路, 总结该术式的手术过程, 分析其临床转归。结果 本组病例手术过程顺利, 手术切口长度 (2.5±1.0) cm, 手术时间 (1.5±0.2) h, 术中出血不超过5 mL, 术后平均住院日 (15.1±4.2) d, 未出现死亡、 大出血等重大并发症, 术后无需放置胸腔引流管。术后随访1个月~4年, 无导管再通及动脉瘤形成。结论 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切口微创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 并发症少, 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用利多卡因阻滞肋间神经缓解胸腹部疼痛,在国内文献尚未见报导。本组自1980年5月至11月对18例不同病因的内科病引起的胸腹部疼痛,采用利多卡因不定时的阻滞肋间神经以缓解疼痛,疗效满意,未见有任何并发症及药物反应。材料和方法肋间神经来源于胸部神经,为胸部神经的前分枝,并具有运动性、感觉性二种功能。分布在肋间隙内,在上一肋骨的下缘为粗的上分枝,在下一肋骨的上缘为细的下分枝,与相应的肋间动脉和静脉伴行。在上方6个肋间隙,肋间神经到达胸骨缘,在下方6个肋间隙,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