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肺复苏125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影响心肺复苏的因素,探讨提高CPR成功率的方法.方法 将125例完整心脏骤停病例分为复苏成功(A组)51例与复苏未成功(B组)74例,分析发病地点、CPR开始时间、除颤、药物等因素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结果 CPR病例中,心脑疾病是首要病因,严重心脑疾病影响CPR成功率(P<0.05).两组比较CPR开始时间(P<0.001)、除颤开始时间(P<0.01)、平均年龄(P<0.001)、药物使用(P<0.01)、院内院外抢救成功率(P<0.001)均具有显著性差异.两组CPR持续时间(P>0.05)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早期、有效、持续的心脏按压,及早除颤,合理应用胺碘酮、肾上腺素等抢救药物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关键,同时重视基础疾病和发病年龄对CPR成功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CPR)失败原因,以提高抢救成功率的护理方法及措施。方法:分析我院内科及急诊科近10年来32例心肺复苏病例抢救护理过程,对抢救成功与失败病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0年中共32例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其中28例复苏失败,失败的原因与实施CPR不及时、是否存在有效通气和静脉通道有直接关系。结论:尽早实施CPR术、建立有效肺通气和静脉通道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影响心肺复苏(CPR)成败的相关因素,以提高其成功率.方法 对我院急诊科88例心肺复苏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8例患者,复苏成功10例,成功率为11.36%;而年龄、起始复苏时间、有心脏基础疾病、脑损伤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P<0.05),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心肺复苏成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但是早发现、早CPR仍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心搏骤停患者急诊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科收治的71例心搏骤停患者,参照2010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肺复苏(CPR)与心血管病急救指南予以CPR,根据患者是否存活分为CPR成功组与CPR失败组,评价患者的CPR成功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的相关分析.结果 71例患者中,15例复苏成功,46例复苏失败,CPR成功率为21.13%.在CPR影响因素方面,复苏成功组的年龄低小于失败组,复苏开始时间短于失败组,院内复苏比例较高,复苏前心律失常类型以可电击心律多见,与复苏失败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的独立预测因素有:年龄、复苏开始时间、复苏前心律失常类型.结论 年龄、复苏地点、复苏开始时间、复苏前心律失常类型是影响CPR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432例急诊心肺复苏患者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感恩 《中原医刊》2006,33(8):30-31
目的了解本院急诊科10年来急诊心肺复苏(CPR)状况,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院内心肺复苏的水平。方法对1995~2004年在本院急诊科(包括ICU)、门诊就诊时发生心脏骤停(card iac arrest,CA)并在急诊科进行抢救、记录完整的432例患者资料进行院内CPR回顾性研究。对病例数量、疾病种类、CPR相关时间、2h CPR成功率、24h存活率及脑复苏成功率等方面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PR病例数量逐年上升;心血管病、脑血管病患者仍为CPR主要对象,创伤后CPR患者逐年增多;CA时间大于10m in者CPR成功率明显低于10m in内开始CPR者(P<0.01);CPR持续时间与CPR成功率、脑复苏成功率间无关联(P>0.05);早期电除颤者复苏成功率高;全部病例CPR成功率为41.4%,24h生存率为7.2%;脑复苏成功率仅为3.5%。结论CPR成功率与疾病种类、CA后开始CPR时间、早期电除颤等相关;脑复苏成功率仍极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急诊科心肺复苏病人的复苏成功率、存活率以及基础疾病与复苏成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我院1998~2002年急诊科中心跳呼吸骤停病人复苏结果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5年中共复苏了62例病人,平均年龄58岁,4l例(66.13%)cPR成功,23例(37.10%)存活出院,CPR后存活与未存活在年龄、CPR持续时间和基础病上有差别,在性别上无差别。CPR前的基础疾病分别是心血管疾病、急性脑血管意外、钾离子紊乱、药物反应。结论:年龄和基础病是影响急诊科中心肺复苏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心血管病、急性脑血管意外是急诊科中心跳呼吸停止的主要基础疾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影响心肺复苏(CPR)效果的因素,以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方法应用“萨勃”心肺复苏机代替手动式心肺复苏抢救心跳骤停患者140例,其中48例复苏成功,心肺复苏胸外按压时间、胸骨下限距离、压力方向、节奏和按压力量、床垫下陷、病人身材、人工气道等多方面因素对有效抢救心脏骤停患者起到关键作用。结果“萨勃”CPR明显优于手动式CPR。结论“萨勃”CPR克服了手动CPR中医护人员或病人影响复苏效果因素,使CPR更趋标准有效,显著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早期气管插管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德俊  陈尊发  陈木有  李燕芬 《广东医学》2003,24(10):1117-1118
目的 探讨院前 (含急诊科内 )心肺复苏 (CPR)时早期行气管插管对复苏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对在院前 (含急诊科内 )发生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 98例随机分为 3组 ,A组 3 5例 ,在常规CPR时即行气管内插管术 ;B组 3 2例 ,先行胸外按压 (CAB方法 ) 5min无效时即刻气管内插管 ;C组 3 1例 ,行常规CPR或CAB方法 5min以后无效时 ,再行气管内插管。结果 A组复苏成功 2 3例 ,成功率 65 7% ;B组复苏成功 12例 ,成功率 3 7 5 % ;C组复苏成功 4例 ,成功率 12 9% ;3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在院前心肺复苏时 ,早期气管插管能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析影响现场徒手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至2014年我院参与院外现场急救心跳骤停的患者64例,并进行现场徒手心肺复苏抢救。结果:经医护人员徒手心肺复苏的64例患者中,抢救成功15例,占23.44%;抢救失败49例,占76.56%。分析发现,心跳骤停至获得抢救的时间越长,心肺复苏成功率越低;在各种疾病中,心源性猝死、严重创伤和脑卒中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最大。讨论:影响徒手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主要有心跳骤停至获得抢救的时间、原发疾病类型、医务人员操作熟练程度及CPR的普及教育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院前实施心肺复苏术(CPR)的状况 , 探讨针对性策略, 努力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方法 对2006年5月~2007年5月院前急救452 例CPR 的出诊记录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病例数量、疾病种类、CPR相关时间、CPR成功率及随访中脑复苏成功率等方面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52例CPR 中有95例复苏成功,占21.02%.心血管病、脑血管病患者仍为CPR主要对象.复苏成功组室颤/室扑的比例明显高于失败组(P<0.01),早期电除颤者复苏成功率高.CPR成功与未成功组在发生心搏骤停(CA)至开始CPR 时间方面有明显差别,超长CPR(即CPR持续时间超过30分钟以上)与CPR是否成功无关联(P > 0. 05),目击者即刻CPR可提高成功率,脑复苏成功率很低.结论 院前急救中应尽早开始实施CPR、电除颤以及规范熟练的基本生命支持(BLS)操作是复苏成功的关键.对于原因不明或自缢、电击、溺水、意外事故而引发的CA要积极抢救生命.普及心脑血管疾病知识及CPR技术.  相似文献   

11.
心脏停搏(CA)是在急诊科中比较常见的危重症之一,发生CA后,如果对患者不及时的进行救治,患者的病死率极高。心肺复苏(CPR)是一种抢救CA患者的有效措施,在急诊科中经常应用,不仅可以最大程度的挽救患者的生命,而且对患者原发性疾病的治疗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本研究探讨硫酸镁在心肺复苏抢救中应用一例,为临床开展抢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徐俊 《四川医学》2012,33(10):1750-1752
目的分析影响心肺骤停患者院前心肺复苏抢救的因素,探讨提高院前CPR成功率的方法。方法回顾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1月~2011年7月院外心肺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影响CPR成功的因素。结果院外CPR218例中,自主循环恢复4例,复苏成功率1.83%。急救反应时间平均15min。结论缩短急救半径,在群众中大力普及CPR,院前急救团队密切配合实施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才能提高院前心肺复苏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诊科对心血管病人心跳骤停的抢救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旨在进一步提高心肺复苏(CPR)水平。方法对本院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在我院急诊、门诊就诊时发生心脏骤停(cardica arrest,CA)并在急诊科抢救的心血管疾病病人共42例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对自主循环恢复(ROSC)成功组和失败组的CPR开始时间,CPR的持续时间,除颤开始时间,除颤次数,肾上腺素用量、是否有急救协作小组(医护专业技术骨干组成)的参与等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全部病例ROSC成功率为66.67%,脑复苏成功率为45.24%,2组CPR开始时间(从心脏骤停至CPR开始时间)、人工气道开始建立时间,除颤开始时间(从发生室颤到开始除颤的间隔时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CPR持续时间、除颤次数、肾上腺素用量比较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救协作小组参与的CPR成功率显著高于无参与组(P〈0.01)。结论CA发生后尽早CPR、合理应用复苏药物和急救协作小组参与抢救可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197例心肺复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各种因素对心肺复苏(CPR)结果的影响,目的在于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2年1月~2007年7月心肺复苏的197例患者,对患者心跳骤停到复苏开始时间、气管插管结束时间、是否进住ICU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全部病例抢救成功率为24.36%,脑复苏成功率为2.03%。两组从CPR开始时间、气管插管结束时间、是否进住ICU等方面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PR成功率与CPR开始时间、气管插管结束时间、是否进住ICU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CPR)成功率与除颤时间窗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03年1月~2006年12月在我院急诊进行CPR的12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6CPR患者中,基础疾病分别为心血管疾病40例,脑血管疾病14例,感染性疾病22例,胃肠道疾病18例,呼吸系统疾病14例,恶性肿瘤10例,中毒6例,其他2例。CPR成功37例,失败89例。复苏成功的37例心脏骤停患者中,尽早使用电除颤与复苏成功率有着密切的相关性,除颤开始的时间距心脏骤停时间越短复苏成功率越高(P<0.01)。而不同病种间复苏的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PR是否成功与基础疾病无明显相关性,心脏骤停患者尽早实施电除颤可明显提高CPR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CPR机在CA急诊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急诊科2014.12~2017.5治疗的102例CA患者分析抢救效果,抢救102例时使用了CPR机.结果:CPR成功41例,CPR时间为(6.32±2.06)min.结论: CPR机能提高CA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杨小冶  黄永阳 《右江医学》2009,37(4):406-407
目的探讨影响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心肺复苏(CPR)成功率的因素。方法对急诊科3年多收治的呼吸心跳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抢救措施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年多共收治院前或院内呼吸心跳骤停患者88例,其中院前58例,院内30例,院内发生呼吸心跳骤停复苏的成功率明显高于院前者,心血管疾病复苏成功率较高。结论心肺复苏成功率与病因、发病地点及复苏开始时间有关,普及CPR知识,缩短复苏开始时间,加强急救体系建设,能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分析不同因素对心脏骤停者院前心肺复苏的影响,总结经验以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方法 根据2010年11月~2011年11月我院急诊科院前急救的103心脏骤停者详细资料,按疾病种类、CPR开始时间的早晚、电击除颤开始时间的早晚、复苏药物剂量大小、有无气管插管、心肺复苏的成功率的不同数据分为成功组与失败组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与比较.结果 CPR成功率与心脏停搏到CPR开始时间、有无早期电除颤、有无气管插管接呼吸机等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肾上腺素的大剂量应用无关(P>0.05),在疾病种类方面,脑血管疾病CPR病例数量居首位;随着年龄的增大,CPR成功率也下降.结论 影响心脏骤停者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较多,包括年龄和疾病种类等客观因素,同时心跳呼吸骤停发生时尽快识别心跳骤停、及早CPR、及早气管插管和及早电击除颤复律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诊抢救心脏停搏的程序与方法,以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抢救的102例心脏停搏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心肺复苏的因素。结果102例患者复苏成功11例。结论心脏停搏患者复苏成功与患者原发疾病,心肺复苏抢救成功与开始抢救时间、胸外按压方法及合理使用复苏药物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诊抢救心脏停搏的程序与方法,以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抢救成功的25例心脏停搏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心肺复苏的因素。结果:25例患者复苏成功25例。结论:心脏停搏患者复苏成功与患者原发疾病,心肺复苏抢救成功与开始抢救时间、胸外按压方法及合理使用复苏药物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