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婴儿黄疸型人巨细胞病毒(HCMV)肝炎肝功能恢复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婴儿黄疸型HCMV肝炎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 Meier法评估年龄、性别、肝脏肿大、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汁酸(TBA)和HCMV DNA载量各因素对患儿肝功能恢复的影响,并以Cox回归模型分析各变量与肝功能恢复的关系。结果年龄≤3个月(RR=0.27,95%CI:0.10~0.70)、DBil≤90μmol/L(RR=0.16,95%CI:0.08~0.32)、男性(RR=0.49,95%CI:0.26~0.94)、肝脏肿大3 cm(RR=0.50,95%CI:0.27~0.93)有利于缩短TBil恢复正常时间;AST≤120 U/L(RR=0.16,95%CI:0.08~0.33)和肝脏肿大3 cm(RR=0.28,95%CI:0.15~0.49)有利于缩短AST恢复正常时间。TBil恢复正常时间为(2.23±1.54)个月,早于AST恢复正常的时间(3.63±1.9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7,P0.001)。结论婴儿黄疸型HCMV肝炎患儿预后良好,病程长短不一,早期治疗有利于肝功能恢复;胆汁淤积和肝脏肿大程度以及AST水平对肝功能恢复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儿童急性肝衰竭(ALF)的病因及生化指标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ALF患儿的病因及生化指标结果。结果共67例患儿入选,男36例、女31例。根据病因分为非遗传代谢病组29例(43.28%),包括药物性肝损伤12例,瑞氏综合征5例,噬血细胞综合征3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3例,自身免疫性肝炎2例,毒蕈中毒1例,甲型肝炎病毒感染1例,巨细胞病毒感染1例,脓毒症1例;遗传代谢病组14例(20.90%),包括肝豆状核变性6例,肝糖原累积症2例,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2例,citrin缺陷症2例,极长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1例,原发性肉碱缺乏症1例;病因不明组24例(35.82%)。遗传代谢病组与非遗传代谢病组及病因不明组比较,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血糖水平以及AST/A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遗传代谢病组的血清(ALT)、AST、白蛋白水平最低,而AST/ALT最高。结论儿童ALF病因复杂,如ALT升高不显著,AST/ALT比值显著升高,并存在低白蛋白血症、低血糖时,需警惕遗传代谢疾病所致。  相似文献   

3.
产前诊断先天性胆总管囊肿3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产前诊断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儿的临床治疗。方法将2006年9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产前诊断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儿37例,按手术时年龄分为A组(0~3个月,20例)和B组(>3个月,17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特点、手术前后肝功能指标、术后并发症及肝脏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等。结果 A组5例患儿出生后有黄疸,B组2例黄疸;两组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手术前、后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2例出现吻合口狭窄,1例胆漏,B组无术后并发症。肝脏活检提示胆汁性肝硬化改变11例,其中A组4例(36.36%),B组7例(63.64%),但两组肝硬化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0)。结论对产前诊断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儿,应密切观察,发现黄疸、白便、ALT和AST升高明显、超声提示囊肿短期增大明显者应尽快手术治疗,以减轻肝功能损害,减少肝硬化发生。[临床儿科杂志,2013,31(9):858-861]  相似文献   

4.
血清总胆汁酸、胆碱酯酶在婴儿肝病诊治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汁酸(TBA)、胆碱酯酶(CHE)在婴儿肝病中的意义。方法婴儿肝病60例分别为母乳性黄疸、巨细胞病毒(CMV)性肝炎及先天性胆道畸形患儿,选择20例正常婴儿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清TBA、CHE水平。并对CMV性肝炎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进行自身对照比较。结果正常对照组、母乳性黄疸、巨细胞病毒性肝炎及先天性胆道畸形各组TBA分别为(6.47±3.25)、(8.71±1.79)、(45.86±40.85)(、119.50±31.73)μmol/L;CHE分别为(11295.50±1731.91)、(10762.89±1237.30)、(9771.32±860.27)(、7967.304±31.58)U/L。其中CMV性肝炎及先天性胆道畸形两组TBA、CHE在与各组两两比较中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先天性胆道畸形组改变最明显;CMV性肝炎急性期和恢复期TBA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P<0.01),淤胆型患儿CHE恢复期明显升高(P<0.05)。结论在婴儿肝病诊治中,检测TBA、CHE有助于及早对病因、病情、预后作出判断和估计。  相似文献   

5.
肥胖儿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肥胖儿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2003-2007年确诊为单纯性肥胖的77例患儿临床及实验诊断资料.根据是否伴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分为脂肪肝组和非脂肪肝组进行分析比较,分析指标包括年龄、性别、肥胖持续时间、体质指数(BMI)、黑棘皮、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血脂(TG、TC、LDL-C、HDL-C)以及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结果 77例单纯性肥胖儿童中,脂肪肝组35例,占45.5%,男女比例为3.38:1;非脂肪肝组42例,占54.5%,男女比例为0.83:1.脂肪肝组患儿年龄较大(11.88±1.55比9.26±2.75,P=0)、肥胖持续时间较长(6.06±2.83比4.78±3.4,P=0.024)、男孩发病比女孩多(35.04%比24.67%,P=0.004)、HOMA-IR较高(2.01±0.24比1.78±0.33,P=0.001).脂肪肝组患儿伴有ALT升高15例,伴AST升高8例,ALT和AST同时升高3例;非脂肪肝组患儿转氨酶均正常.脂肪肝组患儿中30例(85.7%)、非脂肪肝组患儿中22例(52.4%)伴有黑棘皮(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HOMA-IR(OR=13.755,P=0.011)是肥胖儿童脂肪肝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单纯性肥胖儿童的年龄、肥胖持续时间、黑棘皮的存在与否以及HOMA-IR与其发生脂肪性肝病密切相关,HOMA-IR是单纯性肥胖儿童发生脂肪性肝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病史摘要患儿,男,10岁。于1982年9月2日因血SGPT反复异常5年余,黄疸3周,第3次入院。第1次于1977年4月,因经常诉上腹部不适约半年,纳呆2个月,发热1天伴血SGPT 184~u以急性病毒性肝炎(无黄疸型、HBsAg阴性)住院。入院后查角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胆道闭锁术中胆汁流量及成分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本组对27例BA患儿行Kasai手术时,采用5 ml气体采样管收集和测量从肝门流出的胆汁.以17例胆总管囊肿患儿术中收集的胆汁作为对照组,其中测胆汁流量者7例.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胆汁中磷脂、总蛋白(TP)、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固醇(TC)、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谷氨酰胺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的浓度.术后随访1~6个月,随访内容有黄疸消退时间、术后血生化、术后胆管炎发生情况.结果 BA组胆汁流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日龄>60 d的BA患儿及术前血ALT>150 U/L的BA患儿术中胆汁流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中胆汁流量≥0.19 ml/min的BA患儿术后3个月退黄率显著高于术中胆汁流量<0.19 ml/min的BA患儿(P<0.05).BA组的胆汁磷脂、TBA及DBIL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BA组的胆汁ALT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3个月黄疸消除者的胆汁AST及TC浓度均显著低于未消除者(P<0.05).结论 BA术中胆汁流量与预后有明显的关系,患儿术中胆汁流量越好,术后的预后越好,提示术中胆汁流量可以更早地预测患儿的远期效果.BA胆汁成分的变化说明BA患儿的肝功能较差,胆汁中磷脂、TBA和DBIL浓度较低可能是肝脏分泌功能较差的表现.胆汁中的AST和TC浓度与预后有关,胆汁AST和TC浓度较低的BA患儿术后预后较好,可能是由于肝功能较好和胆汁粘度较低利于引流所致.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胆道闭锁术中胆汁成分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本组对62例BA患儿在Kasai术中收集从肝门流出的胆汁,以25例胆总管囊肿患儿术中收集的胆汁作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胆汁中总蛋白(TP)、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固醇(CHO)、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谷氨酰胺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的浓度。术后随访2~16个月,随访内容有黄疸消退时间,术后血生化,术后胆管炎发生情况及术后1年存活情况。结果 BA组胆汁中ALT(210.13±127.75) U/L、GGT(319.03±206.73) U/L、TP(45.86±18.16)g/L、CHO (0.08±(0.04) mmol/L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ALT:(69.39±44.55) U/L; GGT:(73.22±99.29)U/L; TP:(21.78±15.36)g/L; CHO:(0.02±0.03) mmol/L(P<0.05); BA组胆汁中TBA( 189.81±107.81) μmol/L和DBIL (61.31±25.53 )μmol/L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TBA:(735.06±199.75)μmol/L; DBIL:(90.43±27.18)μmol/L(P=0.000和P=0.035)。术前肝功能较好组胆汁中ALT(86.24±65.63) U/L、AST(801.64±516.50) U/L和GGT (205.82±112.25) U/L 浓度显著低于术前肝功能较差组,ALT:(244.67±175.69) U/L; AST:(1409.52±927.05) U/L;GGT:(362.05±235.57)U/L(P<0.05);术前肝功能较好组胆汁中TBA (346.04±279.33)μmol/L 浓度显著高于术前肝功能较差组(192.47±93.55)μmbl/L(P=0.029)。术后3个月黄疸消退者胆汁TBA显著高于未消退者(251.18±131.83)μmol/L比(121.43±80.42) μmol/L,(P=0.007);术后3个月黄疸消退者胆汁DBIL(72.08±32.51 )μmol/L显著高于未消退者(40.22±23.47) μmol/L (P=0.022)。术后1年存活者胆汁TBA浓度较术后1年死亡者显著增高(258.63±105.63)μmol/L比(110.63±46.08) μmol/L,P= 0.015);术后1年存活者胆汁ALT浓度较术后1年死亡者显著降低(8.72±8.83)U/L比(95.15±44.18)U/L,P=0.048。结论 BA术中胆汁成分与预后有明显的关系,胆汁中TBA较高、DBIL较高的BA患儿术后3个月黄疸消退较好;胆汁中TBA较高、ALT较低的BA患儿术后1年存活情况较好。胆汁TBA和ALT浓度可作为评价BA短期预后和中期预后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汉族儿童肝豆状核变性(WD) 患儿的临床表型与ATP7B基因突变的相关性。方法 以2005年7月至2012年12月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确诊WD患儿为研究对象,按起病部位分为肝病型和神经型,以临床表现分为临床型和亚临床型。采用PCR技术扩增ATP7B基因全部外显子并直接测序。提取临床表型和基因型的信息;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52个无亲缘关系家庭的53例WD患儿进行分析。肝脏损害52例(98.5%)。肝病型41例,神经型12例;临床型19例,亚临床型34例。①肝病型ALT升高明显;神经型24 h尿铜水平、胆汁酸水平和K-F环阳性率均显著高于肝病型;亚临床型起病年龄、ALT或AST异常率显著高于临床型;24 h尿铜水平、胆汁酸升高比例和K-F环阳性率显著低于临床型。②53例WD患儿ATP7B基因外显子序列分析发现致病性突变等位基因97个,突变频率为91.5%。纯合突变8例,复合杂合36例,杂合突变9例。错义突变23种,插入/缺失突变8种,无义突变2种,剪接突变3种。③错义突变与非错义突变,纯合突变与杂合突变患儿在起病年龄、K-F环阳性率、铜蓝蛋白水平、24 h 尿铜水平和ALT、AST异常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3种高发突变p.Arg778Leu(35.0%,34/97)、p.Pro992Leu (15/97,15.5%)和p.Ala874Val/Pro(5/97,5.2%)在临床型和亚临床型、肝病型和神经型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⑤纯合、错义和错义+剪接突变在临床型和亚临床型、肝病型和神经型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WD患儿几乎均有肝脏受累,多以肝病表现起病。ATP7B常见突变为p.Arg778Leu、p.Pro992Leu和p.Ala874Val,常见基因型和临床表型间未发现显著相关性。p.Ala874Val/Pro突变患儿起病年龄较低,剪接突变对血清铜蓝蛋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
胆道闭锁术后高胆红素血症并胆管扩张二次手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胆道闭锁(BA)术后高胆红素血症者二次手术的条件及必要性、可行性和效果.方法 2001年3月至2007年12月,共对10例BA术后患儿实施了二次手术,男4例,女6例;年龄5个月~6.5岁.距第一次Kasai's手术时间2个月~6年.其中Ⅲ型BA Kasai's手术后9例,Ⅱ型BA囊肿空肠吻合术后1例;所有患儿第一次术后3个月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索(DBIL)曾降至正常,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等酶水平下降,后再次出现高胆红素血症、酶水平升高、陶土样便等情况.二次术前经影像学检查证实所有患儿肝门、肝内胆管扩张,1例并发肝门胆管结石;6例伴有肝门部囊肿形成.结果 8例患儿行开腹肝门空肠再吻合术,2例患儿实施囊肿空肠吻合术,手术全部成功,无术中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为2.6~3.2h(平均3.0h),术中出血15~30ml.术后进食中位数时间32h(24~52h);术后2~4d(平均3d)排黄色大便;腹腔引流放置中位时间58 h(38~96 h),黄疸减退至轻度或消退中位时间为术后12 d(7~24 d),6例患儿术后4周 TBIL、DBIL,降至正常水平,4例患儿6周后降至正常水平,转氨酶术后均下降.术后中位住院时间15 d(12~29 d).术后随访4~36个月,3例患儿于术后4周内发牛胆管炎,2例患儿于术后6个月内发作胆管炎2次,均治愈.术后3个月所有患儿 TBIL、DBIL、总蛋白(TP)正常;3例患儿术后3个月AST、ALT、ALP恢复正常,3例术后5~8个月恢复正常.生长发育正常.无吻合口狭窄、粘连肠梗阻等术后并发症.结论 对BA术后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恰当的实施二次肝门肠吻合术能够建立有效的胆汁引流,改善患儿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并长期带自体肝脏生存,避免肝移植或为等待肝源提供时间保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儿童原发性EB病毒感染伴随转氨酶升高的相关因素及其变化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7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门诊就诊的399例原发性EB病毒感染患儿的临床信息。对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是否升高与患儿年龄、性别、热程及血浆EB病毒-DNA病毒载量的可能相关性进行多元Logistic 回归分析,计算转氨酶异常患儿各时间段累计恢复正常率。结果 399例原发性EB病毒感染患儿中男219例、女180例,年龄(4.2±2.7)岁。51.9%(207例)发生转氨酶异常;轻(40~160 U/L)、中(>160~400 U/L)和重度升高(>400 U/L)ALT分别有74.5%(149/200)、21.0%(42/200)和4.5%(9/200),AST分别为83.8%(155/185)、11.9%(22/185)和4.3%(8/185)。年龄与发生转氨酶升高相关(OR=1.13、1.10,均P<0.05)。113例ALT异常和104例AST异常病例有复查转氨酶,共复查167次;ALT完全恢复正常(24±13)d,AST为(2...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肝脏酶学异常的病因。方法对2001年11月至2004年10月以肝脏酶学异常为主要原因,收住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328例患儿通过查阅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8例患儿中52例(15.9%)未能明确病因,38例存在肝脏酶学异常重叠性疾病(11.6%)。引起儿童肝脏酶学异常的前6位疾病(有重叠)分别为巨细胞病毒(CMV)肝炎(156例)、乙型病毒性肝炎(46例)、甲型病毒性肝炎(30例)、胆管闭锁(30例)、肝豆状核变性(12例)、糖原累积病(12例);CMV肝炎是1岁以下儿童肝脏酶学异常最常见的病因,3岁以上儿童肝脏酶学异常以甲、乙型病毒性肝炎为主。结论儿童肝脏酶学异常的病因多种多样,仍需深入研究;以CMV肝炎为首因的婴儿肝病综合征及以甲、乙型病毒性肝炎为主的病毒性肝炎是儿童肝脏酶学异常的主要病因,加强上述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液质联用串联质谱技术在筛查以黄疸为主要表现的肝病患儿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肝病门诊就诊和消化内科住院且临床表现为黄疸、肝大、肝酶增高的儿童75例。收集其干血滤纸片进行液质联用串联质谱检测,并且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75例患儿中有49例患儿的串联质谱分析结果正常;26例患儿出现不同程度的氨基酸谱或酰基肉碱谱的异常,其中包括有确诊遗传代谢性疾病5例和非遗传代谢性疾病15例,6例患儿尚未明确诊断。结论临床上患儿出现不明原因的肝大、黄疸或肝酶增高等,尤其伴有血氨(NH3)或血清乳酸(LAC)升高时,应该考虑遗传代谢性疾病的可能。一些非遗传代谢性疾病患儿也可因肝脏继发损伤出现氨基酸谱或酰基肉碱谱的异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肝脏酶学异常的病因。 方法对2001年11月至2004年10月以肝脏酶学异常为主要原因,收住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328例患儿通过查阅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328例患儿中52例(15.9%)未能明确病因,38例存在肝脏酶学异常重叠性疾病(11.6%)。引起儿童肝脏酶学异常的前6位疾病(有重叠)分别为巨细胞病毒(CMV)肝炎(156例)、乙型病毒性肝炎(46例)、甲型病毒性肝炎(30例)、胆管闭锁(30例)、肝豆状核变性(12例)、糖原累积病(12例);CMV肝炎是1岁以下儿童肝脏酶学异常最常见的病因,3岁以上儿童肝脏酶学异常以甲、乙型病毒性肝炎为主。 结论儿童肝脏酶学异常的病因多种多样,仍需深入研究;以CMV肝炎为首因的婴儿肝病综合征及以甲、乙型病毒性肝炎为主的病毒性肝炎是儿童肝脏酶学异常的主要病因,加强上述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相关胆汁淤积性肝炎47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分析婴儿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相关胆汁淤积性肝炎患儿的临床特点及CMV感染引起的肝内胆汁淤积情况.方法 淤胆型婴儿CMV肝炎47例.根据最初的总胆红素(TB)高低分组:≤136.8 μmoL/L(组Ⅰ)22例,>136.8 μmoL/L(组Ⅱ)25例.予更昔洛韦抗病毒及常规护肝退黄治疗,治疗前后常规行血生化检测.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7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黄疸、肝大和(或)脾大,肝功能异常.二组血清ALT及AST有显著性差异,组Ⅱ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GGT)及碱性磷酸酶(ALP)指标略高于组Ⅰ,但二者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血清TB及结合胆红素(DB)显著下降,血清ALT及AST指标下降,GGT及ALP水平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 CMV肝炎可侵犯从肝细胞至各级胆管上皮细胞,从而在各个水平引起肝内胆汁淤积.发生在肝细胞水平的胆汁淤积也应引起重视并进行早期干预.更昔洛韦治疗婴儿CMV肝炎近期疗效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分析儿童自身免疫性肝炎与药物性肝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和预后 。方法 2006年5月至2008年4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儿童自身免疫性肝炎3例、药物性肝病5例,对其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案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临床比较。结果 3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儿病史6个月至3年、肝脾中至重度增大、血清IgG水平升高、自身抗体阳性、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示肝细胞水肿变性、间质及汇管区炎性细胞浸润、皮质激素治疗有效;5例药物性肝病患儿曾应用过相关药物、病史3~20 d、4例肝脏轻至中度肿大、3例急性期天冬氨酸转移酶 1000 U/L以上、2例血清IgG水平升高、自身抗体阴性、4例对症处理好转、1例淤胆型肝病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结论 儿童期急性或慢性严重肝病除外感染、代谢等因素者,应重点追踪患儿用药史、肝功能动态变化、免疫球蛋白、自身抗体及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早期正确诊断和处理有利于疾病恢复,并可避免肝脏不可逆性损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小儿终末期肝病的临床特点及肝移植术式选择.方法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于2000年8月至2007年11月对15例年龄≤12岁终末期肝病患儿施行18次肝移植手术.2000-2004年前的7例10次手术均为减体积肝移植,2006年后实施的8例肝移植中4例为劈离式、4例为活体部分肝移植.术后均给予抗排斥、抗感染、抗凝等治疗,密切监测移植肝血流及肝功能变化.结果 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急性排斥反应20.0%、感染73.3%、胆管并发症33.3%、肝动脉栓塞20.0%、腹腔出血13.3%.4例(26.7%)患儿因腹腔感染、出血、血栓形成再次手术.其中2例血栓形成患儿分别行二次、三次肝移植,再移植率为13.3%.死亡4例(26.7%),其余11例患儿随访1年1个月至8年4个月(至2008年12月),健康存活.结论 肝移植是治疗小儿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方法,积极防治术后并发症是其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天冬氨酸转氨酶与血小板比值(APRI)对胆道闭锁患儿肝纤维化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93例行肝门空肠吻合术(Kasai手术)治疗的胆道闭锁患儿的临床资料,提取相关实验室检查及病理检查等资料,按Scheuer方案进行肝纤维化程度分级.结果 无或轻微肝纤维化组($0.1组)33例,明显肝纤维化组(S2-4组)60例,两组间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酶转氨酶(ALT)、AST/ALT、APR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个参数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7、0.631、0.351、0.605和0.783;APRI最佳截断点为0.945,其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0.817和0.67.进一步将APRI作为肝纤维化程度的预测指标与病理诊断做相关分析,两者中度相关,APRI升高程度与肝纤维化呈正相关(r=0.483,P<0.01).按APRI最佳截断点分为APRI≤0.945组与APRI>0.945组,与术后6个月内存活情况进行卡方检验,两组生存率分别为72.73%和3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 APRI与胆道闭锁患儿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APRI有望成为一个快速、无创、简便获取的参数,在胆道闭锁患儿术前肝纤维化程度的评估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血清甘胆酸测定在小儿急性病毒性肝炎中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脏疾患中血清结合胆酸的变化已受到注意,本文对103例急性病毒性肝炎患儿进行了血清甘氨酸结合胆酸(甘胆酸)测定,以了解其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一、对象观察组103例,年龄2~12岁。其中84.5%有黄疸,总胆红素最高为11mg/dl,SGPT最  相似文献   

20.
9516,IT淋巴细胞亚群在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中的临床意义/张穗…才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一1995,5(1).一31 28例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平均年龄5.5岁。检测结果:OKT、为31.25,明显低于正常值;OKT:为29.14,而OKT;/OKT。比值为1.07/l,低于正常。提示甲肝患儿主要是辅助功能的OKT‘细胞降低,抑制性的OKT:细胞相对占优势。甲肝患儿ALT升高时OKT‘降低,相关系数为一0.38,呈负相关且相关性显著。提示辅助性T淋巴细胞降低程度越重,肝细胞受损程度越高。甲肝患儿ALT升高时,抑制性OKT:细胞亦升高,相关系数为0.49,呈正相关且相关性显著。(周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