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闵仲生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气血不调贯穿黄褐斑疾病的始终,是黄褐斑的根本病因.围绕气血进行辨证,分为气血郁结证和气血不足证.临证以调和气血为主,将疏肝、行气、活血、健脾、祛湿、益气、补血、填精等结合.补泄兼顾,标本同治,从而阴阳平衡,斑除色消.  相似文献   

2.
舒张性心力衰竭可归属"心痹""心悸""心水""肾水""痰饮""喘证""水肿"等范畴。为本虚标实,气虚、阳虚为病理基础,瘀血、水饮、痰浊内停为主要病理产物,病位在心,又不止于心,心肾有着密切关系,应心肾同治为主,标本兼顾,不能单纯治心。从肾入手治疗,培养生化之源,是改善心肾阴阳互资,治疗舒张性心力衰竭关键。  相似文献   

3.
李进龙  于文涛  田元祥 《河北中医》2005,27(12):887-888
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以咳嗽、咯痰或伴喘息、反复发作为特征,一般病程在2年以上,每年持续发病至少3个月。严重时可继发阻塞性肺气肿及肺源性心脏病,是一种严重危害患者健康的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介绍李岩教授从气血论治卵巢囊肿的经验。方法:从气血理论着手,结合西医的病因病理,并通过典型病例,分析卵巢囊肿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结果:提出卵巢囊肿本在脏虚,气血不足,标在血瘀的病机,治疗上强调行气活血,扶正祛瘀。结论:从气血论治卵巢囊肿可使扶正不留瘀,祛瘀不伤正,得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并在妇产科临床上收到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龚丽娟教授认为肾病综合征水肿的病因病机与气血相关,多见有气血运行失常,且随病程进展会由气及血,而气血同病在临床更加多见。临证辨证施治有时从气论治,有时从血论治,但并不拘泥于此,更多采用的是从气血综合论治。利水是治疗肾病综合征水肿的基础,重视调理气血则是取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正> 诸方受教授早年师承于上海名医石筱山先生,受石氏伤科学术熏陶,临床医疗注重内外兼顾,整体调治,在胸胁内伤证治方面尤具心得。本人幸得继承学习老师学术经验之良机,耳濡  相似文献   

7.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电冲动的传导、频率、节律及起源部位的异常,以脉律过快、过缓或不齐、胸闷、心悸、头晕及憋喘等为临床表现。中医虽无该病名,但可属中医学“胸痹”、“厥脱”、“心悸”及“迟脉”等范畴。名老中医颜德馨教授根据长期的临床实践,提出从气血论治的观点,“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认为气血失衡是心律失常的基本病机,善经气血辨证进行诊疗。  相似文献   

8.
李立志教授在传统中医诊治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认识与长期临床实践,强调脾在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主张从脾论治,采用健脾益气、健脾养心、温脾补肾之法,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正>吴焕林教授师从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是岭南邓氏内科流派的代表性传承人。吴焕林教授一直从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病、慢性心力衰竭(慢性心衰)、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和科、教、研工作,在邓老"五脏相关理论"基础上对"心脾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创立"调脾护心法"并运用于心血管病的临床诊治。同时还师从全国名中医、薄氏腹针发明人薄智云教授,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针药结合,善用腹针配合中药治疗心律失常、冠心病、高血压病等心血管疾病,临床疗效显著~([1])。慢性心衰是任何初始心肌损伤导致心脏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10.
田芬兰教授擅长“从脾论治心病”,尤其对于冠心病心力衰竭的治疗提出了补脾温肾、化气行水、滋阴养血之法.本文将其学术特色概括为“谨守病机,综合治理,从脾论治.”  相似文献   

11.
朱德建 《国医论坛》2022,37(3):51-52
陆曙教授认为慢性心衰以气虚、阳虚、水停为主要病机,可兼有血瘀、阴虚、精亏、痰湿、痰热等,治疗以益气温阳利水为基本大法,随症加减用药,可结合现代中药药理研究选择作用明确的药物。  相似文献   

12.
从气血论治失眠经验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笔者从医30余年,对神经内科的疑难病证的治疗积累了一些经验,尤其从气血论治顽固性失眠颇有心得,屡获效验,故作此文以飨同道。失眠是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的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致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因此次日常见神疲乏力,头晕头痛,心悸健忘及心神不宁等。笔者认为失眠的病机主要由于气血失调,心神失养所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可见人是天地之气交感的产物。气和血…  相似文献   

13.
詹文涛教授从五脏论治慢性心力衰竭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心力衰竭(慢性心衰)是各种类型心脏病病程演进终末阶段的严重综合表现,也是罹病机体生死吉凶转归的关键时期。詹文涛教授从五脏论治本病数十年,疗效满意。笔者不揣浅薄,现总结报道如下。慢性心衰非独心病也慢性心衰归属于中医的心衰、心脱、心水、心劳、心痹、心积等病症之  相似文献   

14.
邓铁涛教授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赖旭峰  单赤军 《河北中医》2001,23(12):909-910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之一。邓铁涛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 ,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收效颇佳 ,介绍如次。1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理机制邓铁涛教授认为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位虽在心 ,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五脏六腑 ,息息相关 ,肺、肝、脾、肾的功能失调都可影响于心 ,而发生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故“五脏皆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非独心也”[1] 。然五脏之中 ,心属火 ,脾属土 ,心脾乃母子关系 ,故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理演变中 ,脾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缘脾为后天之本 ,主运化、升清降浊 ,发挥中焦…  相似文献   

15.
王多让从气血论治失眠症经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16.
陆曙主任医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红俊  陆佳  魏慧渊 《中国中医急症》2006,15(12):1373-1373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发展的终末阶段,近年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心力衰竭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陆曙主任医师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西医结合专家,临证数十年研治本病,积累了丰富经验。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陆纪元 《吉林中医药》2010,30(11):930-931
陆曙教授从心肝入手,兼顾他脏,以调和气血为基本治法,从而调节机体阴阳来治疗失眠。临证常以张仲景酸枣仁汤为主方随症加减,使心神得养、虚烦得清而夜寐安宁。  相似文献   

18.
颜德馨教授长期从事心血管病研究,认为冠心病多为气血失衡所致,主张采用气血辨证,从调畅气血出发,用“衡法”治疗冠心病,在临床上针对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患者,疗效显著.现将其治疗冠心病经验总结如下.1 气血辨证的理论基础中医学认为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且主要通过脏腑组织机能活动来反映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素问?八正神明论》云“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也”.不论何种疾病,均首先干扰气血的正常功能,导致气血紊乱,进而引起阴阳失调,经脉瘀阻不通,气血循行失常,疾病随之而起.  相似文献   

19.
刘冬立教授认为老年心脑血管病的生理病理特点包括:脏腑机能衰退、多脏受损;阴阳并虚;病理产物壅盛:痰饮、瘀血、水湿;气机升降失调。"气"、"血"在疾病发生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在心脑血管病及老年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认为气滞血瘀是造成心脑血管病及老年病最为常见的原因和根本病机,"肝"、"气"、"痰"、"瘀"在心脑血管病中所起重要的作用,设立了行气活血化瘀法为治疗心脑血管病及老年病的基本法则,中风病应分期治疗,并研制了偏瘫复康颗粒治疗缺血性中风病,取得了良好疗效。临床治疗中应兼顾心、脑,即心脑同治。  相似文献   

20.
郭维琴教授认为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系因先天缺陷,六淫、病毒之邪直接侵袭心藏或久病体虚累及于心,心气心阳受损,影响肺脾肾,三焦气化不利,气血水失调,水饮、瘀血等壅滞三焦,心失所养,渐致心体胀大的全身性疾病。心气、心阳虚是发病之本,气虚血瘀、阳虚水泛是基本病机,水饮是主要病理产物也是引起临床症状的关键病理因素。三焦气化不利贯穿整个气、血、水失调。故在治疗时应疏利三焦,上焦补益心肺、通调水道,中焦健脾益气、培土制水,下焦温补肾阳、通阳利水,同时重视活血化瘀及调理中焦、顾护胃气在该病中的扶正作用,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