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文总结了陈潮祖教授从气、津论治慢性便秘的经验。陈氏认为,慢性便秘多由热盛津伤(阴津亏损)、水津不布、传导无力或三焦气滞所致,而调畅气机,转输津液,是治疗慢性便秘最关键的治法。  相似文献   

2.
陈潮祖教授是我国方剂学泰斗,其代表著作《中医治法与方剂》所提出的三焦理论,丰富和完善了三焦的概念及内涵。文章以三焦理论阐释温胆汤、麻黄汤的配伍意义,并以笔者导师、陈潮祖教授开门弟子贾波教授的临证案例,展示三焦理论对深入理解方证机理,指导临床遣方用药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膜腠三焦"理论是陈潮祖教授的学术精华,所论三焦育自肝系,是津气升降出入的通道,是人体极其精细的管道间隙性组织,临床指导意义较高,尤其对疑难病证极富探究价值。儿童多动症是儿童常见难治性疾病,患儿临床表现各异,但都可一定程度影响学习和生活,现已成为儿童医学重点问题。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此病与神经功能相关,与中医所论神明类似,笔者因此从神明角度刍议"肝系-膜腠三焦"系统关于儿童多动症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4.
陈潮祖教授是全国首批名老中医,对经方研究造诣深厚,对麻黄的应用独有心得,据证配伍用于治疗肺系疾病疗效明显。笔者现总结陈老运用麻黄解表祛邪、宣降肺气、宣通津液的临床配伍经验,并分析麻黄调节气津、三焦的理论依据,继以风疹、喑哑、癃闭三案展示其用药特色。  相似文献   

5.
陈潮祖教授对三焦的结构、生理、病理、治疗作了系统研究,提出了膜腠三焦学说。他认为饮食自口摄入,通过脾胃运化,从夹层间隙也即少阳三焦进行交换。一旦过食肥甘油腻之品,一方面脾胃无法正常纳运则饮食不能正常下行,中焦气机升降受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水津凝聚;另一方面多余脂肪可进入血液循环系统,或随水津、代谢废物的交换进入三焦,积于腹腔油膜或体表肌肤等间隙。脂液潴留将影响气血津精的生化输泄、新陈代谢,变生多种疾病,如痞块、胸痹、风眩、肥胖等。陈教授强调五脏六腑宜通,从病机上阐述了饮食清淡对保持脾胃健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陈潮祖教授为全国名老中医,其一生致力于岐黄之术,擅长活用经方。其晚年从少阳三焦入手,创制"柴桂五苓散加味"一方,结合准确辨证,灵活化裁,治疗更年期潮热多汗等疾病,疗效卓著。  相似文献   

7.
三焦焦膜既是气津输布之路径,又是病邪入侵之道路,与皮肤黏膜在生理上相互协同,病理上相互影响。认为慢性荨麻疹以邪客三焦、膜络挛急、津气不利为核心病机,其中卫气不充、邪客三焦为发病之始,正邪交争、膜络挛急为中间环节,津气不利、血行受阻为终末阶段。治疗上以疏达三焦为核心,内治以开达腠理、驱邪外出,自拟固本疏风汤为基本方加减;结合外治以疏调膜络、利气行津、三焦并治,常以膻中穴割治疗法利气行津、神阙穴封脐疗法充养营卫、血海穴天灸疗法行血通络。  相似文献   

8.
陈潮祖教授论心包与少阳三焦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络有十二正经,而与之相合却一直言为五脏六脏;少阳三焦是否具有形质,这两大问题一直是中医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陈潮祖教授近十余年潜心研究心包及少阳三焦问题,从理论沿革、功能、病变规律、治法规律等方面阐释心包及少阳三焦的实质,提出心包实质为大脑之膜,归属一脏;少阳三焦乃由膜腠组成的有形有质之腑等创新性论说,尤为可贵的是将少阳三焦的理论实质落实到具体的病理改变和治疗上,从流通的气血津液及固定的筋膜组织两方面论述少阳三焦的病变规律,并提出相应的治法,为临床辨治少阳三焦疾病提供了有力依据及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三焦气化理论在历史上为消渴病的理论研究及临床应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之形成的"三消辨证"说却长期禁锢了中医消渴病学术的发展.在消渴病证型古今迥异、对糖尿病(消渴病)自然病程认知的今天,藉三焦气化理论来演绎气、津、精、血诸精微物质的体内代谢平衡的同时,对糖尿病病变机制再作探索.三焦气机"郁"、"滞",气、津、精流变障碍,构成了糖尿病前期的痰湿病理体质;三焦气郁化热、耗伤阴津,形成了"燥热"、"阴虚"的糖尿病基本病机;而三焦因"燥"致"虚"、"瘀",导致气、津、血流变异常,则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形成的病理基础.运用三焦气化理论对糖尿病自然病程进行动态病机演变规律的阐释,在拓展糖尿病传统中医病机的同时,为中医药早期干预、治疗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提供了理论依据,重新确立了三焦气化理论在糖尿病机理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陈逸 《四川中医》2010,(5):125-126
陈潮祖教授将蒿芩清胆汤加以变通,治疗诸多病证,屡见奇效。笔者常跟随陈老学习,获益匪浅,在临床应用此方也得心应手。  相似文献   

11.
三焦气化失常与衰老及相关性疾病密切相关。总结近十年来对三焦理论的最新认识和研究进展,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认识主要有4个方面:三焦是气、血、津、液、精的生发之所和运行通道;三焦是五行之外联系五脏六腑的另一形式;三焦执心包令,行使"君主"的功能;三焦气化是生命活动之本。  相似文献   

12.
陈潮祖教授用小青龙汤治疗咳喘多种证型及兼见证.外寒日久,肺闭水停治宜宣肺开郁,温阳利水;肺热未尽,肺气闭郁治宜开宣闭郁之肺气.指出小青龙汤中有散有收,有泄有补,气津兼顾,开合相宜,配伍精当,应用于咳喘效果不可勿视.咳而遗尿治宜振奋中阳;咳而兼喘治宜外散表寒,内宣肺气;咳引胸胁痛治宜肺肝同治;咳兼溢饮治宜温肺散饮,宣肺平喘.  相似文献   

13.
陈潮祖教授五通汤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建杉  江泳 《四川中医》2007,25(11):4-5
陈潮祖教授为全国著名老中医,其一生致力于岐黄之术,晚年根据临床经验自创"五通汤"一方运用于气血津液失调病症,颇有良效。本文从组方思路、组成功效、证治机要、处方释义、灵活加减等方面详细解析了五通汤的辨证眼目及运用精要,为临床较好的治疗气血津液失调病症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4.
陈潮祖教授是我国著名方剂学专家,其对湿热型血证的认识别具一格,治法匠心独运。本文通过分析血证机理,并结合陈老医案,阐述其治疗湿热型血证的临证经验。  相似文献   

15.
慢性荨麻疹作为临床常见的一种皮肤病,与六淫、饮食、情志、脏腑虚损等因素相关。风邪被认为是其重要病因,但风邪稽留肌表还责之于“虚”和“湿”。本文基于三焦气化理论,认为三焦气化失司,影响气津的化生及通行,卫表不足、水湿停聚为其病机关键。以《伤寒论》中五苓散温阳化气以治本,祛风利水以治标,气津同治,表里双解的特点结合病例论述其治疗。  相似文献   

16.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幼科要略》中详述了小儿温病之病因病机学说,认为肺脾不足为小儿常见的病因病证,提出"不正之乖气""秽浊"之气为四时温病的主要致病因素,认为小儿亦有伏气温病;在临证中注重体质学说,认为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重视结合体质进行辨治;灵活应用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方法;主张用药轻灵、精简,全程顾护胃津。其对四时温病及儿科各证治的论述及学术思想,对完善小儿温病的辨治体系及指导临证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夏瑢 《中医药学刊》2008,26(3):532-534
三焦气化理论在历史上为消渴病的理论研究及临床应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之形成的“三消辨证”说却长期禁锢了中医消渴病学术的发展。在消渴病证型古今迥异、对糖尿病(消渴病)自然病程认知的今天,藉三焦气化理论来演绎气、津、精、血诸精微物质的体内代谢平衡的同时,对糖尿病病变机制再作探索。三焦气机“郁”、“滞”,气、津、精流变障碍,构成了糖尿病前期的痰湿病理体质;三焦气郁化热、耗伤阴津,形成了“燥热”、“阴虚”的糖尿病基本病机;而三焦因“燥”致“虚”、“瘀”,导致气、津、血流变异常,则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形成的病理基础。运用三焦气化理论对糖尿病自然病程进行动态病机演变规律的阐释,在拓展糖尿病传统中医病机的同时,为中医药早期干预、治疗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提供了理论依据,重新确立了三焦气化理论在糖尿病机理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梳理中医古今重要文献并结合临床实际,对三焦生理、病理等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思考和探索,认为三焦是体内水、火、气、血、谷运行的通道,是联系内外、沟通表里、维持升降、平衡阴阳、调和寒热、调节虚实的关键,是全身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精等的枢纽,是生命之枢,病变主要以肺—脾—肾三焦水液气化系统和心—肝—肾三焦相火系统失常为主,治疗以畅达三焦,和解少阳,通利枢机为要,代表方为三仁汤和小柴胡汤。并从"生物管道"理论角度认识三焦,认为管道不通是三焦病变的核心病机,从而达到更好地认识和诊治三焦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三焦是联系五脏六腑之枢纽,是气、血、津、液、精的生化之源和升降出入的通道,三焦气化调节着人体的生命活动,是生命活动之本,三焦气化失调是失眠的重要因素。韩景献教授的"三焦针法",又称为"益气调血,固本培元"针法,其通过疏理三焦,可达到调和阴阳气血的目的,是治疗失眠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杨栗山论温疫禀吴又可杂气之说,认为此类病证与感受时气的行邪不同,具有先伏而后行的伏邪特征。但与吴又可邪伏膜原表里九传的伏发观不同,杨栗山持杂气伏郁三焦化毒发出的伏发观,认为其多为杂气流布伏郁三焦,化火毒而发出,致三焦表里倶病阴阳并传所致。故虽在治疗上同样以逐秽为第一要义,但与吴又可开达膜原攻下逐秽的方法不同,而是基于其特有的三焦伏邪观,创制了分消逐秽双解解毒的分消双解系列治法,以三焦上下分消化邪配合解利逐秽,同时表里双解郁热、气血双清火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