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热惊厥(FC)后血清肌酸激酶(CK)和心型同工酶(CK-MB)、脑型同工酶(CK-BB)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对2005年7月~2007年6月门诊就诊的60例高热惊厥患儿,其中单纯热惊厥(SFC)30例,复杂热惊厥(CFC)30例;30例上呼吸道感染作为对照组,采取股静脉血,测定血清中总CK、CK-MB、CK-BB。结果:复杂热惊厥组血清CK、CK-MB、CK-BB与对照组和单纯热惊厥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单纯热惊厥组血清CK、CK-MB、CK-BB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热惊厥患儿血清中CK、CK-MB、CK-BB水平与热惊厥性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余振 《实用全科医学》2008,6(9):931-932
目的探讨热性惊厥(Fc)患儿血清钙、血清铁的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54例热性惊厥患儿进行血清钙、血清铁的含量测定,与30例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FC组患儿血清钙和血清铁的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且CFC组血清钙和血清铁的含量均低于SFC组(P〈0.01或P〈0.05)。结论小儿热性惊厥与血清钙、血清铁的含量密切相关,且病情越严重,其血清钙和血清铁的含量就越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利钠肽(BNP)和钠离子(Na^+)在儿童热性惊厥发病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符合热性惊厥诊断标准的病例48例。其中复杂型热性惊厥组(CFC)20例,单纯型热性惊厥组(SFC)28例,上呼吸道感染组(URI)20例,对照组15例。测定血清BNP水平、Na^+水平。各组检测指标通过统计分析比较其差异及相关关系。结果血清BNP和Na离子水平:CFC组BNP水平高于SFC组、URI组和对照组;CFC组Na^+水平低于其他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其他各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NP与Na^+之间具有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54,P〈0.01)。结论热性惊厥刺激BNP的分泌,高水平BNP抑制醛固酮系统,使血钠水平下降,降低惊厥阈值。从而发生热性惊厥和惊厥性脑损伤的发生。因此,测定热性惊厥患儿血清中的BNP和Na^+水平对热性惊厥的发病机制、分型及预后判断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惊厥患儿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惊厥患儿62例,正常对照组20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NSE水平。结果惊厥组(病毒性脑炎、癫痫、热性惊厥)惊厥发作后24 h内血清NSE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但病毒性脑炎、癫痫、热性惊厥3组不同病因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惊厥普通组与严重组患儿惊厥发作后24 h内血清NSE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惊厥严重组患儿NSE水平显著高于普通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惊厥发作次数越多,持续时间越长,惊厥程度越重,NSE水平越高。结论小儿惊厥性疾病惊厥发作后可引起血液NSE水平的显著升高,其水平高低与脑损伤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早期判断惊厥性脑损伤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苯巴比妥预防和治疗小儿热性惊厥(FC)的临床效果。方法以97例患儿为观察对象,单纯FC(SFC)与复杂FC(CFC)分开用药。治疗组一旦发热对症治疗并SFC给苯巴比妥6mg/kg,立即口服,再每次3mg/kg、每6~8小时一次维持,自退温后停药。结果CFC长期(1年)规律服苯巴比妥2.5mg/kg,睡前一次服,复发次数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结论苯巴比妥预防和治疗热性惊厥有效,是否能相应地减少热性惊厥癫痫发生率,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β-EP(β-内啡肽)在小儿惊厥中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惊厥患儿62例,正常对照组加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β-EP水平。结果①惊厥组(VE、EP和FC),惊厥发作后24h内血液β-EP和NSE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病毒性脑炎、癫痫、热性惊厥三组不同病因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惊厥普通组与严重组患儿惊厥发作后24h内血液β-EP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惊厥严重组患儿β-EP显著高于普通组(P〈0.01)。惊厥发作次数越多,持续时间越长,惊厥程度越重,β-EP水平越高。结论 小儿惊厥性疾病(VE、EP和FC)惊厥发作后可引起血液β-EP水平的显著升高,其水平高低与脑损伤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早期判断惊厥性脑损伤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儿热性惊厥(febrile convulsions,FC)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与临床的关系。方法:126例热性惊厥患儿进行EEG描记与分析。结果:126例患儿1周内及1周后EEG异常率分别为69.84%、32.54%;1周内及1周后均为〈3岁组及抽搐反复发作组异常率高;高热惊厥组及低热惊厥组EEG 1周内异常率无显著性差异,丑周后以低热组异常率高,与高热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98例表现为单纯性热惊厥,28例表现为复杂性热惊厥,EEG出现痫样放电的异常率分别是3.06%、25.00%。结论:EEG异常率与年龄、发作次数、抽搐时体温有关。复杂性热惊厥转为癫痫的可能性大。临床要重视复杂性热性惊厥、反复发作、小于3岁和低体温抽搐的患儿。  相似文献   

8.
牛臻   《中国医学工程》2021,(1):51-54
目的 探讨复杂型热性惊厥(FC)患儿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热休克蛋白70(HSP70)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河南省焦作市妇幼保健院FC患儿117例,其中单纯型热性惊厥患儿(SFC组)57例和复杂型热性惊厥(CFC组)60例,同期选取健康儿童45例作为对照组,FC患儿于入...  相似文献   

9.
目的测定热性惊厥(FS)患儿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与脑电图(EEG)变化,观察NSE与脑损伤的关系,以便指导临床治疗和改善预后。方法选择FS组患儿208例,其中单纯性热性惊厥(SFS)166例,复杂性热性惊厥(CFS)42例,对照组为112名同期我院健康查体儿童。FS组患儿于惊厥发作后24 h内抽取静脉血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NSE,对照组标本留取及处理方法相同。FS组患儿分别于发病后第1天和第14天进行EEG检查。结果 FS组患儿血清中NSE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CFS组与健康对照组和SFS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FS组患儿惊厥发作后第1天EEG异常率为79.8%,其中SFS组78.3%,CFS组8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4天EEG异常率为24.0%,SFS组仅16.3%,CFS组则54.8%,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FS后及时测定血清NSE水平,并结合EEG检查对判断脑损伤程度及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200例小儿热性惊厥的临床特征与脑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旭艳 《中国全科医学》2005,8(13):1095-1095
热性惊厥(Fc)是儿科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发病率高,在小儿人群中的发病率为5%~6%,其反复发作可以造成缺氧性脑损伤,将对小儿的脑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脑电图(EEG)在儿童惊厥性疾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并已作为FC的常规检查。现将1996~2002我院门诊和住院200例FC患儿的临床特征和EEG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小儿惊厥中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惊厥患儿62例,正常对照组20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NSE水平.结果 ①惊厥组(VE、EP和FC)惊厥发作后24h内血液NSE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病毒性脑炎、癫痫、热性惊厥三组不同病因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惊厥普通组与严重组患儿惊厥发作后24h内血液NSE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惊厥严重组患儿NSE水平显著高于普通组(P<0.01).惊厥发作次数越多,持续时间越长,惊厥程度越重,NSE水平越高.结论 小儿惊厥性疾病(VE、EP和FC),惊厥发作后可引起血液NSE水平的显著升高,其水平高低与脑损伤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早期判断惊厥性脑损伤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小儿惊厥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小儿惊厥中的水平及意义。方法:选择惊厥患儿62例,正常对照组20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患儿惊厥发作后24h内血清NSE的水平。结果:惊厥组(VE、EP和FC)惊厥发作后24h内血清NSE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病毒性脑炎、癫痫、热性惊厥三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惊厥严重组患儿血清NSE水平显著高于普通组(P<0.01)。惊厥发作次数越多,持续时间越长,惊厥程度越重,NSE水平越高。结论:小儿惊厥性疾病惊厥发作后血清NSE水平升高,其水平与脑损伤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早期判断脑损伤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①目的 探讨新生儿血清脑型肌酸激酶(CK-BB)水平对早期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诊断价值.②方法 采用比色法对49例HIE患儿和32例对照组新生儿血清CK-BB水平进行动态测定.③结果 轻、中、重度HIE患儿早期血清CK-BB水平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水平(P<0.01),并随脑损伤的程度升高,相互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④结论 CK-BB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血清CK-BB水平测定可作为评价HIE患儿早期脑损伤程度及估计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①目的 探讨热性惊厥患儿血清和脑脊液一氧化氮(NO)及其合成酶(NOS)的含量及其与热性惊厥发病机制和脑损伤的关系.②方法 分别采用硝酸还原酶法、酶测定法测定患儿血清和脑脊液中NO、NOS的含量.应用定量数字视频脑电图仪检测脑电图.③结果 热性惊厥组脑脊液中NO水平与NOS活性均明显低于时照组(P<0.05).④结论 热性惊厥发作可引起血清和脑脊液中NO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NO可能参与抗惊厥机制及可能具有抗惊厥作用.  相似文献   

15.
热性惊厥(FC)是儿科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需要尽早做出诊断和分型,以便制订合理有效的临床干预措施.现将116例FC患儿的临床特点及脑电图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4年4月~2010年5月收治FC患儿116例.男76例,女40例,年龄3个月~6岁.根据临床资料分型单纯型热性惊厥(SFC)与复杂性热性惊厥(CFC).  相似文献   

16.
对31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进行了脑电图(EEG)检查并应用放免法测定了31例HIE患儿和12例正常新生儿血浆催乳素(PRL)水平。HIE组EEG异常率为83.87%,HIE程度越重EEG异常率越高;HIE急性期PR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中、重度HIE急性期血浆PRL水平显著高于恢复期(P<0.01);惊厥组与非惊厥组急性期血浆PRL水平之间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EEG异常的HIE患儿血浆PRL水平显著高于EEG正常组,PRL水平与EEG异常程度呈正相关关系。提示EEG可作为新生儿HIE重要的监测指标,血浆PRL水平变化不但可作为判断脑损伤严重程度的指标,亦可作为判断新生儿惊厥是否发作及EEG是否可能出现异常改变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免疫球蛋白与复杂性热性惊厥的关系.方法 将172例热性惊厥的患儿分为复杂性热性惊厥组69例、单纯性热性惊厥组103例,另取与复杂性热性惊厥组条件相似的非热性惊厥的患儿69例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水平.结果 复杂性热性惊厥组患儿的血清免疫球蛋白低于非热性惊厥组,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 血清免疫球蛋白降低与复杂性热性惊厥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单纯性热性惊厥(simple febrile convulsion,SFC)患儿不同病程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euron specific enolase ,NSE)、低氧诱导因子-1α( 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α,HIF-1α)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意义,为SFC的临床诊治和预后判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SFC患儿53例,分别于惊厥后24、72 h采取静脉血,另选健康对照组33例采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测定血清NSE和HIF-1α水平。结果 SFC患儿NSE和HIF-1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FC患儿NSE和HIF-1α在惊厥后72 h水平高于24 h水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外周血NSE和HIF-1α水平的联合测定可作为SFC患儿脑损伤判断的新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热惊厥(FC)患儿血清钠、钾、氯、钙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测定仪测定50例FC患儿,其中惊厥1次30例(FCⅠ组)、惊厥2次20例(FCⅡ组),对30例发热患儿(发热组)和30例正常儿(对照组)的血清钠、钾、氯、钙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FCⅠ组、FCⅡ组、发热组及对照组4组间血钾、血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C组血钠、血钙明显低于发热组和对照组(P〈0.05);FCⅡ组血钠明显低于FCⅠ组(P〈0.05)。结论:小儿FC存在低血钠、低血钙,惊厥次数越多,血钠越低;在常规治疗时应注意纠正电解质,以减少FC的复发,减轻脑组织和其它重要脏器的损害。  相似文献   

20.
小儿高热惊厥2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小儿高热惊厥(FC)的临床特点,探讨治疗和预防复发的措施,以减少癫疒间、智力低下等后遗症的发生。方法对236例FC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析其复发因素、影响转归的因素,并设立发热对照组(185例,发热,无惊厥),检测2组血钠、钾、糖水平。结果FC组首次发作年龄1~3岁178例(75.42%);首次发作体温≥38.5℃183例(77.54%);基础疾病多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共186例(78.81%);首发惊厥为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202例(85.59%);191例(80.93%)惊厥持续时间〈15 min。首发年龄〈6个月或〉5岁、首发体温〈38.5℃、FC类型为复杂型FC(CFC)及有惊厥家族史者易复发。首发年龄〈6个月或〉5岁、首发体温〈38.5℃、惊厥持续时间≥15 min、FC类型为CFC、惊厥次数〉5次、有惊厥家族史及体温正常2周后脑电图仍有异常者易转为癫疒间及合并智力低下。FC组血钠明显低于发热对照组(P〈0.01),FC组血糖明显高于发热对照组(P〈0.01)。结论FC首发年龄多为1-3岁,与发热相关;FC多存在低血钠和高血糖。在常规治疗时应注意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高血糖。其复发与首发年龄、首发体温、FC类型、惊厥家族史有关。FC大多预后较好,少数可发展为癫疒间,要进行积极的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