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5.
6.
《四川中医》2021,(2)
目的:观察杜氏牵旋手法配合内热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杜氏骨伤科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选用杜氏牵旋手法配合内热针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敏使朗治疗。共计治疗2疗程(2周),2周后比较两组疗效及改良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ESCV)、左右椎动脉以及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治疗组为98%,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ESCV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并且治疗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Vm均高于治疗前,并且治疗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杜氏牵旋手法配合内热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8.
9.
针灸和中药结合可以提高单纯针灸或者是中药对颈椎病的疗效,通过辨证区分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虚实阴阳,运用针灸配合祛风散寒和温中驱寒中药来治疗以疼痛为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可以达到较满意的临床疗效和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孙氏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电脑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配,将60例患者分为2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孙氏旋转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颈部牵引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周。评定2组临床疗效,疼痛评分。结果: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自身差值比较:治疗组在颈肩部的疼痛与不适、上肢疼痛与麻木、远端感觉、肌力、spurlnig试验自身积分差值的改善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在工作和生活能力受影响、上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孙氏旋转手法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优于牵引疗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刃针结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5例。治疗组采用刃针结合推拿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结合推拿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体征、DR检查变化、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共脱落2例,2组均纳入统计34例。愈显率治疗组79.4%,明显高于对照组5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均能得到明显改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头部旋颈试验改善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生理曲度异常方面改善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在椎间隙狭窄、椎体失稳方面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体治疗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的刃针、针刺推拿不良反应情况。结论:与临床常用的针刺结合推拿方法治疗CSA相比,刃针结合推拿治疗能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及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手术治疗及围手术期中医辨证用药及功能锻炼,对照组单纯采用手术治疗。观察2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评分。结果:2组术后1周、术后1月和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评分均降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1周2组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治愈68倒,好转1254;对照组治愈31例,好转9例。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采用手术治疗及围手术期中医辨证用药及功能锻炼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止痛快、疗效好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河南中医》2015,(8)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神经根型颈椎病气血不足证患者124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采用扶他林口服治疗,每次75 mg,日1次,同时配合牵引治疗,每次30 min,日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气血双补荣筋汤治疗,日1剂,常规水煎分2次服用;同时将气血双补荣筋汤研磨进行离子导入治疗,每次25 min,日1次。两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评价量表(Clinical evaluation scale,CASCS)评分和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检测两组患者血IL-6和IL-10水平。结果:治疗组治疗后CASCS各指标评分和总积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有效率为91.94%,对照组有效率为77.42%,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χ2=3.978,P0.01);治疗组治疗后中医临床症状各指标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血清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IL-1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CSR可明显提高CASCS评分,减轻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疗疗效,降低患者血清IL-6水平和升高IL-10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浮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门诊和住院患者中81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0例予以常规治疗(普通电针),实验组41例予以浮针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展开对比。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5.12%,比对照组80%的疗效更高(P0.05);实验组疼痛症状评分为(1.65±0.15)分,对照组为(5.24±0.50)分,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即时起效时间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治疗时浮针的临床总有效率较高,能较快的缓解患者的颈椎疼痛,改善临床症状,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在临床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耳穴埋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的效果。方法: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5例,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法,实验组予耳穴埋针法。结果:总有效率实验组92.0%、对照组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治疗后两组均有所降低(P0.05),而实验组降低幅度更大(P0.05)。结论:耳穴埋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效果好且持久。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观察针刺手法配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给予针刺手法配合牵引治疗;对照组60例,单纯给予针刺治疗。各组均每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休息2d后,进行下一个疗程。4个疗程后,评估疗效。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0%、71.6%,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治疗组有非常显著性改善(P〈0.01),对照组则有显著性改善(P〈0.05);在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差上,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针刺手法配合牵引治疗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结论:针刺手法配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联合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2月—2015年1月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正骨手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熏蒸治疗,两组均以14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0.0%,治疗组有效率为84.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及颈椎功能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组间比较,治疗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熏蒸联合正骨手法可以快速、有效地缓解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症状,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卧位牵顿这一创新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单盲、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合格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卧位牵顿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坐位机械牵引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功能评分、起效时间、疗程及副反应等多维效应指标,评价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症状、体征、活动度均有所改善,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起效更快,疗程更短并且无副反应,安全性更高。结论:卧位牵顿手法是一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安全效好的创新技术,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