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血尿酸以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动脉硬化粥样斑块之间的相关性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5月~2012年11月期间我中心就诊的200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血尿酸、尿微量白蛋白和双侧颈总动脉内膜检测,按照血尿酸以及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结果分成A组(血尿酸组)52例、B组(尿微量白蛋白组)49例、c组(正常组)49例、D组(混合组)50例,分析比较4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发生率。结果:A组、B组和D组内膜增厚和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C组,且差异显著(P〈0.05);D组内膜增厚和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B组,且差异显著(P〈0.05);A组、B组内膜增厚和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内膜变化和血尿酸、尿微量白蛋白的水平呈正相关关系,所以,血尿酸和尿微量白蛋白可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诊断指标,临床治疗中在降血压的同时要注意血尿酸和尿微量白蛋白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2.
尹进   《中国医学工程》2014,(5):41-41
目的探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与靶器官早期损害的关系。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3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观察组,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血压监测的结果将患者分为低BPV组和高BPV组,各150例,再选取正常血压者150例作为对照组。然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观察内膜中层厚度,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测定血清胱抑素和24h尿微量白蛋白作为早期肾损害的标志。结果观察组早期肾损害相关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BPV组双侧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内膜中层增厚较明显,而且早期肾损害相关指标高于低BPV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压变异性增高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和早期肾损害相关,应引起临床医师的注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的关系。方法: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83例患者颈动脉斑块,并将其分组。检测各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水平。结果:稳定斑块组与无斑块组比较,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稳定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比较,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稳定斑块患者血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增高,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与斑块稳定性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血压、冠心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循环酶法对30例高血压患者、30例冠心病患者、30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Hcy进行了检测,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结果高血压组、冠心病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血清Hcy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高血压组、冠心病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1);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血清Hcy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均高于冠心病组及高血压组(P〈0.05)。结论高血压、冠心病患者血清Hcy水平明显升高,且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亦高于正常对照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清尿酸(SUA)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相关性。方法:对11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hs-CRP及SUA浓度测定,使用B型超声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析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81例)和高血压IMT正常组(36例)间hs-CRP及SUA水平。结果: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hs-CRP及SUA水平显著高于高血压IMT正常组(P<0.05,P<0.01),并且IMT与hs-CRP及SUA呈显著正相关。结论:hs-CRP、SUA可能参与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老年人颈动脉硬度与年龄、性别及心血管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 517例老年心血管病例和161例对照病例测定血糖、血脂、尿微量白蛋白、BMI和腹围,行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探查,比较不同颈动脉硬度与年龄、性别两项隐性因素以及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代谢综合征、高血脂、低HDL-C、尿微量白蛋白、体重指数、腹围等十项显性心血管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1)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1.2 mm水平,病例组年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2)颈动脉IMT 1.0~1.1 mm水平与≥1.2 mm水平的628份资料行十二项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硬度与冠心病、高血压、脑梗死、BMI 25~27.9 kg/m2范围、尿微量白蛋白、性别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糖尿病正相关性稍弱,与低HDL-C显著负相关(P<0.05),与代谢综合征、高血脂、腹围相关性不明显.(3)颈动脉IMT≥1.2 mm水平颈总动脉内径病例组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范围分级和性质分类比较分析,病例组Ⅲ级斑块范围和混合性斑块者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 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低HDL-C等危险因素的参与,推动了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且证实尿微量白蛋白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标志.应重点关注老年男性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相似文献   

7.
李羽  杨晓霞  王庆霞 《宁夏医学杂志》2009,31(12):1223-122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形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方法采用动态血压监测和颈动脉超声检查8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及64例健康人(健康组),其中高血压组根据颈动脉超声是否有颈动脉粥样硬化将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CAS组)和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NCAS组)两个亚组,同时根据动态血压形态分为杓型组和非杓型组两个亚组,对各组动态血压参数与颈动脉最大内膜-中膜厚度(IMT-max)进行分析。结果高血压组杓型检出率低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组IMTmax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CAS的发生与动态血压变异形态的改变有关,可能是预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CAS的一个简便易行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尿微量白蛋白与颈动脉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mAlb)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及冠心病(CHD)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依据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对108例受检者分为CAG阳性组80例(冠心病组,根据受累血管数又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及多支病变组)和CAG阴性组28例(对照组)用Gensini方法计算冠状动脉造影积分;应用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检测患者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及斑块情况,观察患者CIMT、颈动脉有无斑块、斑块面积及斑块评分;测定比较冠心病组和对照组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的差异,并分析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冠心病组mAlb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5);mAlb水平与Gensini积分、CIMT及斑块评分之间呈正相关(P<0.05),且随着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病变程度的加重逐渐升高(P<0.05).结论 mAlb水平异常升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的发展及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50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结果显示213例(42.4%)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异常,尿微量白蛋白异常组收缩压、舒张压高于正常组(P值分别为0.005、0.04);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收缩压增高是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8).提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常规检查尿微量白蛋白.  相似文献   

10.
邹文淑  沈燕  杨波  陈德助  罗雪 《四川医学》2010,31(12):1816-1818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血尿酸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1例应用高频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情况,并同时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尿酸(SUA)、尿素(BUN)、肌酐(Scr)、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等生化指标。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分为颈动脉IMT正常组(IMT≤0.9mm)、颈动脉IMT增厚组(IMT1.0~1.3mm)及颈动脉斑块形成(IMT≥1.3mm)3组,采取统计学方法分析生化指标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颈动脉内膜-中层厚(IMT)3组间血尿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随着血尿酸水平增高,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相应增加,提示尿酸可能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的发展,血尿酸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相关性,故对高血压患者常规定期检测颈动脉IMT及血尿酸,可以及早发现动脉粥样硬化(AS),预防心脑血管危险因素,早期积极降压达标,控制高尿酸血症,可以延缓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AS,保护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从而减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1.
①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脂蛋白(a)[LP(a)]和纤维蛋白原(FG)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之间的关系。方法测定10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Lp(a)和FG水平,应用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检测患者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及斑块情况,观察患者CIMT、颈动脉有无斑块、斑块面积及斑块评分。比较高血压组和对照组Lp(a)和FG水平的差异及其与CIMT、斑块面积、斑块评分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组Lp(a)和FG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Lp(a)和FG水平与CIMT、斑块面积及斑块评分之间呈正相关(P〈0.05);Lp(a)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论 Lp(a)和FG水平异常升高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陈向民  谭艳娇 《安徽医学》2013,34(12):1827-1828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对入选的22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CA-IMT)测定和24 h动态血压检测(24 h ABPM).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组(CAS组)患者24 h收缩压变异性(24 h SBPV)、24 h舒张压变异性(24 h DBPV)、日间收缩压变异性(dSBPV)、夜间收缩压变异性(nSBPV)、夜间舒张压变异性(nDBPV)水平及血压晨峰(MBPS)检出率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压变异性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李琛  李璐  陈雪松  李静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11):1565-1567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将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分为颈动脉的内膜中层厚度(Intima media thickness,IMT)正常组,IMT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分别测定其VEGF和CRP的水平,分析两者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结果:IMT增厚组的VEGF和CRP的水平显著高于IMT正常组(P<0.01),斑块形成组的VEGF和CRP的水平显著高于IMT增厚组(P<0.01)。结论:VEGF和CRP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相关,血VEGF和CRP水平可作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病情判断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4.
斯红萍  胡丽艳  卢亮 《浙江医学》2010,32(4):501-50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尿酸的表达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10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测量,确定其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情况。并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对不同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者(包括斑块形成者、IMT增厚者)及IMT正常者]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血压、血hs—CRP、尿酸等进行检测,并作组间比较及血hs—CRP和尿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超声检查结果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7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与IMT正常者TC、TG、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hs—CRP浓度和尿酸水平均明显高于IMT正常者(均P〈0.05)。斑块形成者及IMT增厚者血hs—CRP浓度和尿酸水平均显著高于IMT正常者f均P〈0.01);而且斑块形成者血hs—CRP浓度明显高于IMT增厚者(P〈0.05),但尿酸水平与IMT增厚者并无明显差异(P〉0.05)。hs—CRP浓度及血尿酸水平均与IMT呈明显正相关(均P〈0.05)。结论hs—CRP及血尿酸与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5.
谢静  杨爱静 《吉林医学》2010,(25):4263-4264
目的:分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尿微量白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对经高频彩色多普勒检测发现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117例高血压病患者,常规检测hsCRP及尿微量白蛋白,分析二者与斑块性质的相关性。结果:117例患者中软斑49例、混合斑43例、硬斑25例,hsCRP升高组32例,微量白蛋白尿组31例,二者均以软斑和混合斑为主;同时升高者45例,以软斑为主,同时正常组9例。hsCRP及尿微量白蛋白的升高与斑块形成明显相关,与斑块类型无明显相关(P>0.05),但二者同时升高时与斑块类型明显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sCRP及尿微量白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相关,当二者同时升高时以不稳定斑块为主,监测hsCRP及尿微量白蛋白对防治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发展有较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蓉  陈斐  陈骏  吴宇静 《右江医学》2014,42(5):550-552
目的 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变化与尿微量白蛋白的关系.方法 将18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夜间收缩压下降百分比分为A(非杓型组)、B(杓型组)两组,并设30例健康体检人群为对照(C组),记录各组患者一般资料、24h动态血压、空腹血糖、胆固醇以及尿微量白蛋白并比较,分析昼夜血压节律变化与尿微量白蛋白的关系.结果 A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水平较B组、C组明显升高(P<0.01);A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日间平均收缩压(dSBP)、24h平均收缩压(24 h SBP)以及24h平均舒张压(24 h DBP)可能是其关键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异常与尿微量白蛋白的关系密切,其中dSBP、24hSBP以及24 h DBP可能是其关键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58例高血压性脑梗死患者、4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50例正常对照者,分别检测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性脑梗死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原发性高血压组及正常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重于其他两组;高血压性脑梗死有斑块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原发性高血压有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存在明显的炎性反应,而这一反应在高血压性脑梗死患者中更明显。高血压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及早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抗炎治疗或许会有助于脑梗死的预防。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尿酸及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方法将12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颈动脉硬化程度分为内中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分别测定其与34例正常内膜对照组的血尿酸及CRP的浓度,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尿酸及CRP的关系。结果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的血尿酸及CRP的浓度显著高于内中膜增厚组及对照组(P<0.05)。结论血尿酸及CRP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9.
钟杨  李海  刘琳 《中国医学创新》2023,(15):128-131
目的:探讨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清尿酸(UA)、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2年5月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8例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n=31)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组(n=87)。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UA、Hcy、血脂水平,并分析UA、Hcy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吸烟比例及UA、Hcy水平均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UA、Hcy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UA、Hcy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正相关(r=0.844、0.869,P<0.05)。结论: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清UA、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存在关联,且UA和Hcy水平升高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脉压(PP)与早期肾损害指标微量白蛋白尿(MAU)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征象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之间的关系。方法:116名EH患者根据PP水平分为3组,对3组的MAU、C-IMT;斑块发生率、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尿素氮(BUN)、肌酐(Cr)、尿酸(UA)、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血糖(FBG)、体重指数(BMl)等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1.PP≥60mmHg组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MAU水平及C-IMT明显高于PP〈40mmHg组和40mmHg≤PP〈60mmHg组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P〈0.05)。2.即≥60mmHg组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PP〈40mmHg组和40mmHg≤PP〈60mmHg组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P〈0.05)。3.C-IMT与MAU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密切相关,尿微量白蛋白也是亚临床期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