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艺  赵亚琴 《光明中医》2013,(12):2461-2462
舌质增厚是临床实证类病证患者常有的体征之一.舌是肌肉器官,舌质形状取决于舌肌,肌肉由脾所主,舌质形状反映脾的功能.实证类病证的发生与六腑气机壅滞有直接的因果联系,六腑气机壅滞表明消化道肠腔内发生物质壅塞或气机阻滞,是"脾主运化"功能障碍的表现.因此,我们认为舌质增厚特征的形成机制是六腑气机壅滞,即六腑的"腑气壅滞",提出从舌质形状变化推理机体腑气功能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为依据确定立法,探究宣肺通腑法在胸痹治疗中的积极作用。以心病治肺的治疗指导思想,结合相关中医理论,笔者认为心气壅滞当"宣肺气",气行则血行,气血并行则心脉自通。浊邪是胸痹重要的致病因素,大肠为藏污纳垢之地,"六腑藏浊"当攻浊而"通腑",合为宣肺通腑法,从"气"与"浊"两方面进行探析,并从现代医学角度,进一步证实此法在胸痹心痛治疗中的应用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宣白承气汤证是邪热壅滞于上焦肺,致使肺气无法下达,肠腑无法顺承所致,自当降肺气,使大肠得以"顺承"肺胃之气,腑气通畅而司传导,这也是方名中"承气"的内涵。换言之,此时病理机制的主要矛盾是肺气不通,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是肺失肃降,治疗时针对矛盾的主要方面,故而降肺气即所以通肺气。宣白承气汤中吴鞠通之所以用杏仁、石膏"宣肺气之痹",是因为肺气因邪热壅滞而痹阻不能下行,这里的"宣"也当理解为疏通,"宣白"也即疏通肺气,这样才符合吴鞠通本意。疏通肺气有别于"宣肺",适用于肺气宣和(或)降的功能失调所致之肺气不通。故吴鞠通之宣白承气汤清肺热、降肺气、通腑气,当是为疏通肺、胃、大肠之气机而设,如其自辨所言是"宣肺气之痹"而非"宣肺","宣"是疏通之意,"宣白"当理解为疏通肺气,如此则医理通,疑惑除。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谢晶日教授运用通腑法辨治消化系统疾病的验案进行整理。谢晶日教授认为腑气通畅是人体各脏腑功能正常运行和保持平衡的重要条件,通畅腑气使肝气舒畅、肺气宣发、脾气升发、胃气和降,起调理气机作用。通腑法不仅用于食滞、瘀血、气滞、湿热、痰饮等有形之邪,还用于气机不畅、升降失调、气逆气陷等无形之邪所致功能失衡性疾病。通腑法病位不仅限于下焦,还用于上、中焦;不仅限于肠腑疾病,还用于食管、脾胃、肝胆疾病。吐酸是以浊气上泛郁滞于食管,痞满是以脾胃气机阻滞于中焦,痢疾是以气血邪毒壅滞于肠道为病理特点,以下三案都有“郁滞、阻滞、壅滞、凝滞、涩滞”的腑气堵塞不通特征,故通畅腑气,调畅气机为必行治法。文章摘录谢晶日教授诊疗验案三则,以示谢晶日教授运用通腑法的临床思维、用药特色及临证经验。  相似文献   

5.
恶性肠梗阻的病机为中焦气滞、痰浊、血瘀、热毒壅滞而致浊阴不降,腑气不通,病位在大肠,与脾、胃、肝、肾亦相关。针对邪实,以辛味药开壅滞之中焦,以苦味药降不通之腑气。辛味药主行善散,可助脾升清阳、运化精微以行气、活血、化湿;苦味药主泄善降,可助胃之降逆,通腑以祛郁结。辛苦同用,则脾升胃降,复司其职,清浊回归本位。  相似文献   

6.
通腑理论结合现代营养支持治疗脑卒中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营养支持是治疗脑卒中重要的环节,但脑卒中患者常存在腑气壅滞不通的情况,影响了肠内营养的早期实施,且实施肠内营养时易发生胃肠道并发症,影响肠内营养效果。文章从中医通腑理论的角度探讨运用通腑法结合营养支持治疗脑卒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浅析大柴胡汤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大柴胡汤证的古今歧见 ,认为大柴胡汤功能和解少阳 ,通脏泻热 ,其主治证候应是少阳热结胆腑 ,腑气壅滞不通的少阳腑实证。又因其亦具攻下燥结之效 ,故也可用治少阳与阳明腑实同病的证候 ,但临证时要具体辨证 ,合理化裁  相似文献   

8.
<正> 2.小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之病机与大承气汤证基本相同,只是燥热结实的程度较轻,腑气壅滞亦未达到“不通”的程度而已,  相似文献   

9.
通腑泻下法在哮喘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论述喘证的条文颇多 ,有麻黄汤证的风寒束肺而喘 ,有小青龙汤证的外寒引动内饮而喘 ,有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的表气不固、外邪引动宿疾而喘 ,有麻杏石甘汤证的里热壅滞、肺气不降而喘。在论述里热壅滞、肺气不降的喘证时 ,仲景提出 ,若里热壅滞在肠而致阳明腑实者 ,宜用大承气汤通腑泻下法治喘。经查阅近 10年的临床研究报道 ,鲜有用泻下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期发作的报道。究竟《伤寒论》通腑泻下法在治疗哮喘病中的意义如何 ,引发了笔者的思考。中医理论认为 ,哮喘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 ,痰的产生责之于肺不能布散津液 ,…  相似文献   

10.
<正> 咳嗽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病证之一。目前均认为其病机是“肺气上逆”,笔者不敢苟同,略陈管见于下。肺居胸中,有清肃和下降功能,故其气以下降为顺。如果肺气壅滞,就会出现胸闷、咳喘、痰饮等病变。加之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传导功能正常,亦有助于肺的肃降。否则,大肠腑气不通,影响肺气壅滞  相似文献   

11.
张永  张欢 《山东中医杂志》2022,41(2):127-132
尹常健教授将细菌性肝脓肿的病机概括为"正虚毒盛、津液壅滞、经络阻塞、气血凝涩".湿热火毒内蕴为标,气血津液亏耗为本.津液壅滞、肝络不通是发病的关键环节.胆腑不通、胆失洁净是成脓的重要原因.治疗上主张分期论治:早期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成脓期穿刺引流配合托里补虚;恢复期以补气生血、养阴生津为主,兼顾解毒消痈、散结通络.强调...  相似文献   

12.
张双喜 《光明中医》2022,37(6):1062-1064
此文从外科"痈"的认识入手,提出气血壅滞乃病机之本;"肠痈"之病,乃肠腑气血壅滞不散,肠腑水湿聚集所致,若瘀久化热,热毒炽盛,则有脓成破溃之势.薏苡附子败酱散方兼顾了寒、湿、热、瘀、阳虚、脾虚等多种证候要素,此方寒温并用,通达气血,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及免疫调节作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理论依据充分.  相似文献   

13.
岳妍 《陕西中医》2012,33(5):638-639
<正>《中医内科学》讲"痢疾"的病机为:因疫毒弥漫、湿热、寒湿内蕴肠腑,腑气壅滞,气滞血阻,气血与邪气相搏结,夹糟粕积滞肠道,脂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而痢下赤白。这里提到一个概念"脂络",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基础课程中均未涉及,而《中医内科学》中也未再进一步阐释,笔者在讲解中发现同学们对"脂络"一词较困惑,因此,查阅相关文献,对其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14.
韦湘林 《陕西中医》1997,18(9):431-431
<正> 泻下通腑法,一般认为主要用于阳明腑实,燥屎内结之症。由于在一些中医文献中有禁用下法治疗中风的说法,所以至今仍有医者对下法在本病中应用心有余悸。但在临床中发现,在中风急性期中腑气壅滞现象普遍存在,且较为突出,用其它方法往往疗效不佳。受“六脏以通为用”和“降气便是降火”的古训启发,笔者在中风急性期运用泻下通腑法,每获良效值得一议。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肺痰热证形成、致病及其证治。外感六淫、烟雾秽浊之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劳逸失度、体质偏颇、吞咽障碍等是导致痰热蕴肺的主要原因。痰热蕴肺,致肺气宣降失常,引发咳嗽、哮病、喘证、肺痈等常见肺病发作。痰热久结,肺气损伤,胀满不降,发生肺胀;或损耗气阴,或壅滞腑气等。治疗肺痰热证,要清热化痰,宣肺降气。顽痰结滞者,适当应用咸寒软坚药。同时兼顾固护气阴、调畅腑气。  相似文献   

16.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0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认为脾失健运,湿热内生,郁而化热,致使腑气运行不利,通降失常,气血壅滞使肠中腐败、溃烂,致使正虚标实,虚实交错,寒热夹杂,累及肝脾肾,治宜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温脾补肾,健脾疏肝,扶正固本。  相似文献   

17.
丁慧芬 《山东中医杂志》1998,17(12):557-557
邵祖燕教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兹仅就导师运用理气通络法治疗胃脘痛经验作一简介。1胃痛之因胃气郁滞胃络瘀阻1.1初痛在气,胃气郁滞胃腑以通为用,“传化物而不藏”,胃气以降为顺,喜通利而恶壅滞。邪犯胃腑,无论外...  相似文献   

18.
阳明腑实证是由于热邪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胃肠腑气不通,气机壅滞导致的以大便秘结、腹痛拒按、潮热汗出为主症,甚则热结旁流、神昏谵语等一系列表现为里热炽盛症状的一种阳明经里实热证。许多医家在临床治疗阳明腑实证时发现运用清热攻下药物的同时配合使用调畅脏腑气机的药物,比单纯使用清热攻下药物临床疗效更为显著。笔者在本文中将从脏腑气机升降出入理论出发,对阳明腑实证的成因以及治疗等进行论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小儿腹泻中医学称"泄泻"、"泻下"。多由于小儿脏腑娇小幼稚,抵抗力差,乳食不节,壅滞肠胃或外感暑湿,伤及脾胃肠腑,升清降浊功能失常,走大肠而泻下。我科门诊自2008年以来,开展药物贴敷配合温和  相似文献   

20.
基于"气虚宜掣引之"的理论阐述了"掣引"之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思路。"掣引"之法是指在本虚标实的情况下,采取挽回、导引阳气上升,补其气而升其阳的治法,以调畅气机令补而不滞。溃疡性结肠炎病位在肠腑,病因病机复杂,以脾肺肾三脏亏虚为本,肠腑湿瘀互结为标,认为脾失健运、水湿停聚为本病发生的始动因素,肺失治节、气血壅滞、久病及肾、关门不固是该病发展的关键。若单用补益之剂恐闭塞气机、有恋邪之弊,故治宜"掣引"之法。根据张景岳对"掣引"的释义,具体治疗通过温补脾气、益气升阳、提掣肺气、调和气血、摄纳肾气、平衡阴阳的方法掣引脾肺肾之气,以达到扶正祛邪、改善临床症状、促进溃疡愈合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