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以认知功能障碍为临床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随着社会老年化进程的加快,AD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西医目前尚无有效药物可以终止或逆转其发病进程,而"嗅三针"疗法能够改善早期AD的临床表现,具有确切的治疗效果。文章通过查阅古代文献、现代科研进展及课题组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从中医理论依据、基础与临床研究等方面来探讨"嗅三针"治疗AD的特色与机制。"嗅三针"治疗AD的主要优势在于"嗅三针"疗法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形成一套延缓AD发病进程的新理念、新方法,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非药物疗法防治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3.
《吉林中医药》2019,(7)
目的通过观察"嗅三针"干预对长期低剂量鼻饲脂多糖(LPS)帕金森(PD)模型小鼠行为学、嗅黏膜及黑质TH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针刺"嗅三针"调节PD早期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C57BL/6雄性小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Control),帕金森模型组(Model),嗅三针干预组(XSZ),西药左旋多巴组(L-DOPA),10只/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用经鼻灌注脂多糖(LPS)的方法建立PD模型,造模同时进行电针干预10 d,观察嗅黏膜病理变化及酪氨酸羟化酶(TH)表达水平。结果 PD模型组中嗅黏膜病理改变明显,TH在黑质的表达减少(P 0.05),经"嗅三针"干预后可以增加黑质TH表达,西药左旋多巴组对嗅觉改善无明显效应,但对可以增加PD模型小鼠黑质TH的表达(P 0.05)。结论针刺"嗅三针"可以改善PD早期小鼠的行为学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嗅黏膜及增加TH在黑质的表达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嗅三针与常规针刺疗法治疗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a D)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 state fMRI, rs-fMRI)的变化,为临床治疗Va D提供客观的神经影像学依据。方法:将60例Va D患者随机分为嗅三针组和常规针刺组各30例,对所有受试者rs-fMRI结果及临床量表进行比较,分析嗅三针疗法治疗Va D前后的rs-fMRI及临床量表差异,及其与常规针刺疗法的差异。结果:治疗后嗅三针组患者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及蒙特利尔认知状态量表(MoCA)得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右侧海马、左侧Broca区、左侧腹内侧前额叶Re Ho值与MMSE量表呈正相关。治疗后常规针刺组患者MMSE量表及MoCA量表得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左侧顶下小叶、右侧顶下小叶、右侧顶上小叶Re Ho值与MMSE量表呈正相关。fMRI结果显示嗅三针治疗后Re Ho减低的脑区包括右侧颞中回/梭状回、右侧角回/缘上回,Re Ho增高的脑区有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眶额叶、左侧腹内侧前额叶、左侧Broca区、左侧辅助运动区、右侧辅助运动区、右侧海马、左侧海马/海马旁回、左侧扣带回/丘脑、左侧颞极颞上回。常规针刺后Re Ho值减低的脑区为左侧尾状核/丘脑/苍白球,Re Ho增高的脑区有左侧顶下小叶、右侧顶下小叶、右侧顶上小叶、右侧中央后回、右侧中央前回、右侧楔叶/楔前叶、右侧辅助运动区。结论:Va D患者经过嗅三针与常规针刺治疗后,认知功能均有显著改善,fMRI显示大脑关键脑区局部一致性具有明显改变。嗅三针疗法引起Re Ho改变的脑区主要分布在中央执行网络和默认网络,这两种脑网络均属于高级认知网络;而常规针刺疗法引起Re Ho改变的脑区主要分布在视空间注意网络和感觉运动网络,这两种脑网络均属于初级感知网络。提示针刺治疗Va D有效,且嗅三针疗法取穴更少,操作更加方便。 相似文献
5.
6.
嗅三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观察嗅三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以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6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用嗅三针刺激疗法,并施以电针(疏密波,3.85~6.25 Hz,0.8~1.0 mA),留针1 h,每日1次,连续治疗5 d后休息2 d为1疗程,共治疗10个疗程;药物组用口服药物疗法(都可喜),每次40 mg,每日2次,连服5 d后休息2 d为1个疗程,共治疗10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长谷川痴呆修改量表(HDS)、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MMSE)、社会活动能力调查表(FAQ)评分。结果:针刺组显效15例,有效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0.00%;药物组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3.3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HDS、MMSE上升,FAQ降低,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间治疗前后差值比较,针刺组的HDS、MMSE、FAQ改变比药物组更明显(P<0.05)。结论:嗅三针对于血管性痴呆患者具有确切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归经”理论渊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归经学说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成为指导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理论之一。但是,纵观历代本草,不仅没有专著论述“归经”,且各医家对大多数常用中药“归经”的论述都有不同的差异,这样就给后学者带来了困难。所以,进一步研究“归经”理论,对于正确理解、运用“归经”理论,研究中医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1“归经”概念简析归经理论的渊源始于《内经》的“五人”、“五走”。宋元以后,在张元素、王好古、李时珍的本草著作中,归经概念基本确立。但“归经”一词单列一项并正式使用却是始自清代沈金缕的《要药分剂》,现代…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嗅三针"干预对脂多糖(LPS)经鼻诱导的帕金森病小鼠嗅球超微结构和中脑黑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表达的影响,为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治提供思路及证据。方法:选用C57BL/6雄性小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药物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用经鼻灌注LPS 30 d建立帕金森模型。电针组自造模结束第1天起取双侧"迎香""印堂"穴进行电针干预,留针20 min,每日1次,5 d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 d,共进行4个疗程。药物组腹腔注射左旋多巴注射液10 mg/m L,每日1次,5 d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 d,共进行4个疗程。空白组与模型组不进行干预。各组小鼠于干预结束后第1天采用足迹分析及游泳试验评分法进行行为学测试,并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嗅球超微结构变化,免疫印迹法测定中脑黑质GFAP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1)造模后,模型组、电针组、药物组小鼠震颤、怕冷等症状显著,且体质量较空白组显著下降(均P0.01);行为学测试结果显示,模型组、电针组、药物组小鼠步长及游泳时间均较空白组小鼠显著减少(均P0.01),确认造模成功。(2)第1个疗程后,电针组未见震颤、怕冷、立毛等症状。经4个疗程干预后,电针组小鼠体质量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5),药物组未见震颤、怕冷、立毛等症状,但体质量较模型组未发生明显变化(P0.05)。(3)干预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步长及游泳时间均显著减少(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药物组小鼠步长和游泳时间明显增加(均P0.01)。(4)干预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嗅球组织细胞器及超微结构病理改变明显,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改善了嗅球超微结构。(5)干预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黑质中GFAP蛋白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与药物组黑质中GFAP表达均下降(均P0.05)。结论:"嗅三针"早期干预可以改善LPS经鼻诱导的帕金森病模型小鼠行为学障碍,其机制可能与"嗅三针"改善嗅球超微结构及降底黑质GFAP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肾髓相关性,先秦至汉时期就有了初步认识,到了魏晋隋唐时期,逐渐认识到,在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肾-精-髓-骨-血-脑存在密切关系,宋金元时期对髓的解剖学有了新认识,首次提出"脊髓"概念,肾髓相关疾病的病因病机也有涉及,至明清时期,对肾髓相关认识进一步深入,但并没有明确提出"肾髓系统"这一概念,近代学者围绕"肾藏精,精生髓,髓充脑、养骨、化血",对中医传统理论进行总结,使"肾髓系统"初见雏形,这为构建"肾髓系统"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14.
15.
探讨彭氏眼针的理论渊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追逆溯彭氏眼针的理论渊源,明确眼针定位分区方案。方法:研究"五轮八廓"学说的发展,系统对中医古代文献进行梳理,理清五轮八廓学说的学术源流,对眼针的理论来源进行剖析,对理论基础方面加以阐述,不断完善眼针理论的基础。查阅大量古代文献,发现眼与脏腑的密切联系,通过白睛的络脉颜色、形态改变来反应脏腑的疾病变化。彭老根据眼与脏腑的关系,联系八廓理论及其关系,并经过大量临床实践,从观眼识病、眼诊病、眼针疗法3个阶段而创立眼针疗法,从而明确眼针疗法的八向八线定八区的方案。结论:彭老通过眼的白睛脉络变化能反应脏腑的疾病,联系五轮八廓学说而创立眼针分区,经过不断研究发展,明确眼针疗法的八向八线定八区的方案,从而针刺眼周八区十三穴调整脏腑、治疗各种疾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嗅三针"通过嗅觉通路对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的影响,以阐明其治疗AD的作用机制。方法:成年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D模型组、嗅神经切断嗅三针组、嗅三针组,每组10只。β-淀粉样蛋白(Aβ)1-40肽段注射法制作AD大鼠模型,嗅神经切断术造大鼠嗅觉通路阻断模型。"印堂"穴及两侧"迎香"穴交替电针刺激行"嗅三针"治疗,每次10 min,每周治疗5次,共治疗6周。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Bcl-2和Bax表达。结果:AD模型组较正常对照组Bcl-2阳性细胞减少(P<0.05),Bax阳性细胞表达增多(P<0.01);嗅三针组较AD模型组Bcl-2阳性细胞明显增多(P<0.01),Bax阳性细胞显著减少(P<0.01);嗅神经切断嗅三针组与AD模型组比较Bcl-2、Bax阳性细胞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嗅三针"能够调节海马Bcl-2和Bax的表达,其治疗效应的发挥依赖于嗅觉传导通路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7.
嗅三针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索嗅三针刺激法对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治疗组用嗅三针刺激法,对照组用药物疗法。同时,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长谷川痴呆修改量表(HDS)、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MMSE)评分。结果:治疗前后两组HDS、MMSE评分改变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前后两组HDS、MMSE评分差值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5.00%和72.5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嗅三针刺激法对于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具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18.
19.
“嗅三针”电刺激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元线粒体保护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嗅三针”电刺激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元线粒体保护作用的机理。方法:SD大鼠30只,分为模型组、电针组和对照组。电针组给予“嗅三针”电刺激,疏密波,频率80-100 Hz,强度1-3 mA,持续60 min。进行线粒体体视学检测,Tietze还原酶法测定血清还原型谷胱甘肽(GSH),DT-NB直接法测定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结果:模型组大脑皮层神经元线粒体体视学及血清GSH和GSH-Px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电针治疗后,大脑皮层神经元线粒体体视学及血清GSH和GSH-Px检测结果均有明显改善,与模型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嗅三针”电刺激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引发的大脑皮层神经元线粒体损伤具有确切的保护作用,其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拮抗活性氧过氧化损伤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