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版纳微型猪近交系心脏的解剖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中国版纳微型猪近效系心脏的大体解剖和组织学,为转基因猪心和异种移植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应用灌注固定对10头版纳微型猪近交系进行大体形态观察,测量心脏径线,心壁厚度,心脏的腔室,心脏大血管直径。使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版纳微型猪近交系心脏外形,各腔室及内部结构等与人心脏基本匹配,但是微型猪奇静脉直接开口于右心房,组织学观察微型猪心脏各部分结构组成及其细胞种类与人心脏相似,但是心肌闰盘较人的少,心室内膜下的蒲肯野氏纤维较人的粗大。结论:从解剖形态学及组织学观察,版纳微型猪近交系心脏与人心脏形态和结构相似,有成为异种移植供体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版纳微型猪近交系肾脏的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版纳微型猪近交系肾脏的解剖结构 ,为异种肾移植提供基础资料。 方法 版纳微型猪近交系 2 0头处死后 ,解剖显微镜及游标卡尺检测新鲜及灌注固定的原位和离体肾脏、肾血管及输尿管 ,将肾脏组织标本石蜡包埋行 HE染色。 结果 猪肾脏组织、出入的肾血管及输尿管类似人的相应结构 ,猪肾脏皮质厚度为 (2 0 .0±2 .4) mm,肾动脉平均直径与人髂内动脉直径平均值 5.1 mm相接近 ,所有被测肾均为单支动脉。肾被膜与人肾相似 ,均为纤维层、脂肪层及肾筋膜。左右输尿管直径分别为 5.1 mm和 4.7mm。 结论 版纳微型猪近交系肾脏可能作为人类肾脏异种移植的供器官  相似文献   

3.
版纳微型猪近交系椎间盘异种抗原α-半乳糖基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中国版纳微型猪近交系 (BMI)椎间盘组织中异种抗原的分布 ,为临床猪 -人异种椎间盘移植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 BMI 6头 ,雄性 ,8~ 11月龄的 L1~ 5椎间盘组织 ,常规福尔马林固定 ,石蜡包埋切片。以植物凝集素 (BSI- B4 )作为亲和物质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SABC方法、DAB显色 ,观察猪椎间盘组织中异种抗原 (α-半乳糖基 )的分布情况。结果 椎间盘纤维环软骨细胞及髓核软骨样细胞核膜有阳性染色的黄色颗粒沉着 ,而基质、弹力及胶原纤维无着色。结论  BMI椎间盘组织中有异种抗原存在 ,但抗原表达较弱 ,可能成为临床修复移植的材料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4.
猕猴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通过体外分离、培养猕猴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研究其生物学特性、表面标志和遗传学性能,为BMSCs用作组织工程化神经种子细胞提供研究基础。方法 通过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猕猴BMSCs,体外培养、扩增,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进行形态学的观察,通过绘制生长曲线、计算克隆形成率来研究细胞的活力和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表面标志,核型分析反应遗传学性能。结果 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能获得较纯的猕猴BMSCs,第7代以前的细胞有较强的活力和增殖能力,具有与人的BMSCs相似的形态和表面标志,体外培养第10代细胞仍稳定为二倍体核型。结论 用本实验方法能较容易地获得大量的猕猴BMSCs,具有与人的BMSCs相似的形状和表面标志,第3—6代的细胞可满足以猕猴为动物模型的组织工程化神经种子细胞的研究要求。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体外分离、诱导培养及增殖特点,探讨其生物学特性。方法:抽取兔骨髓,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分离BMSC,诱导培养液定向诱导传代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及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观察Ⅰ型胶原表达,并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及细胞矿化作用。结果:体外培养的兔BMSC贴壁生长,10~14天后形成克隆。细胞形态为均一的长梭形并呈漩涡状排列,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CD45阴性,CD44阳性。免疫组化可检测到Ⅰ型胶原表达,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增高,并且出现矿化结节。结论: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BMSC,操作简单,细胞易于成活,诱导条件下成骨能力肯定,适合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6.
成年恒河猴骨髓基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温对猴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进行体外培养及扩增,观察其原代及传代细胞的生长特点及生物学特点。方法 抽取4只成年猴髂骨骨髓,用全骨髓培养法进行体外培养获得BMSCs,胰酶消化传代,用条件培养基培养传代细胞。逐日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对传代细胞进行HE染色及碱性磷酸酶(ALP)染色。结果 成年雄性恒河猴BMSCs体外培养生长良好,原代细胞10-13d汇成单层,传代后4~7d长满瓶底。HE染色光镜下观察见BMSCs为单核细胞,细胞呈梭形、多角形,传代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呈强阳性。结论 猴BMSc的体外培养增殖能力强,可诱导为成骨细胞,可作为灵长类动物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7.
地塞米松对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地塞米松对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增殖的作用。方法 取雄性6周龄ICR小鼠股骨骨髓基质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在细胞培养不同时间点加入10^-8mol/L地塞米松(实验组)或保持基础培养条件(对照组),用CellTiter方法分别检测两组的细胞增殖情况,并予比较。结果 在细胞培养不同阶段开始应用地塞米松的实验组中,细胞增殖能力较对照组降低,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实验组细胞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实验组中细胞形态较对照组更趋成熟。结论 地塞米松在促进骨髓干细胞定向分化早期抑制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增殖。  相似文献   

8.
成人骨髓成骨细胞体外培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研究成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的成骨能力及生物学特性,探讨简便易行的成人成骨细胞体外培养方法,为骨组织工程选择理想的种子细胞来源。方法 因诊断需要抽取健康成人骨髓组织,在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置于37℃、含体积分数为5%的CO2湿化空气孵箱中培养,传代后改用含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和维生素C的条件培养基培养,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HE染色、扫描与透射电镜观察增殖和分化情况,并测定培养细胞的生长曲线(MTT法)、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钙结节形成能力。结果 采用本法在体外培养的成人成骨细胞生长良好,生化指标稳定,表现出与典型的成骨细胞相似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结论 本实验方法取材方便,所培养的细胞具有成骨细胞的特性,可作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培养的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9.
成人骨髓基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初步诱导分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学昱  罗卓荆  田爽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5,15(10):594-597,i0003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人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的方法和初步诱导BMSC向神经细胞方向分化的方法。方法:采用正常成人献髓者骨髓,分离扩增BMSC,原代培养后将传1~4代细胞按1×104/ml种于24孔板,绘制生长曲线、贴壁率,观察细胞生长及不同浓度的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对BMSC的作用。以全反式维甲酸(RA)和bFGF为诱导剂,观察诱导前后BMSC的变化。结果:原代BMSC生长状态良好,传至第5代仍保持干细胞特性,bFGF可明显促进BMSC增殖,且呈剂量依赖关系。RA和bFGF诱导12h,BMSC逐渐向神经样细胞转化,胞体收缩成锥形、三角形或不规则形,细胞伸出细长突起,免疫细胞化学鉴定呈Nestin阴性,NSE阳性,GFAP阳性,且NSE阳性细胞数较GFAP阳性为少。结论:BMSC可在体外稳定扩增,且能保持干细胞特性,RA和bFGF可诱导其分化为神经细胞。  相似文献   

10.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显微结构退化为特征,以致骨脆性增高及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疾病。糖皮质激素( GC)因其具有非常好的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而被临床上广泛使用,而过量的使用糖皮质激素会导致骨质疏松症,称为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属于继发性骨质疏松症。骨髓基质干细胞( B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能够分化为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两者相互竞争,此消彼长。糖皮质激素在正常范围内可促进BMSCs向成骨或成脂方向分化,而在这一过程中,多种调控因子可与其联合作用,促进或抑制BMSCs的成骨分化。本文就糖皮质激素对BMSCs的双向调节机制作一综述,阐述各因素与糖皮质激素的联合协同作用,从成骨最大化的角度探讨激素性骨质疏松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1.
体外诱导家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家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在体外诱导条件下成骨分化的特征及相关基因的表达。方法选取3月龄雌性长白猪6头,无菌条件下于胫骨近端抽取骨髓15ml。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并根据细胞贴壁特性对MSCs进行分离、纯化,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原代细胞生长情况,于培养第7天计算MSCs百分比含量及群体倍增值。将第1代细胞置于含1×10-8mmol/L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10mmol/Lβ-磷酸甘油(β-glycerophosphate,β-GP)和82μg/ml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Asc)的成骨诱导培养液中培养21d,作为实验组;DMEM培养液中培养作为对照组。分别行细胞形态学观察、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组织化学染色、钙沉积和细胞增殖测定,采用实时定量PCR分析成骨分化的相关基因表达。结果原代MSCs特征:培养第1天,有核细胞大部分由悬浮的圆形血源性细胞组成;第3天换液弃除非贴壁细胞,MSCs克隆开始形成,细胞呈成纤维细胞样生长;第7天,镜下观察到大小不一的克隆。细胞在培养后12~14d基本长满,原代细胞群体倍增值平均为13。MSCs成骨分化:诱导培养14d实验组细胞形态由成纤维细胞样变成立方体样,而对照组细胞始终保持成纤维细胞样。培养5d,对照组细胞计数为11723±4040,实验组为10276±5513,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诱导培养14d,ALP染色呈强阳性,21d钙沉积明显增加(P<0.01)。实验组MSCs成骨相关基因:核心结合因子α1(corebinding factorα1,Cbfα1)、osterix、ALP、型胶原、骨连接素(osteonectin,ON)、骨钙素(osteocalcin,OC)表达逐渐增强;Cbfα1、ALP、ON在分化早期增加明显;与第7天比较,第21天osterix和OC基因表达明显上调(P<0.05);第14天,型胶原表达也上调(P<0.05)。结论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的猪MSCs,在体外诱导条件下能通过上调分化特异基因表达向成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2.
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低氧培养及生物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hMSCs)体外低氧培养及向成骨细胞分化的生物模型,研究其生物学特征,为骨组织工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人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健康成人hMSCs,DMEM-LG(含20%胎牛血清)中培养,10~14d后传代培养。取第2代细胞,根据培养氧浓度及培养基类型分为4组:正常氧组(20%O2加DMEM-LG,A组)、低氧组(1%O2加DMEM-LG,B组)、正常氧成骨诱导组(20%O2加条件培养基,C组)及低氧成骨诱导组(1%O2加条件培养基,D组),通过细胞计数、细胞增殖测定(MTT法)、集落形成检测、RT-PCR检测、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检测及茜素红染色,研究低氧环境对hMSCs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结果与A组相比,B组及D组中的hMSCs有较高的增殖速度,并且不受条件培养基的影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中的hMSCs生成的集落逐渐增多,A组9d后生成的集落数基本不发生变化。D组培养的hMSCs的ALP活性逐渐增高,但明显低于C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定量RT-PCR检测,C组ALP、骨钙素、Ⅰ型胶原蛋白及骨粘连蛋白mRNA表达量明显增加(P〈0.01)。培养4周后,与其他3组相比,C组可见到明显的钙盐沉积和染成红色的钙结节。结论低氧使hMSCs增殖率增加,集落形成能力增强,抑制向成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3.
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库的初步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建立生物学性状稳定的人骨髓间质干细胞(human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hMSCs)库的可行性,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来源作初步探索。方法对分离得到的hMSCs采用液氮低温冻存,并在一定时间复苏培养,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抗原,在诱导培养基中对其行成骨和成软骨诱导培养,光镜:电镜观察细胞的形态,采用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检测成骨和成软骨诱导的特异标志物:碱性磷酸酶、Ⅰ型胶原、Ⅱ型胶原及骨钙素,研究其生物学性状。结果从骨髓中分离得到了纯度达96%以上的hMSCs,复苏后的hMSCs形态和表面抗原保持不变,可继续扩增10代以上,倍增时间40h。复苏后第2、6、10代hMSCs均保持较强的向软骨细胞、成骨细胞的分化能力。结论初步建立了hMSCs库,可为骨及软骨组织工程提供较好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自行合成的骨形成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活性多肽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体外定向诱导成骨的能力,评价BMP-2活性多肽的成骨诱导性及诱导成骨的剂量依赖性。方法取4周龄Wistar大鼠分离培养MSCs,传至第3代时改用条件培养基,培养基中分别加入浓度为300、200、100、50及0μg/ml的BMP-2活性多肽,并依次记为A、B、C、D和E组。细胞培养至5、10、15及20d,检测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测定钙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fluorescent quantitativePCR,FQ-PCR)检测型胶原、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及骨钙素(osteocalcin,OCN)mRNA的表达,检测不同浓度BMP-2活性多肽体外诱导成骨的能力。结果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用条件培养基培养3~4d后,培养细胞由长梭形转变为短梭形或多角形。随条件培养基中BMP-2活性多肽浓度的增加,细胞发生成骨样改变的时间提前。ALP活性和钙含量检测显示,A组和B组较其他组增加明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Q-PCR检测发现不同浓度条件培养基培养14d后,型胶原、OPN和OCN mRNA在各组均有表达。Ct值表明其表达量的大小顺序为A、B、C、D组,E组无表达,A组和B组的Ct值明显大于C组和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和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P-2活性多肽能有效地促进MSCs向成骨方向分化,其诱导作用存在剂量依赖关系,最佳诱导剂量为200μg/ml。  相似文献   

15.
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体外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能力并探讨其诱导条件。方法分离成人骨髓单个核细胞,经贴壁法获取MSCs。所获细胞分4组进行诱导:组1、2以5×10^3/cm^2细胞密度接分别接种于含2%和15%胎牛血清的L—DMEM培养基;组3、4以5×10^4/cm^2细胞密度分别接种于上述两种血清浓度的培养基,各组细胞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辅以牛脑提取物的诱导,对照组为正常传代培养的MSCs。在诱导的第14、21天分别测定表面分子CD34、VEGFR-2、CD31和Ⅶ因子相关抗原(factor Ⅷ—related antigen,又称von Willebrand factor,vWF)以及体外成血管实验对分化细胞进行鉴定,同时测定不同诱导条件下的细胞增殖指数(proliferation index,PI)。结果组3细胞经诱导后,内皮系表面分子CD34、VEGFR-2、CD31、vWF于第14天均有不同程度表达,分别为8.5%、12.0%、40.0%、30.0%.其中CD34、VEGFR-2在第21天表达上调,为15.5%、20.0%,余各诱导组细胞未表达上述表面分子;诱导后的组3细胞呈低增殖状态(PI值约为10.4%),在半固体培养基中还可形成血管腔样结构。结论从成人骨髓中分离培养的MSCs,在较高细胞接种密度和低增殖状态下,经VEGF、牛脑垂体提取物诱导后,可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可作为治疗性血管生成及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核心结合因子α1(core binding factor α1,Cbfα1)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促成骨效应.方法体外分离培养日本大白兔MSCs,按培养方法的不同分为3组.对照组:常规培养;单纯诱导组:以条件培养液(低糖DMEM 10%胎牛血清 10 mmol/L地塞米松 50 mg/L维生素C 10 mmol/L β-甘油磷酸钠)培养;实验组:以AdEasy1/Cbfα1转染MSCs,加入条件培养液培养.在诱导3 d,1、2、3和4周时,行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检测成骨标志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和骨钙素的表达.结果体外培养兔MSCs生长良好,实验组AdEasy1/Cbfα1转染后90%以上MSCs表达绿色荧光蛋白.实验组及单纯诱导组ALP染色呈棕黑色阳性,随培养时间延长逐渐加深,对照组仅少量散在细胞ALP呈弱阳性;第1、2、3和4周实验组ALP浓度与单纯诱导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及单纯诱导组从2周开始有红色的阳性染色矿化结节出现,对照组为阴性,结节数目随时间推移而增多.实验组及单纯诱导组1周时有少量骨钙素染色阳性,2、3及4周时大量出现,对照组为阴性.结论应用Cbfα1可促进兔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其分子机制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C57/BL6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MSCs)的体外分离和培养体系,探讨酒精及其代谢物对MSCs的毒性。方法从C57/BL6小鼠的股骨骨髓中分离MSCs,通过优化细胞的培养方法进行有效培养、传代,最终获得纯度较高的MSCs,并对第4代细胞进行CD90和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对第2代细胞以4×105个/ml密度接种于96孔板,每孔200μl,第2天以用乙醇及乙醛进行染毒,剂量设计为乙醇5.7、17.0、50.0、100.0、150.0mmol/L,乙醛4.5、0.9、0.18、0.036、0.0072、0.00144、0.000288mmol/L,对照组为MSCs以不加乙醇及乙醛的10%胎牛血清的α-MEM培养液培养。3d后MTT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结果MSCs在前6代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和旺盛的自我增殖能力,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第4代MSCsCD90呈阳性、CD34呈阴性。MTT检测乙醇在17.0、100.0及150.0mmol/L时出现细胞增殖抑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醛>0.18mmol/L时随着浓度增加细胞增殖力减弱,在4.5mmol/L时出现了细胞增殖抑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培养体系能有效分离和培养MSCs,乙醇和乙醛均能抑制其增殖,表现出毒性作用,乙醛的毒性作用较乙醇强,其造成的损伤更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在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ils,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并研究细胞密度对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 取健康昆明种小白鼠骨髓,用全骨髓贴壁法筛选获得MSCs,体外培养传代。采用特定的诱导培养使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按培养基内添加生长因子的不同分成3个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分别为:TGF—β1+IGF-1联合应用组(TGF—β1 10ng/ml、IGF-1 50ng/m1);TGF—β1单独应用组(TGF—β1 10ng/m1);IGF-1单独应用组(IGF-1 50ng/m1);对照组不添加任何生长因子。TGF—β1+IGF-1联合应用组于诱导14d和21d,分别进行甲苯胺蓝染色及免疫荧光双染法鉴定;于诱导7、14和21d各组分别提取诱导细胞总RNA,进行RT—PCR扩增,检测TGF—β1、IGF-1对诱导细胞Ⅱ型胶原表达量的影响;比较MSCs在平板培养及细胞团培养时,Ⅱ型胶原表达量的差异。结果TGF—β1+IGF-1联合应用组诱导培养14d,诱导软骨细胞甲苯胺蓝染色呈阳性,免疫荧光染色可见诱导软骨细胞的细胞外基质含有Ⅱ型胶原。各组基因扩增产物的凝胶电泳可见,TGF—β1+IGF-1联合应用组和TGF—β1单独应用组Ⅱ型胶原扩增片段呈阳性;IGF-1单独应用组和对照组,未见Ⅱ型胶原扩增条带;凝胶成像系统灰度扫描示Ⅱ型胶原表达量TGF—β1+IGF-1联合应用组各时间点均比TGF—β1单独应用组明显增加(P〈0.05)。细胞团培养模式下,诱导细胞表达Ⅱ型胶原比平板培养模式更加显著。结论 MSCs向软骨细胞诱导分化时,IGF-1对TGF—β1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细胞培养密度提高有利于MSCs成软骨细胞表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利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与可注射性纤维蛋白封闭剂(fibrinsealant,FS)复合,在裸鼠体内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可行性。方法 体外分离扩增健康人MSCs,以含有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地塞米松、维生素C的培养基进行成软骨诱导,诱导第7、14天分别检测软骨细胞特异的生物学特性。将诱导7d的MSCs与FS复合,接种于裸鼠背部皮下作为实验组,同时设单纯只注射FS或MSCs的支架对照组和细胞对照组。分别于接种后6、12周取材进行大体观察,行HE、阿尔新蓝染色和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价其成软骨能力。结果 MSCs以特定的培养基诱导后由纺锤形变为多角形,并表达软骨细胞分泌的基质。复合物接种6和12周后,实验组均可形成软骨样组织块,6周时形成的组织块较小而质地柔韧,陷窝清楚,可检测到阳性阿尔新蓝及Ⅱ型胶原表达;12周形成的组织块较大,质地较硬,表面光滑,软骨细胞位于成熟的陷窝中,阿尔新蓝及Ⅱ型胶原免疫组化阳性染色较6周增强。两个对照组均无软骨样组织块形成。结论 MSCs复合FS可以作为一种较优良的可注射性组织工程软骨的构建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