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眩晕病患者的中医辨证及治疗特点,总结中医临床治疗眩晕病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中医院555例眩晕病住院患者的中医临床辨证及治疗特点。结果:555例眩晕患者风痰上扰证占69.37%,风痰上扰证在各年龄段分布均较多,尤以41~60岁年龄段患者多见,不同性别风痰上扰证证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51)。运用最多的方剂为半夏白术天麻汤,占78.02%。结论:风痰上扰证为眩晕住院患者常见证型;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颈性眩晕50例山东省乐陵市中医院(250000)陈拥军张延鑫【关键词】颈性眩晕半夏白术天麻汤临床报道半夏白术天麻汤出自《医学心悟》,具有燥湿化痰,平肝熄风的功能,治疗风痰上扰之眩晕头痛、胸闷呕恶之证。笔者近年来以本方加减,治疗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天麻半夏方治疗前庭性偏头痛(风痰阻络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前庭性偏头痛(风痰阻络证)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西药组及联合用药组,每组各40例。中药组给予中药配方颗粒天麻半夏方,西药组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联合用药组同时给予以上两种药物,3组疗程均为2周,比较3组治疗前后临床总疗效、眩晕残障量表(DHI)及健康状况量表(SF-36)评分情况。治疗后3个月进行随访,观察3组眩晕复发情况。结果治疗2周后联合用药组总有效率(81.1%)优于中药组(76.3%)和西药组(4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组眩晕残障量表及健康状况量表评分均有改善,仅联合用药组与中药组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3个月,联合用药组(5.7%)与中药组(8.6%)眩晕复发率明显低于西药组(35.3%)。结论天麻半夏方治疗前庭性偏头痛(风痰阻络证)安全、有效,能够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眩晕复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证的疗效。方法: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治疗眩晕证属痰浊内蕴型者100例,并与眩晕停、苯海拉明治疗60例作对照,对总体疗效、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7%,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治疗眩晕证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对高血脂症、内耳眩晕症、植物神经性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以及原因不明证属痰浊内阻型眩晕,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证的疗效.方法: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治疗眩晕证属痰浊内蕴型者100例,并与眩晕停、苯海拉明治疗60例作对照,对总体疗效、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7%,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治疗眩晕证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对高血脂症、内耳眩晕症、植物神经性眩晕、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以及原因不明证属痰浊内阻型眩晕,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整理、总结火树华教授治疗眩晕临床辨证思路及学术思想。方法通过跟师临证抄方,搜集并分析临床病例,梳理眩晕的病因病机及证治方药,探讨火教授治疗眩晕的临证特色。结果 506个中医眩晕处方包括眩晕痰瘀互结型389例,肝阳上亢型90例,气虚型27例;用药多以温、平性,苦、甘、辛味为主,主入肝经,活血药运用最多,而后是化痰湿、平肝息风药。结论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无痰不作眩""风阳卷痰多带瘀"是火教授治疗眩晕的理论依据;治眩晕不离天麻,常用半夏天麻白术汤加减、天麻钩藤汤加减;善用活血药以养血活血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联合昂丹司琼治疗眩晕痰浊上蒙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本病患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治疗组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联合昂丹司琼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4%,对照组为80.6%,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联合昂丹司琼治疗眩晕痰浊上蒙证有较好疗效,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风痰上扰型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风痰上扰型眩晕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采用盐酸培他啶、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和尼莫地平片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半夏白术天麻汤进行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和右侧椎动脉的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风痰上扰型眩晕的临床疗效确切,且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9.
脑性眩晕属于中医眩晕范畴,而眩晕是临床内科常见病或症状之一,其病因历代医家认识很多,多与风、火、痰、虚诸端有关,其病机以肝阳上扰、中气不足、痰湿内蕴为常见证型,而笔者认为肝阳上扰临床最常见,天麻钩藤饮具有平肝熄风的功效,对肝阳上扰型眩晕疗效明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分析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前列地尔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风痰上扰型)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风痰上扰型)患者,依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前列地尔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7%优于对照组7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前列地尔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风痰上扰型)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半夏白术天麻方治疗风痰上扰型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风痰上扰证眩晕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双盲法将以上纳入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自拟半夏白术天麻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变化、TCD相关参数、凝血四项及眩晕障碍评分量表(DHI)、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LVA、RVA及BA血流速度均明显增高,观察组TCD相关参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凝血四项指标均明显改善,观察组比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躯体、情绪及功能评分均明显下降,观察组DH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半夏白术天麻方可显著降低风痰上扰证型眩晕症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临床疗效显著,且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眩晕证属于痰浊者日多,教科书以风火痰虚分治之法略显被动,况且临床所见病人虚实挟杂、间夹症多而不易分辨。有鉴于此,笔者立足于后天之本,以健脾化痰升清降浊为法、从半夏白术天麻汤为底方,辨证加减治疗眩晕证,可以执简驭繁左右逢源,收效满意,今将粗浅体会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特定祛风化痰穴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缺血中风风痰上扰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4例风痰上扰型缺血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7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特定祛风化痰穴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2周后统计分析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NDS)及中医证候积分减少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针刺特定祛风化痰穴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对缺血中风风痰上扰证型中风患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析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脑动脉供血不足的眩晕(风痰上扰型)疗效。方法:62例脑动脉供血不足所致晕眩(风痰上扰型)患者,依照其入院单双次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行前列地尔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100.00%,高于对照组的83.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在治疗脑动脉供血不足的眩晕(风痰上扰型)上具有良好的临床表现,可在临床治疗中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天麻活血汤联合西药治疗风痰瘀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风痰瘀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营养神经、活血化瘀等基础治疗和尼麦角林片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服天麻活血汤(天麻、胆南星、半夏、钩藤、羚羊角、川芎、当归、芍药、丹参),水煎,1 d 1剂,分早晚2次温服。两组均以14 d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治愈17例,显效13例,有效9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治愈10例,显效9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85.0%。两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麻活血汤联合西药治疗风痰瘀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纳入风痰上扰证的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每例治疗前予以评分。两组均予改善脑供血、改善血管状况治疗。氟桂利嗪10 mg口服,一天2次。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口服,一天1次。辛伐他汀10 mg口服,一天1次。有血瘀者配合活血中成药。治疗组加服半夏白术天麻汤,每日1剂,12 d后再评分。通过比较治疗后症状评分和疗效指数比较两组疗效。结果:经t检验,两组治疗前症状评分比较,为P=0.1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症状评分和疗效指数比较,P均0.01,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风痰上扰型眩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泽泻汤治疗眩晕痰浊上蒙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就诊于本院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痰浊上蒙证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西比灵5 mg·次-1,2次·d~(-1),强力定眩片1.4 g,3次·d~(-1),川芎嗪注射液100m L·d~(-1);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泽泻汤治疗,连续治疗1周。结果:治疗组主要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证候积分降低程度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有效率为97.1%,对照组有效率为85.3%,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血液流变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泽泻汤加味联合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痰浊上蒙证眩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庄雪  傅晓芸  梁婉桂  卢锦华  李轩 《光明中医》2016,(22):3303-3305
目的以健脾祛湿治痰为法,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中老年人痰浊型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符合痰浊型眩晕诊断标准的中老年患者130例,随机分为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组(治疗组)65例和西药治疗组(对照组)65例,治疗组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治疗后随访半年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38%,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随访半年复发率为9.75%,与对照组比较具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随症加减治疗中老年痰浊型眩晕,疗效好、不易复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黄燕教授论治眩晕经验传承模式。方法本研究收集经黄燕教授诊断为眩晕患者的临床处方,进行数字化和规范化,筛选整理出处方172首。运用SPSS17.0软件对眩晕患者证候、立法、处方、用药等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结果患者172首处方中出现的证候多为风痰上扰证、阴虚阳亢证、肾精不足证、脾虚肝郁证。用药频次最多的依次是天麻、茯苓、郁金、石菖蒲、白术、法半夏、远志、酸枣仁、党参、川芎、白芷等,药物配伍以茯苓-党参,法半夏-胆南星,牛膝-山茱萸肉,鹿衔草-合欢皮,甘草-石菖蒲为主。结论研究结果提示黄燕教授治疗眩晕以健脾固本、化痰治标,兼顾疏肝、补肾为本的整合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风痰上扰型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312例眩晕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盐酸培他啶、尼莫地平片和西比灵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服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比较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和血液流变学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和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少。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风痰上扰型眩晕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