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元针法是通督养神、引气归元的简称,该法以督脉、脑及五脏背俞穴通督养神,以任脉、三阴经及腹部募穴引气归元,并辨证配以五输穴及其他特定穴,组成平衡阴阳的针灸处方。通过病案举例的方法,详细介绍赖新生教授运用通元针法治疗眩晕,总结归纳了通元针法的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2.
不寐是临床常见疾病,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及健康。赖氏通元针法认为不寐的病机为阳不入 阴,阴阳失衡,治疗以神元为本,以任督二脉为总纲,重视脑-心-肾并调,善于调引阳气以平衡阴阳;重视 培元固本,使诸气归原、互相平衡。临床上以百会、印堂、大椎通督脉,安元神,引阳下达;膻中理宗气,宁 心神,引阳入阴;中脘、天枢、风池和营卫,健脾胃,畅运枢机;气海、关元、命门培元气,固精气,养阴纳 阳;随证配穴泻实火,清痰瘀,使邪去正安。笔者系统总结了通元针法治疗不寐的思路及应用方法,为临床治 疗不寐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低钾型周期性瘫痪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散发的疾病,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西医以补钾等对症治疗为主,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王继红教授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本病病位在筋脉肌肉,根在先天亏虚、五脏虚损,其病机为精髓亏虚、气血生化不足,不能濡养筋脉肌肉。运用赖新生教授通元针法治疗本病,即在通督养神,引气归元思想指导下,通过引气归元以滋先天,达到补肾气益精髓、通督调神以调阴阳、疏通经络气血,其作用明显,临床疗效突出。  相似文献   

4.
通元针法为赖新生教授在系统成熟的理论基础上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所独创的一种针灸疗法,包括通督养神、引气归元两部分,旨在通过调整经络脏腑以达到平衡阴阳。赖师以任督二脉为靶点,通督养神,引气归元,调节人体性腺轴功能,从而达到"通""引"二大功效,其治疗习惯性流产及继发性不孕症,具有独特优势,值得进一步探讨及研究。  相似文献   

5.
赖新生教授所创赖氏通元针法包括通督养神和引气归元两大治疗法则,其以人体元气及脏腑神气为调治核心,以任督二脉为调节全身阴阳的关键环节,从而通督养神以安脏腑,引气归元以调气机、固本原,通元以达阴平阳秘。主要对通督养神之立法依据及处方组穴原则作以分析,以提供一新针灸治病组方体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赖氏通元针法联合西医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21年1月—2022年1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南海妇产儿童医院康复科接受治疗的脑瘫患儿90例纳入研究,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此方案基础上采用赖氏通元针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发育情况、日常生活质量情况与运动功能改善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中医证候评分降低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格赛尔发育量表(Gesell)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运动功能的精细运动功能发育量表(FMFM)和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56%(43/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36/45),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2.22%(1/45)低于对照组的17.78%(8/45),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脑瘫患儿采用赖氏通元针法联合西医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能够改善患儿发育及生活自理能力,改善运动功能,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7.
元气乃一身之本,通元调治人体元阴元阳是治疗脏腑、经络、营卫等相互关系失调及一切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的核心所在。通元针法的临床运用法则主要有引气归元、通督养神、阳气引领阴气、扶正以祛邪,具有突出任督两脉、统领阴阳而调节脏腑、充分发挥经络治疗效应的特点,极大地扩大了针灸适应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苍附益坤汤结合赖氏通元针法辅治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效果。方法:9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两组均给予西医综合治疗,联合组加用苍附益坤汤及赖氏通元针法治疗。结果:联合组月经或撤退性出血第5天血清T、FSH低于常规组(P<0.05),E2高于常规组高(P<0.05)。治疗后联合组Em、FD大于等于12mm卵泡数、最大FD均高于常规组(P<0.05)。妊娠率联合组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苍附益坤汤联合赖氏通元针法辅治PCOS不孕,可改善激素水平,纠正排卵障碍,增加子宫内膜厚度,提高妊娠率。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内经>阴阳补泻针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总结出五种阴阳补泻针法:阴阳深浅补泻针法、阴阳互引补泻针法、阴阳互治补泻针法、阴阳左右补泻针法、阴阳荥合补泻针法.对五种阴阳补泻针法的技术操作、要领以及临床应用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此种<内经>阴阳补泻方法,后世医家又加以润色、发挥,形成了多种补泻方法.该补泻方法是其他复式补泻手法的重要基础手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九元气血针法是李长俊老师创立的"无极针法"中的特色手法之一,以《黄帝内经》提出的"治神思想"为理论基础,操作时强调医者和患者共同治神,穴取左足临泣、左足三里、左太溪、右太白、右太冲、右公孙、右三阴交、右血海、气海,临床多用于治疗妇科疾病及慢性病气血虚弱者。  相似文献   

11.
<正>赖氏通元疗法为赖新生教授据其四十余年的临床实践所独创的针药结合疗法,以扶正固元为核心,采用中药祛邪通络,再配合针灸通元治神、调节阴阳,疗效满意。现将全国名老中医赖新生教授运用针药结合治疗味觉障碍1例报告如下。姚某,女,16岁。2015年9月8日初诊。患者诉1周前受寒后出现鼻塞流涕,自行服用喷雾药剂(具体不详)后出现味觉消失,现仍有鼻塞流涕,偶有反酸、胸痛,无发热,无  相似文献   

12.
试从“持中央以运四旁”理论,对通元针法的取穴特点及作用机制进行阐述。通元针法腹部取穴如神龟匍伏于神阙之上,其作用机制包括持先天真元及后天脾胃,可运轴行轮、生化气血、调畅气机、秘精养神。  相似文献   

13.
许银华 《中国针灸》2000,20(2):101-102
结合多年临床应用浅谈《内经》刺法特点:(1)辨病性 ,选穴与刺法宜相应。(2)辨病位而审经脉,远近穴相配以调气血之功效。(3)辨病变先后、主次,上下,而施行不同的治疗原则和取穴方法。  相似文献   

14.
吴跃峰  赖新生 《新中医》2017,49(5):140-141
<正>呆病又称痴呆,是一种以记忆和认知功能进行性损害为特征的疾病。中医古籍对本病的专论甚少,其相关症状的描述常混杂见于健忘、善忘、多忘等论述。如《灵枢·天论》"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古代呆病的专论首见于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痴呆证,凡平素无痰,而或以郁结,或以不遂,或以思虑,或以疑惑,或以惊恐而渐至痴呆,言辞颠倒,举动不经,或多汗,或善愁,其证则千奇万怪,无所不至。"清代陈士铎、王清任等人也对呆病  相似文献   

15.
16.
陆小左教授以肾藏精、督脉为阳脉之海和形神一体理论为基础,开发并临床应用了补肾安神通督针法。针法取穴以任脉、督脉、阳明经、太阳经和膀胱经为主,临症应用适当加减。穴位组方补益肾气、调形安神、通调督脉诸法合用。进针和行针手法松、缓、柔、韧,强调刺激轻微,适应患者的感受。每次留针1小时,留针时间相对较长,让患者静而候气,使气达病所。陆老师将补肾安神通督针法用于治疗伴有肾虚症的不寐患者及各种慢性病患者。通过临床疗效统计和典型病例观察,疗效较好,患者乐于接受。  相似文献   

17.
张景岳补肾阴阳观之探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明代医家张景岳善用温补 ,重视补肾 ,并从理论的深度与实践的要求 ,认为补肾之法 ,真阴为本 ;育阴之用 ,涵阳为度 ;扶阳之妙 ,培阴生阳 ,形成了独特的补肾阴阳观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8.
一气功科学乃慧眼科学,它启用了常人未能开发利用的人类第三只眼——慧眼。慧眼能够视见现代科技三大镜(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尚难直接观察到的、现代科学称之为秘与谜的东西。如神光、元气、经络、穴位、金丹、明点、八天效应等等。在慧眼科学引导下,中国传统认识论对客观事物(包括人体生命自身)的认识,是先唯象,然后现象穷理,最终“天人合一”“心物一元”地进行透彻认知——大彻大悟。例如对人这个生命体的认识,慧眼科学在对人体物质结构的血肉之躯进行认知的同时,尤重视应用慧眼的“全视”功能对潜藏于物质结构(精)中的…  相似文献   

19.
中医的养生之道,益寿延年之法,除了按摩导引、吐纳气功之外,药物也是重要的手段之一。用药以养生,首先考虑的是补益药。但我们这里想讨论问题的另一方面,那就是通下法——却病延年之道。此说或不为学者所接受,但确有至理存焉。一生老病死是谁也不能抗拒的自然规律,“养生”就是尽量延缓由出生到死亡的这一进程,使人的寿命得以延长。但人能活到天赋之年寿者却不多,为什么会衰老和死亡,除了天灾人祸之意外事故,大多是因病而衰,因病而老,因病而亡。也就  相似文献   

20.
探究赖新生教授用通元针法结合中药治疗梅核气的临证经验.赖教授指出本病病因病机为情志失宜,气血失和,肝气易郁,气痰胶结.病理因素以气、痰为主,久则生瘀、化火,甚至导致阴阳虚损.治疗上予通督调神,安养脏腑;引气归元,通调气血,并重视疏导情志,心身同调.附验案一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