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保和,河北中医学院教授,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余年。临证主张四诊合参,尤擅长脉诊与腹诊,主张运用方剂应"抓主症",治验无数。刘老临证善于从调理气机入手,提出人体气运动的基本模式是"‘枢轴-轮周-辐网’协调运转的圆运动"理论。笔者有幸侍诊于侧,学验颇多。现就刘老临证运用四逆散的经验阐述于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2.
气机升降理论是中医学中最基本的理论之一,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以气机失调所致的头痛为出发点,运用系统辨证脉学的理论及技法,分析头部气机升降特点,最终得出病因病机。真正做到对疾病源流回溯作用,并借此来指导临床辨证施治,从真正意义上体现脉诊对疾病的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风病的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而笔者认为气机紊乱实则为中风病发生的核心病机。因此,本研究从气机的"升降出入"理论探析中风病的发生过程链,并运用现代化的脉诊技术"系统辨证脉学"精准判别中风病的气机紊乱状态,把控中风病发生的关键节点,指导临床加强对中风病气机"升降出入"失调的调节,恢复机体气血调和状态,促进疾病向愈。  相似文献   

4.
通过研读《王孟英医案》、探析王孟英的脉诊经验,初步总结出王孟英独特的脉诊体系:从寸口脉左右脉诊察气机升降变化,按照寸口寸关尺三部进行中医脏腑定位,提出溢、模糊、干、歇止等特殊脉象的主病等。这既是对传统脉学的继承,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的中医诊脉体系。  相似文献   

5.
通过研读<王孟英医案>、探析王孟英的脉诊经验,初步总结出王孟英独特的脉诊体系:从寸口脉左右脉诊察气机升降变化,按照寸口寸关尺三部进行中医脏腑定位,提出溢、模糊、干、歇止等特殊脉象的主病等.这既是对传统脉学的继承,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的中医诊脉体系.  相似文献   

6.
气机即气的运动。中医学认为,世界万物的生存与变化都蕴含在气机之中。本文从气机的角度出发,浅析气机失调所致不寐的机理及相应的临床表现。"系统辨证脉学"体系是由齐向华教授所创立的,通过长期的文献研究和临床摸索,齐向华教授将对脉象的辨识从传统的28脉扩张为25对要素,意义重大。文章结合滕晶教授关于气机失调所致不寐的观点和齐向华教授的"系统辨证脉学"体系,对气机失调所致不寐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和阐释。  相似文献   

7.
张西俭老师以脉气脉质论阐释脉理、辨析病机,以察知机体邪正虚实及气机运动状态,并以此论执简驭繁指导临床。本文以高血压病的临床运用为例,简介老师的脉学思想,总结对本病的脉诊运用要点及辨治经验。  相似文献   

8.
基于《中医临证一得集》火郁医案,从火郁病因、病机、辨证、治则、方药等方面分析总结李士懋教授治疗火郁证临床经验,认为李教授治疗火郁经验特色如下:四诊重脉舌,强调脉诊的重要性;病机为气机郁滞,病位以肺肝为主,涉及脾胃;重肺肝论治,以三焦为通道,以祛其壅塞、展布气机为总的治疗原则,辛寒发散与升清并用,喜用新加升降散、连苏饮、栀子豉汤、升阳益胃汤等方剂。  相似文献   

9.
刘敬霞 《中医研究》2009,22(12):41-44
李建生教授长期从事老年肺系疾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辨证论治有其独到见解。李师倡景岳之说,提出治咳以调气为要,善脉诊,常以脉合证、从证、舍证、定证,从脉象的位、数、形、势和动态变化方面诊察人体脏腑气机的虚实、升降、闭脱、散结特点,并以此为据,通过调理气机以治疗疾病。  相似文献   

10.
痞满是临床常见病证,病因纷繁复杂。金宇安教授临证概括痞满为虚、湿、气三因致病,且相兼为患,致中州气机失调,而成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脾胃升降失职、中焦气机不利为病机关键。诊病四诊合参,尤重舌脉。治疗时应抓住主要病因,切中要害,强调以脾胃为本,气机通畅为要,并根据虚、湿、气三因辨证论治,调畅气机,理气通滞,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李绵莎 《新中医》2019,51(7):250-252
引《黄帝内经》《难经》等重点篇章和后世学者的论述,对中医经典中的针刺调气思维和选穴方法进行论述。认为针刺是通过调气来治疗临床疾病,以脉诊测气机,定得气,准确取穴是实现调气的关键步骤,可使用四时脉法、人迎气口脉法、三部九候脉法来选经择穴。  相似文献   

12.
调理气机是中风病急性期的根本治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机逆乱是中风病的根本病机气机不畅是中风病理变化的基础 ,中风病是在脏腑气机失调 ,痰瘀火热之邪流于脉中 ,病理产物不断积累 ,由量变到质变 ,或在诱因作用下突然气机逆乱而发病的。气机失调时 ,痰瘀火热诸邪虽流于脉中 ,然机体通过其自身的代偿功能 ,尚能维持其升降出入运动的基本形式。气机逆乱是气机失调的严重阶段 ,是气机失调的失代偿状态。其表现为 :气乱于头 ,五脏皆乱。关于中风病病位的论述《素问·调经论》所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 ,则为大厥”,《灵枢·五乱篇》也云“乱于头则为厥逆 ,头重眩仆”。由此可知中医早就认识到中风…  相似文献   

13.
<正>1.全国第44、45期岐轩脉法暨刃针免费普及班:脉诊今已成为病人衡量医生中医水平之尺,但脉诊学习自古让人望而却步。岐轩脉法一改"心中易了,指下难明"现状,无论有无基础,经系统学习均可快速绘出脉图,脉之形状跃然纸上,清晰分析成因,是真正开启中医之门的金钥匙。为印证岐轩脉法同时传授刃针治疗疼痛技术。时间:44期5月9日报到,10-13日授课;45期7月9日报到,10-13日授课。2.全国第81、82期神轩刃针治疗颈臂腰腿痛临床进修班:用岐轩脉法探查人体病灶和气机运行,独家  相似文献   

14.
<正>传授岐轩脉法、神轩刃针教民1110114710003101.全国第46、47期岐轩脉法暨刃针公益班:脉诊已成为病人衡量医生中医水平之尺,但脉诊学习自古让人望而却步。岐轩脉法一改"心中易了,指下难明"现状,经系统学习均可快速绘出脉图,脉之形状跃然纸上,清晰分析成因。同时传授刃针治疗疼痛技术。时间:46期9月9日报到,10~13日授课;47期11月9日报到,10~13日授课。全国第、期神轩刃针治疗颈臂腰腿痛临床进修班:用岐轩脉法探查人体病灶和气机运行,传授神轩专利刃针治疗疼  相似文献   

15.
<正>1.全国第46、47期岐轩脉法暨刃针公益班:脉诊今已成为病人衡量医生中医水平之尺,但脉诊学习自古让人望而却步。岐轩脉法一改"心中易了,指下难明"现状,无论有无基础,经系统学习均可快速绘出脉图,脉之形状跃然纸上,清晰分析成因,是真正开启中医之门的金钥匙。为印证岐轩脉法同时传授刃针治疗疼痛技术。时间:46期9月9日报到,10~13日授课;47期11月9日报到,10~13日授课。2.全国第83、84期神轩刃针治疗颈臂腰腿痛临床进修班:用岐轩脉法探查人体病灶和气机运行,独家传授神轩专利刃针  相似文献   

16.
气机升降理论源自《内经》,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气机升降理论是中医学最基本的理论之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体现了脏腑的生理特性,因此气机升降失调是一切疾病的主要原因,调理气机是治疗疾病大法。心血管疾病多以"心主血脉"、"心主神志"改变为主,是气机升降失调的具体临床表现。临床应用调理气机经方治疗心血管疾病往往取得明显疗效。调理气机经方以辛开苦降为法,有调理脾胃,调理肝胆,调理心肺等。在心血管病应用中,调理气机是治疗大法。气机是推动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气机通畅,血脉得行,心病可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客观准确的脉象信息是中医脉诊判断病理的重要依据,三部脉诊仪寸关尺精准定位为获得准确的脉象信息提供了保障。方法 依据中医“三部九候”理论,本文提出基于机器视觉的寸关尺三部智能定位的方法。为实现寸口三部脉的脉搏信号准确采集,采用六个步进电机以及丝杠导轨搭建了脉诊仪的三部定位机构,实现脉搏传感器在水平面上的运动;使用摄像头实现腕部图像的获取,基于机器视觉算法实现寸关尺三部位置坐标的计算。结果 基于OpenCV机器视觉库对腕部图像进行预处理后,进行皮肤分割、多边形轮廓拟合和角点检测等操作,根据中医脉诊理论和桡动脉解剖知识,识别出寸关尺三部的准确位置。最后基于RS485通信技术驱动控制水平运动的步进电机,将脉搏传感器移动到寸关尺对应的位置,实现寸关尺三部的智能定位。结论 本研究可为脉诊三部自动定位研究提供参考,为智能脉诊仪的使用和推广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王华楠  邓中甲 《河南中医》2006,26(11):10-12
中国艺术思想、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均源于古代道家的哲学思想。心物一体的思维模式是中国艺术家以心物感应通过艺术形象表达出形象内部的生气活力、气韵流动的基础。中国先师在心物感应中感应大自然的气势、气运,并运用在可以反映人体脏腑经脉气机状态的脉象的描述上,以反映人体气机的生理与疾病状态。中国艺术“气韵生动”启示我们,在脉诊中体会感悟受病邪影响的气机变化,是中医诊治疾病从外知内、推导病机的精髓。  相似文献   

19.
张西俭是重庆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首届全国名中医,第4、5、6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张老从医50余载,擅长内科,兼及儿科感证杂病,对《内经》虚实理论、病机结构论、气机理论及相反相成方剂配伍理论等有深入研究,对脉学机理有独到见解,创脉气脉质新论.其辨治郁证紧紧依靠对脉象的细微分析,而独特的脉诊思想和经验是...  相似文献   

20.
脉诊是中医诊法的特色和精华,同时也是中医诊法教学的主要难点内容之一。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好脉诊技能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本文就脉诊教学方法,提出激发脉诊学习兴趣、规范脉诊操作步骤、强化脉诊指法练习、锻炼全面采集脉诊信息能力、培养凭脉辨证和首辨虚实的脉诊临床思维能力等带教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