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甲氧氯普胺加强电针镇内脏痛及其中枢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了解中枢DA系统与针刺镇痛的关系,寻找合理的加强针刺镇痛的药物,本文在家免内脏痛模型上观察了甲氧氯普胺对电针镇内脏病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甲氧氯普胺能够加强电针镇内脏病,并延长其后效应,该作用与阻断脑内DA受体有关。 相似文献
2.
3.
4.
针刺治疗内脏痛的基础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脏痛(visceral pain)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症状,它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身心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与躯体痛相比,内脏痛所表现出的多源性、多样性等特点使人们在研究其疼痛机制和提高临床疗效等方面面临了巨大的困难。近年来,随着新兴实验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类内脏痛动物模型的建立,大量相关研究已在内脏痛的发生机制、脊髓通路、神经解剖基础等领域展开,使内脏痛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逐步深入。针刺镇痛在中医学中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并且直到现在仍活跃应用于临床实践。针刺治疗具有疗效确切、操作简便、经济实用、副作用少等优点。自上世纪70年代… 相似文献
5.
内脏痛是一种复杂的异质性疾病,对患者造成严重的精神及经济负担。通过对近10年关于针刺治疗内脏痛的中枢-与周围机制研究的文献进行检索、归纳和整理。结果发现,针刺参与内脏痛调节的中枢结构包括背根神经节、脊髓背角、孤束核、丘脑、脑干网状神经节以及大脑皮层等;同时5-羟色胺、中枢阿片肽、胃泌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嘌呤、去甲肾上腺素以及乙酰胆碱等神经介质也参与了针刺对内脏痛的调节。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针刺通过影响大脑葡萄糖代谢及脑功能活动来调节内脏痛也被逐步认识。笔者认为针刺治疗内脏痛的机制是多途径的,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内脏痛的针刺治疗与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60例脑卒中后中枢痛患者针刺治疗后的疗效分析,证明选用头皮针、体针、耳针穴位相结合,电针刺激及手捻针相结合,住痛以移疼,可以对这一顽症获取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正> 过去,我们在针刺镇内脏痛研究中,观察到不同“穴位”对内脏伤害性刺激引起的痛反应具有一定抑制作用。本文在清醒猫身上以内脏神经-皮肤电反射为指标,观察电针体表不同刺激点(拟人体穴位)时的抑制效应,并初步分析其机制。 相似文献
8.
<正> 针刺可以影响海马的自发电活动,也可以影响海马的诱发电活动。外周的伤害性刺激信号和针刺信号都可以到达海马,并且发生会聚和阻塞,提示海马可能参与针刺镇痛。针刺抑制内脏伤害性刺激反应(简称“内脏痛反应”)的作用已在多种动物模型上观察到,也为一些临 相似文献
9.
10.
11.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1998,(6)
于结肠到直肠部位施加伸展刺激(CRD)作为急性内脏痛刺激,并以反射性产生的愎外斜肌诱发肌电图(CRD诱发EMG)为指标,比较探讨针刺与夹刺激对其的抑制效果。 实验动物为乌拉坦麻醉下Wistar系大鼠24只,于气管和颈动、静脉处插管,从肛门插入气球,用双极表面电极在恼定位固定装置上导出CRD诱发EMG。于面部实施针剌(刺入至骨开始捻转)和夹刺激,对同一大鼠实施多次刺激,观察EMG的变化。于皮下或丘脑内侧下核(Sm)注射利多卡因,观察两种 相似文献
12.
《针刺研究》1978,(1)
我们过去的工作已证明,损毁脑干的中缝核明显削弱猫或大白鼠的针刺镇痛效应。为进一步查明中缝核是否积极参与针刺镇痛,并探索中缝核群同邻近结构间以及各中缝核问在镇痛作用方面是否有差异,我们以电刺激内脏大神经引起内脏-躯体反射为主要指标,配合观察升压反应及皮肤电反射的变化,比较系统地刺激了中脑、脑桥和延脑中缝核及周围的有关结构,观察对上述内脏痛反应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同电针抑制效应间的相互关系。内脏大神经刺激参数:0.2毫秒,20~25赫,持续5秒,强度5~7伏。脑内刺激用同心电极,外径0.5毫米。内芯0.1毫米,刺激参数:100赫,0.2毫秒,100~200微安, 相似文献
13.
李甲文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1):160-161,163
针刺镇痛是针刺主要功效,5-羟色胺(5-HT)、内源性阿片肽、八肽缩胆囊素(CCK-8)是中枢神经参与针刺镇痛的重要神经递质,其含量变化及相互影响了针刺镇痛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15.
16.
针刺对中枢递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正> 许多针刺研究的工作提示,中枢递质的活动与针刺效应有关。随着微量测定等技术的发展,已有较多的研究者以比较直接的方法观察了针刺对中枢递质的影响,为分析中枢递质参与针刺效应的机制提供了明确的证据,本文综述这方面的研究概况。一、内阿片肽(Endogenous Opiate Peptides EOP) 1.针刺使脑脊液内EOP含量升高 Sjolund等对9例患有慢性痈的病人用表面电极刺激穴位镇痛,并测定刺激前后腰部脑脊液中EOP含量的变化。其中4人疼痛的部位在腰椎水平,电刺激部位也在相应的节段,电极刺激穴位镇痛时,脑脊液中EOP含量明显升高;另5人的疼痛部位在胸部或头 相似文献
17.
18.
人们可以通过压脉波传感器掌握穴位部位的脉动情况。这种脉动的出现与“疼痛”的强弱成正比,这可通过示波器将其记录下来。本次在穴位部位进行针刺,并记录了随着“疼痛”的消失示波器所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艾灸、针刺(天枢和气海穴)对炎症性肠病大鼠内脏痛的影响,从痛行为、痛情绪及血清P物质含量角度对比观察艾灸与针刺治疗炎症性肠病内脏痛的效应异同。方法:SD(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艾灸组及针刺组,采用三硝基苯磺酸合50%乙醇灌肠的方法制备炎症性肠病内脏痛模型。通过检测大鼠腹壁收缩反射阈值、机械性缩足反射阈值、热缩足潜伏期观察大鼠痛行为变化,应用旷场实验、高架十字迷宫测验观察大鼠痛情绪变化,运用苏木素-伊红染色法观察结肠组织形态学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P物质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炎症性肠病模型组大鼠结肠损伤严重,表现为溃疡、炎症反应,经艾灸、针刺治疗后大鼠结肠损伤均有所减轻。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不同压力刺激下腹壁收缩反射评分显著升高,机械性缩足反射时间、热缩足潜伏期缩短(均P0.01),呈现内脏高敏和痛阈降低。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针刺组大鼠治疗后不同压力刺激下腹壁收缩反射评分明显降低,机械性缩足反射时间、热缩足潜伏期延长(均P0.01)。与针刺组比较,艾灸组大鼠治疗后在40、60 mmHg压力刺激下腹壁收缩反射评分降低明显(P0.01,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活动总路程、直立次数、开臂时间及开臂次数均明显减少(均P0.01),经艾灸、针刺治疗后大鼠活动总路程、直立次数、开放臂时间及次数比例增加(均P0.01)。与艾灸组比较,针刺组大鼠治疗后直立次数升高明显(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P物质含量升高,经艾灸、针刺治疗后血清P物质含量降低(均P0.01)。与针刺组比较,艾灸组大鼠血清P物质含量下降明显(P0.01)。结论:艾灸、针刺(天枢和气海穴)对炎症性肠病内脏痛大鼠痛行为、痛情绪均有改善作用,均能降低血清P物置的含量;其中艾灸天枢和气海穴的作用优于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仿真手针预处理对内脏牵拉痛大鼠的行为学的影响及其抗大鼠内脏牵拉痛的作用机制.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4组(假手术组、VTP组、仿真手针组、电针组),每组10只:后2组分别进行针刺、电针30 min后即刻制备VTP模型,观察各组大鼠的疼痛积分,并分别采用免疫组化、生化比色法、放射免疫等方法检测大鼠回肠部肠神经系统的SP阳性表达物、AChE的活性和LEK的含量以及延髓内脏带c-Fos蛋白和GFAP阳性指数的含量.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VTP组大鼠疼痛积分显著升高(P<0.05),回肠部SP阳性表达物、AChE的活性,延髓内脏带c-Fos蛋白、GFAP阳性指数的含量显著增高(均P<0.01),但LEK含量增加不显著(P>0.05):与VTP组比较,仿真手针和电针组大鼠疼痛积分,回肠部SP阳性表达物、AChE的活性,延髓内脏带c-Fos蛋白、GFAP阳性指数的含量显著下降(均P<0.05),电针组LEK含量增加不显著(P>0.05),仿真手针组LEK含量明显增加(P<0.05):与电针组比较,仿真手针组除疼痛积分显著降低(P<0.05)和LEK含量显著增高(P<0.05)外,其他指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 仿真手针预处理能通过减少sP的释放,减低AChE的活性,增加LEK的释放,下调c-Fos蛋白、GFAP的表达,有效抑制内脏牵拉痛,而仿真手针预处理抑制内脏牵拉痛的效果优于电针,其原因在于仿真手针更能有效增加LEK的释放. 相似文献