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针刺引起的脑功能活动区域信号变化的可重复性。方法 选择无任何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的健康志愿者12名(针刺组),利用fMRI技术分别针刺足三里穴(ST36)、太溪穴(KI3)及非穴位对照点进行5次完全相同的功能磁共振扫描,以右手对指运动作为对照组,通过计算组内相关系数来对比针刺与对指运动fMRI的可重复性。结果 12名志愿者中,10名完成了全部扫描过程,对数据完整的10名志愿者的数据进行分析。针刺足三里穴(ST36)、太溪穴(KI3),针刺组中脑功能区活动平均信号变化有着相似的模式,针刺非穴位点引起的脑功能区激活模式与针刺上述两穴位点明显不同;定量比较对指运动及针刺三点引起的脑功能信号变化的可重复性,对照组组内相关系数明显高于针刺组(P<0.05)。结论 与对指运动对照组比较,针刺fMRI引起的脑功能活动区域信号变化可重复性较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针刺预处理百会穴+双侧足三里穴对脑缺血诱导的大鼠小脑浦肯野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针刺百会穴+双侧足三里穴组(针刺穴位组)和针刺非穴位组,各10只。采用糖氧剥夺的脑缺血模型,观察针刺预处理治疗后大鼠小脑浦肯野细胞的存活率,检测小脑组织中丙二醛(MDA)的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针刺非穴位组大鼠脑缺血后浦肯野细胞死亡率明显增加,MDA水平明显增高,SOD活性明显降低(P<0.01);与针刺非穴位组比较,针刺穴位组大鼠小脑浦肯野细胞存活率明显增加,小脑组织中MDA含量明显降低,SOD活性明显增加(P<0.01)。结论:针刺百会穴+双侧足三里穴对大鼠小脑浦肯野细胞缺血性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小脑组织中活性氧的生成减少和清除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3.
穴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穴位主治作用还未得到比较完整的科学的解释,近年影像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的应用,使在活体非创伤性地研究针刺不同穴位对大脑活动的影响成为可能。本文对2004年以来利用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针刺不同穴位脑活动效应的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针刺健康人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是近年来在常规磁共振成像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够实时显示脑功能变化的新技术,具有无创伤性、无放射性、可重复性、较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可准确定位脑功能区等特点,已经成为迄今为止研究针刺作用机制的最佳工具之一,被广泛应用到针刺穴位特异性、穴位配伍、针刺手法等针灸学研究的各个方面。本文综述了针刺正常人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针刺足阳明胃经原穴合穴磁共振脑功能成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探讨配伍针刺足阳明胃经(ST)原穴与合穴后脑功能变化情况.方法 对30名健康志愿者使用电针同时刺激原穴(冲阳,ST42)、合穴(足三里,ST36)后,采用血氧水平依赖法进行功能磁共振成像;随机选择30名健康志愿者中的10名针刺非穴位点作为对照组.以P<0.001,k≥30作为阈值,处理结果叠加到标准脑上显示.结果 试验组脑功能激活区有双侧颞上回(22区)、双侧缘上回(40区)、双侧小脑、双侧扣带回及扣带回峡(32区和30区)、双侧顶上小叶(7区);功能减低脑区有双侧眶回(11区)、双侧颞极(38区) 、右侧额下回(47区)、右侧枕颞内侧回(36区).对照组激活区包括颞上回、中央前回、扣带回、丘脑、岛叶、小脑等.对照组激活脑区的范围、信号强度及数量(12个)显著小于试验组(23个).结论 配伍刺激ST的原穴、合穴后,可以激活、降低属于"内脏脑"的不同脑区及躯体感觉区的7区,使之达到新的功能平衡而实现止痛效果.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国内外许多学者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fMRI)技术,对针刺不同穴位的脑功能成像及临床应用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为促进针刺治疗疾病机制的探讨,提供了一定的可视性依据。笔者分别对针刺健康人上肢穴位、下肢穴位、上下肢配穴的磁共振脑功能成像以及其在针灸临床应用的概况,做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功能性磁共振技术-血氧水平依赖(blood oxgenation-level dependent,BOLDfMRI)技术,探讨针刺受试者右侧足三里穴在得气与非得气状态下,足三里穴的激活效应.方法 将22例健康成年(年龄25~35岁)、体型中等的男性志愿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得气组与针刺对照组,比例约为3∶1.针刺得气组:针刺足三里穴位,通过捻针和补泻的手法来刺激穴位;针刺对照组:仅针刺足三里穴位,无捻针和补泻的手法.对两组受试者大脑的兴奋区域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 针刺得气组的脑功能区激活范围较广泛,包括单侧或双侧第Ⅱ躯体感觉皮质(SⅡ)、第Ⅰ躯体感觉皮质(SⅠ),以左侧为主的颞叶、岛叶皮质、运动区、辅助运动区、前扣带回、后扣带回、杏仁体、下丘脑等;针刺对照组仅见散在脑功能区激活,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足三里穴得气后能够引起脑区的广泛激活,针刺足三里穴得气与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针刺右侧外关穴后小脑局部葡萄糖代谢变化,研究针刺外关穴小脑的激活区域,探讨针刺穴位小脑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18例健康志愿者分为外关穴针刺组、外关穴假针刺组和假穴针刺组3组,每组6例,分别接受右侧外关穴针刺、右侧外关穴假针刺及外关穴旁开假穴点针刺干预,行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脑功能成像检查,所得图像采用SPM8软件包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 外关穴针刺组及假针刺组各1例因明显刺痛感或头部移动明显,其数据不作进一步统计.与外关穴假针刺组比较,针刺右侧外关穴激活的小脑脑区为左侧小脑前叶山顶及右侧小脑后叶下半月小叶.与假穴针刺组比较,针刺右侧外关穴激活的小脑脑区为右侧小脑后叶山坡、左侧小脑扁桃体、左侧小脑后叶下半月小叶、双侧小脑前叶山顶及双侧小脑后叶.结论 针刺穴位特异激活了小脑部分区域.针刺外关穴的治疗作用可能是激活小脑前叶及后叶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寻腹部术后呃逆的有效疗法。方法将腹部术后呃逆患者随机分为药物肌肉注射组、单纯针刺组(双侧内关、足三里针刺)、穴位注射组(双侧内关、足三里分别注射维生素B1和B6)。结果治疗1、2、3次后,单纯针刺组、穴位注射组有效率显著高于药物肌肉注射组(P〈0.05,或P〈0.01)。治疗1、2次后,穴位注射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单纯针刺组;治疗3次后,两组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穴位注射是治疗腹部术后呃逆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临床观察针刺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门诊和住院收住的120例咳嗽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治疗组给予针刺联合穴位贴敷(天突穴、定喘穴、膻中穴、双侧肺俞、双侧脾俞、双侧肾俞)。两组患者均治疗后随访1年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有效率为63.33%。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攒竹穴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咳嗽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推拿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针刺、推拿及穴位注射疗法,取环跳及委中等穴位,注射液是舒血宁注射液、维生素B12及2%利多卡因的混合液;对照组单纯采用针刺及推拿疗法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11%,73.6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视觉模拟评分(VAS):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第1疗程和第2疗程结束后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第三疗程结束后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针刺推拿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坐骨神经痛临床疗效肯定,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百会穴针刺加灯盏细辛注射液穴位注射对卒中后抑郁(PSD)大鼠行为学及海马区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PSD模型组、针刺穴注组、氟西汀组,造模后针刺穴注组予百会穴针刺加灯盏细辛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氟西汀组予氟西汀水溶液灌胃治疗。观察各组大鼠旷野实验、蔗糖水消耗实验、强迫游泳实验。四组动物均第56天行无菌断头处死,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C-los蛋白表达。结果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和氟西汀治疗均能改善PSD大鼠行为学测试,针刺穴注组疗效优于氟西汀组。C-fos蛋白表达:模型组表达最强,空白组和氟西汀组表达相似,针刺穴注组表达最少。结论百会穴针刺加灯盏细辛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PSD大鼠有效,可以显著改善其抑郁行为学异常,且疗效优于氟西汀;可减少PSD大鼠海马区C-fos蛋白表达,增加大鼠活跃度,对PSD大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低频脉冲穴位电刺激联合通督调神针刺治疗对脑卒中后失语患者语言功能、交流能力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采用基础语言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低频脉冲穴位电刺激联合通督调神针刺治疗,对照组加用传统针刺治疗,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西部失语成套测试(western aphasia battery,WAB)失语商、日常生活交流能力(communicative abilities in daily living,CADL)评分、脑卒中失语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troke and aphasia quality of life-39 generic version,SAQOL-39g)评分。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WAB失语商、CADL评分、SAQOL-39g评分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WAB失语商、CADL评分、SAQOL-39g评分升高值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频脉冲穴位电刺激联合通督调神针刺治疗可提高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功能、交流能力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穴位埋线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针灸加穴位埋线方法与单纯针灸方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效果,进而摸索治疗支气管哮喘病治疗的更佳方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哮喘治疗的病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采用针灸加穴位埋线法;对照组单纯使用针灸方法。结果:实验组112例病人经过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9.3%,对照组107例病人的总有效率为72.8%,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p<0.05),提示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针灸加穴位埋线的方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针灸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漆晓波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8):134-135
目的对比穴位埋线、针灸与针灸加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单纯性肥胖症患者87例,采取随机配对原则,分为针灸加穴位埋线治疗组30例,穴位埋线对照组29例,针灸对照组28例。2个疗程后,观察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不同治疗方法对体质指数、腰臀比与脂肪百分比三种肥胖指标的影响。结果三种治疗方法均具有显著疗效,针灸加穴位埋线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穴位埋线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9%,针灸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9%,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治疗后各项肥胖指标均明显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加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患者具有显著疗效,其治疗效果优于穴位埋线及针灸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失眠患者血浆Orexin、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含量的变化,讨论壮医药线点灸联合针刺治疗失眠的机制。方法 50例失眠患者为针灸组,54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针灸组予以壮医药线点灸足三里联合针刺百会、神门治疗,健康对照组予以指压按摩百会、神门、足三里。记录疗效,ELISA法检测血浆Orexin、CRH、ACTH的含量。结果①治疗前针灸组和对照组比较,针灸组Orexin(112.02±8.95)pg/ml升高(P<0.05),CRH(0.88±0.13)ng/L、ACTH(15.32±4.56)ng/L均显著升高(P<0.01)。②与本组治疗前比较,针灸组治疗后血浆Orexin含量(62.01±6.22)pg/ml降低(P<0.05),CRH(0.41±0.09)ng/L、ACTH(8.01±4.02)ng/L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壮医药线点灸联合针刺治疗失眠的起效环节在于抑制Orexin、CRH、ACTH合成和分泌,恢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的正常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穴位注射配合普通针刺疗法对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和感觉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治疗组加用穴位注射疗法.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委员会(American Spine Injury Association,ASIA)脊髓残存分级标准评定两组脊髓功能,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轻触觉、针刺觉和运动评分.结果 治疗后两组ASIA残存分级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轻触觉、针刺觉、运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治疗组在升高轻触觉、针刺觉、运动评分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穴位注射配合普通针刺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运动、感觉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风市穴刺络拔罐治疗足少阳经型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足少阳经型坐骨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两组,每组30例。刺络拔罐组运用针刺结合风市穴刺络拔罐治疗,针刺穴取患者双侧腰夹脊、肾俞、大肠俞及患侧环跳、委中、昆仑、承山;常规针刺组单纯运用针刺治疗,取穴同刺络拔罐组。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刺络拔罐组风市穴刺络拔罐每周1次,治疗3个疗程后通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JOA)评分评定疗效。结果:刺络拔罐组总有效率为96.7%(29/30),优于常规针刺组的90%(27/30,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JOA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针刺结合风市穴刺络拔罐治疗足少阳经型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较好,且操作简便,无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大鼠及正常大鼠“足三里”穴区组胺H2受体(histamine H2 receptor,HRH2)、P物质(substance P,SP)及炎性因子(IL-6、IL-1β、TNF-α)的影响,并判断两者间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正常+针刺组和模型+针刺组,每组8只。采用1-甲基-3-硝基-1-亚硝基胍(1-methyl-2-nitro-1-nitrosoguanidine,MNNG)+乙醇灌胃+饥饱失常法建立大鼠CAG模型。针刺组每日治疗1次,每次20 min,连续针刺14 d。干预结束后,运用HE染色法观察胃组织病理学变化,运用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足三里”局部穴区HRH2、SP、IL-6、IL-1β及TNF-α的表达。结果造模后胃组织病理形态改变显著,光镜下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腺体萎缩且结构紊乱,纤维组织增生充填,并伴有散在出血点,符合CAG病理诊断标准。IHC染色IOD值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正常+针刺组均能升高局部穴区HRH2表达(P<0.01);与模型组相比,模型+针刺组可以显著上调穴区组织SP表达(P<0.01)。对于炎性因子而言,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均能上调IL-6、IL-1β、TNF-α表达(P<0.05或P<0.01),正常+针刺组可使IL-6表达上调(P<0.01);与模型组相比,模型+针刺组可以降低IL-6、IL-1β表达(P<0.05),而升高TNF-α表达(P<0.01)。结论针刺能对正常和CAG状态下大鼠“足三里”穴区HRH2、SP及炎性因子的表达产生影响,且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具有一定趋势,跟是否处于疾病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头皮透刺电针疗法、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后遗症患者20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00例应用双侧头皮透刺疗法加电针,对照组100例应用双侧头皮透刺疗法,两组均结合体针及穴位注射治疗6个疗程,观察疗效,并观察随访3个月后疗效.结果 治疗组疗程结束后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月后随访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该联合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中风后遗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值得继续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