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他汀类药物与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降脂治疗在脑卒中防治中的作用已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他汀类药物可以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血脂水平,同时还具有保护脑及血管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降脂治疗在脑卒中防治中的作用已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他汀类药物可以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血脂水平,同时还具有保护脑及血管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他汀类药物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防治应用的相关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冠心病的长期综合性治疗中,他汀类药物(statins,STs)的合理应用是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大量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STs以其调脂作用为中心的多效性药理学效能,可以多方面改善患者预后。STs不仅可减少粥样斑块发生、发展,稳定易损性斑块.甚至可使斑块消退,而且对心脑血管及其它外周动脉疾病均有显著的防治作用,因此确定了STs在冠心病防治中的重要地位。本文综述STs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防治应用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4.
他汀类药物防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112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二级防治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冠心病患者经他汀类药物治疗前后的指标及效果。结果:他汀类药物治疗前后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结论: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患者有积极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60例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60例冠心病患者中,显效16例,有效35例,无效9例,临床治疗有效率为85.00%。结论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3种他汀类药物治疗高脂血症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人群冠心病、脑卒中的发病率与死亡率逐年升高.高胆固醇血症是以上心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Framingham研究表明,冠心病发病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他汀类药物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降胆固醇的处方药,用于治疗和预防各种心血管疾病与高脂血症。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须谨慎,必须考虑到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毒性、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以及患者的健康状况。既往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可导致癌症,但近期最新研究却证实他汀类药物可降低癌症风险[1-2]。本文中就这一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联合阿司匹林预防脑卒中复发作用.方法:检索中国期刊网数据中关于他汀类药物联合阿司匹林与阿司匹林基础治疗预防脑卒中复发的RCT相关文献,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RCT文献,其中他汀类药物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患者共714例,复发率7.56%,阿司匹林基础治疗患者共714例,复发率2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odd,ratio)值为0.29(95%CI:0.21~0.40,P值<0.00001),漏斗图未表现明显偏倚.结论:他汀类药物联合阿司匹林预防脑卒中复发有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进行抽样,选取68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他汀类药物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2.44±0.42,4.30±0.68,1.57±0.68)mmol/L均优于对照组(2.96±0.44,4.89±0.81,1.86±0.55)mmol/L,且不良事件发生率(8.82%)显著低于对照组(29.41%),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K(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效果,值得临床积极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0.
陈维玉 《职业与健康》2005,21(10):1625-1626
他汀类药物是治疗胆固醇高血脂症、动脉粥样硬化的常用药物,其不良反应有报道,应引起临床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1 前言 心脑血管病为一类发生在心脑血管的疾病,其死亡率占人口总死亡率的首位,仅我国每年约有150万人被心脑血管病夺去生命,足见其为常见病多发病.以往均认为心脑血管病为老年人的专利.近来临床发现此病逐渐年轻化,不少年轻人由于生活规律紊乱,忙于应酬,进食高脂食品,烟酒不断,整夜不眠,常因心脏病过早的死亡,为一大憾事.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徐州地区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知识知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整群随机抽样抽取徐州市圆梦小区、东店子社区、金山小区年龄在15~46周岁之间的339位居民,用《徐州地区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知识知晓情况及影响因素调查》表对其调查。结果 (1)居民对心脑血管预防知识知晓率不高,最高正答率为80.1%,最低为16.3%;(2)不同宣传方式对心脑血管预防知识知晓情况存在影响;(3)65.5%的居民不主动了解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知识,主要原因是觉得自己没有相关疾病。结论进一步加强相关预防知识的宣教工作,注意多种宣传方式结合并强化传单、电视方式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开展社区综合防治措施,探索防治心脑血管病的有效途径。方法 在珠海市拱北地区随机抽取2居1村近5000人,以60岁以上老人和心脑血和病患为重点防治对象,开展为期2年的社区综合性防治措施的研究,设相应对照组。结果 经2年的社区综合防治后,试验组≥60岁人群高血压患病率由54.37%下降到45.96%(X^2=4.10,P=0.04);高血压发病率为0.11%,较对照组0.50%低(X^2=12.01,P=0.00);高血压控制率为78.32%,较对照组44.92%高(X^2=31.03,P=0.00)。两组脑卒中,冠心病的发病率,脑卒中死亡专率差异无显性。结论 开展社区综合性防治措施,是防治高血压,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病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代谢综合征(MS)人群在2年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进行研究,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提供依据.方法 以北京某企业2006年在职及离退休人群的体检资料为基线,对所有55岁以上无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梗死、脑出血等心脑血管疾病的2 687例人群进行随访,至2008年出现临床确诊的这4种疾病的任何1种作为终点事件.MS采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的诊断标准.分析2年内MS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结果 2年完成随访人群2 067人,平均年龄(66.8±4.8)岁,MS人群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大于非MS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的发病率(14.4%)是后者(7.1%)的2.020倍(95% CI:1.514~2.694).随着MS异常组分聚集数的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项以上(含2项)MS异常组分聚集人群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是无异常组分人群的2.595~3.780倍.结论 MS异常组分的聚集增大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5.
与欧美国家相比天津脑血管病死亡率高而心肌梗塞死亡率却较低.通过对比两人群的主要危验因素,认为天津市人群比美国具备高吸烟率、高收缩期血压均值和高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现患率;低体块指数、低血清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十分相近的舒张期血压均值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等特点.因此建议天津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并开展有关脑血管疾病病因和预防措施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四川省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特点及变化趋势。方法收集四川省全人群死因监测地区2002—2010年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资料,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死因构成、死亡率变化特点、城乡、性别、年龄分布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心脑血管疾病是四川省居民的首要死因,在全省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当中,以脑血管病为主,占心脑血管疾病总死亡的59.46%。2002—2010年,四川省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呈波动性上升,脑血管病标化死亡率高于心脏病,但心脏病标化死亡率的上升幅度和速度均大于脑血管病。城市居民心脏病的死亡率高于农村居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0.879,P〈0.01),但脑血管病的死亡率低于农村居民,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6817.804,P〈0.01)。男性心脏病和脑血管病的死亡率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230,P〈0.01;χ2=1613.255,P〈0.01)。心脑血管病的死亡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从55~岁年龄组开始明显升高。结论四川省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心脏病和脑血管病死亡率的变化特点、城乡分布、性别分布存在差异,55岁以上为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高危年龄段。  相似文献   

17.
1 旅行中警惕冠心病发生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otic heart disease,CHD),是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引起心肌缺血或坏死的一种心脏病.本病发病急、病死率高,而且是常见病.多发生在40岁以上的人,男性多于女性,以脑力劳动者为多见.  相似文献   

18.
Statins and cancer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uncan RE  El-Sohemy A  Archer MC 《Epidemiology (Cambridge, Mass.)》2007,18(4):520; author reply 520-520; author reply 521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