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凝血功能的敏感指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本院147例健康体检者(男性77例,女性70例)和1041例肺癌患者(男性827例,女性214例)的血浆标本,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Sysmex CS-2000i和Stago Evolution,对凝血功能指标PT、INR、FIB、APTT、APTT-RAT、TT、TT-RAT、D-Dimer、ATⅢ、FDP进行测定,分析比较各项指标。结果肺癌患者组与健康体检者组比较,PT、INR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肺癌患者组的FIB、D-Dimer、ATⅢ、FDP结果较健康体检者组明显增高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肺癌患者组的APTT、APTT-Rat、TT、TT-Rat结果较健康体检者组明显缩短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在10项凝血功能指标中,FIB、APTT、APTT-RAT、TT、TT-RAT、D-Dimer、ATⅢ、FDP指标在肺癌患者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可作为判断肺癌患者凝血功能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2.
3.
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凝血指标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37例乳腺增生患者作为对照组,35例乳腺癌患者作为实验组,对所有患者进行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PT百分比、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APTT测定值比和D-二聚体等,比较两组患者凝血功能的差异,分析乳腺癌患者凝血指标与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PT、PT百分比、TT、APTT、FIB、APTT测定值、D-二聚体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乳腺癌Ⅰ~Ⅲ期患者的肿瘤直径T1、T2、T3和T4越大,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越高。结论:乳腺癌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越高,患者出现转移性乳腺癌、局部复发或淋巴结转移等现象的可能性就越大,且极易出现血液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改变及其对治疗和预后的指导作用。方法:对正常人和肝硬化患者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质原(F IB)、凝血酶时间(TT),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肝硬化患者PT、APTT、TT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F IB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明显的凝血功能障碍,容易发生广泛性出血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7.
肝硬化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血浆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4项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全自动血凝仪对肝硬化患者及健康对照组进行TT、PT、APTT、Fib的测定。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TT、PT、APTT明显延长(P〈0.01),Fib明显降低(P〈0.01),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其凝血功能障碍越明显。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液处于明显的低凝状态,及时对此类患者检测凝血指标有利于了解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预防继发性出血,指导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炎及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及血小板相关参数指标与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收集227例肝病患者及96例健康对照者,检测样本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及血小板相关参数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对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与肝功能Child-Push分级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t检验分析各组指标的差异.结果:肝硬化组凝血功能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慢性肝炎组的凝血功能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pT<0.05、PAPTT<0.01、PTT<0.05、PFIB<0.05).肝硬化Child-Push C级的凝血功能与健康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且与Child-Push A级有显著性差异(PpT<0.01、PAPTT<0.05、PTT<0.05、PFm<0.01).肝硬化Child-Push B级的凝血功能与健康对照组亦有显著性差异(PPT<0.05、PAPTT<0.01、PTT<0.05、PFm<0.05).肝硬化组的血小板总数及相关指标与健康组有显著性差异(PPLT<0.01、PMPV<0.05、PPCT<0.01、PPDw<0.01),慢性肝炎组血小板总数及相关指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PLT<0.058、PpCT<0.05).结论:凝血功能指标及血小板相关指标的检测对评价肝脏受损程度、评估肝病患者不同病程时期的凝血功能状况及患者预后评估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相关检测指标在非小细胞肺癌中预后的临床意义,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肿瘤科2014年6月至2017年12月24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的...  相似文献   

10.
李波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17):1394-1395,1397
目的研究妊娠期妇女凝血功能的动态变化及其提示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2011年间150例住院治疗的妊娠期妇女为研究对象,其中妊娠早期、妊娠中期、妊娠晚期的妇女各50例,将她们定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正常非孕期妇女50例,定为对照组。采用RT-2204C半自动四通道血凝分析仪对两组患者在妊娠不同时期的凝血功能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进行动态的检测。结果妊娠早期的比较上观察组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P>0.05,提示无明显差异;而在妊娠中、晚期的比较上两组有明显差异,经统计学处理,P<0.05,提示妊娠中、晚期妇女的PT、APTT、INR等指标较非妊娠妇女明显缩短而TT、FIB明显增加,并且随着临产期的靠近变化逐渐增大。结论在妇女的不同孕期凝血功能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状态,这时动态监测凝血功能的变化,对预防孕期及术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有着积极的作用和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肺癌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了解肺癌患者5项凝血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美国BeckmanCoulter公司ACL-9000全自动凝血/纤溶分析仪测定206例肺癌患者和166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和D-二聚体(D-D)水平,同时计数血小板(PLT)。结果206例肺癌患者中35例(17%)血小板升高,PT延长8例(4%),APTT延长37例(18%),Fib升高115例(56%),D-D升高128例(62%)。血浆的D-D水平与肿瘤分期有关,肺癌Ⅳ期的D-D值显著性高于Ⅰ~Ⅲ期D-D值(P<0.01)。不同病理分型患者的凝血指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5项凝血指标PLT、PT、APTT、Fib和D-D在肺癌患者均增高,肺癌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血浆D-D水平与疾病预后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和肿瘤标志物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为临床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方法 收集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该院行住院治疗的200例结直肠癌患者(结直肠癌组)的血浆标本,行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和肿瘤标志物检测,并以100例结直肠良性病变患者(结直肠良性病变组)和100例体...  相似文献   

13.
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卢小林 《检验医学》2010,25(1):44-46
目的监测手术患者术后凝血功能,以防止手术后静脉栓塞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100例手术患者于术后1、3、5d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等指标检测。结果中小手术组胛、APTT、DD、Fbg和vwF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类以上大手术患者术后1~3d的PT、APT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DD、Fbg和vWF等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5d以后基本趋向正常。结论三类以上大手术患者术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建议临床医生对三类以上手术患者术后常规进行凝血功能监测,发现血栓前状态应及早作抗凝预防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患者凝血指标发生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75例轻型急性胰腺炎(MAP)患者、13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和50例健康者(对照组),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血小板比容(PCT)。观察并比较上述指标在3组中的不同。结果入院1d和3d急性胰腺炎患者血小板参数测定结果比较:MPV和PDW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1d和3d急性胰腺炎患者与入院7d以上患者的血小板参数测定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与对照组和MAP组血小板参数测定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与对照组和MAP组凝血四项测定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胰腺炎患者凝血功能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4):5651-5652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期间宫颈癌患者75例作为A组,宫颈良性病变患者72例作为B组,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C组,采用乳胶颗粒免疫浊度分析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D-D)水平,采用免疫浊度分析法测定纤维蛋白原(FIB)、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 TT)、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A组血浆D-D、FIB水平均明显高于B、C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血浆APTT、TT、P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期组宫颈癌血浆D-D、FIB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组宫颈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期组与Ⅲ~Ⅳ期组宫颈癌血浆APTT、TT、P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患者凝血功能异常改变,监测血浆D-D、FIB水平变化有助于为宫颈癌病情程度与临床分期的评估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监测手术患者术后凝血功能,以防止手术后静脉栓塞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100例手术患者于术后1、3、5 d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等指标检测。结果中小手术组PT、APTT、DD、Fbg和vWF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类以上大手术患者术后1~3 d的PT、APT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DD、Fbg和vWF等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5 d以后基本趋向正常。结论三类以上大手术患者术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建议临床医生对三类以上手术患者术后常规进行凝血功能监测,发现血栓前状态应及早作抗凝预防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患者凝血功能的损伤状况。方法选择高HAPC患者69例,检测空腹血浆标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水平。以生活在同海拔地的健康人群作为高原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HAPC患者Fbg、APTT、TT水平均高于高原对照组(P0.05),P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观察表明,综合治疗可促进HAPC患者凝血功能恢复正常。结论 HAPC患者出血与凝血两个过程十分复杂,既包含生理性的适应过程,同时也包含着从生理适应到病理改变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晚期实体肿瘤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采集71例晚期实体肿瘤患者(晚期肿瘤组)与20例健康人(对照组)的静脉血,检测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imer)和纤维蛋白原(Fbg)。结果晚期肿瘤组血小板数值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晚期肿瘤组较对照组Fbg、D-Dimer显著升高(P0.01),APTT显著缩短(P0.05)。结论晚期实体肿瘤患者存在高凝状态,正确的抗凝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凝血指标和癌胚抗原表达水平与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的关系。方法于2009年1月~2012年6月,选取本院收治的120例小细胞肺癌患者,另选取同期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100例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采集血液标本,测定癌胚抗原表达水平、凝血功能指标,比较肺癌组与对照组的癌胚抗原表达水平、凝血功能指标。针对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为期5年的随访,根据其5年生存情况,剔除失访病例,将随访成功患者分为存活组、死亡组,在随访5年时测定、比较癌胚抗原表达水平、凝血功能指标,并分析其与小细胞肺癌患者远期生存的相关性。结果肺癌组的癌胚抗原表达水平、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0.05),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05);死亡组患者的癌胚抗原表达水平、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均高于存活组(P 0.05),其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短于存活组(P 0.05);经相关性分析后得出,癌胚抗原表达水平、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远期生存之间呈负相关,而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与小细胞肺癌患者远期生存呈正相关。结论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血液状态普遍处于高凝状态,凝血功能指标、癌胚抗原表达水平与其远期生存密切相关,临床上可将凝血功能指标、癌胚抗原表达水平作为预测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邹廉  龚华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5):349-349,351
目的观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患者血小板与凝血指标的变化,探讨PIH与凝血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2006年11月至2008年5月PIH患者168例、正常妊娠晚期妇女51例(正常妊娠组)及健康非妊娠妇女42例(非妊娠组),测定其凝血系统的各项指标并进行分析。结果PIH组凝血指标与正常妊娠组和非妊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晚期妊娠妇女血液处于血栓前状态,而PIH患者存在着明显的血栓前状态,因此,PIH患者产前测定凝血指标对监测病情、指导治疗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