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春霞  盛迅伦 《眼科新进展》2008,28(11):867-871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和色素上皮细胞变性导致夜盲和进行性视野缺损的一组具有临床亚型的基因遗传性致盲眼底病。至今,X-连锁RP已定位6个致病基因,并克隆了2个基因(RP2和RP3)。本文对X连锁型RP的遗传基因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由于视网膜感光细胞和色素上皮细胞变性导致夜盲和进行性视野缺损的一种常见的、遗传性、致盲性眼底病,具有较大的临床和遗传异质性。迄今通过连锁分析和侯选基因筛查,已有14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RP;20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RP和5个X-染色体连锁遗传型XLRP位点被定位,其中32个基因已被克隆,每种遗传方式都有多个基因被克隆。对于这些致病基因的结构、突变及其功能目前已经有了新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覃泳杰  郭海科 《眼科研究》2009,27(12):1159-1163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常见的致盲性眼病,具有高度的遗传性和表型异质性。RP致病基因的确立对探讨该病的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RP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就常染色体显性遗传RP(adRP)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RP(arRP)相关基因的研究进行综述,归纳其中常见致病基因的作用及其突变发病的可能机制,为RP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4.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常见的遗传性眼病,它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但都以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凋亡为最终病理结局,本文在简要介绍与RPP密切相关的视觉传导光电转化和视黄醛再生途径的基础上,详细介绍现已发现的RP致病基因及其产物的结构与功能,分析遗传缺陷使它们的结构与功能发生改变从而导致RP的可能机制,本文不对不同遗传缺陷诱导细胞凋亡的原因和途径进行了归纳总结。综述了了新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一个中国视网膜色素变性(RP)家系的突变基因位点.方法 在获得知情同意后对该家系成员进行病史采集、眼部检查和病情追溯,绘制家系图,并对其中26例采血,进行DNA提取、聚合酶链反应、RP3基因外显子ORF15测序.结果 该家系共有成员57名,其中直系42名(含21例患者).患者表现为夜盲、近视、眼底色素沉着、血管细、视盘淡,视野向心性缩窄甚至呈管状,暗视视网膜电图(ERG)显示a波、b波振幅明显下降甚至记录不到.家系特点为男性患者的女儿全部患病、男性患者的母亲均是患者,符合X连锁显性遗传特征.经PCR反向测序,发现突变位点位于ORF15 1339delA.结论 该家系患者病变由RP3基因外显子ORF15 1339delA位点突变所致.  相似文献   

6.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全球最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它具有高度遗传异质性。患者因感光细胞和色素上皮细胞功能逐渐丧失,表现出夜盲、管状视野,甚至失明。但研究表明,有些RP患者还会伴发其他眼病如白内障、高度近视,其中,RP伴发高度近视因对视力损害严重而不断被关注。笔者回顾了近年来RP伴发高度近视病例的相关报道,通过总结该类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诊治研究进展,旨在了解该病的基因型-表型关系,为该病的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邵杰  黄波  滕云 《眼科新进展》2002,22(4):286-288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常见的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它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有不同的遗传方式和临床表型,目前已发现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视网膜色素变性(autosomal dominant retinitis pigmentosa,ADRP)的12种基因,其中已被克隆的有RHO,RDS,ROM1,RP1,NRL及CRX,未被克隆的有RP9,RP10,RP11,RP13,RP17及RP18,本文主要介绍与ADRP相关的几个基因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autosomal dominant retinitis pigmentosa,ADRP)家系中视网膜色素变性1(retinitis pigmentosa-1,RP1)基因的突变特征及其在R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和直接测序方法,对6个ADRP家系的47例成员和50例对照者进行了RP1基因全编码区和邻近剪切位点的内含子区域序列突变的筛选与检测。运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RP1基因点突变在RP发病中的作用。结果:ADRP家系成员和对照组RP1基因第4外显子上检测出2个变异位点。在1691和1725密码子存在杂合的两种类型的密码子(S1691P,Ser-Pro,TCT→CCT;Q1725Q,Gln-Gln,CAA→CAG)。ADRP家系成员中Ser-1691-Pro及Gln-1725-Gln位点突变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χ2=11.202,P<0.05)。结论:RP1基因Ser-1691-Pro及Gln-1725-Gln位点多态性可增高RP的危险性,具有潜在的致病性,考虑为ADRP家系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9.
常染色体显性视网膜色素变性NRL基因的突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对中国人常染色体显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P)NRL基因的突变现状进行研究。方法 抽取120例RP先证者的静脉血提取DNA。行NRL基因的引物设计合成,PCR扩增,琼脂糖电泳鉴定,异源双连-SSCP电泳。结果 120例散发型RP患者未发现NRL基因突变。结论 中国人RP NRL基因的突变频率很低。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常见的单基因遗传性疾病,通常双眼发病,最终可导致患者失明。近几年,RP治疗的实验研究取得相当大的进展,基因治疗、生长因子治疗、视网膜移植和人工视网膜等都有所突破,后两者已用于人体试验。此外,对经典的药物疗法以及传统医学治疗方面也进行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视网膜移植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一种遗传性眼病,目前尚无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视网膜移植是最有前景的治疗措施。本就视网膜移植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方法学、免疫学、解剖学及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梁丽娜  庄曾渊  杨钧 《眼科研究》2003,21(4):446-448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视网膜感光细胞和色素上皮细胞变性导致的最常见的遗传性致盲眼底病,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及临床异质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ADRP)是较为常见的遗传方式。介绍4种主要的ADRP致病基因及其产物的结构和功能,分析遗传缺陷导致视网膜色素变性的饥制,并对相关基因的临床表型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3.
14.
视网膜色素变性及有关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网膜色素变性及有关基因的研究新疆石河子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王开文当今,分子生物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分子医学蓬勃发展。哈佛医学院麻省眼耳医院E.L.Berson领导的视网膜变性实验室成就卓著,尤其在视网膜色素变性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自1...  相似文献   

15.
视网膜色素变性是目前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导致该病的基因很多,本就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物质基础和致病基因进行简单介绍,并从基因突变引起的功能障碍对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分子发病机制进行分类探讨。  相似文献   

16.
王睿  金明 《国际眼科杂志》2019,19(12):2056-2060

视网膜色素变性(ren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种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的遗传性致盲性视网膜疾病,特征性表现为夜盲、进行性视野缩窄和视力下降,眼底可见骨细胞样色素沉着、视网膜血管变细和视盘蜡黄三联症。RP具有较大的遗传异质性和临床异质性,其中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autosomal recessive RP,ARRP)占RP的5%~20%,目前已定位43个致病基因,克隆了其中40个,并且不断有新的相关致病基因被报道。本文就近3a发现与ARRP相关的AGBL5、ARHGEF18、HGSNAT和ZNF408四个基因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检测分析被诊断为X连锁视网膜色素变性(XLRP)的三个中国家系内的基因突变。设计 基因研究。研究对象 三个中国XLRP家系共27位受试者(其中18人为男性)。方法 由同一医生收集家系成员的详细临床资料并进行眼部检查,采集三个家系的先证者及有条件采血者的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PCR技术扩增RPGR和RP2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和内含子交界区序列,包括RPGR基因15号外显子开放阅读框,产物直接测序进行突变分析。主要指标 临床特征及基因测序结果。结果 基因筛查证实了两个RPGR基因的新型无义突变(c.1541C>G;p.S514X 和 c.2833G>T;p.E945X) 及一个错义突变(c.607G>C;p.A203P)。基因型-表型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家系3患者在接近ORF15下游位置存在突变,这种突变导致视锥细胞功能的早期丧失。ORF15无义突变的女性携带者临床表型重,呈现出部分显性遗传的特点。结论 本研究证实了三种RPGR基因的新型突变,这一结果扩展了RPGR的突变谱及表型谱。  相似文献   

18.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一组进行性的可致肓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以视网膜光感受器和色素上皮细胞变性为主要特征,发病率约为1/4000,全世界受累人数约为1百万人.RP具有明显的临床和遗传异质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ADRP)占RP的20%~25%,目前共定位了21个位点,其中克隆了19个基因.由于ADRP危害较为严重、发病率较高,近年来已成为眼科遗传学研究的热点.此文对近年来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背景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一组常见的单基因遗传性、致盲性眼底病变,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目的研究RP1基因在宁夏地区RP患者中的突变频率及特征,进一步探讨其在RP发病机制中的潜在作用。方法收集宁夏回族自治区110例RP患者,其中包含35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RP(ADRP)患者和75例散发患者为RP患者组,同时收集100例健康成年人为正常对照组,2组均采集外周静脉血3~5ml,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直接测序法进行RP1基因全编码区及邻近剪切位点内含子区域序列突变的检测。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和基于网络的评分软件PolyPhen、Sorting Intolerantfrom Tolerant(SIFT)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RP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RPl基因共检测出11个变异位点,P.Lysll52Lys和C.*247A〉C为新发现的突变。RP患者组第3内含子C.788—92T〉C的突变频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2,P〈0.01);3’-侧翼序列区c.*247A〉C的突变频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7,P〈0.01),且与RP发生呈显著正相关(r=1.11,P〈0.05),其余位点突变均证实为RPl基因的多态性。RP患者组P.Gln1725Gin的突变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χ2=42.09,P〈0.01),但其与RP的发生无关(r=1.74,P〉0.05)。1例散发患者发现了P.Lysll52Lys的突变。在83例RP患者中发现有P.Arg872His、P.Alal670Thr和P.Serl69lPro突变的同时出现,PolyPhen分析显示,三者均为保护性突变,评分分别为1.11、0.74、0.22;SIFT分析显示,这3个突变均对RP表现为保护作用,评分分别为0.07、0.60、0.22;携带这3个突变的RP患者夜盲出现的平均年龄为30.54岁,27例未携带这3个突变的RP患者夜盲出现的平均年龄为21.06岁;携带这3个突变的RP患者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为0.50±0.38,未携带者的为0.40±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P〈0.05)。结论在宁夏回族自治区RP患者中,RPl基因的致病突变率低于中国其他地区的人群。P.Arg872His、P.Alal670Thr和P.Serl691Pro突变的协同出现可能对RP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也可能降低了RPl基因致病突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磷酸二酯酶β亚单位(phosphodiesterase β subunit,PDE6B)基因突变在我国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患者中的突变形式及其临床表型特征。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异源双链-单链构像多态性及DNA序列分析技术,对收集的35个常染色体隐性家系和55例散发RP患者进行PDE6B基因的22个外显子和5′-端非编码区(5′-UTR)全基因扫描,并行眼部检查及家系分析。结果:检测出1例散发性RP患者第6外显子第2492位点T→C碱基突变异致其编码氨基酸由甘氨酸变为丝氨酸,第10外显子5′-端上游(第9内含子内)第27与28碱基之间有2个碱基(TG)插入突变。以上两种突变在100例正常人中均未检测出。RP患者表现为视乳头萎缩、血管变细及色素散布。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测提示视杆细胞受损较重。1例常染色体隐性家系患者PDE6B基因第11外显子5′-端上游第19位碱基(第10内含子内)发生G→A颠换。另2例散发RP患者分别发现第4外显子5′-端上游30与31碱基间2个碱基(GT)插入和第18外显子3′-端下游第15个碱基发生G→C转换。结论:PDE6B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可能是我国散发性RP患者的致病基因,通常以视杆细胞受累较重,其眼部临床表现符合典型的RP患者特征,我国RP患者的PDE6B基因内含子变异呈多种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