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分析妊娠晚期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纤维蛋白原(Fbg)以及D-二聚体(D-D)对产后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产妇389例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产后出血分为正常组和产后出血组,根据临床资料分别统计对比两组PLT、Hb、Fbg及D-D水平,分析以上指标对产后出血的预测价值。结果正常组产妇PLT为(201.78±30.11)×10~9/L,Hb为(109.31±10.76)g/L,Fbg为(4.75±0.92)g/L,D-D为(1.41±0.72)g/L;产后出血组产妇PLT为(190.92±22.84)×10~9/L,Hb为(110.12±11.91)g/L,Fbg为(4.31±0.83)g/L,D-D为(1.78±0.64)g/L。两组产妇PLT、Fbg及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LT、Fbg及D-D与产后出血有关(P0.05)。结论妊娠晚期PLT、Fbg及D-D可作为产妇产后出血的预测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外周血脑钠肽(BNP)、血红蛋白(Hb)及纤维蛋白原(FIB)联合检测对孕晚期产妇产后出血的预测价值研究.方法 收集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65例产后出血产妇的临床资料(观察组),选取同期自然分娩未发生产后出血的70例产妇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产妇孕晚期BNP、Hb、FIB水平,分析产后严重出血...  相似文献   

3.
何桂霞 《大医生》2022,(3):105-107
目的 探究产后出血高危因素评分系统联合血清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D二聚体(D-D)对产后出血的预测价值,以期提高预测产后出血的准确度.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德庆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52例剖宫产和顺产的产后出血产妇纳入试验组,将同期未发生产后出血的304例产妇纳入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血小板分布宽度(PDW)、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原(FBG)在预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产后出血中的价值。方法将该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50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及60例健康孕妇纳为研究对象,分为高血压组和健康组,随访至其分娩,统计其产后出血病例,并分析血浆PDW、D-D及FBG在预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产后出血中的价值。结果研究发现,150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产后出血发生率为18.67%,显著高于健康组的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浆PDW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血浆D-D水平显著高于健康组,FBG水平显著低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产后出血者与未出血者胎盘早剥、胎盘前置、瘢痕子宫、软产道损伤、宫缩无力及血浆D-D、FB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分娩方式、产次、妊娠周期等其他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胎盘早剥、胎盘前置、软产道损伤、宫缩无力、血浆D-D及FBG均是影响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发现,血浆D-D及FBG在预测妊娠期高血压产妇产后出血中均具有良好效能,但血浆PDW在预测产后出血中的价值不高。结论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产后出血发生率高,而产后1 h血浆D-D水平较健康产妇明显升高,FBG水平较健康产妇明显降低,在预测患者产后出血中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可作为指导临床治疗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产前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酶(NOS)对于预测产后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产科分娩产妇1426例,产前18h均行血浆FDP、D-D及血清NO、NOS水平检测,按是否发生产后出血分为病例组(n=53)及对照组(n=1373),比较两组患者FDP、D-D、NO及NOS表达水平差异,绘制ROC曲线,分析FDP、D-D、NO及NOS检测对产后出血的预测价值。结果病例组产妇产前48h的血浆FDP、D-D及血清NO、NOS水平均显著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前48h的血浆FDP预测产后出血的灵敏度为88.20%、特异度为71.47%、AUC值为0.831;产前48h的血浆D-D预测产后出血的灵敏度为91.59%、特异度为83.28%、AUC值为0.887;产前48h的血浆NO预测产后出血的灵敏度为75.53%、特异度为62.06%、AUC值为0.709;产前48h的血浆NOS预测产后出血的灵敏度为77.01%、特异度为64.88%、AUC值为0.716。结论监测产妇产前48h的血浆FDP、D-D及血清NO、NOS水平对于预测产后出血、指导分娩治疗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外周血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检测对孕晚期产妇产后出血的预测效果。方法选取产后出血产妇34例作为观察组,正常产妇35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产妇的出血情况。结果观察两组产妇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及血红蛋白水平,发现两组产妇各指标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及血红蛋白水平的预测情况,发现纤维蛋白和D-二聚体的预测价值较大,血小板计数及血红蛋白无检测价值。结论外周血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对孕期产妇产后出血的预测效果显著,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凝血四项指标检测在剖宫产产后出血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226例剖宫产产后出血产妇,根据产后出血量不同,将出血量500ml的109例产妇作为对照组、≥500ml的117例产妇作为观察组。结果所有产妇均于剖宫产前48h及剖宫产24h后经肘静脉抽取静脉血测定凝血四项指标,对比两组产妇产前及产后凝血四项指标异常率、凝血四项指标水平,以明确凝血四项指标在产后出血中的预测价值。观察组产前及产后凝血四项指标异常率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前与产后,观察组PT、TT及APTT水平均较对照组高,FIB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产前、产后PT、TT、APTT及FIB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PT、APTT水平较产前高,FIB水平较产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TT水平与产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发生与凝血四项指标异常密切相关,产前积极检测凝血四项指标可有效预测产后出血,为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产前孕妇凝血4项联合抗凝血酶、D-二聚体(D-D)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10月收治的30例在该院进行产前检查的正常妊娠孕妇临床资料,分析不同孕期产妇血液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AT)、D-D数值。结果 D-D水平在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至临产期过程中呈进行性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早期PT显著高于孕晚期,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在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至临产期过程中不断减少,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水平在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至临产期呈进行性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T水平在孕晚期明显降低。结论产前孕妇凝血4项联合抗凝血酶、D-D检测可有效监测孕妇的凝血及止血功能,有效预防大出血及产后并发症的发生,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D-二聚体(D-D)、血清磷、钙、25羟维生素D[25(OH)D]检测在产后出血预测中的应用.方法 将2019年4月至2021年1月于安阳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分娩的212例产妇纳入研究,依据是否发生产后出血(PPH)将其分成出血组与正常组,测定两组D-D、血清磷、钙及25(OH)D水平.结果 出血组D-D水平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不同孕期孕妇凝血4项及D-二聚体(D-D)水平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1至2018年6月该院66例孕妇作为孕妇组,纳入同期50例健康非孕妇作为对照组。检测孕妇组孕早期、中期、后期、临产期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D-D水平,检测对照组上述指标水平并与孕妇组不同孕期进行比较;比较孕后期D-D水平升高组、正常组的不良妊娠结局;观察产后出血组和未出血组凝血4项和D-D水平。结果 (1)孕妇组孕早期至临产期FIB水平呈递增趋势,且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组孕后期、临产期APTT、PT较孕早期、孕中期及对照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组不同孕期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早期、中期、后期及临产期D-D水平呈进行性升高,且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孕后期D-D水平正常组比较,孕后期D-D水平升高组早产、胎盘早剥、重度子痫前期发生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产后出血组产前比较,产后出血组产后FIB水平降低,D-D水平升高,APTT、PT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出血组产前比较,出血组产前APTT、PT延长,D-D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出血组产后比较,出血组产后FIB水平降低,D-D水平升高,APTT、PT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监测孕妇孕期凝血4项及D-D水平,有助于预估产后异常出血等不良结局风险,指导临床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1.
刘小华  程蔚蔚 《检验医学》2012,27(12):1024-1026
目的探讨孕32~33周孕妇凝血及纤溶相关指标的检测对晚发性子痫前期的预测价值。方法以2 562例无其他合并症的单胎初产妇为研究对象,在孕32~33周时抽取外周血,测定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浓度,定期随访至分娩,其中154例孕妇发展为子痫前期。结果子痫前期组PLT计数、Fib含量均高于正常孕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20);Hb、DD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浆中Fib的浓度升高对晚发性子痫前期的预测价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值比(OR)=1.47,95%可信区间(CI)1.23~1.76,P<0.05],血液中PLT计数升高对子痫前期的预测价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30,95%CI 1.13~1.41,P<0.05)。孕晚期DD的测定对子痫前期的预测价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7,95%CI 0.90~1.28,P>0.05)。结论孕晚期测定PLT计数及Fib浓度对晚发性子痫前期的预测价值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检测血浆D-二聚体(D-D)对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价值及分娩前、后凝血功能参数的变化。方法对547例临产孕妇,根据产后是否发生出血分成产后出血组(16例)和产后未出血组(531例),分别进行产前24h、产后4h内和产后4~24h内血浆D-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检测,分析D-D水平变化与产后出血的相关性,对分娩前、后凝血功能参数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产后出血组产后4h内和产后4~24h内D-D、PT和APTT明显高于产前24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产后出血组产后4h内和产后4~24h内TT与产前24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产后出血组产后4h内和产后4~24h内FIB明显低于产前24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产后出血组产后4h内和产后4~24h内D-D、PT和APTT高于未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产后出血组产后4h内和产后4~24h内FIB低于未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产前、后检测D-D及密切关注分娩前、后凝血功能参数变化对预防产后出血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与产后出血的关系。方法对该院38例产后出血者(产后出血组)和106例正常生产者(对照组)进行产前24h内AT-Ⅲ、D-D、PLT、PCT、MPV、PDW的检测和分析。结果 (1)产后出血组AT-Ⅲ[(7.65±3.11)U/L]低于对照组[(8.77±2.79)U/L];D-D[(801.1±522.1)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357.6±230.3)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产后出血组PLT和PCT[(104.7±54.8)×109/L、(0.12±0.04)%]明显低于对照组[(201.6±76.7)×109/L、(0.18±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PV和PDW[(12.49±1.57)fL、(17.36±1.01)%]与对照组[(12.70±1.55)fL、(17.38±1.8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前监测AT-Ⅲ、D-D和血小板参数对预防及治疗产后出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初步建立深圳市罗湖区孕妇不同孕期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的参考区间,并探讨动态检测D-D、FDP对产后出血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深圳市罗湖区妇幼保健院和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做产前检查的健康单胎妊娠妇女1 138例作为健康妊娠组,健康孕妇按孕周分为早孕期(12周)386例、中孕期(12~28周)351例、晚孕期(28周)401例。选取同期在深圳市罗湖区妇幼保健院体检的300例健康非孕妇女作为健康对照组。产后出血组:凝血异常的产后出血84例。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D-D、FDP的水平。用P_(95)表示D-D和FDP参考区间的单侧上限。采用该研究建立的参考区间评估84例产后出血患者的D-D、FDP水平,评价参考区间在产后出血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效能。结果孕妇D-D、FDP水平随孕期增加而升高,与孕期呈正相关(r=0.80、0.77,P0.05),且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孕早期妇女血浆D-D、FDP的参考区间分别为1.55μg/mL、4.45μg/mL,孕中期D-D、FDP的参考区间分别为2.53μg/mL、8.75μg/mL,孕晚期孕妇血浆D-D、FDP的参考区间分别为4.35μg/mL、13.61μg/mL。产后出血组晚孕期时的D-D、FDP水平均明显高于所建立的晚孕期参考区间(P0.05)。结论初步建立了罗湖区孕妇D-D、FDP参考区间,为临床预测产后出血提供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凝血及纤溶指标与产后出血的关系。方法根据产后24h出血量对产妇进行分组,出血量500~1 000mL为少量出血组(45例),1 000mL为大量出血组(20例),另选60例产后出血量小于500mL的产妇为对照组。在所有产妇产前24h和产后24h,测定凝血4项、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结果少量出血组产前、产后凝血纤溶指标异常率分别为88.9%和91.1%,大量出血组产前、产后异常率均为100.0%,均高于对照组的15.0%和20.0%(P0.05)。少量出血组和大量出血组产前、产后D-D、FDP明显高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AT-Ⅲ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产前相比,少量出血组和大量出血组产后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D-D、FDP均明显升高,FIB、AT-Ⅲ明显降低(P0.05);与少量出血组相比,大量出血组产前及产后的D-D、FDP均较高(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监测产妇产前、产后凝血及纤溶指标对预防产后出血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正常高值血压孕产妇的凝血指标与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17年在本院产检并分娩的1 500例孕妇的临床资料,其中正常高值血压组、正常血压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组各500例,将一般资料、孕晚期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与妊娠结局进行分析。结果:正常高值血压组孕产妇孕次、产次、孕前体质指数(BMI)、孕期增重(GWG)以及孕晚期PT、FIB、剖宫产率,与正常血压组孕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高值血压组孕产妇孕前BMI,孕晚期PLT、MPV、PDW、PT、APTT,胎盘早剥、产后出血、剖宫产率、早产、羊水过少、小于孕龄儿及胎儿窘迫,与HDP组孕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高值血压孕产妇部分凝血指标发生变化,除剖宫产率升高外,不良妊娠结局并未显著增加,临床一般无需特别纳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管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及抗凝血酶Ⅲ(AT-Ⅲ)的检测结果与产后出血的关系。方法采用Sysmex CA6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198例产后出血的临产孕妇及284例正常生产的临产孕妇血浆D-D、Fib及AT-Ⅲ的结果并进行比较。结果 198例产后出血的临产孕妇与284例正常生产的临产孕妇比较发现,产后出血的临产孕妇血浆D-D的检测结果明显高于正常生产的临产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及AT-Ⅲ的检测结果明显低于正常生产的临产孕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产孕妇血浆D-D、Fib及AT-Ⅲ的检测对产后出血及其并发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测、预防和及时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平平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15):2232-2234
目的 分析凝血指标及血小板参数水平与孕晚期子痫前期(PE)发生及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于该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孕晚期PE孕妇临床资料,按病情程度不同分为轻度组40例、重度组60例.另选取同期在该院接受产检的50例健康孕晚期孕妇作为对照组.检测孕妇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水平,并分析各指标与孕晚期PE疾病进展的关系.结果 对照组APTT、PLT水平高于轻度组和重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APTT、PLT水平高于重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FIB、MPV、PDW、PCT水平低于轻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FIB、MPV、PDW、PCT水平低于重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回归分析检验结果显示,MPV、PDW、PCT是孕晚期重度PE发生的影响因素(OR>1,P<0.05);绘制ROC曲线发现,APTT、PLT、MPV、PDW、PCT水平预测孕晚期PE病情严重程度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05、0.929、0.931、0.760、0.730,均有一定预测价值.结论 凝血指标及血小板参数水平与PE病情有一定相关性,对临床评估PE患者疾病进展与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小板(PLT)和D-二聚体(D-D)在难治性支原体肺炎(RMPP)中的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将52例支原体肺炎(MPP)患儿根据病情分为普通支原体肺炎(GMPP)组(n=28)和RMPP组(n=24),对照组为25例健康体检儿童,比较三组受试者的PLT和D-D水平并进行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在治疗前,三组间PLT水平为RMPP组对照组GMPP组,而D-D水平为对照组GMPP组RMPP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RMPP组PLT水平较治疗前升高,而D-D水平较治疗前降低,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GMPP组PLT和D-D水平较RMPP组低(P0.05),但较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RMPP患儿PLT和D-D间具有负相关性(r=-0.486,P=0.016),MPP患儿PLT和D-D间也具有负相关性(r=-0.567,P=0.00),而GMPP患者PLT和D-D间无相关性(r=-0.162,P=0.410)。结论RMPP患儿机体PLT和D-D水平呈负相关性,可用于RMPP的病情判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不同孕期的妊娠妇女血常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为临床诊断建立参考区间提供实验室数据。方法将3 222例正常妊娠妇女按照孕周不同分为孕早期、孕中期和孕晚期,分别对3个孕期的孕妇进行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淋巴细胞百分比(L%)的测定和统计分析,并与作为对照组的355例非孕健康育龄妇女的相应检测项目进行比较。结果正常妊娠者在不同孕期RBC、Hb、HCT水平均比对照组妇女低,在孕中期下降达孕期最低水平(P0.05),不同孕期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妊娠者WBC、N%均比对照组高,而L%则比对照组低(P0.05)。不同孕期之间WBC参数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妊娠者血小板(PLT)计数较对照组降低,正常妊娠者在孕晚期达到最低值(P0.05)。结论建立正常妊娠妇女的血常规参数参考区间,有利于对妊娠贫血、感染、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疾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