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研究青年组和老年组SD大鼠灌胃柚皮苷后在体内组织分布的差异。方法 SD大鼠按100 mg/kg灌胃柚皮苷后分别于0、0.25、0.5、1.0、2.0、4.0、8.0、12.0、24.0 h收集大鼠心、肝、脾、肺、肾、脑、胃、子宫、卵巢和小肠组织,预处理后,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MS)法测定各组织中柚皮苷的含量。结果青年组和老年组大鼠口服柚皮苷后,在所有组织中都有分布。在0.25 h时,与青年组比较,老年组柚皮苷在心、肝、脾、肺、肾、胃、卵巢、小肠组织中浓度显著低于其在青年组组织中浓度(P<0.05),其它时间点也存在差异。结论柚皮苷在不同年龄大鼠的组织分布不同,老年组组织分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为柚皮苷的深度研究与利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UPLC-ESI-MS/MS法同时测定大鼠尿液、粪便和胆汁中原儿茶酸、异荭草素、野黄芩苷、荭草素、牡荆素、木犀草苷和槲皮苷7种物质的分析方法,并对注射用复方荭草(荭蓼、灯盏细辛等)在大鼠体内的排泄规律进行研究。方法生物样本经甲醇处理,采用Waters Acquity BEH C18色谱柱,乙腈-0.1%甲酸水为流动相,电喷雾离子化,多反应离子监测,分别测定大鼠静脉注射注射用复方荭草后排泄物中7种原形成分。结果 7种成分在大鼠尿液中呈良好线性关系,日内、日间精密度和准确度良好。大鼠静注40 mg/kg注射用复方荭草后,分别有4.98%~22.58%的原形成分在尿液中排出,在粪便及胆汁中各原形药物的浓度均低于最低定量限,同时在各排泄物中可检测出相关的代谢产物。结论该方法特异、快速、灵敏,可用于注射用复方荭草在大鼠体内的排泄研究,该药物在大鼠体内有较广泛的代谢途径,原形药物排出量较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HPLC-Q-TOF-MS/MS)并结合多种数据后处理技术分析鉴定升麻素苷在正常大鼠及牙周炎模型大鼠体内外代谢物,并比较代谢差异。方法收集正常大鼠和模型大鼠新鲜粪便,探究升麻素苷在肠道菌孵育体系中的体外代谢轮廓。正常及模型大鼠ig升麻素苷(100 mg/kg)后,分别于不同时间收集血浆、尿液、粪便、胆汁样本,合并相同样本,经适当方法进行处理后,采用COSMOCORE C18柱(150 mm×2.1 mm,2.6μm),以0.1%甲酸水溶液(A)-甲醇(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在电喷雾离子源(electro-spray ionization,ESI)正离子模式下采集各生物样品的质谱数据,同时以右美沙芬为内标,采用峰面积相对定量法评估不同生物样品中代谢物的相对含量。结果初步鉴定出正常大鼠中代谢产物25个(其中I相代谢产物21个、II相代谢产物4个),牙周炎模型大鼠中代谢产物27个(其中I相代谢产物22个、II相代谢产物5个)。通过峰面积相对定量比较发现在不同病理状态下及不同生物样本中各代谢物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升麻素在各生物样品中的含量普遍较高。结论在不同病理状态下,同种化合物产生的代谢物种类及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模型动物的代谢研究更符合临床实际用药。升麻素可能是其在体内发挥抗炎、抗菌作用的药效物质。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大鼠体内白头翁皂苷B4的UPLC-ESI-MS/MS,比较白头翁皂苷B4在正常大鼠和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肝、脾、肾、心、肺组织中的分布情况,为研究白头翁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过程和机制提供参考。方法:雄性SD大鼠等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均按5 g·kg~(-1)灌胃给药白头翁汤冻干粉,分别于15,45,120,360 min用5%水合氯醛麻醉正常大鼠和模型大鼠,取肝、脾、肾、心、肺组织,采用UPLC-ESI-MS/MS分析,以0.1%甲酸水溶液和0.1%甲酸乙腈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ACQUITY BEH C_(18)色谱柱(2.1 mm×50 mm,1.7μm),柱温35℃,流速0.4 m L·min~(-1)。结果:白头翁皂苷B4在大鼠体内存在广泛分布与代谢。在正常大鼠的肝、脾、肾、心、肺组织中,白头翁皂苷B4均在120 min时达到最大质量浓度。与正常组比较,在模型组大鼠肝、心组织中白头翁皂苷B4质量浓度各时间点均明显升高(P0.05);在脾和肾组织中,分别于45 min和120 min时明显升高(P0.05);在肺组织中,于120 min时显著增加(P0.0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大鼠对白头翁皂苷B4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均优于正常组,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理状态可导致白头翁汤中白头翁皂苷B4的吸收增强。 相似文献
5.
目的 考察杠柳毒苷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静脉注射杠柳毒苷后,组织样品中杠柳毒苷的质量浓度.结果 大鼠iv杠柳毒苷0.74 mg/kg,2、10、20 min后肝中杠柳毒苷的质量浓度分别为(2.447±0.687)、(0.6310±0.272)、(0.2924±0.228)μg/g,在肝中最高,其次是肾、心、肺、脾和脑.结论 杠柳毒苷静脉注射后,在大鼠体内分布迅速,主要分布于肝、肾和心中.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建立超高效液相串联质谱(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HPLCMS/MS)法测定大鼠不同组织中钩藤碱、异钩藤碱、去氢钩藤碱、异去氢钩藤碱、毛钩藤碱、去氢毛钩藤碱与缝籽嗪甲醚的含量,并用于钩藤的组织分布研究。方法 大鼠ig钩藤水煎液后,分别于0.083、0.25、0.5、0.75、1、2、4、8、12 h取心、肝、脾、肺、肾、脑组织。以长春胺为内标,采用液液萃取法提取后进行样本检测。结果 建立的UHPLC-MS/MS方法中,7个生物碱在不同的组织中最低定量限范围为0.05~1.00 ng,响应与浓度的相关性R~2≥0.991。方法学考察中的专属性、基质效应、回收率、精密度与准确度以及稳定性等方法学考察均满足要求。各个组织中均为异钩藤碱含量最高,其次为去氢钩藤碱;异钩藤碱与去氢钩藤碱含量均远高于其对应的异构体钩藤碱与异去氢钩藤碱;而3个四环单萜吲哚生物碱(毛钩藤碱、去氢毛钩藤碱、缝籽嗪甲醚)在各组织中均含量最低。比较不同组织中生物碱成分含量可以发现,7个生物碱均在肝脏中含量... 相似文献
8.
黄连解毒汤中栀子苷在正常及脑缺血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黄连解毒汤中栀子苷在正常和脑缺血大鼠体内的动力学过程.方法 正常大鼠及脑缺血大鼠ig黄连解毒汤后不同时间采血,用HPLC法测定栀子苷的血药浓度,3P87软件拟合药动学参数.结果 脑缺血及正常大鼠栀子苷药动学符合一室模型.脑缺血及正常状态下大鼠ig黄连解毒汤后,栀子苷在脑缺血及正常状态下体内的AUC分别为(15.819±5.228)、(11.395士3.111)μg·h·mL~(-1),t_(1/2 ke) 分别为(4.704±1.850)、(3.695±1.595)h,C_(max)分别为(2.135±0.202)、(1.677±0.621)μg/mL.结论 栀子苷在脑缺血状态下的血药浓度及吸收效果优于正常状态,在体内停留的时间较长,消除较慢,反映了黄连解毒汤临床对症治疗脑缺血疾病的合理性,体现了方证对应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与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仪联用技术(UPLC-Q-TOF-MS/MS)分析鉴定大鼠灌胃马钱苷后其在尿液中的代谢产物,阐明马钱苷代谢途径。方法大鼠灌胃给予马钱苷,收集给药前后的尿样,经固相萃取进行预处理,采用超高液相色谱C18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1%甲酸水,梯度洗脱,采用动态背景扣除(DBS)触发信息关联采集(IDA)进行MS/MS数据采集。结果经MetabolitePilot代谢物分析软件处理后,根据MS/MS给出质谱碎片信息对代谢产物进行结构推测,共鉴定马钱苷代谢物3种,并归纳了马钱苷在大鼠体内的代谢过程。结论该方法简单可靠,灵敏度高,可用于体内微量成分的分析鉴定。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对栀子苷单次给药肾毒性在正常大鼠体内与黄疸型大鼠体内量毒关系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将140只大鼠分为14组,即空白组、黄疸模型组、正常大鼠+栀子苷组(A1-A6)、黄疸模型+栀子苷组(B1-B6),每组雌雄各半。黄疸模型组、黄疸模型+栀子苷组给予α-萘异硫氰酸酯(ANIT)60mg·kg~(-1)ig一次造模。24 h后各给药组分别依次灌胃给药不同剂量栀子苷(0.2、0.4、0.6、0.8、1.0、1.2 g·kg~(-1))。空白组、模型组以给予相同体积蒸馏水。24 h后眼眶静脉丛取血5 mL,室温放置30 min,3000 r·min~(-1)离心15 min后分离血清-20℃冷冻。测定BUN(血尿素氮)、CREA(肌酐)。结果:黄疸模型组大鼠BUN、CREA无显著性变化;正常大鼠栀子苷给药组剂量超过0.8 g·kg~(-1)、黄疸大鼠栀子苷给药组在超过0.2 g·kg~(-1)剂量时BUN、CREA开始显著升高并与剂量呈正相关(P0.05)。相同剂量下黄疸大鼠给药组BUN、CREA明显高于正常大鼠给药组(P0.05)。结论:栀子苷对正常大鼠及黄疸模型大鼠均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肾毒性,并存在明显的量—毒关系,且栀子苷引起黄疸模型大鼠肾功能异常的剂量明显低于正常大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一种可同时测定大鼠血浆和组织中黄芩苷镁和黄芩素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考察急性肝损伤对黄芩苷镁在大鼠体内药动学和组织分布特征的影响。方法 采用四氯化碳(CCl4)诱导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正常大鼠和急性肝损伤模型大鼠灌胃给予等剂量(287.31 mg·kg-1)黄芩苷镁水溶液后,在不同时间点眼眶取血,采用HPLC同时测定各时间点大鼠血浆中黄芩苷镁和黄芩素的药物浓度,绘制药-时曲线,利用DAS 3.0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应用SPSS 23.0进行统计学分析;灌胃给予黄芩苷镁水溶液后,运用HPLC同时测定黄芩苷镁和黄芩素在不同时间点收集的大鼠肝、肺、肾、胃、脑、小肠中的含量,流动相0.1%磷酸水溶液-甲醇,检测波长278 nm。结果 黄芩苷镁在急性肝损伤模型组大鼠的药峰浓度(Cmax)是正常组的0.58倍,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是正常组的0.5倍(P<0.05),表观分布容积(Vd)是正常组的2.3倍(P<0.05),血浆中几乎检测不到黄芩素。黄芩苷镁在急性肝损伤模型组大鼠的肝、胃、脑中各时间点的质量分数均高于正常组,而在肺8 h,肾8,12 h,小肠0.333 h样品中黄芩苷镁的质量分数低于正常组;黄芩素在模型组大鼠的肺、胃、小肠中各时间点的质量分数均高于正常组,而在肝6,8 h,肾0.333,4,6 h组织样品中黄芩素的质量分数低于正常组,在脑中几乎检测不到黄芩素。结论 大鼠灌胃等剂量的黄芩苷镁水溶液后,CCl4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可以影响黄芩苷镁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和组织分布特征,而且黄芩苷镁和黄芩素在肝、肺、肾、胃、小肠组织中存在生物转化。 相似文献
13.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12)
目的:探讨补肾壮骨滴丸中主要活性成分淫羊藿苷在骨质疏松模型与正常大鼠体内组织分布的差异。方法:SPF大鼠分为骨质疏松模型组和正常组,各分为5组,每组6只。各组按淫羊藿苷118 mg·kg-1灌胃给予补肾壮骨滴丸。于40 min,1.5,4,24 h取各组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组大鼠各组织中淫羊藿苷及其代谢产物淫羊藿次苷Ⅰ、淫羊藿次苷Ⅱ、淫羊藿素的质量浓度。结果:补肾壮骨滴丸中淫羊藿苷经口给药后,在模型组大鼠体内吸收分布较正常组稍缓,但蓄积浓度较高,体内存留时间延长;代谢产物在模型大鼠组织中分布浓度也高于正常大鼠组,体内停留时间较长,其中淫羊藿素在肌肉组织中的浓度远远高于正常大鼠组,具显著性差异。结论:本实验通过比较正常及病理状态下经口服给药后,从体内组织分布方面证明了药物在不同环境下体内动力学特征存在差异。这可能与本方补肾填精同时,激发肾精的组织修复功能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RP-HPLC测定大鼠血浆及组织样本中虎杖苷的方法,研究虎杖苷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和组织分布特点。方法采用Diamonsil 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乙腈-水(26∶74)为流动相,体积流量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303nm。结果虎杖苷在大鼠血浆及各组织中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其高、中、低3种不同质量浓度的回收率及日内、日间精密度均符合方法学要求。大鼠ig虎杖有效部位后,虎杖苷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符合二室开放模型,在体内分布广泛,以脾、心、肺、胃中分布较高。结论建立了大鼠血浆及组织匀浆中虎杖苷的RP-HPLC测定方法,此方法简便、快速,结果准确、可靠;并首次阐明了虎杖苷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点和不同组织内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8-乙酰哈巴苷在大鼠体内各组织分布及代谢情况。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尾静脉注射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各组织及排泄物中8-乙酰哈巴苷的含量,分析药物的分布特征。结果:大鼠注射给药后,心、脾、肺、肾、子宫在给药后10 min质量浓度即达到峰值,其中肾中含量最高;肝脏在给药后30 min质量浓度达峰值;60 min后肝、肺、肾中药物均降至较低水平,心、脾、子宫中基本检测不出;8-乙酰哈巴苷注射给药后通过粪便排泄较少,大部分通过尿液排出。结论:8-乙酰哈巴苷注射途径给药主要以药物原型排出体外。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中药配伍对栀子苷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影响。方法:血浆样本采用70℃水浴法沉淀蛋白后进行HPLC分析,色谱条件:固定相为Dikma,Diamonsil,C18(5μm,150×4.6mm);流动相为甲醇-0.2%乙酸(28:72,v/v),流速:1ml/min;检测波长:240nm;以芍药苷为内标进行定量。结果:线性范围0.025~2.5μg/ml(r=0.9998),最低检测浓度0.025μg/ml,回收率分别为97.60%,98%,99.2%;日内和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0%。大鼠灌胃栀子和柴芩承气汤后的药动学行为均符合一室模型,栀子苷在柴芩承气汤和单味栀子给药情况下药动学参数T1/2,Cmax和AUC0-24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栀子和柴芩承气汤复方在同一给药途径下,栀子苷在柴芩承气汤中比单味栀子的消除半衰期长,达峰时间长,消除速率慢,生物利用度比单味栀子给药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瓜蒌子的有效成分3,29-二苯甲酰基栝楼仁三醇口服给药后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情况。方法:取健康SD雄性大鼠,灌胃给药后分别于时间点0.5,1,3,6 h取大鼠的胃、心、肝、脾、肺、肾组织,将组织匀浆及预处理。采用ZORBAX C18色谱柱(2.1 mm×50 mm,3.5μm),流动相含0.1%甲酸的10 mmol·L~(-1)乙酸铵溶液(A)-甲醇(B)梯度洗脱(0~0.01 min,50%A;0.01~1.0 min,50%~2%A;1.0~4.0 min,2%A;4.0~4.1 min,2%~50%A;4.1~5.0 min,50%A),流速0.5 m L·min~(-1),进样量10μL,选择电喷雾离子化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以多反应监测(MRM)方式进行正离子模式检测,用于定量分析二级碎片离子分别为m/z 684.7~527.6(3,29-二苯甲酰基栝楼仁三醇)和m/z 472.4~436.4(特非那定)。结果:大鼠灌胃给药3,29-二苯甲酰基栝楼仁三醇后,在肺组织中0.5 h时药物质量分数达峰值,在心、肝、脾、肾中1.0 h时药物质量分数达峰值,而胃中在3.0 h时药物质量分数达峰值。胃和肺中药物分布较大,在胃中3.0 h时药物质量分数达最大值(405.8±114.8)ng·g~(-1);药物在肺中的分布速度最快,0.5 h时即可达到峰值(338.8±85.5)ng·g~(-1),在心、肝、脾和肾脏的分布较低,6 h时各脏器的药物质量分数已显著降低。结论:大鼠灌胃给予3,29-二苯甲酰基栝楼仁三醇后,能分布到各脏器组织,其中在胃和肺分布的浓度较高,且在3 h后仍能保持较高水平,而在心、肝、脾、肾分布浓度相对较低,这可能与该成分本身性质和作用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18.
19.
江海均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4,(1):23-28
目的研究黄连解毒汤中栀子苷在脑缺血损伤模型大鼠的药动学体内行为及其与药效学相关性研究。方法电凝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假手术组及模型组灌胃给药黄连解毒汤后按不同时间点取血,测定栀子苷在大鼠体内的药时变化,绘制药时曲线;测定含药血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值绘制时-效曲线。结合药时曲线及时-效曲线,比较给药相同剂量的黄连解毒汤后栀子苷在假手术组及模型组中的血药浓度差异。结果栀子苷在模型组大鼠体内吸收迅速,代谢快,维持的时间长,体现了在体内较强的循环性特点;与假手术组相比脑缺血大鼠栀子苷吸收充分,血清MDA含量明显升高,黄连解毒汤能显著降低局灶性脑缺血大鼠MDA的含量,效时曲线呈现双峰现象;与假手术组相比脑缺血大鼠血清SOD活性降低,黄连解毒汤能升高脑缺血大鼠血清SOD活性,效时曲线出现双峰现象。结论黄连解毒汤能发挥抗缺血性脑损伤作用,发挥作用与栀子苷在体内的含量有关,栀子苷抗缺血性脑损伤与SOD的活性升高,MDA含量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考察栀子苷对正常大鼠急性肝、肾毒性的时-毒关系,为栀子临床安全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Wistar大鼠11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给药后不同时间组(0.5,1,2,4,8,12,24,48,72 h组),除正常组灌服生理盐水外,其余组按剂量1.2 g·kg-1灌服栀子苷。按组在灌胃后相应时间眼眶静脉取血,离心取血清,检测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尿素氮(BUN),肌酐(Cr)活性,观察肝肾毒性损伤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在给药12 h后AST,ALP,ALT,TBIL,BUN,Cr明显升高(P0.05,P0.01),在给药24,48 h后AST,ALP,ALT,TBIL,BUN,Cr出现峰值,72 h后明显下降,240 h可见基本恢复正常。病理组织学检查出现不同程度的汇管区炎细胞浸润、肝细胞坏死、汇管区胆管轻度增生、纤维组织增生等病理变化。结论:栀子苷(1.2 g·kg-1)对正常大鼠存在急性肝、肾毒性且存在一定的时-毒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