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燕生教授认为肛窦炎属于中医外科的"脏毒"范畴。过食辛辣,内生湿热火毒;肠燥便秘,破损染毒;五志过极,郁热邪毒等"毒邪"发于肛门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本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症状多样,易反复发作。中医外科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肛窦炎、肛痈、肛漏相当于疾病的初起、成脓、溃后三个阶段。肛窦炎阶段尚未成脓或毒邪尚未扩散,邪毒蕴结,经络阻隔,气血凝滞,内治遵循中医外科"消、托、补"原则,综合采用"消法"和"托法"治疗;外治则遵循"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内治与外治并重,相辅相成,以增强疗效,达到已病防传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检索近年来浆细胞乳腺炎中医内外治法的相关文献,对其病因病机、内外治法进行分析,发现浆细胞乳腺炎临床表现复杂,治疗棘手,独取一法一药难能取效。中医内治法在治疗该病中不仅要遵循审因辨证论治、分期论治的原则,更要注意内治与外治相结合,未溃偏重内治,已溃偏重外治,药物外治、手术外治以及其他外治方法均应根据临证具体情况灵活变化、有序选择、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3.
<正>《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中医学经典著作。该书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分别阐述了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对现代疾病的诊治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不仅如此,书中提及的外治法对现代肛肠科常见疾病的治疗具有很强的启发性!中医外治法是在中医辨证论治指导下,运用药物、物理方法、手术等,直接作用于患者病变部位治疗疾病的方法。外科名著《理瀹骈文》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  相似文献   

4.
<正>中医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理论思维,那就是中医学的两大基本特点: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在临床中医外科诊疗过程中要注意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同时充分重视中医传统的四诊,进行临床的疾病诊断与治疗。作为外科来讲,外治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外治疗法具有疗效显著、收效迅速、安全可靠、副作用少、易学易用、容易掌握、经济简便、患者乐于接受等特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内治法治疗外科疾病在中医外科治疗史中由来已久,清朝外科心得派代表高秉钧更是直接指出"治外必本于内""外治法即内治法",其《疡科心得集》所倡导的"疡疾内治"的辨治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创新,集中体现在:1崇《内经》,推八纲,立"凉、温、攻、补"四法;参温病,引三焦辨证,创"三部"辨治思想;别正宗,分期而治;重类证,异病同治,同病异治。为后世医家研究中医外科学提供了方向与思路。  相似文献   

6.
总结黄清春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经验。在治疗原则上,类风湿关节炎早期应中医和西医相结合,中期应内治和外治相结合,晚期应内科和外科相结合;在治疗方法上,早期以祛邪为主,中晚期以补肾壮骨、柔肝舒筋为主,祛瘀通络贯穿于治疗始终,顾护脾胃是完成治疗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光明中医》2021,36(14)
药疹是中医外科学的常见病之一,糖皮质激素类及抗组胺类药物多为其治疗首选。然而在临床中不乏有使用该类药物无效、甚至病情加重等病例出现。王万春教授运用其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从中医辨证论治以及分阶段给药入手,将内治服用汤药与外治熏洗涂敷相结合对其进行治疗,常取得满意疗效。兹将王万春教授治疗药疹一案记录浅析,望能从中窥出王教授临床经验一二。  相似文献   

8.
在中医整体观及辨证论治的指导下,既可以内病外治,也可以外病内治。笔者本是中医内科医师,并不擅长治疗外科病,如遇外科病人,常劝其转外科治疗。但也有在无法推辞的情况下,免为其难的为其诊治,未想到收效甚好。兹举3例运用内治法治疗皮外科病验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中医外科外治法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外治法是中医外科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古有"外科之法,最重外治"之说.并说"疡医若无红、白二丹,决难立刻取效".药物外治法是中医外科外治法的特长,外科外治法也要遵循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其鲜明特点是内外合治以及以消腐收为代表的分期辩证思想的广泛应用.试举例谈之.  相似文献   

10.
慢性单纯性苔藓即神经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相当于中医的牛皮癣。王文春主任医师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50载[1],临床经验丰富,王老师推崇"治外必本诸内"的整体观思想,但在治疗上强调内、外兼施的重要性,因外科、痔瘘科疾病多为见于外之疾患,而外治是中医外科治病的特色之一,它能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而更好的发挥其治疗作用[2]。王老十分重  相似文献   

11.
肿瘤的治疗过程中常出现诸多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尤其老年患者身体状况相对较差,大多不能耐受放、化疗等治疗。李佩文教授将中医外治的方法应用到肿瘤临床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中医外治法的理论散见于中医经典著作之中,直到清代吴师机《理瀹骈文》的问世使中医外治法更加成熟完善。该书的出现标志着中医外治法理论体系的建立,提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并指出在施外治之法时才可以“补内治之不及”而“与内治并行”,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中药外治的方法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适宜在临床推广应用。现将李佩文教授中医外治肿瘤常见并发症:恶性腹腔积液、放射性皮炎及多汗症的中医外治经验及相关内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物极必反与垫棉法──小议中国古代哲学与外科临床医学的关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毛国强(200025)关键词:中医外科中医外科的治疗方法分为内治与外治两大类。外治之法是运用药物和手术等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而外治法中的外用药物、药线及...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中医外科内治总则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考证和梳理,将其过程分为起源、形成、发展与成熟四个阶段,而金元以前,历经了起源、形成与发展阶段。中医外科内治法则起源于秦汉以前的《五十二病方》痈疽施治。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中寒热虚实、阴阳及内外治则治法,对外科疾病的治疗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尤其对"内消"与"补法"的确立有直接的影响;《神农本草经》为外科疾病的内治奠定了药物学基础;《金匮要略》"肠痈"证治中已有了消法的具体应用、禁忌及托法方剂的雏形。至晋《刘涓子方鬼遗方》所载方论中已经体现出了消、透及补法的治疗观点与应用,说明中医外科内治总则初步形成。隋唐五代时期,外科得到进一步发展,而无新的内治理论出现。进入宋代,北宋时期外科内治强调辨证论治,方法丰富多样,《圣济总录》明确提出了消、托与补法的名称、适应证与作用,标志着"消、托、补"法的外科内治总则正式确立;南宋时期外科专著渐多,外科及内治总则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前葡萄膜炎是眼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喻京生教授治疗该病提出"五结合五为主"的基本原则,即中医与西医相结合,以中医为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以辨证为主;局部与整体相结合,以局部为主;外治与内治相结合,以外治为主;预防与治疗相结合,以预防为主,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正>中医外科是一门研究和治疗人体体表疾病的临床学科,经过不断地总结和整理,形成中医外科独特的治疗体系,临床诊治首先辨病,把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成为其最主要的临床思维特色,其还需要注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内治与外治结合治疗。那么,究竟何为辨病辨证?整体与局部到底有什么关系?又如何将其结合起来,以中医外科临证思维指导治疗,现就此作一论述。1临床诊治,首先辨病,而后在辨病的基础上辨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气血流通即是补"为传统中医外科基本治法之一。中医理论强调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内治之药。历代文献及现代科学研究阐释气血流通不仅是外治之法,在内治法中同样适用。在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指导下,通过各种理法方药调理气血,可使气血以流,从而达到补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周健  程亦勤 《环球中医药》2013,6(5):346-348
中医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在临床已经取得越来越多的肯定。程亦勤老师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坚持发挥传统中医特色,分阶段施治,将分期与辨证相结合,中药内治与外治相结合。尤其是灵活运用各种中医外治、手术方式,针对个体进行整体化治疗,取得痊愈率高、乳房损伤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补泻是中医治疗上的两个大法。实际上一切中医的冶疗方法无论内治、外治、八法、十剂,都可以归结为补和泻两类。特别在针灸方面补泻更是传统的治疗准则。早在《内经》、《难经》等经典著作中就有关于针灸补泻的论述,以及达到补泻所必须采用的手段。到了元、明,更发展出许多方法。但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传统的中医外科"消法"用于治疗各种疮疡的实际效果,寻找到治疗各种疮疡的标准方法。方法:在2010年10月~2012年12月这一段时间里,我院收治了308例患者,将患者随机分配,共分两组,分别称为实验组(154例患者)和对照组(154例患者)。实验组运用中医外科的"消法",采取内消与外治相结合治疗各种疮疡;对照组则使用抗生素治疗各种疮疡。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的总有效率(96.10%)要比对照组(88.96%)明显高,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外科"消法"治疗各种疮疡的疗效显著,值得广大医务工作者认真钻研、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蛇窜疮是中医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也称火带疮、蛇丹、蛇盘疮,西医称带状疱疹,笔者在临床当中采用中药内、外治相结合治疗69例,疗效较满意,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病人均为门诊病人,按中医外科学的诊断标准,均符合蛇窜疮的诊断标准,本组病例女53例,男16例;发病年龄23~75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