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的子宫外置次全切除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同一手术组医生选择患妇科良性疾病、有次全子宫切除手术指征者86例,分为两组分别进行常规经腹次全切除手术及在腹腔镜辅助下耻骨联合上小切口子宫外置次全子宫切除手术,比较术中、术后及两组患者切口愈合情况。结果腹腔镜辅助手术组术中出血少于开腹手术组[(99.05±30.35)m l vs(121.36±42.57)m l,t=-2.788,P=0.09],两组在处理附件时间[(14.35±3.15 m in)vs(13.11±2.85)m in,t=1.916,P=0.059]、手术总时间[(70.71±8.42)m in vs(73.30±11.91)m in,t=-1.159,P=0.250]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均无术中及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腹腔镜辅助组但术后病率(5 vs 2,2χ=14.479,P=0.000),肠功能恢复时间[(18.40±5.98)h vs(22.70±5.82)h,t=-3.379,P=0.001]。结论腹腔镜辅助下耻骨联合上小切口子宫外置次全子宫切除手术较传统开腹手术出血量少,损伤小,恢复快,腹腔镜手术对盆腔干扰小以结合小切口将子宫外置处理子宫血管的安全及方便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在巨大肾上腺肿瘤(6cm)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6年12月行腹腔镜下巨大肾上腺肿瘤切除术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经腹腔入路组(18例)与经腹膜后入路组(12例)。选取同期16例行开放经腹途径肾上腺肿瘤切除术的患者作为对照。比较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引流管保留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相关指标。结果:经腹腔入路组和经腹膜后入路组的手术时间显著少于开放手术组(P0.05),但经腹腔入路组与经腹膜后入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腹腔入路组术中失血量显著少于经腹膜后入路组和开放手术组(P0.05),但经腹膜后入路组与开放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腹腔入路组和经腹膜后入路组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开放手术组(P0.05),但经腹腔入路组与经腹膜后入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引流管保留时间及术后并发症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巨大肾上腺肿瘤安全可行,对于腹腔镜手术操作娴熟的术者,经腹腔入路可能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手术入路的选择及各自优势。方法:收集2014年9月~2018年10月在我院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的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并比较3种手术入路对手术时间、肾动脉阻断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等方面的影响。患者345例,男181例,女164例;其中经腹入路102例,经腰入路121例,经腰腹联合入路122例,手术均由单一术者完成。结果:345例均成功完成手术。经腹、经腰和腰腹联合入路的手术时间分别为(93.0±12.7)min、(89.0±16.5)min和(71.0±9.7)min,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入路在肾动脉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经腰、经腰腹联合入路早于经腹入路组(P0.05),但经腰与腰腹联合入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病理学检查标本切缘均为阴性。病理诊断结果肾透明细胞癌312例,乳头状肾细胞癌21例,嫌色细胞癌12例。术后患者随访1~40个月,3组患者在随访期内均无肿瘤复发、远处转移、肿瘤特异性死亡等病例。结论: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通过腰腹联合入路在缩短手术和肠道恢复时间具有优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腹入路与后腹腔入路行腹腔镜超声辅助肾部分切除术治疗中央型肾癌的手术效果。方法: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中央型肾癌患者分别经腹入路(经腹组)与经后腹腔入路(后腹腔组)行腹腔镜超声辅助的肾部分切除术,每组15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两种入路的手术时间、肾动脉阻断时间、术中失血量、标本重量、切除肿瘤大小、恢复进食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两组手术均获成功。两组患者肿瘤大小、术中失血量、标本重量、肾动脉阻断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腹腔组腹腔镜手术时间、超声使用时间、恢复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腹腔组(P0.05或P0.01)。结论:后腹腔入路与经腹入路行腹腔镜超声辅助肾部分切除术治疗中央型肾癌效果均较好,但后腹腔入路在手术时间、腹腔镜超声使用时间、术后康复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经腹腹腔镜和后腹腔镜肾切除手术与开放肾根治性切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11年11月~2014年4月病例资料,对32例经腹腹腔镜肾切除术、115例后腹腔镜肾切除手术和43例开放肾切除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统计分析三种术式在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输血例数、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经腹腹腔镜肾根治性切除术32例因术中大出血转开放手术2例,其余30全部成功;后腹腔镜手术115例除1例因后腹腔广泛粘连改开放手术外,其余114例成功;43例开放手术均获成功。三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53.5±47.4)min、(135.5±34.2)min和(121.8±30.3)min,经腹腹腔镜组和后腹腔镜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时间均高于开放手术组(P=0.007,P=0.049)。三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02.7±38.1)ml、(125.1±53.5)ml和(190±79.3)ml,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经腹腹腔镜组术中出血低于后腹腔镜组(P=0.033),并显著低于开放手术组(P0.001),后腹腔镜组术中出血显著低于开放手术组(P0.001)。输血例数分别为7例、11例和5例,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分别为(6.5±2.9)d、(5.3±2.6)d和(5.7±1.5)d,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0.5±4.1)d、(10.2±3.8)d和(12.6±3.1)d,经腹腹腔镜组和后腹腔镜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开放手术组(P=0.017,P0.001)。经腹腹腔镜组术中无并发症,后腹腔镜组术中出现皮下气肿2例;开放手术组术中未发生并发症,术后1例因伤口感染愈合不佳。结论:经腹腹腔镜和后腹腔镜肾切除术在术中出血量和术后恢复等方面明显优于开放手术,开放手术所需时间较经腹腹腔镜和后腹腔镜肾切除术明显缩短,后腹腔入路虽技术难度较大,但手术效果优于经腹入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经腹路径及经后腹腔路径行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4年6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行腹腔镜肾根治性切除术的患者73例,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经腹路径组(32例)及后腹腔路径组(41例),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肛门排气时间等临床资料的差异。结果:经腹路径组患者肿瘤大小为(5.62±1.51)cm,大于后腹腔路径组患者的(4.41±1.78)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经腹路径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69±53.8)min,高于后腹腔路径组的(151±47.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两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路径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均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经腹路径更适用于体积较大的肿瘤。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CONCERT-CL闭环靶控输注系统在腹腔镜胃肠手术麻醉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ASA分级Ⅰ、Ⅱ级择期行腹腔镜胃癌或肠癌手术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闭环靶控输注组(A组)和经验组(B组),每组30例.记录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情况:手术时间,麻醉时间,丙泊酚、瑞芬太尼、顺式阿曲库铵的用量,气管拔管时间,麻醉维持期手工调节麻醉药物的次数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次数;记录术中、术后副作用(术中体动反应、术中知晓、术后躁动及术后苏醒延迟发生例数)及术后镇静恢复情况;记录麻醉维持过程中Narcotrend分级监测(narcotrend index,NTI)值在40~60、>60及<40的时间所占比.结果 A组气管拔管时间[(7.8±2.4)min]、丙泊酚用量[(13.2±2.8)mg/kg],顺式阿曲库铵用量[(0.28±0.06) mg/kg]、手工调节麻醉药物次数(31次)均明显少于B组[分别为(12.2±3.6) min、(15.1±3.1) mg/kg、(0.34-±0.10) mg/kg、80次](P<0.05);在气管插管拔管后10 min,A组警觉镇静(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OAA/S)评分[(4.6±0.4)分]明显高于B组[(3.7±0.6)分](P<0.05);A组NTI在40~60的时间所占比[(81.4±4.8)%]明显高于B组[(59.6±8.2)%](P<0.05),而在>60及<40的时间所占比要明显小于B组(P<0.05).结论 在腹腔镜胃肠手术麻醉维持中,CONCERT-CL闭环靶控输注方法安全、可靠,较传统开环的麻醉方法具有减少镇静及肌松药的用量、麻醉苏醒速度更快、质量更佳等优点,同时可减少麻醉过程中调节药物次数.  相似文献   

8.
阴式与腹式卵巢囊肿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阴式卵巢囊肿切除术和腹式卵巢囊肿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06年6月间卵巢囊肿经阴道手术51例与开腹手术95例的临床资料,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及术后恢复情况等进行比较。结果与腹式组相比,阴式组手术时间短[(46.0±15.3)minvs(61.0±11.4)min,t=-6.704,P=0.000];术中出血少[(40.0±16.3)mlvs(131.0±72.0)ml,t=-8.891,P=0.000];术后住院时间短[(3.1±0.7)dvs(5.0±1.0)d,t=-12.066,P=0.000];术后排气时间短[(10.4±3.9)hvs(25.5±6.2)h,t=-15.783,P=0.000];术后用止痛剂率低[4%(2/51)vs52%(49/95),χ2=33.160,P=0.000];住院费用低[(2071±230)元vs(2579±244)元,t=-12.233,P=0.000]。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2%(1/51)vs3%(3/95),χ2=0.000,P=1.000]。结论选择合适的适应证,经阴道卵巢囊肿切除术是一种微创、安全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腹腔入路完全腹腔镜根治性肾输尿管及膀胱袖状切除术治疗上尿路尿路上皮肿瘤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中心收治的49例行根治性肾输尿管及膀胱袖状切除术的上尿路尿路上皮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8例(57.14%)行经腹腔入路完全腹腔镜肾输尿管切除及膀胱袖状切除术(A组),21例(42.86%)行经腹腔入路腹腔镜肾输尿管切除联合开放输尿管远端及膀胱袖状切除术(B组)。本研究从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肿瘤病理分期及分级、肿瘤复发率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两组共49名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手术。A组与B组患者平均年龄、性别比、体重指数(BMI)、首诊原因、肿瘤位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手术时间[(112.9±33.8)分钟]较B组[(170.0±50.3)分钟]明显缩短(P0.001);A组术中出血量[(72.9±35.2)ml]明显少于B组[(120.5±71.1)ml](P=0.009)。两组均无术中并发症,A组无术后并发症,但B组术后出现1例下腹切口脂肪液化。A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11.0±2.8)天]明显少于B组[(16.1±6.0)天](P0.001)。手术标本切缘均为阴性。两组之间病理分级分期分布无统计学差异。A、B两组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24个月及29.5个月。两组间尿路上皮无肿瘤复发生存率、肿瘤无转移生存率、肿瘤特异性生存率无显著差异(Log-rank检验;UTFS:P=0.47;MFS:P=0.53;CSS:P=0.90)。结论经腹腔入路完全腹腔镜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及膀胱袖状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改良方法。术中无需变更患者体位、手术失血量少、手术时间较短及术后住院康复速度快是其主要优势。但今后还需要进行长期的随访以获得更有参考价值的肿瘤学结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侧腹入路用于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7月至2011年6月为15例患者经侧腹入路行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手术均获成功,主动侧腹入路手术时间平均(60±2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50±12)ml;被动侧腹入路手术时间平均(70±22)min,术中出血量平均(55±20)ml。术中未发生大出血和周围脏器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无一例输血。术后24 h患者下床活动,术后平均住院3 d。结论:侧腹入路结合了经腹入路和后腹入路的优点,是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的有效入路之一。后腹入路手术损伤腹膜时可及时切开腹膜中转为侧腹入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3D腹腔镜与2D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02例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D腹腔镜组55例,2D腹腔镜组47例,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切除数量、术后并发症(尿潴留、输尿管损伤、闭孔神经损伤、血栓形成、淋巴囊肿等)的差异。结果:102例手术均获成功,两组手术时间[(203±30.88)min vs.(223±22.63)min]、术中出血量[(119±46.15)ml vs.(156±71.27)m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09%vs.29.79%)、切除淋巴结数量[(25.0±5.77)vs.(23.0±6.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除宫旁宽度[(3.81±0.39)cm vs.(3.75±0.38)cm]、切除阴道长度[(3.59±0.48)cm vs.(3.67±0.39)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2D腹腔镜相比,3D腹腔镜在空间定位及深度感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解剖层次更加清晰,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能切除更多淋巴结,手术标本切除更彻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根治保肛手术的可行性、安全性以及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84例中低位直肠癌病人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组46例,开腹组38例。对两组病人短期疗效、造口比率、术后肛门功能、复发率及存活率进行比较。结果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相比,切口长度短[(6.8±1.1)cm比(16.0±1.4)cm,P0.01],术中出血少[(58.8±11.6)ml比(120.3±13.9)ml,P0.01],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短[(1.7±0.7)d比(3.5±1.1)d,P0.01],术后住院时间短[(10.2±3.1)d比(15.1±2.6)d,P0.01],切口感染发生率低[2.2%比15.8%,P0.01],但手术时间稍长[(172.0±16.2)min比(141.0±12.1)min,P0.01]。两组在造口比率[19.6%比18.8%]、切除标本长度[(18.7±1.2)cm比(18.1±1.0)cm]、清除的淋巴结数量[(16.0±2.2)枚比(16.3±2.9)枚]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2个月,腹腔镜组病人肛门功能正常率达94.1%,开腹组为94.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4.3%和5.2%,总生存率均为1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根治保肛术安全、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16年7月符合纳入标准接受手术治疗的108例胆总管囊肿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组60例,开腹组48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及近期效果。结果:腹腔镜组中58例手术顺利完成,2例中转开腹,开腹手术48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出血量[(18.28±4.42)ml vs.(30.12±8.23)ml]、术后排气时间[(2.52±1.12)d vs.(3.44±1.55)d]、进食时间[(3.67±0.75)d vs.(4.49±0.67)d]、住院时间[(7.28±2.38)d vs.(10.05±2.46)d]均明显少于开腹组(P<0.05)。结论: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胆总管囊肿手术具有创伤小、康复快、切口美观、视野清晰、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悬吊式经脐两孔法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将2014年9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258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及慢性阑尾炎患者随机分为经脐组(n=130)与三孔组(n=128)。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腹部切口满意度、术后疼痛、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34.19±14.22)ml vs.(32.71±13.02)ml]、住院时间[(2.77±0.71)d vs.(2.83±0.76)d]、并发症发生率(0.77%vs.1.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脐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较三孔组快[(12.48±5.40)h vs.(17.71±9.99)h,P<0.05],术后疼痛评分[(2.30±1.05)分vs.(3.58±1.28)分]、切口满意度评分[(4.46±0.59)分vs.(3.87±0.70)分]优于三孔组;手术时间经脐组长于三孔组[(47.67±8.04)min vs.(23.20±5.18)min,P<0.05]。术后随访1~32个月,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悬吊式经脐两孔法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安全、可行,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快,疼痛反应轻,腹部切口瘢痕少且隐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直线切割闭合器联合LigaSure在腹腔镜下半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22例行腹腔镜下半肝切除术患者(研究组)的临床资料,术中应用直线切割闭合器联合LigaSure,10例行右半肝切除,12例行左半肝切除;对照组为20例行常规开腹肝癌半肝切除术的患者,11例行左半肝切除。对比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评分、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中转开腹。研究组术中出血量[(760.5±409.4)ml]少于对照组[(1 250.5±454.9)ml,P=0.001],手术时间[(235.4±21.4)min]短于对照组[(265.5±20.0)min,P=0.000],住院时间[(4.6±2.2)d]短于对照组[(7.2±3.0)d,P=0.003)],术后疼痛轻于对照组(P=0.031)。两组住院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4),术后研究组1例发生肺部感染,对照组1例发生胆漏,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9)。结论:腹腔镜半肝切除术中应用直线切割闭合器联合LigaSure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疼痛轻、康复快的优点,可成为腹腔镜下肝癌半肝切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短期留置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管并一期缝合胆管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6月至2015年5月因胆总管结石梗阻性黄疸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减黄后再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的1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一期缝合+留置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管(缝合组)与放置T管(对照组)两种术式的疗效与并发症。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缝合组手术时间[(93.4±21.5)min vs.(105.5±15.6)min]、术后住院时间[(7.5±1.8)d vs.(9.3±2.1)d]、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3.4±0.9)d vs.(4.8±1.3)d]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胆总管结石梗阻性黄疸患者在择期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并短期留置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管作为支撑引流的前提下一期缝合胆管,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未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经脐单孔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的临床经验,并与传统多孔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探讨其优缺点。方法:2009年12月至2016年2月为26例患者行经脐单孔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7例行传统多孔手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数据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单孔组与多孔组各有1例中转开腹;单孔组与多孔组手术时间[(164.3±58.8)min vs.(202.1±122.5)min]、术中失血量[(165.0±120.1)ml vs.(168.6±157.4)ml]、术后住院时间[(8.7±2.8)d vs.(9.0±3.0)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保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有经验的腹腔镜外科医生,经脐单孔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且单孔腹腔镜手术具有潜在的美容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后腹膜腹腔镜肾癌根治术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行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27例,经腹腹腔镜行肾癌根治术24例,比较两种方法肠管及大血管的损伤、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CO2对机体的影响(血气分析:PaCO2、pH)、肠道恢复时间、肠粘连、术后肩痛、切口种植转移的差别。结果:后腹腔镜手术时间为(180±30)m in,出血80~300m l,平均120m l,均未输血,平均住院7d;切口种植转移1例,术后肩痛1例,肠道恢复时间(24±4)h,血气分析pH(7.35±0.11)、PaCO2(42.45±6.15)mm Hg;经腹腹腔镜3例穿刺损伤肠管、2例损伤腹部血管,手术时间(200±40)m in,出血100~300m l,平均200m l,均未输血,血气分析pH(7.40±0.10)、PaCO2(43.45±6.45)mm Hg;平均住院10d,术后肩痛8例,肠道恢复时间(38±6)h,2例发生肠梗阻。结论: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同经腹腹腔镜肾癌根治术相比,出血少,康复快,血管及肠管的损伤、肠道功能恢复、术后肩痛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气分析,切口种植转移无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完全腹腔镜下肝癌切除术与传统开腹肝癌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为205例患者行肝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组88例,常规开腹组117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两组术中出血量[(233.6±56.6)ml vs.(326.6±64.5)ml,P0.05]、手术时间[(121.4±26.4)d vs.(150.5±48.3)min,P0.01]、住院时间[(4.8±0.7)d vs.(6.8±1.9)d,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完全腹腔镜下肝癌切除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康复快的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纳米碳淋巴示踪剂在乙状结肠癌及高位直肠癌腹腔镜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5月至2016年12月为153例乙状结肠癌及高位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根治术的临床资料,59例患者术前1 d肠镜下于肿瘤周围注射纳米碳(观察组),94例患者直接手术(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大体标本情况及淋巴结检出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标本长度较短[(17.8±5.3)cm vs.(19.7±4.2)cm,P=0.020],近切缘距肿瘤距离较短[(7.3±3.7)cm vs.(8.6±3.3)cm,P=0.028)],远切缘距肿瘤距离较短[(4.7±1.8)cm vs.(5.7±2.6)cm,P=0.014)],淋巴结检出数量较多[(16.9±6.5)vs.(11.2±5.9),P<0.001],淋巴结<12枚比例较低(13.6%vs.59.6%,P<0.001)。结论:腹腔镜乙状结肠癌及高位直肠癌腹腔镜根治术中应用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有助于指导合理选择手术切除范围,提高淋巴结检出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