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血采集后在室温保存的最长时间从8小时延长到24小时,有多方面的益处。欲作上述变更,除需表明经室温保存24小时后的全血所制备的血液成分仍保持其功能外,还需证明延长室温保存时间不增加细菌的繁殖。为此,将2单位全血混合,接种细菌后再分成2个单位,分别室温保存8小时和24小时,然后分离血液成分;在血液成分的贮存过程中,检查其中所含细菌的水平。结果表明,对所试验的5种常见血液污染菌,全血在室温保存24小时并不增加这些细菌在血液成分贮存过程中的繁殖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有针对性的对采供血过程中可能导致血液细菌污染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对策加以改进,降低输血相关感染风险。方法采供血过程中可能导致血液细菌污染的原因:(1)献血者菌血症;(2)血液采集过程的细菌污染;(3)血袋细菌的污染;(4)血液成分加工过程的细菌污染;(5)血液储存、运输过程的细菌污染。降低细菌污染血液的对策:(1)严格筛选献血者;(2)改进献血者皮肤消毒;(3)隔离初始采集的血液;(4)采血前对采血袋进行质检;(5)血液成分加工过程中避免血袋污染;(6)血液储存、运输过程中保持冷链。  相似文献   

3.
关于加强采供血机构冷链管理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供血机构冷链是一套用于血液和血浆贮存和运输的系统,它采用尽可能安全的方法以维持血液和血浆的各项功能[1]。冷链管理可以理解为血液从献血者血管到患者血管全过程的温度控制。血液中的各种成分具有不同的体外保存条件和有效期,文献提示:全血和红细胞必须贮存在2-8℃的冰箱内,以便在维持红细胞活性的同时将血液中的细菌生长抑制到最小程度;如果血液贮存在8℃以上的环境中,在采集过程中由于疏忽等原因进入血液的细菌则可能繁殖,从而导致输血有致命的危险;储存温度须在2℃以上也同样重要,如果血液被冰冻会造成红细胞溶血,输注后也会有致命…  相似文献   

4.
血液成分的细菌污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天,在美国菌血症仍是微生物引起输血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据统计,从1990年到1998年间,占输血死亡率的17%(46/277)。血液成分的细菌来源包括采血时穿刺部位消毒的不彻底,采血穿刺时将细菌带入、献血员暂短的菌血症以及偶发事件或在成分制备处理过程中造成污染。血液成分的细菌污染相关的输血反应(BaCon)发生频率评估,是由美国血库联合会、美国红十字会、军队血液服务中心和疾病控制中心联合开展的前瞻性研究。BaCon的数据表明,具有明显临床症状的血小板细菌污染频率为9~16/百万单位,致死率为0.25~1人/百万单位。结合血液成分细菌培养的前瞻性研究数据表明,随机献血员浓缩血小板细菌污染率超过1/3,000单位,机采血小板的细菌污染率几乎达到1/800,而红细胞产品的细菌污染率在1/50,000单位(来  相似文献   

5.
背景 输细菌污染的血小板成分引起的脓毒血症虽然十分少见,但它是相当严重的输血并发症。相当部分败血病与皮肤上的生物体有关。本模型系统是用于研究去除容器中最初几毫升血液能否减少血液中的皮肤上的寄生生物体的量。研究设计和方法 在有无菌盐溶液或全血的袋外部作消毒处理,然后该部位用金黄葡萄球菌人为的污染,再干燥。用针穿刺污染部位后,测量下列情况下的细菌含量:1)从导流管中流出的连续7mL管中的血液或盐溶液;2)相联的转移袋中的40mL血液或盐溶液;3)经另一消毒过的端口从最初袋子的穿刺孔流出的血或盐溶液。结果 去除开始21-42mL盐溶液或全血可减少后面盐溶液或全血中的人为污染的金黄葡萄球菌大约1log。结论 在血液流入第一个袋之前将全血先采集至样品管中可以减少随后成分制备时的细菌污染以及由于皮肤生物体引起的脓血症发生频率。  相似文献   

6.
Blajchman M.A.输血引起的败血症(TAS)反应发生在细菌污染的血液成分输注过程中或输注后,是最早知道的输血并发症之一。随着采血中无菌技术的有效应用,血液采集和成分制备中无菌密闭系统的使用,以及细胞血液成分的低温保存,都显著地降低了TAS反应的发生频率。然而,由于输注了细菌污染的细胞血液成分,不断有发生严重的甚至致命的输血反应的报道,特别是随着输血意识的不断提高,这方面的报道越来越多。这些反应主要发生在红细胞(包括同种和自身的),血小板(随机供者和单采)和血浆制品的输注中。因此,美国食物及药品管理局(FDA)报道:从1976年到1978年间,输血导致死亡的病例中,4%是由于血液被细菌污染所致,而从1986年到1988年3年间,这个数值上升到10%。 最近,许多前瞻性研究阐述了TAS反应潜在的严重性,扩大了被污染的血液制品输注后发生的各种类型反应的临床范  相似文献   

7.
细菌污染血液成分是导致输血感染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明确血小板浆的污染情况,作者对5617份血小板浆输用前后及储存4~5天后,进行细胞培养和革兰氏染色,以综合评价血小板浆有无细菌污染及细菌污染程度。这5617份血小板浆中,有3141份为混合血小板浆。单供者血小板浆输血前后均无细菌污染,而随机献血的混和血小板浆有6例发生细菌污染。在检查1437例输用随机献血的混合血小板浆中。发现了输血前无细菌污染而输血后出现细菌感染的情况。对6例细菌污染的输血袋进行细  相似文献   

8.
血小板细菌污染是导致输血传播性感染的主要原因,可导致受血者出现败血症等严重的输血反应.污染的细菌主要来源于献血者穿刺部位皮肤携带的细菌.多次献血者的穿刺部位可能会形成疤痕,疤痕部位的皮肤凹凸不平使有效的清洁消毒更为困难,导致皮肤携带的细菌污染采集的血液.由于血小板的贮存条件有利于细菌增殖,引起输血传播性细菌感染.因此对浙江省血液中心质控实验室9000余份单采血小板细菌培养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阳性结果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已献血次数明显高于整个献血人群.  相似文献   

9.
细菌污染的血液输注后能引起受血者发生严重反应甚至死亡,因此血液细菌污染成为输血医学的重大问题。现就血液细菌污染的原因及预防控制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0.
血液和血液成分的细菌污染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1 血液和血液成分细菌污染现状 1941年美国报导了由于输入细菌污染的血液成分而死亡的病例.之后,此类输血事件不断发生.20世纪80年代,在室温条件下保存的血小板细菌污染的报导也随之增加.尽管改善了无菌采血技术,但污染的血液成分造成的菌血症仍保持在一个固定的水平,并且时有致死的病例发生[1].  相似文献   

11.
控制街头采血细菌污染的几点经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几年来 ,由于广泛使用安全密闭的一次性采血器材进行血液采集、成分分离等 ,细菌污染的机会已大大减少 ,但有些血液制剂的制备是开放式的 ,街头采血车细菌污染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笔者就本站如何控制血液的污染 ,特别是加强对街头采血环境的管理的几点体会介绍如下。1 细菌污染血液的原因  ①献血者处于带菌状态 ,如扁桃体炎、外伤已结痂等 ;②静脉穿刺时 ,皮肤消毒不彻底 ,献血者采血部位皮肤的碎屑随血液进入血袋而污染血液 ;③空气环境消毒达不到标准 ,在采血时 ,拔开针帽的一瞬间 ,空气由针头进入血袋而污染 ;④采血器消毒不严或在…  相似文献   

12.
<正>成分血制备是血站供血中一种重要操作技术,为半开放工艺过程,其对制备室清洁卫生要求严格。保证血液在成分分离过程中避免细菌污染和排除造成血液不稳定的诸多因素,要求血液制备环境符合标准,同时要求成分血制备人员在分离成分血的过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 ,由于广泛使用安全密闭的一次性采血器材进行血液采集、成分分离等 ,细菌污染的机会已大大减少 ,但有些血液制剂的制备是开放式的 ,且街头采血车的细菌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据统计细菌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高于目前普遍重视的输血后病毒性传染病发病率 [1]。笔者就本站如何控制血液的污染 ,特别是加强对街头采血环境的管理介绍如下 :1 细菌污染血液的原因1 .1 献血者处于带菌状态 ,如扁桃体炎、外伤已结痂等。1 .2 静脉穿刺时 ,皮肤消毒不彻底 ,献血者采血部位皮肤的碎屑随血液进入血袋而污染血液。1 .3 空气环境消毒达不到标准 ,…  相似文献   

14.
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生物评估和研究中心 (CBER)是一所负责监督由生物制品(包括血液和血液成分)引起严重事件和死亡事件的机构。采血或输血引起的致命性并发症必须向该机构报告。在过去的几年里,该机构每年接到70- 80例死亡报告,常见的导致死亡的输血并发症是溶血性输血反应/ABO血型不合、血液产品细菌污染引起的败血症和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TRALI)。  相似文献   

15.
血液细菌污染原因分析及预防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使输血可引起不良反应 ,但人们往往更多地关注血液传染病 ,由于当前大量流动采血车驶向街头采血 ,在采血环境与条件远不如站内的情况下 ,如何防止血液细菌污染显得更为重要。鉴于血液细菌污染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本文就有关文献报道作一综述 ,以引起同道们的重视。1 血液细菌污染的状况回顾 由于近几年人们关注经血传播病毒感染 ,不断提高检测试剂的性能和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 ,输血传播病毒性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因此 ,细菌污染就成为输血医学重大的问题。Ransey等 [1 ]报道了自 1 993年 1月~ 1 996年 1 2月美国血液成分 FDA强检…  相似文献   

16.
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生物评估和研究中心(CBER)是一所负责监督由生物制品(包括血液和血液成分)引起严重事件和死亡事件的机构。采血或输血引起的致命性并发症必须向该机构报告。在过去的几年里,该机构每年接到70~80例死亡报告,常见的导致死亡的输血并发症是溶血性输血反应/ABO血型不合、血液产品细菌污染引起的败血症和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TRAU)。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BacT/ALERT 3D全自动微生物侦测系统在鉴别血液成分细菌污染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分析室间质评标本检测结果的阳性符合率、阴性符合率以评价检测系统性能,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血液及成分抽检标本结果对血液的污染情况进行监测。结果室间质评标本共71份,仪器报阳预警40份,阳性符合率97.5%,阴性符合率100.0%。血液及成分抽样标本共1 584份,假阳性率为0.6%。结论通过分析和评价检测系统在检测中的应用效果,及时查找并分析原因,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细菌监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静脉采血部位的最佳皮肤消毒,对最大限度降低在献血时血液污染至关重要,因为在污染血液成分中检测到的大多数细菌为部分皮肤定居和暂居菌.  相似文献   

19.
在过去20年中,由于检测试剂的研制和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经输血传播病毒疾病的风险显著降低[1],但是输注1单位细菌污染的血小板和红细胞两种血液成分的风险分别是1:2000和1:20000,比病毒感染高出250倍。这意味着,细菌污染是目前输血医学传染因素中导致死亡的最大单一因素[2],因此认为输血传播感染(TTIs)引起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为细菌性感染[3]。血液制品的细菌污染在输血医学上是一个为时甚久的问题,尤其是血小板制品(包括手工浓缩血小  相似文献   

20.
背景 细菌污染的浓缩血小板成分是输血相关的脓毒血症的重要原因。已有几份研究报告指出浓缩血小板制剂的细菌污染发生率范围较宽(0-10%)。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卡萨布兰卡(摩洛哥西北部城市)地区输血中心的标准血小板单位的细菌污染发生情况。研究设计和方法 在15个半月时间内对3,458份浓缩血小板单位进行了检测。取自血袋和采输血管的血浆样品被混匀。每天将所取血浆样品的1/5分开接种到2支含胰蛋白大豆的肉汤培养基中,连续进行5天。一支试管放置室温;另一支被置37℃,培养24小时,按标准操作程序对培养物进行细菌鉴定。结果 3,458袋血小板中有25份(0.72%)被细菌污染。22份细菌(88%)是从贮存3天或3天以上的血小板成分培养出来的。其中14份(56%)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份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份为α-溶血性链球菌,4份为芽胞杆菌,1份为肠道杆菌,1份为肠道埃希氏菌,2份为黄杆菌属菌。结论本文报告血小板制剂的细菌污染发生率高于大多数研究者的报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