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清热除湿凉血方加减辅助治疗湿热型面部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6例湿热型面部痤疮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助清热除湿凉血方加减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皮损症状评分、皮肤生理指标(表皮皮脂含量、角质层含水量、经表皮失水量);评估2组临床疗效及病情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3.75%,高于对照组79.17%(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及皮损数量、皮损程度、皮损肿痛、皮损颜色等皮损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及皮损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表皮皮脂含量、经表皮失水量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角质层含水量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表皮皮脂含量、经表皮失水量低于对照组(P<0.05),角质层含水量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6个月,治疗组复发率4.44%,低于对照组21.05%(P<0.05)。结论:清热除湿凉血方加减辅助治疗湿热型面部痤疮疗效显著,能够... 相似文献
3.
《光明中医》2018,(23)
目的评价在湿热型痤疮治疗中应用清热除湿汤进行治疗的疗效及对其皮肤生理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在天镇县中医院接受诊治的80例湿热型痤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系统抽样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应用丹参酮胶囊进行治疗,研究组应用清热除湿汤进行治疗,对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皮肤生理指标进行观察。结果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发现,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 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皮肤生理指标发现,治疗前2组无显著差异(P 0. 05),治疗后,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 0. 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清热除湿汤治疗湿热型痤疮临床疗效显著,对其皮肤生理指标的影响良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5.
6.
7.
8.
9.
目的:探讨清热解毒汤治疗肠胃湿热型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肠胃湿热型痤疮患者80例纳入本次研究,分为对照组(罗红霉素胶囊治疗)与实验组(清热解毒汤治疗),治疗4周后对比疗效。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7.50%(39/40),对照组为82.50%(33/40),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肠胃湿热型痤疮患者服用清热解毒汤的效果优于罗红霉素胶囊,且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观察清热除湿口服液治疗湿热型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湿热型急性湿疹患者96例,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给予清热除湿口服液,20ml/次,2次/d;中药对照组口服龙胆泻肝丸,6g/次,2次/d;西药对照组给予盐酸西替利嗪10mg,每晚口服1次。2周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较盐酸西替利嗪组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较龙胆泻肝丸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较盐酸西替利嗪组及龙胆泻肝丸组基愈显效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清热除湿口服液治疗急性湿疹湿热证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桑芎胶囊治疗肺胃湿热型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痤疮患者120例随机分为2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桑芎胶囊治疗,对照组采用丹参酮胶囊治疗。观察2组综合疗效和痤疮皮损积分变化情况。结果:愈显率治疗组为64. 29%,对照组为37. 0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皮损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桑芎胶囊治疗肺胃湿热型痤疮的临床疗效优于丹参酮胶囊。 相似文献
13.
湿疹(eczema)是由多种内外因素所致的迟发型变态反应,为瘙痒性皮肤病,病因病机十分复杂,易反复发作,临床上一般较难治愈.湿热型湿疹是各证型湿疹中较常见的类型,为了研究中医药的治疗效果,2000年5月至2004年4月笔者采用清热解毒、利湿止痒的清热除湿饮治疗湿热型湿疹112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清热除湿解毒法配合针灸治疗药物性皮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皮肤科在2015年6月-2016年5月收治的药物性皮炎患者7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采用清热除湿解毒法配合针灸治疗,口服清热除湿汤,2次/d,300 mL/次,针灸治疗1次/d;对照组口服湿毒清胶囊,3次/d,3粒/次,外用夫西地酸软膏,2次/d;治疗4周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采用SCORAD评分和EASI评分对自觉症状和皮损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37%,对照组为73.68%,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SCORAD评分和EAS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除湿解毒法配合针灸治疗药物性皮炎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皮损等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清肺解毒饮治疗肺胃蕴热型痤疮的疗效.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93例女性痤疮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31例.观察组口服清肺解毒饮,中药对照组口服丹参酮胶囊,西药对照组口服醋酸环丙氯地孕酮,3组均治疗4周.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双氢睾酮(dihydrotestosterone,DHT)、IL-6、IL-8水平,观察治疗前后的皮损变化,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血清DHT[(56.94±15.74)pg/ml比(74.48±18.53)pg/ml,t=2.089]、IL-6[(22.84±11.77)pg/ml比(30.37±14.50)pg/ml,t=2.135]、IL-8[(22.64±7.38)pg/ml比(29.54±9.65)pg/ml,t=2.057]水平均低于中药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皮损消退率[(65.4±15.0)%比(44.7±12.9)%、(42.7±13.6)%,F=6.862]与综合证候有效率[(57.2±12.6)%比(46.3±12.8)%、(44.8±11.7)%,F=5.322]均高于中药对照组与西药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中药对照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西药对照组有1例恶心.结论 清肺解毒饮可降低女性肺胃蕴热型痤疮患者血清DHT、IL-6、IL-8水平,提高皮损消退率与综合证候有效率,疗效优于口服丹参酮胶囊或醋酸环丙氯地孕酮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段氏除湿汤加减治疗围绝经期湿热型崩漏的效果。方法:6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脱落1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用醋酸甲羟孕酮片治疗,治疗组用段氏除湿汤加减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近期止血、中医症状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治疗组效果更好(P<0.05)。治疗后两组HB、PT及APTT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效果更好(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段氏除湿汤加减治疗围绝经期湿热型崩漏止血效果更佳、中医症状改善更好,且安全。 相似文献
18.
寻常性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特征为粉刺、丘疹、脓疱、囊肿、结节以及瘢痕。好发部位为面部、颈、躯干上部。易反复发作。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工业化程度提高所致的空气环境污染,痤疮患者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清脾除湿汤治疗湿热型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9例痤疮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对照组45例,对照组服用清脾除湿汤,1剂/d水煎早晚分服。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针刺治疗,每周3次。2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皮损积分和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0.9%,对照组为75.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4(I L-4)水平治疗前后2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损积分、Qol-acne评分治疗前后2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清脾除湿汤治疗湿热型痤疮患者的效果显著且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皮损状况和生活质量均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