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围绕农业抓血防5年综合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江北监狱地处四湖地区腹地,是以农业为主的监狱,在押犯人大部分来自血吸虫病流行非疫区或轻疫区。1991—1996年,该监狱使用五氯酚钠药物灭螺和铲草填埋灭螺;查治病人病畜,有效地减少了传染源。但一遇洪涝灾害,仍有成批急性血吸虫病发生,虽然钉螺密度有所下降,但灭光面积甚微。 相似文献
2.
鄱阳湖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索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湖区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新策略,观察其防治效果。方法在鄱阳湖区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进贤县三里乡爱国村、新和村和光辉村全面实施以机代牛、封洲禁牧、改水改厕和人居环境改造为主要内容的传染源控制措施,并辅以人畜化疗和健康教育,连续4年定期监测人群血吸虫和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钉螺感染率、水体危险性、虫卵对环境污染状况变化。结果综合防治措施实施4年后,人群血吸虫感染率显著下降,原属一类疫区的爱国村由试点前2004年的11.35%下降至2008年的0.18%,下降幅度为98.41%;二类疫区的新和村和三类疫区的光辉村均下降至0。人群血吸虫感染度亦呈逐渐下降趋势。人群蛔虫和鞭虫感染率分别由2005年的27.57%和61.98%下降至2008年的3.82%和7.47%。虫卵对环境的污染明显减轻。试点区草洲感染螺点数2004年为49个,2008年无感染螺点;感染螺平均密度、钉螺感染率、感染螺点数和水体危险性均大幅度下降。结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可在短期内控制血吸虫病传染源,取得净化草洲、有效防制人群再感染的效果,亦有利于改变疫区农民的生产结构和生产方式,并减轻其他肠道寄生虫病流行。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 目的 对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产出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 方法 方法 在中国知网 (CNKI)、
万方数据库、 维普数据库 (VIP)、 PubMed、 Web of Science、 BIOSIS和Google Scholar 等数据库中检索有关以传染源控制为
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的文献, 并进行相关文献计量学分析。 结果 结果 2004?01?01至2014?09?30共发表94篇有关以
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 其中中文文献78篇, 占82.98%; 英文文献16篇, 占17.02%。中文文献共发表
在21种期刊上,《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发表论文最多, 占全部文献的37.23%; 16篇英文文献发表在12种英文期刊上,
其中 《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 刊载论文最多, 为3篇。94篇文献著者隶属于37家机构, 其中中国疾病预防控制
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16篇)、 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 (12篇)、 湖南省血吸虫病防治所 (9篇) 发文量居前3位;
94篇文献共有157位署名作者, 其中汪**、 周**、 张**发文量居前3位。 结论 结论 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
策略已在全国广泛推广实施, 应加大经验总结, 并积极向国际上宣传已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6.
在中度和重度疫区中选择5个试点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调查收集材料,在长达10年的研究期限内,针对湖滩地区较为常见的两种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即灭螺与化疗相结合的综合性防治策略(简称综合策略)和仅实施化疗措施的化疗策略,进行费用-效果分析。结果表明,在近期、中期及远期实施综合性防治策略的试点感染率每下降一个百分点所需的费用和血吸虫病人数每下降一个百分点所需的费用都高于同一疫区采用化疗策略的试点。从近期到远期这两项费用的增长幅度,前一类试点一直低于后一类试点。 相似文献
7.
湖南省城市血防问题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李华忠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2,14(2):133-134
目的 探讨湖南省城市新发现血吸虫病流行区发生、发展的因素和防治对策。方法 现场调查掌握近5年来城市钉螺面积、人畜感染率状况,收集有关自然地理、水文等资料,分析钉螺孳生地形成与发展因素,探讨城市血防对策。结果 1996年以来,先后在长沙、株洲、常德3个市的城区或城郊发现新的血吸虫病流行区,新发现钉螺面积1246.6hm^2,居民感染率2.3%-22.5%。有螺环境多为江滩和丘陵沟渠。长沙市城区有螺地带可能因白沙洲淤积演变为草洲,鱼船停靠、芦苇转运夹带钉螺于此逐步形成;株洲、常德2个市城区和城郊有螺地带可能历史上即已存在,加之传染源流动,形成城市流行区。结论 城市血防具有流行区人口密集、有螺环境复杂、干部群众血防意识不强、血防技术力量较弱等特点。防治工作应以传播阻断为目标,采取环境改造灭螺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可组建灭螺开发公司,按市场机制运作,要及时公布疫情,充实技术力量,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8.
9.
目的评价湖北省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初期实施效果。方法在湖北省4个疫情较重的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选择8个疫情较严重的流行村(项目村)为试点,开展改水改厕、建沼气池、安全用水、耕牛淘汰等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调查项目实施后的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效果。结果项目实施1~2年后,8个项目村改厕和建沼气池覆盖率、安全用水覆盖率和耕牛淘汰率分别为37.1%、65.9%和18.4%;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下降了71.99%,耕牛血吸虫感染率下降了70.66%,阳性螺密度下降了76.75%,钉螺感染率下降了58.97%。结论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控制血吸虫病流行。 相似文献
10.
赵太平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2011,9(1):54-55
血吸虫病健康教育是一项重要的血吸虫病防控措施,加强健康教育工作是现阶段我国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1].安徽当涂县在2002、2003年曾发生急性血吸虫病感染(急感)流行,疫情扩大出现新疫区,并有部分连续5年以上疫情稳定的五类血防监测区再次发生急感.为控制疫情,2007年对本县的血防区居民血防知识及查治病依从性进行了调查,旨在为开展有针对性的血防宣传健康教育,有效预防血吸虫病感染提供依据,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对象和方法一、对象整群随机抽取我县2007年13个血吸虫病流行乡镇中的24个村,每个村抽取60人,共1440名人进行血防知识调查,其中三类、 四类流行村各10个,五类流行村4个,本次调查人数按《血吸虫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质量控制县级机构调查方法抽样确定;收集我县2007年查病人数、治疗人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鄱阳湖区血吸虫病传染源控制策略在永修县推广区的实施效果。方法 选择永修县吴城镇为推广区观察点,采用现场调查和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评估该区实施血吸虫病传染源控制策略后的防治效果。结果 2010年吴城镇有粪检血吸虫阳性病人17人、推算病人数2 331人,耕牛血吸虫感染率4.5%,感染性钉螺面积10.00 hm2。2011年推广区实施传染源控制策略,2012年起淘汰了全部耕牛和羊,2013年和2014年未再查到粪检阳性病人,2014年未再查见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结论 永修县推广实施血吸虫病传染源控制策略后,有效地控制了血吸虫病的流行传播,取得了显著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的实施效果,探索不同自然与人文环境下各种核心防治技术的优化组合模式。方法以湖区4省、山区2省已开展传染源控制策略的36个血吸虫病流行村为试点进行前瞻性调查研究。比较不同组合传染源控制措施试点村人畜血吸虫感染率、感染性钉螺分布等指标的变化趋势。结果 2004-2008年,36个试点村共新建厕所13084座、沼气池2091座、封洲禁牧395478.8hm2、圈养牛5222头、淘汰牛1624头、淘汰羊745只、购农机1393台、以禽代畜70370羽、安全饮用水实现人数75020人。湖南、湖北、江西省和安徽省试点村钉螺感染率分别为1.33%、0.25%、0.53%和0.04%,云南省和四川省试点村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共对36239人进行了查病,查出粪检阳性者452人,推算人群平均感染率为1.08%,以云南省最低(0.12%)、湖北最高(2.41%)。共对3648头牛进行查病,查出阳性牛72头,平均感染率为1.97%,其中湖南、湖北、江西、云南省和四川省试点村牛感染率分别为2.84%、3.36%、3.34%、0.77%和0。湖北、江西、湖南省和安徽省试点村哨鼠平均感染率分别为38.33%、25.45%、20.00%和1.32%。结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治理是防治血吸虫病有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但在实施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并注重与常规措施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在湖沼型流行区推广应用的中期效果。方法 在鄱阳湖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进贤县三里乡全面实施以机代牛、 封洲禁牧等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连续6年定期监测4个沿湖村人群和钉螺血吸虫感染率变化。结果 实施综合防治措施2年后, 黄家村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下降为0, 并连续5年保持为0; 丰富村人群感染率下降了77.24%, 后连续3年为0; 繁荣、 曹门村人群感染率分别下降了82.33%和82.53%,后3年均维持在< 1%, 且分别连续2年和1年为0。试点区2块草洲感染性钉螺点数从实施综合防治措施前的10处逐年下降到0, 其中黄家牛洲和勾连洲分别于1年和3年后钉螺感染率和阳性螺点数均下降为0, 以后均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 加强对周边地区牛的管理和草洲资源开发利用, 是巩固与扩大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中远期效果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汪天平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9,31(4):358
本文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策略的演变,并对各时期血吸虫病防治策略的作用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在我国消除血吸虫病最后阶段应继续坚持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并对这一策略实施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5.
汪天平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6,31(4):358
本文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策略的演变,并对各时期血吸虫病防治策略的作用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在我国消除血吸虫病最后阶段应继续坚持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并对这一策略实施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6.
当前血吸虫病疫区正在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 本文通过对血吸虫病的传染源及其控制措施作一浅析, 认为应加强血吸虫病的传染源调查, 强化感染性钉螺作为传染源控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在湖沼型地区的防治效果。方法2006~2008年,分年度在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秋浦河流域,长江、九华河流域,以及升金湖流域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在以上流域的40个流行村中随机抽取13个流行村,观察综合防治策略实施前后病情和螺情变化,评价综合防治策略效果。结果2008年秋浦河流域人群平均血吸虫感染率、感染性钉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较综合防治策略实施前的2005年分别下降了68.60%、96.00%和96.00%;长江、九华河流域人群平均血吸虫感染率、感染性钉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较综合防治策略实施前的2006年分别下降了51.55%、71.15%和68.97%;升金湖流域人群血吸虫平均感染率、感染性钉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较综合防治策略实施前的2007年分别下降了49.58%、73.58%和51.78%。综合防治策略实施后,以上流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明显减少。结论在湖沼型地区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能有效控制血吸虫病疫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目的 评价汉川市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效果。方法 方法 收集2004-2013年汉川市血吸虫
病综合防治资料, 分析综合防治措施实施期间螺情和人畜病情指标的变化趋势, 比较对策实施前后疫情控制效果。 结 结
果 果 实施综合防治后, 居民、 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呈下降趋势, 分别由2004年的6.38%、 8.11%下降至2013年的0.61%、 0,
2007年已无急性血吸虫病病例发生, 2011年已无新感染病例发生; 2012年已查不到感染性钉螺。2013年有螺框出现率、
活螺平均密度较2004年分别下降了56.78%、 68.35%, 但钉螺面积、 易感环境面积分别增长了0.62%、 7.10%。2013年全市
26个乡 (镇) 367个流行村全部达到传播控制标准。结论 结论 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能有效控制湖沼
型地区血吸虫病传播; 在巩固该综合防治措施成果的同时, 需控制内垸沟渠钉螺面积, 以防止居民重复感染血吸虫。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o describe and analyze the potential risk and suggest the corresponding control strategy in low endemic of schistosomiasis in China. METHODS: referring the 'national criteria of control and elimination of schistosomiasis' and the 'national criteria of classification of endemic area for chemotherapy'; collecting the data of the re-infection of schistosomiasis in lake region and residual snails in mountain areas and evolution of endemic situation in 'snail ridden areas without schistosomiasis'; analyzing the potential risk in different types of low endemic area and suggesting the control strategies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results and historical experiment. RESULTS: the re-infection rate of schistosomiasis in residents is usually higher in high, medium and low endemic areas in the lake region, once chemotherapy is stopped, the infection rate may rise again to the initial level 2 years later and bovine chemotherapy and snail control in susceptible zone will be selected as the optimal strategies for controlling the endemic situation; the potential risk in mountain areas is the enlargement of snail habitats due to residual snail's reproduction and the control strategy will be to strengthen the surveillance and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snails; inputting the infective sources of schistosomiasis is the potential risk in 'snail ridden area without schistosomiasis' and the main control strategy should be put the regular monitoring on the infection sources from hyper-endemic areas and treat the infected domestic animals in tim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