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下颌髁突骨折采用钛板内坚固固定技术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的因素。方法对36例髁突骨折采用耳屏前、颌后和下颌进路,应用钛板内固定技术进行骨折复位后的固定,观察术后3个月时张口情况、咬合关系、X线表现。同时发现手术面神经的损伤情况进行评价。结果36例患者张口度及咬合关系均明显改善。X线显示:髁突骨折复位良好。面神经损伤中颞支损伤率为16.7%,下颌缘支的损伤率为8.3%。结论应用钛板坚固内固定技术行下颌髁突骨折的治疗是一种良好有效的方法,根据骨折部位的高低选择不同的手术进路,是手术成功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颌骨骨折口内切口坚强内固定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新鲜颌骨骨折患者采用口内进路暴露颌骨骨折部位(除外下颌升支及髁状突骨折)以钛板坚强内固定配合颌间弹力牵引使骨折段复位固定。结果186例患者182例软组织Ⅰ期愈合,口内咬合关系恢复良好,颌面部外形和咀嚼功能、开口度正常。结论口内切口是坚强内固定治疗颌骨骨折的一种适用手术进路。  相似文献   

3.
尚永一  王雯  贡凤琴 《北京医学》2009,31(9):552-554
目的 评价颌骨骨折术前牵引后口内切口坚强内固定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02例新鲜颌骨骨折患者采用术前牵引后口内进路暴露颌骨骨折部位(除外下颌升支及髁状突骨折)以钛板坚强内固定的方法使骨折段复位固定。结果102例患者101例软组织Ⅰ期愈合,口内咬合关系恢复良好,颌面部外形和咀嚼功能、开口度正常。结论配合术前颌间弹力牵引后口内切口坚强内固定是治疗颌骨骨折的一种适用手术进路。  相似文献   

4.
下颌髁状突骨折75例临床治疗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志国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5):144-145
目的 探讨微型钛夹板坚强内崮定技术治疗下颌髁状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经耳屏前或颌下切口行髁状突复位后用微型钛夹板内固定技术治疗髁状突骨折75例.结果 ①X线检查:75例患者骨折对位良好,骨折后缘连续性好,钛板固位良好,周围无明显的骨吸收现象.②咬合关系:75例患者术后咬合关系恢复正常者69例,治愈率92.0%;6例患者牙齿有轻度错位,经牵引后基本恢复正常.③张口度:术前平均张口度17.2mm,术后3个月复查张口度明显改善,平均37.8mm,已达到正常张口度水平.④面神经损伤情况:11例患者面神经的颞支损伤,4例面神经下颌缘支损伤,术后给予神经营养药对症治疗,3个月后复查有明显好转.结论 对于下颌骨髁状突骨折,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选择适宜的术式,采用良好的内崮定技术及材料,尽量避免手术并发症,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耳屏前切口解剖面神经颧颞支径路进行髁状突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髁状突骨折PDA分类Ⅰ、Ⅲ型患者8例,采用改良耳屏前切口,解剖腮腺,寻及面神经颧颞支,在两神经支之间通过破损的关节囊进行髁状突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后1、3、6个月进行临床和影像学检查,分析疗效。结果:本组8例患者伤口全部Ⅰ期愈合,面部对称,局部瘢痕不明显。随访时间1~6个月,1例术后轻度面瘫,3个月后恢复正常。1个月内都有张口疼痛,但3个月内疼痛均逐渐缓解。咬合关系恢复良好,张口度均在2.5~3.0 cm。术后1、3、6个月复查全景片或CT见骨折生长良好。结论:改良耳屏前切口解剖面神经颧颞支径路可以良好地暴露术野,对于适合的病例进行复位内固定可以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髁突骨折并发症的预防措施和处理经验,提高临床疗效。方法:收治髁突骨折患者50例,根据骨折部位选择不同的切口位置,对于囊内骨折和髁突颈部骨折采取耳屏前切口进行手术,对于髁突基部骨折采取下颌下切口进行手术治疗,术后进行抗生素治疗3~5天。1周内嘱患者流质饮食,10天后开始张口锻炼。结果:50例患者中,49例7~10天均Ⅰ期愈合,1例出现腺瘘,延期愈合。术后1个月和6个月复诊,1例张口受限,行软木塞训练法锻炼2个月后再来复查,咬关系恢复良好。有6例患者出现面神经颞支、颧支及下颌缘支有不同程度损伤,主要表现为口角下垂2例,眼睑闭合不全3例,额纹消失1例,给予营养神经药物(B族维生素等),并辅以理疗,1~6个月后症状基本消失。结论:髁突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要根据患者的骨折部位选择不同的切口,出现并发症,要根据不同的并发症原因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7.
髁状突中、高位骨折伴髁状突严重移位的病例 ,即使采用颌后、耳前联合切口 ,复位固定仍很困难 ,而且联合切口增加了手术的复杂性及术后不良反应。作者采用颌后切口 ,下颌升支垂直截骨 ,取出升支后缘骨块 ,暴露髁状突骨折端 ,下拉髁状突直视下复位、固定 ;或将髁状突游离取出 ,体外固定、回植 ,简化了操作难度 ,术后效果确切、满意。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97年 9月至 2 0 0 0年 4月 ,本科共收治需开放复位的髁状突骨折 2 8例 ,均采用颌后入路坚固内固定技术 ,其中 8例 9侧采用了升支垂直截骨。 8例中 5例 5侧游离髁状突体外固定回植…  相似文献   

8.
髁状突游离复位治疗高位髁状突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告髁状突游离复位治疗高位髁状突骨折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对 2 5例高位髁状突骨折经耳前进路行髁状突游离复位 ,用克氏针、钢丝、微型夹板和骨皮质螺钉固定 ,行临床疗效和影像学观察。结果 术后 1年临床评价优良率 72 % ,全部患者无开口受限和关节症状 ,7例有开口偏斜、轻微错牙合畸形等并发症 ,1例面神经颞支损伤 ;影像学评价优良率 5 6 % ,11例有髁状突移位、骨质吸收和畸形改变。结论 髁状突游离复位可较好地重建颞下颌关节结构 ,有效地恢复颌牙合功能 ,损伤较轻 ,改进骨折固定方法可提高疗效 ,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颌后切口进路治疗下颌骨髁突基部骨折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对12例下颌骨髁突基部骨折患者采用颌后切口进路,解剖面神经,微型钛板内固定进行手术治疗。结果 12例患者均取得良好的解剖复位,5例出现术后暂时性面瘫,无一例出现永久性面神经损伤,咬合关系及张口度恢复良好。随访2个月至4年9个月,无一例发生味觉出汗综合征,无一例发生关节强直。结论颌后切口进路治疗下颌骨髁突基部骨折具有术野暴露充分的优点,只要仔细解剖并妥善保护好面神经,完全可以避免面神经的永久性损伤。  相似文献   

10.
李军  沈宁  唐增斌  蒋榕林  陈伟 《广西医学》2010,32(12):1486-1488
目的观察颌下切口下颌升支垂直截骨术治疗髁突高位骨折的效果。方法对16例(19侧)下颌骨髁突高位骨折患者采用颌下切口下颌骨升支后缘垂直截骨,取出升支后缘骨块,将骨折的髁突游离后取出,体外直视下将骨折片与升支后缘骨块复位固定后再回植,行颞下颌关节重建。结果 6个月、12个月、24个月随访,检查开口度为30~48 mm,平均为34.9 mm。16例患者术后咬合关系良好,无关节疼痛症状。部分病人有轻度的开口偏斜,均〈3 mm,有关节弹响1例。结论颌下切口下颌升支垂直截骨术治疗髁突高位骨折有操作简便、复位准确、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1.
颞下颌关节外科手术的进路 ,要求其既能充分显露手术部位 ,又能达到最好的美容效果和避免面神经损伤。目前采用的手术进路虽有 10余种之多 ,但都存在不足。因此 ,探索符合上述要求的颞下颌关节外科手术进路是颌面外科医师关注的课题。1999~ 2 0 0 1年我们采用腮腺手术 S型常规切口解剖面神经进路切除髁状突良性肿瘤 9例 ,其中 4例同期行关节重建 ,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资料收集 1999~ 2 0 0 1年 9例髁状突良性肿瘤手术病例 ,其中 7例来源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 ,2例来…  相似文献   

12.
下颌骨髁颈下骨折,因受翼外肌牵拉,折断的髁状突端多向前内方移位,常需手术复位固定.由于局部解剖结构复杂、区域狭小,常规手术复位与固定操作较困难,创伤较大,手术费时,术后反应重,综合治疗欠满意.笔者采用颌下切口加耳屏前微小切口进行坚强内固定,共治疗13例髁颈下骨折患者,获得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介绍髁突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一种新的手术入路。方法17例(25侧)髁突骨折患者选择经颌后切口腮腺前缘入路进行髁突以及伴发的下颌升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从患者的开口度、开口型、咬关系、面神经功能以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结果17例(25侧)经12~24个月随访,复查X线片骨折愈合良好,咬关系、开口型及张口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随访最长24个月,无一例关节强直及涎瘘,术后1周主要并发症包括面神经分支损伤,经1~3个月观察均得到恢复。结论相对于髁突骨折的传统手术切口,采用经腮腺前缘入路的方法行髁突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手术时间短,术野清晰便于复位固定,切口隐蔽,利于面神经保护,术后功能和外形恢复,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微型钢板固定器在口腔颌面外科应用50例,其中颌面部骨折40例,正颌外科手术6例,植骨块固定4例。此种器材微小,操作方便,在颌面部应用时除髁突骨折仅用耳屏前切口外,其他部位骨折都能从口内粘膜切口或冠状切口进行固定,固定牢靠,术后面部不留疤痕,美容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髁状突游离复位治疗高位髁状突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报告髁状突游离复位治疗高位髁状突骨折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对25例高位髁状突骨折经耳前进路行髁状突游离复位,用克氏针,钢丝,微型夹板和骨皮质螺钉固定,行临床疗效和影像学观察。结果:术后1年临床评价优良率72%,全部患者无开口受限和关节症状,7例有开口偏斜,轻微错He畸形等并发症,1例面神经颞支损伤,影像学评价优良率56%,11例有髁状突移位,骨质吸收和畸形改变,结论:髁状突游离复位可好地重建颞下颌关节结构,有效地恢复颌He功能,损伤较轻,改进骨折固定方法可提高疗效,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微型钛板内固定法治疗髁突骨折,观察手术后的治疗效果。方法:4例选择后下颌下切口,3例骨折采用耳屏前切口,骨折断端复位后用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结果:全部病例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X线检查髁突复位良好。3个月复查张口度28~32 mm,咬牙合关系恢复正常。结论:应用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髁突骨折,手术可达到解剖式复位,固位效果可靠,短期内可行使下颌功能,减轻患者痛苦,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下颌髁状突骨折70例临床治疗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广霞 《中外医疗》2009,28(31):40-40
目的探讨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技术治疗髁状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70例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病例采用耳屏前及领下切口入路小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结果70例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病例经过治疗,张口度恢复,咬合关系改善,92.86%髁突无移位,骨折无错位,髁突表面无明显吸收现象,术后3个月咀嚼优良率94.29%,7例面神经损伤术后3个月均完全恢复。结论应用钛板坚固内固定技术行下领髁突骨折的治疗是一种良好有效的方法,根据骨折部位的高低及移位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进路,是手术成功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实施下颌支垂直截骨术,行坚固内固定术保留髁状突以治疗髁状突颈部骨折,恢复髁状突功能。方法 通过口内、外入路行下颌支垂直截骨术,坚固内固定术固定髁;状突及截骨部位,恢复髁状突解剖位置。结果 50例患者通过此方法治疗,术后张口度及咬合均恢复正常。随访平均6个月无关节强直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下颌支垂直截骨术,坚固内固定术固定髁状突及截骨部位较其它治疗髁状突颈部骨折手术方法具有技术可行,效果明显,恢复快,并发症少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髁突骨折是下颌骨骨折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下颌骨骨折的26%~57%[1].依据骨折线的水平高低髁突骨折可分为[2]:囊内骨折(髁头骨折)、中位骨折(髁状突颈部骨折)、低位骨折(髁状突基部骨折).对髁突骨折采用手术治疗还是保守治疗,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3],目前仍没有髁突骨折手术治疗效果优于保守治疗的结论性研究报道[4,5].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适应证选择合理[6,7],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是治疗髁突骨折的重要手段.对于高位骨折一般采用耳屏前切口,对于低位骨折常为颌下切口.对于髁颈至乙状切迹之间的中位骨折,因表面受腮腺面神经的阻挡,直视下切开复位和固定均较为困难,其手术入路学者看法不一.本研究对我科髁突中位骨折的病例进行回顾分析,对两种手术入路的预后进行综合性评价.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下颌升支垂直截骨、髁突游离体外复位钛板固定再植术治疗髁突颈部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5例29侧髁突颈部骨折患者行下颌升支垂直截骨、髁突游离体外复位钛板固定再植术,术后定期复查患者颞下颌关节功能和三维重建CT检查。结果:患者手术切口7—10天后均I期愈合,面型,开口型及咬合关系基本正常。术后1~6个月复诊,颞下颌关节无明显疼痛,弹响及功能障碍,2例咬合关系轻度错乱,1例有面神经下颌缘支损伤症状,追踪观察1年后完全恢复。结论:下颌升支垂直截骨、髁突游离体外复位钛板固定再植术具有切口隐蔽,手术视野开阔,复位准确,固定稳定可靠等优点,是治疗髁突颈部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