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经方,立法严谨,配伍精当,临床运用,疗效显著。本文就经方治疗老年病,举例如下。1 喘证付×,男,72岁,农民,于1993年5月7日入院。患慢性咳嗽、气喘20余年,每因受寒或劳累而诱发或加重。近因汗出当风,未及时更衣,致畏寒发热,咳喘加重。前医投麻黄汤解表发汗,服后畏寒发热虽止,但汗出不止,面青肢冷,咳喘倚息,喉中痰鸣,痰多而稀,呼长吸短,胸部痞闷,头晕心悸,动则更甚,不能平卧,尿少,下肢中度浮肿。舌淡嫩、苔白滑,脉沉细欲绝。西医诊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肺部感染并心衰。中医诊为喘证,证属误汗伤阳,寒水内动,水气上乘。治宜温阳制… 相似文献
3.
正1桂枝汤患者,男,35岁,2008年11月7日初诊。患者下腰背强痛10余年,加重伴发热15天。刻下症:下腰背强痛,夜间甚,转侧不利。时伴低热,体温最高37.9℃;恶风寒,乏力。红细胞沉降率(ESR)40 mm/H;C反应蛋白32 mg/L;骶髂关节CT:双侧骶髂关节虫蚀样改变。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缓。西医诊断: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诊 相似文献
4.
笔者有感于现在很多中青年中医临证不会用方,而是问病堆药,拼凑成方,一剂处方少则十七八味,多则三四十味.表面看来药多力宏,但中药成份复杂,相互牵制,功效不能集中,反而成了无帅之兵,无主之方,焉能中病.特举经方验案三则如下.
1 加昧瓜蒌薤白白酒汤
陶某,男,54岁.1993年5月21日初诊.胃脘稍偏右疼痛,反复发作3月多.疼痛向背部放射.从1月25日起就在市内某医院诊治,经B超检查,诊断为胆结石,经打针输液治疗2个月余无效.患者要求手术治疗,医生告之泥沙样结石手术效果不佳,故一直未手术.后又经他医用中药治疗近1月,疼痛也未见好转.患者胃脘稍偏右疼痛,疼痛时向背部放射,无寒热呕吐,稍吃油腻饮食则剧痛,3个多月来不敢吃油腻饮食,苔白腻,舌质正常,脉沉微弦.此乃胸痹之病,治宜通心阳,散寒止痛.处方:瓜蒌、薤白、桂枝、枳壳各10g,生姜3片,白酒煎服,2剂.服药1剂,当晚已不痛,2剂服完,疼痛未再发作,再处原方2剂,疼痛已停止. 相似文献
5.
王欢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4):122-123
经方即是指张仲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的方剂.喻昌称经方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经方药精方简,配伍严谨,力专效宏,效如桴鼓,久用不衰.本人在临床深刻体会到经方如果方证对应,灵活加减,奥妙无穷.现举验案3例,以现经方魅力. 相似文献
6.
7.
一、桂枝茯苓丸治男扎术后痛性结节张××,男,36岁,农民。1979年3月20日初诊。1978年12月作输精管结扎术,术后左侧结扎部位血肿,经热敷等处理血肿消退。一月后左侧扎管部位出现结节疼痛,诊见一枚0.9×0.7厘米结节,压痛明显,呈坠胀感,有时放射至小腹部及腰部。舌尖边有瘀斑,脉细缓而涩。证属瘀血阻滞经络成节,不通则痛。治宜活血化瘀,散结止痛。用桂枝茯苓丸加味。处方: 桂枝、桃仁、香附,延胡索各10克,茯苓、丹皮、赤芍各15克,炙乳香、没药、红花各6克,甘草5克。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外用云南白药加白酒适量调敷结节处,每日2次。 相似文献
9.
1 温胆汤治疗痰火内阻型失眠 张某,男,70岁.2006-05-09就诊.2004-01患脑出血,左半身活动不利2年.平素急躁易怒,彻夜不寐.刻诊:头晕目眩,胸闷心烦,面赤,口苦且臭,舌质紫,苔白腻,脉弦滑.血压21.28/11.97 kPa(160/90 m/n uR). 相似文献
10.
经方是指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所记载之方剂,经方医学理论历经两千余年的发展,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并得到广泛的运用。《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咳嗽病是临床上常见病,病位主要在肺,与脾、肾等多脏器密切相关。其辨治当以肺为中心,兼顾脾肾,先辨表里,次辨寒热虚实。文章以3例咳嗽患者为例,展开了临证医案分析。 相似文献
11.
正尿路感染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有文献报道大于65岁女性的尿路感染患病率为15%~20%,男性50岁以前尿路感染很少发生,而65~70岁患病率为3%~4%,70岁以后则可达20%以上[1~2]。中老年人的生理特点有其特殊性,尿路感染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已成为临床常见病。门诊经常碰到一些老年患者,反复发作尿路感染,以小便频、急、涩痛为主要表现,目前西医治疗尿路感染,主要根据不同的临床类型予以抗生素治疗,但抗生素的肾脏毒性不可忽视,且长期使用易导致耐药性的产生。经方乃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之方,其用药精炼,配伍严谨,药量灵活,疗效神奇,经久不衰,令世人慨叹。笔者临床应用经方治疗中老年尿路感染,不仅能较快 相似文献
12.
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是肝病晚期的常见症状,临床上见患者腹大胀满、皮色苍黄、青筋外显,其形如鼓,故中医称为鼓胀。鼓胀主要与肝、脾、肾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因酒食不节、情志不畅或虫邪感染,使体内气血运行不畅,出现气滞、水湿、血瘀胶着于腹中,出现腹胀、纳差、乏力等临床表现。中医治疗鼓胀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孔庆辉主任医师应用伤寒论经方五苓散及猪苓汤临证加减治疗鼓胀颇具成效,现选取医案2则进行介绍,为鼓胀的治疗提供广阔的临床思路及方案。 相似文献
13.
柯雪帆副教授对经方的应用,独具匠心。他认为,经方虽然大多方小药少,然其立法严谨,药简效专,在制方、用药、配伍、剂最上均有其独到之处。学习经方当师其法而不泥其方,主要是在学习经方立意的基础上,再予随证化裁,要有继承和发展。兹录其临床经方治验数例,以资同道借鉴。例一、桂枝汤加味治疗夏月感冒俞××,女,43岁,教师。初诊(1984年8月29日):身热恶风三天,汗多、全身疼痛,咽痛,曾服速效伤风胶襄、板兰根冲剂二天,证情反见加重。检查见咽壁滤泡增生,咽壁轻度充血,舌正苔薄,脉浮数带滑。重按无力。证属夏 相似文献
14.
谢氏《得心集医案》中经方医案记录详实,分析说理明晰,且案后经方注仲景二字,实为医案中的佳品,是后世不可多得的一部经方案例合集。通过对《得心集》中经方医案的学习与思考发现,谢氏临证时善用经方,活用经方,师古而不泥古,多将经方扩大应用于多种疑难杂症,且每获良效。从中可以看出,谢氏熟读经典,深谙仲景辨证论治之精神,是名副其实的经方大家。因此,对谢氏经方医案的学习,能够让我们更好的体会仲景应用经方的心得及其辨证论治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经方治疗老年病验案4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肺心痛心赶付某,男,72岁,农民。患慢性咳嗽、气喘20余年,每因受寒或劳累而诱发或加重。近因汗出当风,未及时更衣,致畏寒发热,咳喘加重.前医投麻黄汤解表发汗,服后畏筹发热虽止,但汗出不止,面有肢冷,咳喘倚息,喉中疾鸣,痰多而稀,呼长吸短,胸部病闷,头昏心悸,动则更甚,不能平卧,尿少,下肢中度浮肿.于1993年5月7日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肺部感染、心衰收住院.诊见:症状同前,舌质谈投,首白滑,脉沉细欲绝.证属谋汗伤阳,寒水内动,水气上乘。治宜温阳制水,健脾利湿,止咳平喘,理气化痰。拟真武汤加味… 相似文献
16.
正文:口腔黏膜病是指发生在口腔黏膜及软组织上的类型不同、种类众多的疾病的总称。因其病因复杂、病种繁多、临床表现各异、缺乏特效的药物和方法,因而具有“病因难明、诊断难定、治疗难愈”的特点,成为口腔科诊疗工作的难点。选用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口腔医务工作者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7.
正妊娠恶阻是指发生于妊娠早期的严重恶心呕吐,头晕厌食,甚至食入即吐,相当于西医学的妊娠剧吐,是妊娠早期常见病,也是难治病,严重者发生酸碱平衡失调、电解质紊乱,甚至危及孕妇生命,甚有患者因不堪痛苦而主动要求终止妊娠~([1])。马大正主任中医师从医五十载,系第三、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十二五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马老师长期从事 相似文献
18.
19.
正文:患者,女,86 岁,2019 年 1 月 29 日初诊。本院住院部邀请笔者中医会诊一长期反复发热的患者。患者因股骨颈骨折入院,入院不久便出现反复发热,体温 38~39 ℃。住院期间,并发尿路感染,经用左氧氟沙星针治疗后缓解,复查尿常规已正常。肺部 CT 检查提示:双肺散在感染,右肺中叶不张,左肺下叶节段性不张,双侧胸腔少量积液。血常规及 C-反应蛋白提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未见异常,C-反应蛋白132.0 mg/L。根据患者肺部感染情况,先后给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针及口服莫西沙星片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患者仍反复发热。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热特点,患者于每天下午或是凌晨 2~3 时出现体温升高,最高达 39.0 ℃。患者精神不振,乏力明显,口苦,胃纳差,大便 3 天未解,偶有咳嗽咯痰、痰 少,无恶心呕吐,无潮热盗汗,无头痛鼻塞,无腹痛腹胀,睡眠尚可,舌苔厚腻。笔者特意用铁勺子刮拭患者舌苔,舌苔有根,不易刮除,脉象弦滑,重按无力,左关略弦劲。根据患者口苦、寒热往来、嘿嘿不欲饮食、日晡潮热等临床表现。《伤寒论》中有关少阳病及阳明病的具体条文与本患者的症状颇为符合,而且患者体温多在凌晨 1~3 时升高,结合中医十二时辰对应的十二脏腑经络的循行,正好是少阳胆经与厥阴肝经循行的时间。故诊断为少阳阳明同病,治宜枢转少阳,清解阳明。拟予小柴胡汤加石膏合升降散加减以清透郁热,处方:柴胡、荷叶各 10 g,黄芩、姜半夏、苍术各12 g,青蒿、姜厚朴、车前草、淡豆豉各 15 g,薏苡仁、生石膏各 30 g,僵蚕、生姜各 9 g,生大黄(后下)5 g,甘草 6 g。颗粒剂,3 剂,嘱家属将颗粒剂冲泡,总量约 600 mL,分 6 次 频服。次日患者体温明显好转,凌晨未见体温升高,下午体温基本正常。第 3 天患者复查血象,各项指标明显好转,体温已正常。……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